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普通油茶无性系岑软3号嫁接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油茶本砧嫁接为对照,研究博白大果油茶、广宁红花油茶、香花油茶、陆川油茶与普通油茶优良无性系岑软3号苗期的嫁接亲和性。结果表明:香花油茶作为砧木嫁接岑软3号的成活率及存活率分别达到了91.67%和98.55%,抽梢以及嫁接苗的生长与以普通油茶作为砧木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参试的4个物种中香花油茶与岑软3号的嫁接亲和力最好;其次是陆川油茶,嫁接成活率和存活率分别达到了93.67%和95.00%,但嫁接苗生长1年后叶片N、P、K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广宁红花油茶在嫁接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不亲和性,嫁接成活率仅为72.00%,且后期生长受到抑制;而博白大果油茶嫁接成活1 a后的存活率仅为24.49%,生长受阻,嫁接后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亲和性。  相似文献   

2.
在福建省发现豆科新品种多年生藤本豆(Lablab sp.)发生严重的根结线虫病,根部可产生巨大根结,根结内组织内可埋生数以百计的雌虫,卵囊产于根结内。通过形态特征及rDNA-ITS区序列扩增比对,藤本豆根结线虫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多年生藤本豆受根结线虫为害为首次记述, 也是南方根结线虫新寄主。接种实验结果表明,2龄幼虫主要侵染藤本豆根尖,也可侵染根其他部位,雌虫与卵囊埋生于根结内,卵可直接孵化并在根内直接侵染发育,根结大小发展快,根结坚硬,表面组织不易腐解,雄虫只能在后期根结腐败组织处发现。在环境温度(24~36 ℃),生活史最短为24 d。田间重要杂草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结线虫病发生普遍,形态特征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田间调查及交叉接种实验表明其可能为田间藤本豆根结线虫病的主要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3.
大豆根结部位内源激素对线虫侵染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大豆根系后,根结部位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ZR)、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茉莉酸甲酯(JA-Me)5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从而探索寄主对线虫侵染的激素应答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在根结形成过程中,根结内5种内源激素含量均发生变化,其中JA-Me和ZR在线虫侵染发育的28d内持续高于对照;在接种线虫5d内,根结内IA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ABA则显著低于对照;在接种5d后IAA含量一直低于对照;ABA只在接种14d左右显著高于对照,而GA只在接种21d左右显著高于对照,其他时间ABA和GA与对照基本一致。分析上述5种内源激素间平衡关系表明:IAA/ABA和JA-Me/ABA的比值变化明显,ZR/ABA和GA/ABA的比值平稳。研究结果暗示IAA、ABA和JA-Me在线虫侵染大豆形成根结过程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人工接种情况下,利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方法,研究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对汕优63杂交稻幼苗根系的侵染特性及其生活史。结果表明:在26℃大量群体接种情况下,2龄线虫在接种后4~6 h内侵入根系,主要侵入时间为接种后24~48 h;2龄幼虫侵入部位为根尖分生区或伸长区,侵入后虫体迁移方向与根纵中轴平行,在皮层薄壁细胞间迁移,最终聚集于根冠最内侧的分生区,直待分生区原形成层发育成维管束后,2龄幼虫才侵入维管束内取食;根冠内侧分生区至伸长区的2龄幼虫呈侵染态线状至长颈瓶状逐渐发育膨大过程,其发育快慢可能与2龄幼虫开始定殖并侵入维管来取食时间先后有紧密关系;2龄幼虫可直接在根内孵化,并迁移至发育中的侧根,或迁移到新根根冠内侧分生区处,待分生区原形成层发育成维管束后进行再侵染;拟禾科根结线虫最短生活史在26℃下为22 d,在26~37℃环境温度下为18 d,其侵染具有群体优势特性。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和河南等省(区)主产区调查和鉴定,红麻根结线虫病病原线虫有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1号和2号小种,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2号小种。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其在湖南沅江麻田一年可完成四代。它们都不为害棉花、小麦、花生、芝麻、苎麻、高粱和玉米。幼虫主要分布在0~40厘米土层内。0~10厘米土层内幼虫数的波动在红麻生长季节有4个高峰,收获后还出现一个高峰。病原线虫以幼虫和卵主要在病残中越冬,清除病残可压低初次侵染。实行轮作可减轻病害和增产。重病田用D—D混剂,涕灭威或棉虫灵处理土壤效果良好。文中对抗线虫育种工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南方根结线虫在植物体外被穿刺巴斯德芽菌感染后存活率的变化及感染初期线虫寿命和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首先利用单卵块孵化法对从野外采集的根结线虫进行纯化和分子鉴定。以穿刺巴斯德芽菌孢子体外吸附的南方根结线虫为材料,在显微镜下观察供试线虫的存活情况,每24 h计数一次死亡线虫的条数,总共观察12 d。在被穿刺巴斯德芽菌吸附的第3天收集根结线虫,提取线虫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线虫寿命相关基因cyp-33和生殖相关基因lin-45/mek-2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分子鉴定确认纯化的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感染了穿刺巴斯德芽菌的南方根结线虫死亡率显著升高;同时在穿刺巴斯德芽菌吸附南方根结线虫的初期,线虫寿命相关基因cyp-33和生殖相关基因lin-45/mek-2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下调(p<0.05)。这说明穿刺巴斯德芽菌在吸附南方根结线虫的初期能够促使线虫的存活率降低,并抑制其生殖能力,这可能与基因cyp-33、lin-45和mek-2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鉴别出不同种油茶种苗,收集101份不同种油茶种苗作为试材,其中18份越南油茶、79份普通油茶、1份博白大果油茶、3份红花油茶,利用叶绿体基因组trnH-psbAmatK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随后对序列进行拼接及特征分析,并计算样本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01份供试材料的trnH-psbA序列全长381 bp,有10个变异位点,可通过变异位点鉴别出越南油茶、红花油茶及部分普通油茶,系统发育树将越南油茶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为64%;matK序列全长797 bp,有5个变异位点,可通过变异位点鉴别出越南油茶、红花油茶及部分普通油茶,系统发育树将红花油茶聚为一支,越南油茶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分别为65%和64%。因此,trnH-psbA序列可对越南油茶进行有效鉴别,而matK序列可对越南油茶和红花油茶进行有效鉴别。该研究结果对避免油茶种苗混杂、规范海南油茶种苗市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gnita)4号小种引起的棉花根结线虫病,是我国棉花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我们在1983~1984年大田线虫生活史观察,营养钵育苗移栽及呋喃丹、棉隆等杀线虫剂防治此病的基础上,于1985年做了棉花根结线虫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鉴定出在中国大豆上又一类重要病原线虫——根结线虫。黄淮海豆区为其主要发生危害地带,并且,其主要病原种和小种为南方根结线虫寄主小种1号和花生根结线虫寄主小种2号。经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观察,测量及鉴别寄主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其区系分布大体为:在开封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and White,1919) Chitwood,1949]寄主小种1号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 (Neal,1889) Chitwood,1949]寄主小种2号;在宁陵为花生根结线虫寄主小种2号;在崂山为南方根结线虫寄主小种1号,在栖霞为北方根结线虫(M.hapla Chitwood,1949),其中南方根结线虫的开封群体和崂山群体雌虫会阴花纹和排孔位置略有不同,但仍属于其种内群体及个体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油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了不同品种油茶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在供试的3个品种中,博白大果油茶的PS II最大光化学效率、通过PS II 的电子传递速率ETR、最小饱和光强最大,而义安1号相对最小。由此可推测,在这3个品种中博白大果油茶生长较快,具有较高潜在生物产量的生理基础。不同品种油茶光响应曲线以及对光强度响应的初始斜率进一步证实了以上论点。  相似文献   

11.
不同砧木对海南油茶嫁接成活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越南油茶(海南种源)、油茶‘岑软2号’(广西种源)、油茶‘湘林XLC15’(湖南种源)和高州油茶(广东种源)种子的芽苗为砧木,海南省新认定油茶新品种‘海油1号’春梢为接穗,研究4种砧木对其嫁接成活率、嫁接苗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越南油茶为砧木嫁接成活率最高,达95.0%,以油茶‘湘林XLC15’为砧木嫁接成活率最低,仅为50.0%;以越南油茶为砧木的2年生嫁接苗苗高、地径和总鲜重均为最高,分别达到50.75 cm、5.19 mm和38.64 g,其次为‘岑软2号’,高州油茶最低;不同砧木嫁接的苗木根冠比大小依次为高州油茶油茶‘湘林XLC15’越南油茶油茶‘岑软2号’;以越南油茶为砧木的嫁接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平均值达77.58,最低为‘湘林XLC15’;以越南油茶为砧木的嫁接苗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和总钾含量均最高,分别为849.23、667.58、532.98 mg。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以本地越南油茶做砧木最适宜于‘海油1号’油茶的嫁接育苗,其次为油茶‘岑软2号’。研究结果为海南特色油茶的良种壮苗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南方根结线虫对不同南瓜砧木嫁接冬瓜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冬瓜生产筛选抗根结线虫砧木品种,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人工接种南方根结线虫,研究比较了‘海砧1号’、‘海砧2号’和‘银龙黄籽’3种南瓜砧木的冬瓜嫁接苗及冬瓜自根苗的抗性水平及植株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南瓜砧木冬瓜嫁接苗和自根苗的病情指数、根结指数、卵粒指数和繁殖指数均随着生育期延长而不断升高,抗性水平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以‘海砧2号’为砧木的嫁接苗在全生育期均表现为抗病,以‘海砧1号’和‘银龙黄籽’为砧木的嫁接苗表现为高感,‘清远黑皮冬瓜’自根苗表现为感病。在茎叶鲜重和单果鲜重方面,生长中后期以‘海砧2号’为砧木的嫁接苗显著高于以‘海砧1号’和‘银龙黄籽’为砧木的嫁接苗以及‘清远黑皮冬瓜’自根苗,但与未接种的‘清远黑皮冬瓜’自根苗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证实,南方根结线虫明显抑制了感病砧木冬瓜嫁接苗的生长和产量,对抗病砧木嫁接苗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方地区利用温室栽培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及其2个改良品种‘PKM1’和‘PKM2’,通过分析表观生长量、养分含量以及光合特性等指标的差异性,筛选适宜北方温室种植的辣木品种。结果表明:PKM1的高生长和增粗生长均显著快于辣木和PKM2(p0.05),在定干前(71 d)三者平均株高依次为115.7、80.2、81.0 cm,地径依次达17.47、13.27、15.08 mm。植株养分季节变化,PKM1养分状况要优于辣木和PKM2,在5月份,PKM1叶片中全氮(44.32 mg/g)、全钾(12.73 mg/g)含量显著高于其它2个品种(p0.05),全磷和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7月份,PKM1可溶性糖显著高于其它2个品种;光合特性分析,3个品种在弱光条件下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及光补偿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光强增加,光量子的转化能力出现显著性差异,PKM1的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x))显著高于辣木和PKM2(p0.05),最高达23.84μmol CO_2/(m~2·s)。可见,北方设施条件下,PKM1的生长速度、养分状况、光合能力均表现最好,较适宜北方温室栽培。  相似文献   

14.
水分胁迫对辣木生物量分配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云南干热河谷辣木(Moringa olerfera)为对象,采用盆栽人工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辣木生长、生物量分配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90%和75%田间持水量控制下,辣木株高和地径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长,但70%田间持水量明显受到抑制;60%、45%和30%田间持水量处理下的株高和地径生长处于停滞状态;辣木复叶数、主根长和主根粗随水分胁迫加剧而降低,而根数无显著差异。利用标准化主轴法对株高-地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加剧,异速生长指数从1.273持续下降至0.947,即辣木将更多的同化物从株高生长转移到其他器官;不同土壤水分的生物量整体表现为根>茎>叶,且随着田间持水量的降低,辣木将更多的生物量由地上转移至地下,而水分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ombine and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resistance to root-knot and bacterial wilt in potatoes.Solanum sparsipilum was used as the source of resistance toMeloidogyne incognita, M. javanica, M. arenaria, and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Neo-tuberosum clones into which bacterial wilt resistance fromSolanum phureja had been transferred were also used. It was possible to transfer the resistance to the three species of root-knot fromS. sparsipilum to the Neo-tuberosum population. Two cycles of selection were made and the percentage of clones resistant toP. solanacearum in the last cycle was 16% over the previous cycle. All the clones resistant toM. arenaria were resistant toM. incognita andM. javanica. Two groups of selected clones were formed. Clones in both groups are resistant to root-knot and bacterial wilt. In one of them the two sources of resistance toP. solanacearum have been combined.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辣木(Moringa oleifera)种子结构及营养器官不同发育时期结构变化规律,利用GMA半薄切片法对辣木种子结构及北方温室条件下种植30、60、90、200和400 d辣木营养器官解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发现辣木种皮主体由木化细胞组成,可能成为制造活性炭的新原料。辣木不同发育时期营养器官结构差异较大,并认为北方温室条件下培养60 d的辣木根较其他时期,在安全性及营养价值方面可能具有更高的可食性。辣木茎中髓部较为发达可能是其耐寒能力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瑞丽辣木白粉病的病原种类,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选用5种低毒高效药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通过田间观察和形态学方法鉴定病原,结果表明,瑞丽辣木白粉病病原为真菌界半知菌亚门粉孢霉属[Oidium Lk.ex Fr.]真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间隔7 d用药2次,防效达77.94%;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和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是防治瑞丽辣木白粉病的首选药剂,生产中可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