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鸿林 《草业科学》2011,28(9):1645-1648
研究了喷施两种新型除草剂狼毒净和灭狼毒后对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地群落重要值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狼毒净和灭狼毒后草地群落各物种的重要值均发生明显变化。矮嵩草、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赖草(Leymus secalinus)、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重要值不断增加,逐渐成为群落的优势种,狼毒、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逐渐在群落中消失。施用狼毒净和灭狼毒后分别有1种和5种植物在群落中消失。不同药剂处理后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降低,喷施狼毒净和灭狼毒的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5.2%和26.7%;喷施灭狼毒的群落优势度指数比对照显著降低(P<0.05),而喷施狼毒净的群落优势度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药剂间的群落均匀度差异显著(P<0.05),总体趋势表现为灭狼毒对群落多样性和重要值的影响要明显强于狼毒净。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地区紫花针茅草原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青海湖地区典型紫花针茅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样方调查为基础,采用等级聚类、TWINSPAN(two wayindicatorspeciesanalysis)、DCA (detrendedcorrespondenceanalysis)、CCA (canonicalcorrespondenceanalysis)、物种多样性,相关分析等多元数量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紫花针茅草原的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所调查的紫花针茅草原是物种组成相对较简单、菊科和禾本科植物最多、北温带分布的属为主体的草原群落。青海湖地区的紫花针茅草原群落可分为4个群丛类型:紫花针茅+ 多枝黄芪群丛,紫花针茅+矮嵩草群丛,紫花针茅+西北针茅群丛和紫花针茅+川青早熟禾群丛。影响青海湖地区紫花针茅草原群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首先是以年均降雨量和年均温为代表的气候因子,其次是土壤水分、有机质和全氮磷钾等土壤因子。该区紫花针茅草原群丛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紫花针茅+川青早熟禾群丛是各群丛中最高的。物种丰富度受气候和土壤因子的影响大,但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所调查的所有环境因子都没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揭示了紫花针茅草原群落的内在规律,对维护青海湖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鼠害是引起高寒草甸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样方法对紫花针茅+杂类草群落和嵩草群落植物种重要值、类群生物量构成及鼠害概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紫花针茅+杂类草群落和嵩草群落的植物种构成差异较大,二者的类群生物量构成与重要值的变化类似。紫花针茅+杂类草群落生物量构成主要以禾草和杂类草植物为主,其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8.8%和30.0%;而嵩草群落的生物量构成主要以莎草植物为主,占总生物量的86.2%。鼠害对紫花针茅+杂类草群落的影响比嵩草群落的影响大更大。  相似文献   

4.
贺国宝 《草业学报》2021,30(12):194-201
干旱区山地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分析,有助于探究山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策略。采用TWINSPAN和DCA排序等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北坡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北坡植物群落可以分为9个类群,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由荒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逐渐转变为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由斑块状分布的盐爪爪+珍珠群丛至灌木亚菊+珍珠群丛和合头草+珍珠群丛过渡为甘蒙锦鸡儿+芨芨草群丛、扁穗冰草+西北针茅群丛和西北针茅+赖草群丛,最后逐渐演化为呈镶嵌分布的鬼箭锦鸡儿+高山柳群丛和苔草+嵩草群丛;草地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R)呈“双峰”变化趋势,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中海拔有最大值,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在中海拔有最小值。祁连山植被类型由低海拔荒漠至高海拔草甸草原演化过程中伴随着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和种类组成的改变,体现了山地环境对植物群落构建的过滤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放牧(GT)、围封(FT)和“围封+施肥+划破+补播”综合管理(CT)3种管理措施对披针叶黄华空间分布格局和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T处理的披针叶黄华重要值低于FT和GT处理;CT处理的香农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FT和GT处理(P<0.05);FT和CT处理的披针叶黄华株数显著少于GT处理(P<0.05);在CT和FT处理中披针叶黄华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聚集分布(0~10 m尺度);而GT处理中披针叶黄华种群表现为聚集分布(0~6.5 m尺度)、随机分布(6.5~7.5 m尺度)和均匀分布(7.5~10 m尺度)。综上所述,在高寒草甸应采取“围封+施肥+划破+补播”综合措施防控披针叶黄华的爆发,促进毒杂草型退化草地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查了宁夏17个典型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群落,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TWINSPAN)对沙芦草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沙芦草的保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沙芦草群系可分为7个群丛,分别为沙芦草+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群丛,沙芦草+兴安胡枝子+刺沙蓬(Salsola tragus)群丛,沙芦草+猪毛蒿+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丛,沙芦草+砂蓝刺头(Echinops gmelini)群丛,沙芦草+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群丛,沙芦草+猪毛蒿+短花针茅群丛,沙芦草+猪毛蒿+宿根亚麻(Linum perenne)群丛。RDA分析显示扰动、坡度、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全磷含量是影响沙芦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P<0.05),而生长季降水量和坡向是影响沙芦草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P<...  相似文献   

7.
进行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演替研究对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3种生态恢复措施实施0(1年)、3、6、10和15年下的草地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了群落演替序列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结合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将研究样地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为8个。(2)封育0~15年,植被演替序列为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本氏针茅+铁杆蒿群落;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后1年到15年,植被演替序列分别为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赖草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赖草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随着恢复年限增加,鱼鳞坑和水平沟措施下植物优势物种变化总趋势是根茎型—疏丛型—密丛型植物,但也存在非线性或螺旋式的变化; 3种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封育草地增加速度最快,鱼鳞坑最慢。(3)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表明,土壤容重、有机质、真菌、全磷和蛋白酶是影响该区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8.
黄河源头高寒草原植被退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早熟禾Poa annua为优势植被的高寒草原是黄河源头区典型植被类型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变迁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头以扎陵湖北岸地区为中心的紫花针茅草原和早熟禾草原植被退化十分明显,2002年通过样方调查和植被数量分析的方法,对该地区的退化草地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退化草地植被盖度比未退化区下降10%~55%;优势物种变化,紫花针茅、早熟禾等植物种生长势减弱,物候期推迟,群落优势植物逐步演替为以菊科、豆科等杂类草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55%~79%.由于高寒植被的退化,导致了植被群落整体生态功能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9.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是近年来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通过在内蒙古阿巴嘎旗典型草原[针茅(Stipa capillata)+光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群丛、针茅+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丛、针茅+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群丛和赖草-木地肤(Prostrate summer-cypress)群丛]开展植被特征调查,旨在进一步探讨研究区域草原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该研究区域中,地上总生物量高低表现为针茅+多根葱群丛针茅+赖草群丛赖草-木地肤群丛针茅+光穗冰草群丛;凋落物量高低表现为针茅+赖草群丛针茅+多根葱群丛针茅+光穗冰草群丛赖草-木地肤群丛;草原群落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其地上生物量在4个群丛间差异显著(P0.05),且在同一群丛中显著(P0.05)高于其他生活型;草原群落功能群以禾本科为主,其地上生物量在4个群丛间差异显著(P0.05),且在同一群丛中显著(P0.05)高于其他功能群;物种丰富度及群落多样性指数与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凋落物量、生活型中绝对优势生物量和功能群中各生物量均呈显著(P0.05)的负二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对蝗虫相对多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祁连山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对蝗虫群落组成、相对多度以及群落数量的影响,2008-2009年6-9月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毒杂草(狼毒、甘肃臭草和披针叶黄华)侵入型草地和天然草地植被群落、土壤理化特性以及蝗虫多样性及群落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毒杂草侵入显著降低草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0.05),植被群落高度和生物量明显增加(P<0.05);甘肃臭草侵入型草地土壤有机质和含水量最高,狼毒侵入型草地土壤紧实度和天然草地全N含量显著大于其他样地(P<0.05);毒杂草侵入影响蝗虫群落组成、降低物种多样性、改变物种相对多度。但蝗虫群落数量因杂草种类呈现较大差异,蝗虫群落数量因甘肃臭草侵入而降低、随狼毒和披针叶黄华侵入而增加。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通过改变植被结构和营养价值、影响蝗虫土壤理化特性和栖息生境,而草地蝗虫群落组成、数量和多样性对此做出积极响应。该研究不仅为研究高山草地毒杂草型退化对昆虫以及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提供参考,而且也为高山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保育提供有益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鹏  任茜  孟思宇  魏小星  鲍根生 《草业学报》2022,31(10):110-121
紫花针茅是青海湖流域盐渍化危害严重的高寒草地优势禾草之一,天然草地中紫花针茅保持较高的内生真菌侵染率,内生真菌侵染能提高禾草耐盐能力,然而有关盐胁迫下,内生真菌提高紫花针茅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研究鲜有报道。以带菌(E+)和不带菌(E-)的紫花针茅种子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的单盐(NaCl、Na2SO4、Na2CO3、NaHCO3)和复合盐(NaCl+Na2CO3)胁迫对E+和E-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盐浓度增加,紫花针茅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不断降低,而内生真菌的存在抑制了其下降趋势;幼苗和胚根生长抑制强度随盐浓度增加,且种子萌发相对盐害率也持续增加。Na2CO3和Na2SO4对紫花针茅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的盐害较强。由此可见,内生真菌侵染是紫花针茅适应青海湖流域盐渍化土壤且成为高寒草原优势禾草的原因之一,这将为利用内生真菌-紫花针茅共生体进行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禾草种质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划分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危害等级的量化指标,为区域防治毒害草提供参考。[方法]在瑞香狼毒种群轻度、中度、重度发生的代表性区域布设大样地,调查不同危害等级下草原生态系统中瑞香狼毒的种群特征。每个大样地间隔10 km以上,样地面积为100 m×100 m。大样地内随机设置4个中样方,每个中样方间隔10 m以上,样方面积10 m×10 m,每次在中样方中随机布设2 m×2 m小样方进行调查,5次重复。样方调查内容包括植被群落和瑞香狼毒种群的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以及瑞香狼毒个体的丛幅和分枝数,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确定瑞香狼毒在不同危害区域的种群特征及与植被群落特征的关系。[结果]瑞香狼毒种群的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以及个体的分枝数均随危害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瑞香狼毒种群平均盖度在轻度、中度、重度危害区分别为13.75%、32.85%、49.50%,存在显著(P<0.05)差异;种群平均高度在重度、中度危害区分别为21.59、21.24 cm,无显著(P>0.05)差异,但均显著(P<0.05)高于轻度危害区(19.29 cm);种群平均密度在轻度、中度、重度危害区分别为1.95、3.42、7.16株/m2,存在显著(P<0.05)差异;种群平均地上生物量在轻度、中度、重度危害区分别为34.79、70.73、98.39 g/m2,存在显著(P<0.05)差异;个体平均分枝数在重度、中度危害区分别为34.59、32.25条/株,无显著(P>0.05)差异,但均显著(P<0.05)高于轻度危害区(13.73条/株);个体平均丛幅在轻度、中度、重度危害区分别为354.96、698.95、607.10 cm2/株,存在显著(P<0.05)差异。[结论]在定量评价退化草地中瑞香狼毒的危害程度时,盖度和密度可以考虑作为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苗期劲直黄芪根浸提液对8种西藏野生植物即天蓝苜蓿、垂穗披碱草、小叶棘豆、羊茅、紫花针茅、丝颖针茅、藏北嵩草和黑穗画眉草的化感作用规律,采用室内生物学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0.1、0.05、0.025、0.0125 g·mL-1)劲直黄芪根浸提液对8种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阐明劲直黄芪根浸提液对8种植物的化感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劲直黄芪根浸提液对8种植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高、根长、苗干重和根干重具有显著的化感作用(P<0.05),且8种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浸提液对天蓝苜蓿、小叶棘豆和羊茅种子萌发生长具有促进作用(SE>0),而对垂穗披碱草和紫花针茅种子萌发生长具有抑制作用(SE<0),对丝颖针茅和黑穗画眉草种子萌发生长的作用无明显规律。采用植物平均敏感指数分析劲直黄芪根浸提液对8种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的化感作用发现,其对劲直黄芪根浸提液的平均敏感性趋势总体为:垂穗披碱草>紫花针茅>丝颖针茅;促进作用大小顺序为:小叶棘豆>藏北嵩草>黑穗画眉草>羊茅>天蓝苜蓿。  相似文献   

14.
夏建强  张勃  李佳欣  孙淑范  汪睿 《草地学报》2021,29(9):1909-1915
种子萌发和幼苗定居是植物生活史中最为脆弱的两个阶段。为了探明高寒草地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苗定居的生境选择,本研究在其原生境下通过人工控制试验,研究凋落物覆盖对土壤微环境(温、湿度)的影响以及狼毒种子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出苗和定居表现。结果表明:凋落物覆盖总体上能够降低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量,且能显著降低表层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日振幅;与对照(土壤裸露)相比,凋落物覆盖显著降低狼毒种子的出苗率和成苗率,但对其越冬存活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土壤埋深对狼毒种子的出苗产生显著影响,埋植于表层土壤(< 0.5 cm)的狼毒种子其出苗率和越冬成活率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2 cm和4 cm)的种子。分析表明,高寒草地凋落物的存在或种子埋植太深均不利于狼毒种苗的定居;因此,草地裸露或促使土壤浅表化的扰动均可促进狼毒种群建立,是导致退化草地狼毒种群扩散的主要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禾草内生真菌对于提高宿主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耐性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凋落物分解对于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紫花针茅为研究对象,比较带内生真菌(E+)与不带内生真菌(E-)植株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重量及全氮、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以及木质素∶N、纤维素∶N与全氮、木质素和纤维素残留率的变化,以期揭示内生真菌在紫花针茅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E+紫花针茅凋落物分解速率高于E-,具有更短的分解周期;随着时间的延长,紫花针茅凋落物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N由E+显著高于E-逐渐变为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纤维素含量、纤维素∶N和纤维素残留率则逐渐变为E+显著低于E-;另外,随着分解时间延长,E+和E-凋落物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全氮残留率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且后期E+显著低于E-。因此,内生真菌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紫花针茅凋落物全氮、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16.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极端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为探究石生针茅荒漠草原碳收支对土壤极端干旱过程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以荒漠草原石生针茅为试验材料,采用遮雨棚人工控水方法模拟土壤的极端干旱过程,测定多项石生针茅碳交换特征参数,分析其变化特征并对比不同参数对干旱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土壤含水量(SWC)呈显著的指数关系,气孔导度(Gs)、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磷酸丙糖利用率(TPU)与SWC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余特征参数与SWC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且在干旱胁迫下叶片尺度的特征参数最先出现下降响应;饱和光强下叶片净光合速率(Asat)、蒸腾速率(E)、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PSⅡ的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均存在水分阈值;在干旱过程中,Gs、WUE、VcmaxTPU、生态系统呼吸速率(Re)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最先开始下降,E、NEE和Jmax的整体变化速率较快;导致石生针茅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由气孔限制转为非气孔限制时的SWC为14.73%,而石生针茅生态系统由碳汇转变为碳源的SWC为7.85%。可见,石生针茅生态系统的碳交换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且土壤极端干旱显著降低了其碳吸收。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藏北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的植物群落特征、土壤养分特性及其相关性,以那曲县那玛切村的轻度退化(lightly degraded,LD)、中度退化(moderately degraded,MD)和重度退化(severely degraded,SD)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冗余分析(RDA)试图揭示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土壤环境因子与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共有9科20属25种,莎草科、禾本科、菊科和蔷薇科植物适应性较强,不同退化草甸植被类型分别为高山嵩草+斑唇马先蒿,弱小火绒草+高山嵩草,二裂委陵菜+白苞筋骨草,其中高山嵩草是轻、中度退化草甸的优势种,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杂类草均占据重要地位,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2)从轻度退化草甸到重度退化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地上生物量、高度、密度、频度、总盖度)整体呈递减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退化加重呈降低的趋势。3)随退化程度加重,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全钾均呈降低的趋势,土壤pH值逐步增加。4)不同退化草甸速效磷、全磷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关系,群落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全氮密切相关,且土壤环境因子含量对植被生长贡献率最高的分别为速效氮、有机质和pH。说明退化草甸的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养分具有协同性,因此研究和治理西藏高寒草地退化必须重视土壤中氮磷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