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想生 《农业考古》2005,(1):131-134
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的天门市石家河邓家湾遗址是我国南方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之一,是长江中游地区近几十年以来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邓家湾遗址因出土了大量的筒形器和陶制家畜家禽动物与厚胎红陶杯而为学术界所关注,特别是在邓家湾遗址出土了新石器的陶塑动物是否属于家畜养的认定方法进行讨论,该遗址中的部分陶塑动物应是家畜动物。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拥有驰名中外的石家河文化遗址群,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睿智的石河镇人,他们将传统农业成功转型为现代农业,该镇石庙村农民吴华平就是这一现代农业中农民的杰出代表。天门市位于江汉平原的腹地,素有中国"侨乡"、"棉乡"和"状元县"之称,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大县。石河镇就位于该市北部13公里处。吴华平是石河镇石庙村人,因为家里劳力  相似文献   

3.
陈珲 《农业考古》2005,(2):241-243
一、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一)证明世界上有茶树至少在八千年以上这颗极其珍贵而难得的世界上最早“茶树种籽”,出土于2001年发掘的跨湖桥遗址T0510探方的第七层中,由于一直未引起考古人员的重视,只当作一般出土种实对待,故消息没有传开。  相似文献   

4.
《农业考古》1988年2期刊登了日本京都大学考古研究室中国留学生徐朝龙《喜马拉雅山南麓所见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一文(以下简称徐文)。该文依据克什米尔布鲁扎霍姆(Bruzahom)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与我国北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许多富于启发性的见解,大大拓展了国内学术界同行在这一研究领域内的眼界。文章认为,布鲁扎霍姆以及古复克拉(Gufkral)等克什米尔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发  相似文献   

5.
从出土文物看浙江省的原始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浙江省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世界较早的农业发祥地区之一。近三十多年来,浙江省境内发现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址多达百处以上,其中,如良渚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大队先后发现了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把浙江省农业历  相似文献   

6.
试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和旱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燕 《农业考古》1991,(1):142-152
一、前言1976年在杭州湾南岸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炭化稻谷、稻茎、稻叶等的发现,引起了很多研究者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稻作农耕的关心。1981年相继创刊的《农业考古》和《农史研究》,对稻作问题的研究。做了大幅度地推进工作。《农业考古》登载了严文明先生“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史研究》登载了杨式挺先生“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和李润权先生的“试论我国稻作的起源”等代表性论文。《农业考古》还登载了关于长江下游  相似文献   

7.
<正>三星堆、二里头、石家河,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遗址名称。众多遗址及文物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不过我们今天的目光,聚焦的是其中沉睡了几千年的文物,让这些穿越几千年的“物理知识宝库”重新散发出熠熠光彩。一、看得更清,听得更远——三星堆文化青铜戴冠纵目面具当考古学家从泥土中小心翼翼地捧出这个奇形怪状的东西时,不由得与这个器物“小眼对大眼”。这是什么?凸出眼眶的大眼球,巨大的外耳廓,带着穿越几千年的好奇,瞪着眼前这群熟悉又陌生的人,听着他们的七嘴八舌!  相似文献   

8.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3,19(1):76-88
1996年 3月 3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袁家荣教授撰写的《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一文 ,全面介绍了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出土文物情况。 1998年 9月 2 0日该报又发表了张镇洪教授等三人撰写的《英德牛栏洞史老墩遗址发掘有重要收获》一文 ,全面介绍了广东英德牛栏洞、史老墩两处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情况。 1999年 12月 ,《英德史前考古报告》与《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同时出版发行 ,详细介绍了牛栏洞、史老两处遗址研究结果 ,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学者们更高度重视。因为 …  相似文献   

9.
贺信     
陈文华教授阁下 :前你处寄来邀请参加今年九月将举行的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和黄盛璋教授最近带来的阁下的口信 ,深感欣慰 ,并衷心地感谢。从信中欣闻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近年来由于在稻作文化的一系列重要发现 ,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最近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并被评为中国 2 0世纪百年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再次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将在仙人洞遗址前竖立纪念碑以资纪念 ,对于在农业考古事业发展方面农业考古学界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和突破 ,深感钦佩 ,十分高兴 ,为此请通过您谨致衷心祝贺 ,并向莅会中外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0.
崇拜老虎的传统源自古代游猎族群的精神文化中。华南拜虎传统的分布范围从武陵到罗霄,或许亦到达武夷山脉;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对野猪和虎的崇拜曾互相结合,后来虎作为崇拜对象普遍取代了对野猪的崇拜。山岭拜虎族群影响了所谓“后石家河”文化的形成,殷周时期在长江中游之江南地区以湖南、江西为主要分布范围,存在着一个拜虎的古国网络体系,其在商周甲骨金文中被称为“虎方”。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山地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农业的起源地,有一种颇为流行的传统观点,认为它最早产生于河流两岸的低平地区,或者迳称之为“沼地农业”。近二、三十年来世界考古学的新发现推翻这种旧说。无论西亚、东北非、东南欧,或者是美洲新大陆,农业的发生最早都在山地或高地边缘,而不在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带。从我国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原始农业文化遗址是在河流两岸比较低平的地区发现的。例如著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700年)在渭河支流(氵产)河右岸的阶地上。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6900年)则在杭州湾南岸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是否我国的情况不同于世界其他农业文化的发祥地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尊敬的陈文华先生并大会组委会 :欣闻第四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于金秋时节在江西万年召开 ,我谨以个人名义并代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表示热烈祝贺。农业考古是研究成果丰硕、很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领域 ,稻作文化的研究尤其活跃。江西是大型农史刊物《农业考古》的故乡 ,近年来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在稻作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发现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及时在这里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相信本次学术讨论会必将进一步促进稻作文化及农业考古的研究和探讨 ,为农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预祝大会取得圆满…  相似文献   

13.
建盏赴日特展考古记事福建省博物馆曾凡近些年来,对建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少新资料,而引起日本茶道界的学者们的关注。因建盏与日本茶文化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应邀赴日举办特展和学术研讨会,并出版《唐物天目》一书,以志其胜,我得以重访,故记之。当这批...  相似文献   

14.
豆腐诗话     
豆腐诗话邢湘臣自按:《农业考古》出版“茶文化专刊”,这是值得庆幸的,但“豆腐文化”在我国也源远流长,《农业考古》也先后发过《豆腐的起源与东传》等文章,笔者不想在“豆腐文化”的始原、发展、流传及社会价值等方面作进一步陈述,仅择录有关“豆腐诗话”,作为“...  相似文献   

15.
马家浜文化的社会生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1975年《考古》第5期上发表T(从钱山漾等原始文化遗址看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卜文中,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并认为太湖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的年代序列为马家浜文化一一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由于该文主要是分析阐述良渚文化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但是,它的私有制等的产生问题,是有它的根源。因此,对马家洪文化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作了简要的说明。在20多年后的今天,考古资料的积累,认识上的提高,有必要对马家at文化的遗存作一定的分析阐述,也是对在嘉兴市召开的"纪念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四十周年座谈会"的一份小礼品。…  相似文献   

16.
今天,嘉兴市在这里举行纪念马家洪遗址发掘四十周年座谈会,浙江省文物局作为主办单位之一,我代表省局向到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马家浜遗址的发掘是我们浙江省史前文明考古中的一件大事。一九五九年,浙江的文物工作者在嘉兴农村发现了马家洪遗址,考古材料最后证实这是一处六千年前的文化遗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在当时,河姆渡遗址、嵌泽遗址以及真正体现良渚文化发展水平的良渚遗址群,都还没有被发现。因此,它可以算得上是后来改写中华文明起源历史的环太湖流域史前考古的第一声惊雷。由于当时认识水平的限…  相似文献   

17.
再论河姆渡五叶纹植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俞为洁 《农业考古》2004,(3):163-165,178
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块刻绘有五叶纹植物图案的马鞍形陶块。1987年,卫斯首先发文,认为这个五叶纹图案“应为蔬菜之象征,称其为‘五叶纹’陶块,不如称其为‘五菜叶’陶块更合适。”1991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发表了《浅谈河姆渡盆栽五叶纹植物》一文,认为应为万年青。  相似文献   

18.
杨钊 《农业考古》2001,(3):187-189
一、谷物的贮藏从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经营农业,农业生产是季节性的,一个季节收获的谷物,是不能在 短期内消费完的,而维持到长的时间,以待下一年收获季节的到来,从那时候起,谷物贮藏 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最早的谷物贮藏也就开始了。我国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由于黄土层很厚,地下水位低,土质干燥,宜于开筑窖穴,从而 一开始,人们就采用窖穴贮藏谷物的方法。根据近年考古工作的发展,已在河北省武安县磁 山(见《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试掘》,见《考古》1977年6期。《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见《考 古学报》1981年…  相似文献   

19.
河姆渡遗址“稻谷堆积层”成因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姆渡遗址“稻谷堆积层”成因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劳伯敏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由于它的地下保存条件较好,出土了一群颇富特征的文化遗存,对于当时长江下游杭州湾地区的原始文化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这个遗址第四文化层上部出土的“稻谷堆积”中...  相似文献   

20.
俞为洁 《农业考古》2006,(1):103-105
1991年,我曾在《农业考古》上发表了《试论河姆渡盆栽五叶纹植物》一文,认为五叶纹植物的原型应是万年青。2004年又在《农业考古》上发表了《再论河姆渡五叶纹植物》(下简称《再论》)一文,认为五叶纹陶块应是河姆渡人屋脊上的一种饰件。由于《再论》文短言简,心有未尽之意,今不揣浅陋,以“三论”为题续之。从1988年到2003年,我一直在浙江省博物馆工作,主要研究浙江的史前文化并进行相关的陈列展示。河姆渡遗址是浙江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常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展览。五叶纹陶块是河姆渡遗址最重要的出土文物之一,又非常好看,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