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农牧渔业部和省农牧厅科教处的领导下,由西北农学院主持的《秦川牛引入外血杂交改良试验研究》课题,于1982年9月至1983年2月在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种牛场,用乳肉兼用短角公牛配秦川母牛,1983年7月至12月出生乳肉兼用短秦杂种一代牛20头(其中公犊8头,母犊12头)。杂种一代犊牛平均初生重26.1公斤,其中公犊26.8公斤,母犊25.6公斤,公犊的最大个体重32公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秦川牛的发展方向,在保留其优良特性的前提下,改进其体型外貌方面的主要缺点,提高乳、肉性能和商品率,从1982年9月开始,西北农大同我场协作,在邱怀教授主持下,引用兼用型短角牛与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试验。四年多来,我们在西北农业大学畜牧系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用兼用型短角公牛配秦川母牛74头,出生杂种一代犊牛58  相似文献   

3.
继在周至楼观台牛场(1985)对短秦F_1公牛和乾县牛场(1986)对短秦F_1阉牛肥育屠宰试验,1989年元月在楼观台牛场又进行了丹麦(短角)秦川牛F_2公牛肥育屠宰性能测定,现将丹短秦F_2公牛肥育和屠宰试验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秦川牛的发展方向,在保留其优良特性的前提下,改进其体型外貌方面的主要缺点,提高其乳、肉生产能力和商品生产率,特引用乳肉兼用型短角牛进行改良,其产肉性能的改良效果通过屠宰试验进行测定。材料和方法 1.试牛选自周至县楼观台牛场1983年8月至11月出生的短秦F_1代公牛6头,同时选同期出生的秦川牛3头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5.
按照省上黄改总体方案,我县从1988年引进英国短角红牛与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推广乳、肉、役兼用型品种,使养牛业从役用向多用型发展,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3年来,应用短角红牛共配黄牛2785头,现已产犊牛2220余头,占黄牛总数的6.5%,实践证明,短秦F_1牛具有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8月龄在饲养水平偏低条件下,平均体重321kg,比秦川牛  相似文献   

6.
本省黄牛改良工作,早在五十年代就引用荷兰牛、爱尔夏、短角、拉脱维亚等外国品种和秦川牛、南阳牛、广丰牛等国内良种牛来改良。到六十年代初期,曾引进西门塔尔公牛,在瑞安县进行改良试点、发现了黄西杂种牛的优势。随着我省冻精技术的推广采用黑白花和西门塔尔公牛的精液,冷配母牛二万六千一百六十八头,已培育犊牛一万六千二百四十二头,其中西门塔尔改良牛四千另十头,扩大了黄牛的改良面。  相似文献   

7.
一、选好肉牛育肥品种:以海福特、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短角牛、秦川牛等肉牛后代,或上述肉用公牛与当地优良母牛配种、所产杂交一代  相似文献   

8.
在邱怀教授主持下,1983年西北农业大学通过农牧渔业部畜牧局从丹麦引进乳肉兼用的丹麦红牛种公牛2头,种母牛7头,用于改进秦川牛的产肉、产乳性能。现杂种一代牛已降生,并且杂种一代母牛开始产奶。发现改良效果显著,经济效益巨大,深受农民欢迎。为进一步开展丹麦红牛杂交改良工作,借鉴亚州其它国家引进丹麦红牛的经验和教  相似文献   

9.
1 广西牛品改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广西牛品改始于1946年,广西大学农学院王丕建教授利用荷兰公牛配本地黄牛生杂种一代母牛3头,是广西最早进行牛杂交改良的尝试.1948年起已有荷兰牛、短角牛与桂北黄牛杂交的一代杂种牛在广西大学农学院牧场陆续降生,并于1951年秋开始产犊产奶,头数虽少(4头),意义却甚大,开创了广西杂种牛挤奶销奶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黑毛和牛改良皖南黄牛后代的生长性能及对皖南地区环境的适应能力。[方法]和杂F1代和和杂F2代为试验组,皖南牛为对照组。其中犊牛和杂牛F1代公牛17头、母牛21头,和杂F2代公牛9头、母牛11头,皖南牛公牛13头、母牛10头;6月龄及12月龄和杂牛F1代公牛15头、母牛18头,和杂F2代公牛8头,母牛9头,皖南牛公牛13头、母牛10头;18月龄和杂牛F1代公牛10头、母牛12头,和杂F2代公牛7头,母牛7头,皖南牛公牛11头、母牛8头。测定和杂牛F1代和F2代的体尺及体重等生长性能,并与皖南黄牛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和杂牛生长发育较本地牛要快,但其增重相对其他外来肉牛品种来说仍然较慢。[结论]和牛可以作为皖南黄牛改良杂交的种质资源,提高皖南牛的生长速度,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1育肥牛的选择 1.1品种选择 目前,应首选从国外引进的优良肉用牛品种:夏洛来、利木赞、安格斯、海福特、短角等为父本与当地黄牛为母本的杂交改良后代进行育肥。其次是荷斯坦公牛,淘汰母牛及荷斯坦牛与本地牛的杂交改良后代。再次是国内优良品种,如鲁西牛、南阳牛、秦川牛、延边牛、草原红牛等。最后是非优良品种的优秀个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讨短角牛的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与各体尺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放牧加补饲条件下短角牛的体重、体尺进行测定,对所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短角牛体重、体尺的变化随着月龄增加逐渐增加;短角牛具有早期生长发育快的特点,公牛、母牛体重从出生到6月龄时达到绝对生长高峰,日增重分别达到1 093.30 g和973.64 g;公牛、母牛体重的相对生长曲线较一致,整条曲线大致呈下降趋势;生长发育阶段体重和体尺的相关性与性别、月龄有关。[结论]应注重短角牛早期的饲养管理,短角牛公牛的营养水平应高于母牛。  相似文献   

13.
短角牛是世界著名而古老的牛品种之一,云南省于1996年12月从美国引入肉用型种牛106头(公牛14头,母牛92头),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动物隔离检疫场60 d的隔离检疫后,于1997年1月在云南省种羊场肉牛纯繁场进行驯化饲养.目前存栏310头,其中能繁母牛152头,后备母牛46头,断奶母犊52头,成年公牛13头,后备公牛8头,断奶公犊39头.  相似文献   

14.
肉牛(续)     
我国引进肉牛及乳肉兼用牛饲养情况短角牛: 我国短角牛为解放前引进,至解放时已数量很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短角牛的培育有了很大发展。到1972年底察北牧场共生产1776头,输出1024头,存栏452头。辽宁昭盟巴林右旗益和诺短角牛场至1973年全场有短角牛440头,其中基础母牛150头,种公牛4头,输出种公牛216头。以上各地对短角牛的饲养方式不同。如察北牧场夏季昼夜放牧,补饲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对秦川牛的杂交改良效果.[方法]对秦川牛、南德温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南秦F1)、西门塔尔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西秦F1)共282头母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等6项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以体尺指标为基础材料,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体重与体尺数据在不同月龄的表现特点;计算分析了它们的各项体尺指数;构建了1~2岁秦川牛各项体尺指标对体重的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西秦F1比南秦F1的杂交改良效果好,6~24月龄的秦川牛、南秦F1、西秦F1随着月龄的增加,胸围和体重快速增长,西秦F1的各项体尺指标总体上高于南秦F1与秦川牛,秦川牛与南秦F1差异不显著(P>0.05);从育肥指数上来看,24月龄的西秦F1比秦川牛平均高7.2%,差异显著(P<0.05),西秦F1比南秦F1高6.8%,差异显著(P<0.05),南秦F1与秦川牛差异不显著(P>0.05),西秦F1育肥效果优于南秦F1.[结论]对1~2岁秦川牛通过逐步回归得到了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探究12月龄短角牛体重与主要体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构建多元回归方程,研究影响短角牛的主要体尺指标及月龄。选取12月龄公牛163头,母牛261头,共424头短角牛体重、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的体尺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已知数据进行最佳线性拟合,构建多元回归方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显示,12月龄短角公牛的体重与各体尺指标的平均值均高于母牛;且体重与各体尺指标的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12月龄短角牛无论公母,其体重与各体尺指标之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其中公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与体重的相关性高于母牛。12月龄短角公牛体重与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体重与胸围的相关性最大(r=0.902)。12月龄短角母牛的体重与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与胸围相关性最大(r=0.823)。12月龄短角牛的体重与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与胸围相关性最大(r=0.873)。  相似文献   

17.
英国短角红牛与秦川牛杂交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从1988年引进英国短角红牛与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推广乳、肉、役兼用型品种,使养牛业从单役用向多用型发展,提高了养牛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英秦杂一代牛具有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 杂交情况我们选用英国短角红牛为父本,秦川牛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通过冻精配种,培训技术队伍,改善饲养管理,犊牛早期补饲等技术措施和宣传发动群众,实行优惠配种,采取适当奖励等行政措施,保证了杂交改良工作的顺利进行。英秦杂一代效果明显,深受群众欢迎,获我县科技进步一等奖,其杂交有关数据见表1和表2。2 对改良效…  相似文献   

18.
利木赞牛与雷南牛杂交一代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3月,广东省徐闻县畜牧局开始利用南德文公牛与雷州黄母牛人工授精配种,几年来,产下了大批雷南牛。2000年6月,又利用利木赞公牛与雷南母牛人工授精配种,至2004年7月底止,总共受配4378头,受胎2656头,总受胎率60.7%,出生仔牛1158头。我们对利木赞公牛与雷南母牛杂交一代在本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种公牛站秦川牛经济类型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陕西省种公牛站全部8头种用秦川牛进行体尺体重测定,计算其肉用指数(活重kg/体高cm,Beef purpose index,BPI),通过该指数确定种公牛的经济类型.结果表明:种公牛站的6头成年种公牛平均BPI为5.80±0.30,大于5.60,初步到达了肉用型;2头青年牛校正为成年当量后平均BPI为5.05,大于4.5,小于5.6,处于肉役兼用类型.可将BPI较高的公牛作为系祖选配高BPI母牛,培育肉用品系,促使秦川牛向肉用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安秦F_1代、和秦F_1代与秦川牛生长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探讨安秦F1代与和秦F1代与秦川牛的生长发育情况。[方法]选择安秦、和秦、秦川公牛各10头作为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6、12、18、24月龄的空腹体重、体长、体高、胸围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6~24月龄的安秦F1代体重及各项体尺指标,均显著高于秦川牛(P〈0.05),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