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研究破眠剂处理对提高攀西地区酿酒葡萄结实性的作用,为提高西南干热地区酿酒葡萄产量和品质奠定基础。【方法】于2003-12~2004-01和2004-12~2005-01,在四川省攀西地区对霞多丽、佳美、梅鹿辄、玫瑰蜜4个酿酒葡萄品种休眠冬芽进行化学药剂抹芽处理。在翌年葡萄坐果期之后调查结果系数,分析比较破眠剂处理后的结果系数。【结果】01-10破眠剂处理提高葡萄结果系数的效果最好;对于CaCN2、H2CN2、(H2CN2+吐温80)3个化学药剂及其不同浓度处理,1.0%H2CN2+1.0%吐温80处理提高结实的效果最好;供试的4个葡萄品种中,破眠剂处理后仅有梅尔辄和佳美的结果系数提高明显,其中梅尔辄的结果系数提高幅度可达到30%以上,佳美结果系数的提高幅度可达7%。破眠剂处理对霞多丽结果系数的提高无明显效果,破眠剂处理会导致玫瑰蜜结果系数下降。【结论】01-10是攀西地区酿酒葡萄破眠剂处理提高结实性的最佳时期,1.0%H2CN2+1.0%吐温80是攀西地区酿酒葡萄破眠剂处理提高结实性的最佳药剂组合。  相似文献   

2.
西南干热河谷地区酿酒葡萄化控破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在四川省攀枝花地区对霞多丽、佳美、梅尔诺和黑虎香4个葡萄品种休眠冬芽进行了化学药剂打破休眠的处理,并对萌芽率和提前萌发时间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CaCN2,H2CN2和H2CN2+Tween80均具有促进葡萄植株萌芽的作用;3个处理时期以01-10的处理效果最佳;最佳处理组合为10g/LH2CN2+Tween80;不同葡萄品种对化学处理的反应亦不相同,萌芽时间按提前天数依次为霞多丽、佳美、梅尔诺和黑虎香;萌芽率按提高程度依次为梅尔诺、佳美、霞多丽和黑虎香。  相似文献   

3.
试验于2001年10月-2002年8月在攀枝花进行。处理药剂及其浓度为16.7?CN2、0.5%~2.0%H2CN2、0.5%~2.0%H2CN2 1%吐温80;处理时期为12月25日、1月10日、1月25日。最佳处理时间是1月10日;最佳处理组合是1.0%H2CN2 1.0%吐温80,霞多丽、佳美、梅尔诺、黑虎香分别提前萌芽16、13、11、4d;提前成熟17、13、14、6d;提高萌芽率4%、12%、17%、9%;芽眼成枝率提高40%、29%、37%、12%;提高果枝率为9%、8%、28%、4%,提高结果系数7%、7%、37%、3%。不同品种对处理反应有差异,对照黑虎香有药害现象。  相似文献   

4.
以欧亚种葡萄新玫瑰和粉红亚都蜜新鲜种子为材料,以外源GA_3不同浓度、浸泡时间处理,沙藏层积后催芽处理,研究其种子发芽情况,旨在找到有效的、具有普遍指导性的打破休眠方法,提高葡萄种子的萌芽率,加速育苗进程,为葡萄资源的创新利用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欧亚种葡萄品种的种子休眠性不是很严格,新鲜种子以2 000~2 500 mg/L GA_3浸泡处理24 h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显著最高,破眠效果高于层积催芽处理。  相似文献   

5.
在控制条件下,以CaCN2(0,1.50,2.00,2.50mol/L)、H2CN2(0,0.12,0.24,0.36,0.48mol/L)、硫脲(0,0.13,0.26,0.39,0.53mol/L)处理黑虎香和霞多丽葡萄的双芽枝条,研究各药剂不同浓度处理对葡萄休眠枝条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萌芽整齐度指标上,CaCN2优于H2CN2和硫脲,但最大萌芽率之间差别较小。对单一药剂,促进萌发效果随药剂浓度增加而增大,但最大萌芽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藤稔葡萄为试材,在塑料大棚内,研究不同浓度单氰胺、破眠1号对葡萄主要物候期、萌芽率、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氰胺、4倍破眠1号处理可以使藤稔葡萄萌芽提前10 d,提高萌芽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明显提高,可滴定酸含量降低,固酸比提高。对果实品质有积极促进作用,可以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法,使用3种化学药剂对塑膜大棚栽培的4个欧亚种葡萄(Vitia vinifera L.)品种在深度休眠期进行了催芽试验.结果表明,石灰氯(CaCN2)和芽灵处理后,维多利亚、粉红亚都蜜、红高和香妃4个品种的果实提前1~4d成熟,GA3处理的品种延迟1~2 d成熟;各品种的萌芽率都有不同程度地降低,但与对照比较,差异不显著.处理后果实单粒重有所提高,有机酸含量有下降趋势,二者在品种、药剂两因素中皆存在极显著差异;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明显提高,品种间、药剂间、品种与药剂两因素互作间皆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石灰氮处理可使维多利亚、粉红亚都蜜、红高3个品种果实的成熟期提早3~4d,植株最终萌芽率下降轻微,果实单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明显提高,是塑膜大棚栽培的欧亚种葡萄催芽破眠的安全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8.
针对桂南地区鲜食葡萄生产一年两熟茬果的结果母枝萌芽率低和萌芽不整齐的现状,利用广西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南方葡萄研究中心研制成功的外源调节剂"破眠3号"对巨峰、无核早红、户太一8、巨玫瑰、V28葡萄品种结果的母枝进行短截后施药催芽试验。结果表明,夏茬果以破眠3号20倍药液比30倍液萌芽率分别高11.61%、5.19%、5.79%、6.60%和13.18%,比对照分别高17.95%、22.18%、26.65%、28.46%和30.99%。冬茬果以破眠3号20倍药液催芽的萌芽率比30倍分别高9.48%、1.29%、6.14%、2.65%和3.53%,比对照分别高69.76%、56.28%6、1.67%、64.22%和68.09%。有利于促进桂南地区葡萄一年两熟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农业》2021,(11)
葡萄在萌芽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单氰胺的破眠剂,对葡萄品种红提、巨峰和红光结果母枝进行涂抹,本文通过研究单氰胺对葡萄生长期中的葡萄物候期、发芽数、结果位、节间长、叶宽、叶长和叶绿素含量,来观察葡萄农艺的性状,在结果中可以看出破眠剂单氰胺对葡萄结果的母枝芽眼进行涂抹后,可以提前葡萄的物候期和萌芽率,同时叶长、叶宽、结果位、节间长也会因为品种不一样,而出现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仕品  乔荣  钟霈霖 《农技服务》2013,30(7):738-739
为了对贵州葡萄二次结果的研究奠定基础,利用化学试剂单氰胺作为破眠剂,对京亚葡萄进行了打破休眠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单氰胺作为破眠剂对葡萄提早萌芽有一定的效果,其处理浓度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以单氰胺浓度5%处理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葡萄农药残留及其对葡萄酒酿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烟台地区的3个酿酒葡萄品种为材料,分析葡萄与葡萄酒中的农药残留,比较农药残留对葡萄酒发酵过程及其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气相-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和气相-电子俘获检测器(GC-ECD)对样品中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进行检测。【结果】在烟台地区4个地块的赤霞珠和霞多丽葡萄品种中,均存在三唑酮,平均浓度71.09 µg•kg-1;地块1的霞多丽、地块3的赤霞珠中检测出六六六,浓度分别为2.23 µg•kg-1和4.86 µg•kg-1;地块2和地块3的2个葡萄品种中均检测出三氟氯氰菊酯,浓度在2.36-7.51 µg•kg-1,平均浓度为4.28 µg•kg-1。农药百菌清对供试的蛇龙珠葡萄酒发酵过程抑制作用最明显,当浓度高于0.20 g•kg-1时,其酒精发酵后期将出现停滞现象;供试的赤霞珠发酵结束后,葡萄原料中农药残留六六六、三唑酮、百菌清、三氟氯氰菊酯到葡萄酒中的转移率分别为32.14%、0.67%、0、0。【结论】烟台地区酿酒葡萄原料的农药残留较低,均符合中国相关标准要求;农药残留对葡萄酒的发酵过程具有一定影响,并给葡萄酒的感官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从葡萄原料引入的农药残留种类和含量均减少,不同种类农药残留的转移率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证实巨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模式的北缘地带是否在以柳江县为代表的广西中部地区及其相应栽培技术,为充分利用葡萄花芽一年多次分化的特性和下半年的光、温、土地资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一年一收夏果模式的基础上,采用一年两收栽培模式生产第2茬冬巨峰葡萄,并对广西中部地区巨峰葡萄的栽培气候适宜度、破眠催芽技术、夏冬两茬果产量指标及品质等进行研究,集成巨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应用示范及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柳江县下半年冬果时段衡量葡萄栽培气候适宜度的5项指标均达到葡萄最优质产区气候指标。其一年两收栽培技术要点为:早春日最低温度稳定回升至12.0℃冷尾暖头时,一般在2月上旬进行修剪和破眠催芽处理比较适宜,用含2.5%单氰胺的“破眠3号”进行破眠催芽处理,可促使萌芽整齐,提早萌芽期15d,萌芽率提高45.7%,提前成熟6d;夏果采收完成时间不宜超过7月15日,夏果采收完成后的树势恢复时间不能少于28d;冬果于8月10—20日进行修剪破眠催芽较适宜,最迟不宜超过8月25日;夏果产量以控制在15000~22500kg/ha为宜,冬果产量以不超过16500kg/ha较理想。【结论】以柳江县为代表的广西中部地区属于我国葡萄栽培适宜区之一,同时也是巨峰葡萄进行一年两收模式栽培的北缘地带。通过采取合理修剪、破眠催芽、控产提质、枝蔓生势调控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一年两收栽培集成技术,可获得巨峰葡萄一年两收的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证实巨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模式的北缘地带是否在以柳江县为代表的广西中部地区及其相应栽培技术,为充分利用葡萄花芽一年多次分化的特性和下半年的光、温、土地资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一年一收夏果模式的基础上,采用一年两收栽培模式生产第2茬冬巨峰葡萄,并对广西中部地区巨峰葡萄的栽培气候适宜度、破眠催芽技术、夏冬两茬果产量指标及品质等进行研究,集成巨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应用示范及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柳江县下半年冬果时段衡量葡萄栽培气候适宜度的5项指标均达到葡萄最优质产区气候指标。其一年两收栽培技术要点为:早春日最低温度稳定回升至12.0℃冷尾暖头时,一般在2月上旬进行修剪和破眠催芽处理比较适宜,用含2.5%单氰胺的“破眠3号”进行破眠催芽处理,可促使萌芽整齐,提早萌芽期15 d,萌芽率提高45.7%,提前成熟6 d;夏果采收完成时间不宜超过7月15日,夏果采收完成后的树势恢复时间不能少于28 d;冬果于8月10~20日进行修剪破眠催芽较适宜,最迟不宜超过8月25日;夏果产量以控制在15000~22500 kg/ha为宜,冬果产量以不超过16500 kg/ha较理想。【结论】以柳江县为代表的广西中部地区属于我国葡萄栽培适宜区之一,同时也是巨峰葡萄进行一年两收模式栽培的北缘地带。通过采取合理修剪、破眠催芽、控产提质、枝蔓生势调控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一年两收栽培集成技术,可获得巨峰葡萄一年两收的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14.
2004-12~2005-01,从陕西省线辣椒主产区随机采集3个线辣椒品种的28份种子样品,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 ISA)和RT-PCR法检测发现,28份种子样品中,与烟草花叶病毒(TM 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者占14.29%,呈弱阳性或可疑反应者占42.86%;与黄瓜花叶病毒(CM 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者占7.14%,呈弱阳性或可疑反应者占46.43%;仅有1份种子(占3.57%)与马铃薯Y病毒(PVY)抗血清出现弱阳性或可疑反应,其余均为阴性反应。线辣椒苗期生长观察试验表明,只有对TM V表现强阳性反应的3份种子样品,在出苗后40 d出现轻型花叶症状,其他对TM V,CM V和PVY表现弱阳性和阴性反应的样品均未出现可见症状,直至出苗后70 d依然如此,说明种子带毒量较低时不足以引起幼苗发病。RT-PCR检测结果表明,随机抽取的5份样品播种后,均未从其幼苗的叶片中扩增出蚕豆萎蔫病毒(BBW V)的CP基因,说明这5份种子样品的幼苗中均不存在BBW V。研究结果还表明,采自宝鸡地区的种子样品TM V带毒率和带毒量较高;采自咸阳和渭南地区的种子样品CM V带毒率较高,但带毒量较低;采自宝鸡地区凤翔县的3份样品3种病毒均未检出;不同品种种子带毒率无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26种亚热带树种扦插繁殖试验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对26种亚热带生长的扦插难生根的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用不同的采穗时间(12月,2-3月,6月),不同的药剂处理(ABT-1,NAA,IBA,清水)和不同的贮藏时间(沙藏2个月后插,即插)进行进插穗生根的试验,结果表明:促使60%的树种生根率达到25%以上,30%的树种生根率达50%以上,约20%的树种生根率达80%以上。药剂处理以ABT生根粉效果最好。落叶树种,以冬季采休眠枝,用药剂处理后沙藏至早春  相似文献   

16.
1986—1987年研究了16份小麦品种(系)的抗穗发芽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收获前籽粒都可能出现最高发芽率(HGR)或穗发芽危险期(SDP),SDP的长短和出现时间及HGR的大小因品种而异;a淀粉酶只在籽粒临近成熟时才与穗发芽有关;颖壳的发芽抑制物和机械抑制力对籽粒吸水和穗发芽都有重要作用。据此,小麦抗穗发芽可分为三种型式,并且评价了各品种在抗穗发芽中的地位,以万县白麦子、江安油麦和巴州大白麦最抗穗发芽;库尔勒红冬麦、84—1155和81—5最不抗穗发芽。作者认为,选择颖壳中有较多发芽抑制物的材料是抗穗发芽育种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宿生枝干粗度和高度对蓖麻再生苗新梢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宿生枝干粗度在4.1 cm以上且木质化程度较高,苗木基本能安全越冬,次年新梢萌发量大,新梢长而粗壮,叶片多,叶片大;宿生枝干高度以0~80 cm(0~20 cm最好)再生萌发能力强,新梢生长速度快,超过80 cm以后宿生枝干萌发新梢数量很少。因此,蓖麻在生长期要加强栽培管理,促进枝干生长粗壮,则越冬性能好。冬季留茬高度以低于1.0 m为宜或次年依新梢萌发情况剪干,但无论冬剪或春剪时,剪口须留斜桩,离萌芽处15~20 cm,防止剪口向下枯死影响新梢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与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系)产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鉴定引进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和新品系的产量潜力与适应性,比较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与引进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和新品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明确新疆冬小麦品种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攻方向.[方法]选用引进国内冬小麦品种33份、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7份,采用间比法试验设计,进行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差异的分析.[结果](1)参试品种较对照(新冬18号和新冬22号)增产的有35个,其中增产25;以上的引进品种有5个,分别是Yl19、邯5316、观35、衡5229和济麦22号;河北品种平均产量最高,产量为528.04 kg/667 m2,穗数为37.50×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5.10粒,千粒重为43.90 g;山东品种平均产量居第二,产量为513.11 kg/667 m2,穗数为40.49×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3.90粒,千粒重为43.73 g;新疆品种平均产量较低,产量为458.37 kg/667 m2,穗数为40.81×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3.20粒,千粒重为42.69 g.(2)引进品种中,穗粒数产生正向影响(0.4497),而穗数(-0.0811)和千粒重(0.214)起负作用;新疆品种中,穗数(0.9238)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穗粒数(0.9031)对产量的间接作用最大.[结论]新疆现有主栽品种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较少,与国内主要麦区冬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比较,提高穗粒数育种可能是未来提高新疆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