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东北三省玉米初霜冻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报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71~2007年东北三省32个气象站的初霜冻日期和9月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利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东北三省初霜冻发生规律和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积温变率法对东北三省初霜冻进行初步预报。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初霜冻的发生时间不存在规律性,呈波动式变化,辽宁省初霜冻发生日期呈现推迟趋势;初霜冻出现时间在地域上呈由北向南逐渐推迟趋势,黑龙江省出现最早,辽宁省出现最晚,反映了区域热量差异,黑龙江省最易发生初霜冻,粮食生产受初霜冻影响的风险最大;积温变率法预报初霜冻,检验预报准确率在70%以上.预报效果较好,方法可用。  相似文献   

2.
选取地面0 cm温度≤0℃作为霜冻的气候指标,采用基础统计方法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赤峰市14个站的初霜冻日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赤峰市平均初霜冻日期为9月21日,空间差异明显;初霜冻日期推迟显著,平均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1.5 d;初霜冻日期在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平均日期相差4 d。  相似文献   

3.
应用1964-2013年葫芦岛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的逐年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资料,利用线性分析和EOF分析方法对葫芦岛地区近50年初、终霜冻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葫芦岛地区平均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东西分布,时间分布上呈现初霜冻日显著推迟、终霜冻日显著提前和无霜期日数显著增多的特征;平均初霜冻出现在10月上、中旬,平均终霜冻出现在4月上、中旬,初霜冻日提前和终霜冻日推后的次数建昌均明显较多;初霜冻日EOF分解显示葫芦岛地区初霜冻日存在东西差异分布和南北差异分布,主要以东西差异分布为主,并且近50年几乎均为"西早东晚"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选用1961—2015年9—10月辽宁省53个气象站0 cm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指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辽宁省初霜日期时间变化特征,利用相关系数选取影响初霜日期的主要因子,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初霜日期与前期环流因子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辽宁省初霜日期呈推迟趋势,未发生气象意义的气候突变;初霜日期预报模型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用该模型预测2014年、2015年的初霜日期,均接近实际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5年中卫市沙坡头区国家气候基本站的逐日平均气温及地面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研究了近55年沙坡头区气温及霜冻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沙坡头区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尤其21世纪初气候变暖明显,在此背景下,沙坡头区初霜冻日呈推后趋势,终霜冻日呈提前趋势,无霜期呈延长趋势;进入21世纪,初霜冻日平均推后4~5 d,终霜冻日平均提前15 d左右,无霜期明显增加,尤其在近5年平均延长了31 d,特早终霜冻日和特长无霜期也均出现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分析1960—2017年的黄淮海平原北部12个气象站点0cm地面最低温度数据。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北部升温速率高于南部。2)研究区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延长,初霜冻延后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更明显,终霜冻提前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南部区域比北部区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趋势南部比北部区域更明显。3)初霜冻日期突变年份为2006年,终霜冻日期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2007—2017年初霜冻推迟,1993—2017年终霜冻提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13年生育期缩短。4)冬小麦生育期间霜冻发生频次平均增加42%,霜冻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利用本溪地区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地面观测数据及NCPE再分析数据、历史天气图等资料,对本溪地区初霜出现时天气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在两槽一脊和一槽一脊有涡及冷空气配合的形势下容易出现初霜,不同路径冷空气会给本溪带来不同范围的初霜,并据此进行短期时效内预报流程设计。  相似文献   

8.
正黑龙江省鹤岗市地处我国东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3.8℃,主要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漫长,秋季雨水较少,降温快,初霜冻早。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刚出生的羔羊受气候因素的变化影响,容易出现感冒、发热等情况,成活率受季节变换因素影响较大。因此,需要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展开护理工作,在环境温度、饮食以及卫生等方面加强管理,以保障秋冬季节羔羊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5年吉林省均匀分布的46个气象站的逐日霜观测资料,采用M-K突变分析以及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对全省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平均初霜日为9月25日,终霜日为5月8日,无霜期为139天。全省及各区域平均初霜日呈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提前趋势、无霜期呈延长趋势,且几乎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初霜日东部最早、西部最晚,终霜日东部最晚、西部最早,由此导致无霜期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的变化规律。全省平均初霜日和终霜日分别在1973年和1993年发生气候突变。从逐站点变化情况看,全省半数以上站点的初霜日的推迟趋势、终霜日的提前趋势和无霜期的延长趋势均通过了0.05水平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61—2010年抚顺地区共50年的初霜冻当日及前1 d的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抚顺地区初霜冻发生规律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的研究,得出初霜出现日期与当日最低气温及最低0 cm地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影响初霜最重要的因子是温度;章党地区的初霜预报指标为首次出现最低气温≤1℃的日期,以该指标进行预报,准确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11.
分析归纳了抚顺地区出现初霜冻当日的环流形势场,得出如下结论:抚顺地区初霜冻500 h Pa环流形势为横槽型和小槽东移发展型;850 h Pa环流形势为低涡发展型和切变过境型;地面天气形势分为锋面型、蒙古气旋型和倒槽型。  相似文献   

12.
1961—2010年辽宁省初霜日期变化规律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辽宁省52个代表站逐日地面气温资料,采用周期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揭示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辽宁省初霜日期的周期性、趋势性、突变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平均初霜日期地域性明显,大部分初霜日期是在10月的第2候,北部和西部地区出现较早,大连地区出现较晚。初霜日期出现最早的是朝阳地区的建平站,日期为9月18日,出现最晚的是大连地区的长海站,平均出现日期是10月29日。辽宁省初霜日期呈现显著的推迟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阳信县1981—2015年霜期变化特征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信县初霜日变化总体呈推迟趋势,倾向率为1.4d/10a,终霜日呈提前趋势,倾向率-1.2d/10a,20世纪80年代初霜日有明显极晚值,20世纪90年代初霜出现最早,终霜最晚结束,其后霜期明显呈缩短趋势,无霜期延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南乐县1976—2015年冬小麦霜冻害灾情资料、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等资料,应用线性统计等方法,着重分析了南乐县霜冻日、初霜、终霜的变化特征,并针对霜冻对冬小麦的影响制定有效可行的防范措施,以切实提高小麦的产量,为促进当地农民增产丰收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避免霜冻对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利用1961—2020年山西南部46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地面温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山西南部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山西南部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10月17日和4月17日,平均无霜期为184天,分别以2.18、2.07、4.4天/10年的速率,呈明显推迟和提前及延长的变化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突变年,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突变年份分别为2005、2002、2001年;霜冻日期存在明显周期变化。空间特征为初霜日呈现东北部早、西南部晚,终霜日与初霜日相反,西南部早、东北部晚,无霜期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特早初霜日发生概率为东南部和西北部高,东北部和西南部低,特晚终霜日呈现临运盆地和临汾与晋城交界的河谷地带偏低、其余地区偏高的特征。海拔高度是影响山西南部地区霜期变化的关键地理因子,而春、秋季地面最低温度是影响霜期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霜期变化对农业影响巨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农作物受冻面积未随霜冻频次、强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或与现代设施农业防护措施水平快速提高有关。积温的明显增加将导致农作物发育提前,加大了霜冻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6.
鲁中地区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鲁中地区及周边国家气象站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测、滑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对鲁中地区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地理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鲁中地区初霜日呈显著推迟、终霜日呈显著提前、无霜期呈显著延长的趋势,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突变年份分别为2003、1996、2003年。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与气温相关性较好。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山区初霜日出现较早,向东西两侧依次逐渐推迟;终霜日最早出现在西北部,中部及昌邑-潍坊-安丘一带终霜期出现较晚,最晚为莱芜、临朐、潍坊一带;无霜期最长出现在西北部,最短出现在中部及南部山区。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与海拔高度和经度呈正相关,并达到极显著水平,无霜期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选取图里河1961年-2010年初霜日及无霜期资料,对图里河地区初终霜日及无霜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图里河地区初霜日平均为8月22日,终霜日平均为6月11日,无霜期平均为71.3d。1资料来源及方法图里河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本文选取图里河地区1961—2010年50年的初、终霜日和无霜期资料,对初、终霜日及无霜期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5年滑动平均值分析其变化趋势,以期为异常霜冻灾害的预报、预测提供参考。2初霜日变化特征图里河初霜日历年平均值为8月22日,最早初霜日为7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晋中市11个县(市、区)气象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其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干旱是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其影响范围广、历时长、灾难重,春旱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和夏旱,春夏秋连旱较少。暴雨、冰雹时空分布不均,东山明显多于平川。寒潮短时间内剧烈降温,春、秋季霜冻造成农作物、经济林果遭受冻害,初霜冻程度东山重于平川,终霜冻程度平川重于东山。极端气温明显升高,高温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57—2017年盘锦地区盘山站、大洼站2个国家级观测站的气候资料数据,分析2017年气候变化特征及主要气候事件,并根据历史气候,预测了2018年盘锦市气候变化。结果表明,2017年盘锦市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偏少。年内气候事件主要有暴雨、大雪、寒潮、大雾、大风、冰雹等,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预测2018年(2018年3—11月)盘锦市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0%左右,平均气温总趋势较常年偏高0.4~1.0℃,初霜冻出现在10月中旬初期,较常年同期偏晚5 d左右。  相似文献   

20.
选用1961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陕西省3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日最低温度,基于不同基准气候期,分析陕西省初终霜日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全省初霜日期在1999年发生突变,终霜日期未发生突变;近57年陕西省全省及各分区初霜日期均呈推后趋势,终霜日期均呈提前趋势。陕北平均初霜日期和终霜日期推后和提前趋势最显著,其中陕北的靖边推后趋势和提前趋势分别达3.0和4.0 d/10 a;近57年陕西省各地初霜日期和终霜日期由北到南呈显著的带状分布。初霜日期出现最早和终霜日期出现最迟的均是吴旗—靖边—横山—榆林—神木一线,初霜日期出现最迟和终霜日期出现最早的均是陕南中部地区、关中太白地区、汉中宁强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