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利用6种鞘翅目昆虫引诱剂,分别在陕西秦岭火地塘林区、旬邑县马栏林区进行了林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6种引诱剂中,4#、3#引诱剂对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和松幽天牛(Asemum amurense)等针叶林木蛀干害虫有较好的诱捕效果。4#引诱剂平均日诱集鞘翅目昆虫30.5头/器,日诱集横坑切梢小蠹为28.8头。4#引诱剂可用于华山松大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松幽天牛等蛀干害虫的监测与诱杀。  相似文献   

2.
云南切梢小蠹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林的钻蛀性害虫。本文通过实验室内生物行为测试和野外调查,研究3种在非寄主植物中含量相对丰富的绿叶挥发性物质(E)-2-己烯醛、(E)-2-己烯醇和(Z)-3-己烯醇对云南切梢小蠹寄主定位行为的影响。Y形嗅觉仪行为试验表明,云南切梢小蠹成虫能够显著被绿叶挥发性物质的单组分或混合组分所驱避。野外试验表明,所有绿叶挥发性物质处理组的云南松受害梢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取食行为中,绿叶挥发性物质及其混合组分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干扰因子,从而降低了该虫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危害。这表明源于非寄主植物的绿叶挥发性物质有望作为干扰因子用于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3.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及利用各种挥发性成分诱集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利用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监测和防治小蠹类害虫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 展和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 受到人们 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及利用 各种挥发 性成分诱集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利用植物挥 发性化学 物质监测和防治小蠹类害虫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5.
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和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是两种重要的松属(Pinus)蛀干害虫,通过蛀梢危害与蛀干危害共同致死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通过林间自然调查,对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蛀食枝梢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蛀梢坑道长度与枝梢长度和蛀梢直径呈显著相关,且切梢小蠹侵入枝梢的部位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蛀梢坑道的长度,二者显著相关。研究发现,影响横坑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的主要因素为侵入孔位置,而影响云南切梢小蠹的主要因素为枝梢长度,枝梢直径,侵入孔位置。  相似文献   

6.
利用引诱剂诱集宁夏罗山青海云杉林的小蠹,共得到3种小蠹昆虫,分别为云杉小蠹(Scolytus sinopiceus)、云杉四眼小蠹(Polygraphus poligraphus)和林道梢小蠹(Cryphalus saltuarius),其中林道梢小蠹为宁夏新记录种.给出3种小蠹的形态特征描述和成虫整体照.研究标本保存在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室内药剂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参试药剂中以48%乐斯本乳油、40%乐果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1.8%阿维菌素乳油、1%力虫晶乳油等对横坑切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毒杀效果较好,为林区药剂防治切梢小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1、小蠹虫的发生及危害情况 小蠹虫在我国分布很广,对林木危害极为严重。据报导,1951年在长白山孤子了一带小蠹虫发生面积达28666hm^2,被害落叶松1309万株;1987年云南发生松纵坑切梢小蠹面积达6666hm^2;1999年山西发生强大小蠹面积达128666hm^2,造成林木枯死351.6万株。近年来,在我省落叶松八齿小蠹、云杉八齿小蠹、松纵坑切梢小蠹、多毛切梢小蠹等危害十分严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对4种松树小蠹虫的野外诱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小蠹虫进行野外监测和防治,采用人工合成的缓释性信息化合物诱芯和国产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α-蒎烯(Alphapinene,AP)、壬醛(nonanal,NL)、反式马鞭草烯醇(Trans-verbemol,,TV)和桃金娘烯醇(myrtenol,MT)信息化学物质对黄色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4种松树小蠹虫的林问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4种小蠹虫的诱集效果显著,2AP诱芯对黄色梢小蠹的诱集量(17.5头)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诱集效果最好,是CK的25倍;信息化学物质处珲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的诱集量显著高于CK.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处理间诱集量差异不显著;2AP+NL+TV诱芯对纵坑切梢小蠹的诱集量最高,诱集效果是CK的612倍:2AP+NL+TV诱芯对横坑切梢小蠹的诱集量最高,诱集效果是CK的1085倍:2AP+NL+MT+TV诱芯对红松根小蠹引诱效果最好.是对照的136倍.2005-2006年,千山风景区黄色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虫口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巫山县5种危害华山松小蠹虫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记述了巫山县危害华山松的5种小蠹虫:纵坑切梢小蠹、冷杉梢小蠹、小小蠹、油松四眼小蠹、月穴星坑小蠹,对其形态进行描述,且对5种小蠹的相关特征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特征融合和稀疏表示的农业害虫图像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农业害虫测报中,常常需要从大量的昆虫中识别出几种重要的测报害虫。目前基于图像的农业害虫识别研究,大部分是在有限种类有限样本量基础上进行的农业害虫识别。本研究为了从大量的水稻昆虫图像中识别出9种水稻测报害虫,尝试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和稀疏表示的农业害虫图像识别方法。【方法】首先,为了获得最优的农业害虫识别模型,将所有图像进行旋转使昆虫头朝上,按照1﹕2长宽比裁剪图像,使昆虫居中并占据图像大部分区域,将图像进行等比例缩放至统一尺寸48×96像素。提取所有昆虫的HSV颜色特征、局部特征中的HOG特征、Gabor特征和LBP特征。然后,利用单一特征和融合特征分别对训练样本构建过完备字典,字典中的每一个列向量表示一个训练样本,且满足同一类训练样本均在同一个子空间中;应用过完备字典对测试图像进行多特征稀疏表示,通过求解l1范数意义下的优化问题获取稀疏解,使得除测试样本所在的类别外其他的训练样本的系数都是零或接近零的数值。最后,计算稀疏集中指数阈值,用于判断测试样本的有效性,如果测试样本的稀疏集中指数大于该阈值,则认为最小残差所对应的类别即为测试样本的类别,否则认为该测试样本为非测报昆虫。同时,利用相同的特征和训练样本训练SVM分类器对测试样本进行测试,与稀疏表示害虫识别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利用单一特征训练的稀疏表示害虫识别模型中,基于HOG特征的稀疏表示识别模型获得了9种测报害虫较高的识别率和较低的误检率,分别为87.0%和7.5%;利用颜色特征分别与3种局部特征进行结合获得的稀疏表示识别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基于颜色和HOG特征的稀疏表示识别模型获得了最高的识别率和最低的误检率,分别为90.1%和5.2%;将颜色、HOG和Gabor 3个特征结合获得的稀疏表示识别模型,识别率下降为83.5%,误检率上升为10.3%。利用同样的特征或特征融合训练得到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识别率均低于对应特征获得的稀疏表示识别模型的识别率,而误检率均高于对应特征训练的稀疏表示害虫识别模型的误检率。【结论】基于颜色和HOG 融合特征的稀疏表示识别模型获得了较高的农业害虫识别率和较低的误检率;通过稀疏集中指数阈值,有效地排除了非测报昆虫,实现了从大量的农业昆虫中自动识别出需要测报的害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昆虫嗅觉和视觉特性,研制开发一种对黄曲条跳甲有良好诱杀效果的昆虫引诱剂,以实现对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方法】设粘虫黄板为对照,两种不同配方信息素组分诱剂与黄板结合(黄板+信息素Ⅰ、黄板+信息素Ⅱ)共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菜心田、芥菜田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结果】在菜心田,黄板单独使用或与信息素结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平均每板可分别诱捕74.7和134.0头黄曲条跳甲成虫,分别占总诱虫量的5.8%和7.8%,同时还诱捕到相当数量的蚜虫、斑潜蝇、小菜蛾等小型昆虫。在菜心田和芥菜田,与单独使用黄板相比,两种信息素诱剂加黄板处理可分别增加59.2%和61.0%的黄曲条跳甲诱集量。【结论】利用昆虫视觉和嗅觉识别相结合研制的昆虫引诱剂可用于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达到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大量杀伤天敌、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昆虫嗅觉和视觉特性,研制开发一种对黄曲条跳甲有良好诱杀效果的昆虫引诱剂,以实现对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方法】设粘虫黄板为对照,两种不同配方信息素组分诱剂与黄板结合(黄板+信息素Ⅰ、黄板+信息素Ⅱ)共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菜心田、芥菜田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结果】在菜心田,黄板单独使用或与信息素结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平均每板可分别诱捕74.7和134.0头黄曲条跳甲成虫,分别占总诱虫量的5.8%和7.8%,同时还诱捕到相当数量的蚜虫、斑潜蝇、小菜蛾等小型昆虫。在菜心田和芥菜田,与单独使用黄板相比,两种信息素诱剂加黄板处理可分别增加59.2%和61.0%的黄曲条跳甲诱集量。【结论】利用昆虫视觉和嗅觉识别相结合研制的昆虫引诱剂可用于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达到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大量杀伤天敌、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识别不同类别的茶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龙井、碧螺春、祁红和铁观音4种中国名茶为对象,研究了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K最近邻法(KNN)模式识别方法对茶叶进行识别与分类的可行性.选取6500~5500 cm-1(1538~1818 nm)波数范围内的光谱,通过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预处理后,利用KNN的模式识别方法建立识别模型.结果表明,4主成分因子建立的KNN判别模型最佳,模型对训练集与预测集中样本的识别率都达到100%.该结论为快速准确识别茶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储粮中三种扁甲科害虫对磷化氢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研究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 (Stephens)]幼虫、土耳其扁谷盗[Cryptolestes turcicus (Grouville)]幼虫、长角扁谷盗[Cryptolestes pusillus (Schoenherr)]成、幼虫对磷化氢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磷化氢对供试害虫均有较强的毒力;(2)同一虫种、不同虫期和不同虫种、同一虫期对磷化氢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程度为:土耳其扁谷盗幼虫 > 长角扁谷盗幼虫 > 锈赤扁谷盗幼虫,且长角扁谷盗幼虫>成虫;(3)磷化氢对同一虫种、不同虫期和不同虫种、同一虫期达到有效CT值不同,且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达到100%死亡率的CT值逐渐降低;(4)处理时间是保持磷化氢有效浓度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对磷化氢低剂量长时间实仓熏蒸,充分发挥其彻底治理扁甲科害虫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声学通讯是昆虫通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昆虫利用鸣声吸引异性、发出警报、避趋天敌。文中对昆虫的鸣声通讯及其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以分类学为主线,就几种比较典型的昆虫鸣声通讯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直翅目昆虫的鸣声通讯;蝉科昆虫的鸣声通讯;熊蜂的声振授粉;鳞翅目昆虫对天敌的声学干扰;昆虫鸣声通讯的应用研究。对于昆虫鸣声通讯的研究,不仅对理解昆虫的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昆虫种间、种内及其与环境间的信息交流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基础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DNA条形码对鉴定红树林植物的通用性和有效性,在广东红树林分布区域共计采集红树林植物16科22属23种,共144个样品,并进行DNA条形码测序。结果表明:选择的rbcL、matK和trnH-psbA 3个DNA片段的PCR扩增成功率分别为100%、80.29%±8.49%、99.38%±1.25%。测序成果率最高为rbcL 100%,trnH-psbA次之94.57%±5.06%,matK最低75.04%±6.26%。表明rbcL和trnH-psbA片段在红树林群落中都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应用BLAST和NJ Tree两种方法计算红树植物的物种识别率。BLAST结果表明,单片段中trnH-psbA的物种识别率最高,为84.48%±12.09%,rbcL次之,matK最低。NJ Tree分析显示单片段中rbcL的物种识别率最高,为66.65%±17.35%;trnH-psbA片段次之,matK片段最低。两张分析方法都显示多个片段组合使用时,rbcL或trnH-psbA是提高物种平均识别率的主要片段。利用单片段rbcL即可获得平均节点支持率最高的红树植物系统发育树,且能准确区分不同树种。trnH-psbA片段可以识别rbcL片段不能识别的物种,可以作为补充片段。综合比较,推荐rbcL、trnH-psbA作为红树林植物DNA条形码片段。  相似文献   

18.
Beetles represent almost one-fourth of all described species, and knowledge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evolution add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biodiversity. We performed a comprehensiv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Coleoptera inferred from three genes and nearly 1900 species, representing more than 80% of the world's recognized beetle families. We defined basal relationships in the Polyphaga supergroup, which contains over 300,000 species, and established five families as the earliest branching lineages. By dating the phylogeny, we found that the success of beetles is explained neither by exceptional net diversification rates nor by a predominant role of herbivory and the Cretaceous rise of angiosperms. Instead, the pre-Cretaceous origin of more than 100 present-day lineages suggests that beetle species richness is due to high survival of lineages and sustained diversification in a variety of nich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到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中,面向非特定人和限定词汇量的汉语普通话连续语音识别,提出一种适合于农产品价格采集环境的语音识别鲁棒性方法;以隐马尔科夫模型为基础,训练出适合该环境下的声学模型,以缓解因测试环境和训练环境不匹配而导致的识别率降低,进一步提高识别率。【方法】在数据采集和处理阶段,首先根据要识别的限定词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建转换文法,利用该文法生成的脚本指导训练集和测试集录音;然后选择不同的农产品价格采集环境和不同的说话人进行语音采集,并进行准确的人工切分,最后构建出语音语料库;在模型训练阶段,选择自左向右无跳转结构的连续混合密度隐马尔科夫模型,对训练集中的数据提取39维的MFCC特征向量,用于模型训练。首先以单音素为建模单元,并分别训练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男声模型、女声模型及男女混合声学模型;然后,考虑到单音素稳定性差和易受协同发音现象影响等因素,以上下文相关的三音素为识别单元建模,重新训练上述模型;针对三音子建模单元带来的模型数量大量增加,进而造成的训练样本不足问题,采用决策树状态聚类方法来改善该问题;决策树的构建过程中,利用语音学知识,根据声母发音方式、发音部位的不同以及韵母构成、韵头的不同,划分出若干声韵母集合实现了二值问题集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用增加混和高斯分量的方法来进一步使得模型描述更加精确;最后,为了解决信道的乘性噪声问题,在采用上述策略的同时利用CMN和CVN方法来缓解测试环境与训练环境不匹配问题,最终训练得到了相应的男声模型和女声模型。在测试阶段,对采用上述各方法后得到的不同模型,分别采用相同的测试集进行试验,得出不同方法下的句子识别率、词识别率以及精准度。【结果】三音子声学模型的识别性能明显优于单音素声学模型,女声模型和男声模型的性能均优于男女混合声学模型,决策树聚类方法对识别率的提高不明显但可以明显减少三音子模型的数量,混合高斯分量的增加对识别率具有一定提高但同时带来计算量的增加,CMN和CVN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系统的识别性能。通过对不同地点和不同说话人进行测试,最终识别率男性为95.04%,女性为97.62%。【结论】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到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过程中是可行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农产品价格采集环境下提高语音识别率的方法,试验证明通过该方法训练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识别性能,本研究方法为日后应用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图像识别的小麦品种分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基于数字图像分析,利用小麦籽粒的20个形态特征和12个颜色特征对来自中国4个地点7个春小麦品种共28个样本进行分类和识别。对于不同品种和地区的样本,分别利用逐步判别分析,选取显著性较大的特征参量,建立各地区和品种的贝叶斯分类器模型。结果表明,对各地区品种识别的正确回判率和测试集的正确识别率均达到100%。将各样本按品种合并,再对合并后的样本进行品种识别,除了新克旱 9号的回判率为98.3%外,其它品种的回判率均为100%。测试集中,龙麦26和青春566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7.5%和95.0%,其它品种均为100%。品种来源地识别也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甘肃、宁夏、新疆和黑龙江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88.6%、92.9%、72.9%和95.7%。说明利用籽粒图像对小麦品种进行识别高效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