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绿洲城市石河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尤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是维护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威胁的状态,它能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采用OECD与UNEP共同提出的PSR概念模型,构建了一套包括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态和社会经济响应3个方面15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石河子市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评价石河子市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显示:石河子市城市生态安全水平近10年来大致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良化。据此进一步对解决石河子市的生态安全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30年宝鸡市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生态安全的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宝鸡市近30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运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法对宝鸡市城市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对两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最能体现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因子与城市生态安全之间存在着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变好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宝鸡市生态环境仍处于不安全状态、存在诸多问题的现状,提出了协调"加快城市化进程"和"良化城市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长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生态系统大规模开发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生态问题。城市作为社会进步和文明演进的中心,生态问题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从生态安全的内涵出发,运用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建立了城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值并计算指标的权重,对城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以长春市为例,从时间尺度(1998-2004)对长春市生态安全的发展进行了趋势分析,同时在空间尺度上按东北、东部、西部地区选择了另外七个城市与长春市生态安全进行了现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城市生态安全的管理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方法在城市生态安全状况绝对数值的量化方面还要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4.
西藏草地生态安全建设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点内容。对西藏草地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研究,对于认识草地生态安全现状、提升草地生态安全程度、巩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人均草地生态盈亏指数、草地可持续利用指数、草地生态压力指数和草地生态协调系数,运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0-2020年西藏全区及西藏七地市的草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1)西藏全区草地生态安全程度波动上升,生态安全等级一直保持在“很安全”状态。2)七地市中,那曲市和山南市草地整体生态安全程度最高,林芝市、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草地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高,拉萨市与昌都市草地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低。总的来说,西藏草地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良好,但同时面临草地盈余空间分布不平衡、草地生态协调度偏低、部分地市草地生态压力增大等现象,生态安全格局需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5.
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文中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建立了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集对分析理论从同异反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事物的确定和不确定因素的优势,建立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发展趋势模型。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焦作市为例,分析了该市1999~2010年间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焦作市的生态系统在1999~2007年间属于"较不安全"状态,2008~2010年属于"临界安全"状态。总体上看,该市生态安全状况整体上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但是有待于进一步改善。集对分析法能够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是一种有效的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了一个包括36个指标变量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2004年-2013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求出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础上,求其综合权重,然后计算我国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对我国生态安全指数进行具体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因素的贡献度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就各因素之于生态安全的贡献来看,压力因素对我国生态安全状况的贡献度最大,状态因素对我国生态安全状况的贡献度最小。  相似文献   

7.
基于景观结构的吉林西部生态安全动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景观结构的调整和重建是构建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的关键途径。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景观干扰度和脆弱度指标构建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安全指数,并利用区变量理论对吉林西部1980-2000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时空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景观结构变化导致的生态安全指数时空变异显著。全区生态安全程度整体有所下降,且安全程度较高的地区降低的幅度更大。生态安全指数的空间分布符合球状模型,250km以内表现为显著的各向同性,自相关范围都在500km以上,小尺度不存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9个市县中,生态安全指数最高的是前郭,最低的是通榆,环境恶化程度最大的是大安。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生态安全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甘肃省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重点研究了该区域1990-2006年的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并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区域生态安全变化表现出如下特征:系统压力指数明显下降,系统状态指数呈上升趋势,系统响应指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生态安全指数从1990年的0.4289增至2006年的0.5960,处于一种良性发展态势。主成份分析表明,区域生态安全是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单元内农民年人均收入逐年增多、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的增加、单位产值"三废"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使得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减轻,成为驱动甘肃生态安全度提高的主要动力。但同时,甘肃省城市化速度加快、资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加大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成为区域生态安全度提高的阻力。  相似文献   

9.
RS和GIS支持下的若儿盖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GIS)一体化技术对若儿盖1995、2000、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调查监测,并结合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研究区生态风险做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压力-状态-响应( P-S-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用AHP法计算出23项评价指标对草原生态安全贡献量所对应的权重系数.以模糊数学中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若儿盖草原生态安全做了评价,并应用Markov模型对2010年生态安全状况做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1995年以来生态安全的"不安全"隶属程度有所增加,从1995年的0.12538到2004年的0.47022,生态安全状况有不断恶化的发展趋势,并预测2010年的隶属度已达到0.56273,为1995年的4.5倍.造成研究区生态环境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类经济活动、鼠害和全球变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泾河流域中下游生态安全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RSR)模型,选取泾河流域中下游的长武县、彬县、永寿县、淳化县、礼泉县和泾阳县为研究区域,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县的生态安全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区的南部生态安全状况要好于北部.从行政单元看,泾阳县的生态安全指数最高,而长武县的生态安全指数最低;从地貌类型看,南部黄土台塬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好于北部低山丘陵区和黄土沟壑区.根据生态安全评价分级结果,泾阳县处于安全状态,淳化县、永寿县、礼泉县和彬县处于较安全状态,而长武县则处于较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都市农业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障碍度分析模型、GIS制图技术对西安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西安都市农业生态安全指数从2002年的0.44增加到2011年0.68,生态安全状态明显 好转;城市化对都市农业资源可持续能力和系统稳定程度负面影响较大,而对产出持续增长和发展保障能力正面影响更大;近十年来,阻碍西安都市农业生态安全的关键制约因素平均障碍度2003、2006、2011年分别为12.47%、7.05%、4.97%,表明其影响程度在逐渐减弱;西安地区生态安全指数值(S):莲湖、碑林、新城区S≤0.15,蓝田县0.15<S≤0.27,长安区和阎良区S>0.35,其余区县0.27<S≤0.35,表明因 西安各地区都市农业生产条件差异、交通便捷程度及与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而呈明显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2.
以张掖市为研究区域,在借鉴国内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PSR模型,结合2001—2012年土地利用的相关数据,建立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对张掖市2013—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预警指数和警度标准对2001—2017年的安全警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张掖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压力系统的警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状态系统和响应系统的警度呈下降趋势,2013—2017年的压力系统将逐步由"中警"转变为"重警",状态系统将基本维持在"中警"水平,响应系统将处于"无警"状态;2001—2017年,张掖市土地生态安全警度呈略有下降态势,2013—2017年的预警指数将处于0.46左右,警度将处于"中警"状态。  相似文献   

13.
RS、GIS支持下的城市生态安全动态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PSR模型构建了西安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HP法确定权重;采用1988年陆地卫星TM和2000年ETM+影像确定模型中的自然组分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ARCGIS9.0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数据库;对西安的生态安全动态过程进行了尝试性评价,得到了12年来西安地区生态安全的变化状况。研究表明:从1988年到2000年由于西安局部地区采取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而收到良好效果,但是局部地区取得的生态环境保护成绩难掩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因过度旅游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逐渐显露,因而维护旅游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水平已成旅游开发的新要求。鉴于此,文中提出了旅游开发的生态安全导向模式的构想,包括旅游资源赋存的生态环境调查、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评价、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适宜度评价、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旅游开发的生态安全教育、旅游开发的生态技术可行性分析、旅游开发的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及旅游开发的生态安全评价等环节。以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为例,选取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适宜度评价这一环节进行实证论证,论证方法是:首先,运用G IS相关软件生成研究区的DEM模型并与其TM影像进行叠加,提取相关数据;然后,分别对研究区的地表切割程度、坡度、坡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萨拉乌苏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适宜度都不强,其中30%多的地区生态环境适宜度较差,为此从选址、生态容量、生态关系的安全性三方面提出了旅游开发的生态安全设计,对该研究区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安市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3个概念,并将其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该方法对西安市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1.0517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1.4419 hm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波动在0.3182(0.2759—0.3539)hm2左右,人均生态赤字从1978年的0.712 hm2增至2003年的1.166 hm2。生态压力指数从1978年的1.38逐年增至2003年的4.21,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从0.47增至0.66,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由0.34降低为0.16。说明西安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很差。  相似文献   

16.
包头市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资源城市和重工业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以生态城市建设中社会生态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咨询法等,从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和城市管理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社会进步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10/10-18/2标度确定它们的权重分别为0.163、0.300和0.537;并对包头市2012年生态城市建设中社会进步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社会进步水平很低,其中人口素质水平指数0.68,生活质量指数0.78,城市管理指数0.45;存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科研投入、人才培养与引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社会生态建设应该是今后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综合生态质量评价探讨——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学的观点,将兰州市看作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进而采用生态综合指数法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生态综合指数为0.312,生态化程度较低但接近生态化程度一般的值,多层次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显示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处于评价等级的第四级,即“较差”水平,但有向“一般“水平发展的趋势,两种方法基本一致。针对这种生态化水平较低的现状提出了:兰州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度、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指标建立隶属模型,对指标进行正规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并利用AHP法求得各指标权重值,利用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系统弹性度、资源承载指数和资源承载压力度进行分级评价,最后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安全作为一种非传统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21世纪初生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进行生态安全相关领域的研究已迫在眉睫。文中提出草原生态安全概念,着重于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方法的研究,构建了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并建立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模型。以甘肃天祝县高寒草原为例进行了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的实例研究。研究表明,天祝高寒草原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上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研究实践表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草原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是切实可行和适宜的,该方法将为其他区域或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研究提供有益的方法参考;而草原生态安全概念的提出也丰富了生态安全研究的领域、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安全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0.
区域生态安全定量评价与阈值确定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生态安全评价是当前生态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未决的问题。从目前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来看,在评价对象与内容上存在差异,定量评估方法与准则的确定仍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尚未形成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较少。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尺度、时空动态评价、评价的基本参照系、尺度转换、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恢复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基于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和尺度转换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与方法,以及确定区域生态安全阈值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