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家蚕微粒子病感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裕兴 《蚕业科学》1998,24(3):156-161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胚种传染、蚕座传染的规律性。指出对丝茧育来说感染越早危害越大,对种茧育来说感染越晚危害越大;食下感染的次数具有累积效应,但以起蚕期和将眠期(5龄为将熟前)影响最大;在蚁蚕就有感染蚕存在的情况下,丝茧育有二个蚕座传染周期,种茧育有三个蚕座传染周期;淘汰措施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随着基数毒率的增大而降低,只有当丝茧育的基数毒率在3%以下,种茧育的基数毒率在1%以下时淘汰措施才能取得95%以上的有效性,而且淘汰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微粒子病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毒母蛾产下卵通过催青后,遗传毒率在蚁蚕期已基本达到最大值,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遗传毒率的增幅不大而主要是孢子密度的增加;同一有毒母蛾产下卵用不同方式保护后,越年种蚁蚕毒率显著大于即时浸酸种蚁蚕毒率,说明微孢子在蚕卵的休眠期仍在增殖中;胚种传染带毒蚕的死亡时期大部分在3龄以前,影响发病死亡早晚的主要因素是母蛾的带毒程度。  相似文献   

2.
对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在胚种传染时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遗传毒率的主要因素,即母蛾带毒程度越高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另外,蚕种在催青过程中,微孢子有一个显著增殖期,因而蚁蚕的可检毒率比卵期要大得多,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可检毒率增加不多而主要表现为孢子密度的增加,此外,即使是同一有毒蛾产下的蚕卵由于蚕种的保护方式不同,遗传毒率也有较大的开差,尤其即浸种和越年种之间开差较大。胚种遗传带毒蚕的死亡时期也与母蛾的带毒程度有关,即母蛾带毒程度越高,死亡时期就越早,反之就越晚。  相似文献   

3.
蒋满贵 《广西蚕业》1997,34(2):58-59
家蚕微粒子病曾因给法国和意大利的蚕丝业以致命性的打击而出名。此病在今天也还是养蚕中危害严重的蚕病。其感染途径有患病雌蛾产下带毒卵,通过母蛾传染给蚕卵的胚种传染;以及病蚕排出带微粒子孢子的粪便,与蚕座内的桑叶一起被健康蚕食下,从而传播给健康蚕的食下传染两大种类。由于微粒子病毒可通过胚种传染,因而要进行母蛾检查,因此对含病毒的母蛾产下的蚕卵.按规定要进行淘汰。昭和43年以后,为了省力化.改一蛾区检查为14~30蛾一批的检查,即转变为集团母蛾检查。  相似文献   

4.
微粒子病的蚕座传染规律及淘汰迟眠蚕对防微的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人为混育感染的方法,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蚕座传染规律和淘汰迟眠蚕对减少该病发生的有效性。文章认为当蚁蚕受到微孢子感染后,直至母蛾中检出微孢子,这中间有三个感染阶段或三个微孢子增殖周期。第一周期为蚁蚕或1龄受感染至3龄向外排毒,第二周期为3龄蚕受感染至5龄向外排毒,第三周期为5龄受感染至母蛾带毒。文章还认为淘汰迟眠蚕对蚁蚕带毒率在1%以下的种茧育和3%以下的丝茧育可以取得最为显著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5.
全面净化环境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而控制胚种传染的前提下,严防食下传染是预防微粒子病的关键.而蚕儿随桑叶食下微粒子孢子致病是食下传染的主要途径.比如带毒的蚕粪污染桑叶,野外昆虫患有微粒子病污染桑叶,各龄用桑接触到被微粒子孢子污染的蚕具、饲养人员的手、养蚕用水等均可使蚕食下微粒子孢子而感染致病.由此可见,全面净化生产生活环境、桑园环境、饲育环境和原蚕区环境,消灭微粒子病原是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微粒子病由微粒子原虫感染而发生,微粒子原虫能在蚕的幼虫,蛹、蛾、卵各期体内寄生繁殖,形成孢子.蚕种生产中我们利用显微镜检查微粒子孢子,测知各批饲养的蚕儿是否感染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7.
<正>微粒子病的流行,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条途径,使蚕儿感染发病。因此它的病源是带毒蚕种和带毒的养蚕环境、桑叶以及带毒的野外昆虫。我省对三级原种繁育,实行全部对号袋母蛾,全部显微镜检验,发现有毒蛾张,则整张蚕种淘汰。所以种茧育用种,带毒的可能性极小,原蚕区饲养原蚕,在蚕期中大都发育正常,防病预知检查亦未发现有微粒子孢子,直到母蛾镜检时才发现“微毒”,这充分证明原蚕种无毒,主要是在壮蚕期,特别到5龄期防病消毒工作不彻底,受食下微粒子孢子感染的,蚕期没有症状表现,种茧调查成绩和制种量亦影响不大。 80年代以来,我省蚕桑生产发展很快,蚕种供不应求,促使大规模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现在已有80%左右的普通种是农村原蚕区种茧生产的。由于蚕种场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原蚕区发展的要求,对微粒子病的危害放松警惕,使已被控制的微粒子病又死灰复燃。一般原蚕区春季饲养原蚕,夏秋期饲养丝茧蚕,丝茧蚕用的普通种都是抽样检验母蛾,虽然用的都是合格普通种,但在合  相似文献   

8.
一、认真做好原种催青期中的卵面消毒,定原种张分区收蚁,分区饲养。其好处能避免有毒卵圈污染扩散。在继续的分段检查过程中,发现有毒区,即便按区淘汰。二、淘汰苗、尾蚁,据试验调查,同一母蛾的蚕卵,先产下的卵粒重,后孵化,蚁体重;后产下的卵粒轻、先孵化、蚁体轻。苗蚁多是后产下的蚕卵孵化而来。微粒子病母蛾的卵,是后产下的蚕卵毒率高。淘汰苗蚁实际上是淘汰了后产下蚕卵孵化的蚁蚕,如有病毒就去掉了有毒个体。为了做得彻底,催青见点时必须在卵面消毒后进行选卵排队。凡不能同天见苗蚁卵圈,不能排在一起收蚁,这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粒子病的化学治疗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因能胚种传染,各产丝国家均将其列为蚕种制造的检疫对象。在防治措施上,采用镜检母蛾淘汰病卵以杜绝胚种传染,在原蚕饲养中则通过消毒防病来预防食下  相似文献   

10.
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可以通过胚种垂直传播,如能在蚕种人工孵化处理过程中杀灭家蚕微孢子虫,阻断其胚种传播,将有效控制病害对养蚕业尤其是蚕种制造业造成的危害。对家蚕二化性四元杂交组合两广二号的带毒卵进行高温即时浸酸处理,考察浸酸温度和浸酸时间对蚕卵中Nb的灭活作用及实用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卵后20 h的带毒蚕卵用47.5℃或48℃质量浓度为1.075 g/m L的盐酸溶液分别浸渍6.0、6.5和7.0 min,对蚕卵实用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依据蚕卵孵化后饲养至3龄眠蚕用显微镜镜检Nb的数据,测算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可达90%~97%。此外,采用Real-time PCR扩增方法,检测高温即时浸酸处理组蚕卵孵化蚁蚕样本中的Nb孢子目标基因的相对拷贝数,较常规浸酸处理组蚕卵孵化蚁蚕样本下降了97%~99%。上述结果表明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蚕卵中的Nb孢子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能有效阻断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垂直传播,可作为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一种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干热空气处理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淮耀  黄星光 《蚕业科学》1998,24(3):149-155
采用干热空气对广东现行10个家蚕品种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蚕卵产后常温(25~27℃)保护12h,46℃热处理60min或47℃热处理40min,不影响实用孵化率,而对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防治效果达到93%~100%;蚕卵的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三种保护酶系统活力均升高;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治愈病卵正常发育至蚁蚕,未经热处理的病卵产下132h后形成孢子,孵化出带病蚁蚕。  相似文献   

12.
王弘 《蚕桑通报》2014,(2):64-64
近几年来,中耀蚕种场在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各阶段镜检中发现,同一批蚕种在母蛾体内能检到微粒子孢子,导致蚕种带毒,但是在蔟中死蚕镜检时却很难检到微粒子孢子。我们知道,微粒子病的发生途径有两种:1胚种传染各级原种饲育,通过胚种传染的机率很小。因为原种都是通过单蛾镜检,带毒卵圈都被挖掉,所在一般原种都是无毒的。即使漏检,这批原种在小蚕期就发病了,整批小蚕都会被淘汰,不进行制种。因此,不会上蔟结茧,不会到达蔟中阶段。  相似文献   

13.
胚种传染是桑蚕微粒子病的重要传染途径,母蛾检验是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措施,该技术在不断改进的同时,在实际生产中其成效也被得到充分的证实和肯定。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率是一个影响成品卵检验技术十分重要的因素,蚕品种、感染时间和母蛾感染程度等是影响胚种传染率的重要因素。微粒子病流行中胚种传染率变化等的研究将成为成品卵技术的成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普通蚕种成品检疫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家蚕感染微粒子病后的次代蚁蚕可检出微粒子孢子。其经卵胚垂直传染个体频率约30%左右。如依母蛾批毒率0.5%为容许极限,胚传病卵率的容许值是0.15%。且在整批散卵蚕种中呈超几何分布,故可运用f二项近似式进行数理统计,确定抽检数量及其合格标准。此项检疫是弥补母蛾检疫中难予判定的再检验;也是加强蚕种生产监管,全面提高蚕种质量,禁发重毒蚕种,确保丝茧育安全的商品化检疫。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家蚕微病母蛾与下一代微粒子孢子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本试验用两年的时间多批次单蛾镜检37 160只母蛾,按照母蛾微粒子孢子的密度将对应卵圈划分为"+"、"++"和"+++"三种类型,从中提取810个卵圈,分别用生产上常用的多个方法进行检验,调查成品卵的微粒子孢子检出率。结果发现,母蛾微粒子孢子的密度是影响下一代是否带病的重要因素。当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10%左右;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40%-50%;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70%-80%;综合来看,成品卵的平均检出率约是母蛾的42%。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利于蚕业生产上及时、有序地供应无毒蚕种,探究了春制越年一代杂交种在冬季浴消之前将滞育卵进行冷藏浸酸处理,对孵化蚁蚕进行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的可行性。采用该方法从抽样107个批次越年蚕种样本(7 g/批)冷藏浸酸孵化的蚁蚕中检出7个带毒批次,并且与同批次的母蛾及常规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结果一致。依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应用此方法可以提前数月开展春制越年蚕种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  相似文献   

17.
柞蚕1~3龄用消特灵主剂0.15%,4~5龄用消特灵主剂0.3%(不加辅剂)药液喷施柞叶对柞蚕防病效果好,蚕期血液型脓病发病率下降18%,镜检各龄迟眠蚕、弱小蚕、病蚕、死笼茧、病蛹,制种后全部镜检母蛾,微粒子孢子检出率大大下降,蛾期微粒子孢子检出率降低16%,蚕期无毒性反应,大大提高结茧率、上茧率、茧层率、良卵率,对单蛾产卵数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王裕兴 《江苏蚕业》2002,24(4):28-30
<正>自发现微粒子病能实施胚种传染以来,母蛾检验淘汰带毒母蛾产下卵,一直是堵绝家蚕微粒子病垂直传播的最有效手段。但是近10年来随着对家蚕微粒子病传染规律尤其是对胚种传染规律研究的深入,发现在一代杂交种中,以母娥毒率为标准,淘汰毒率超标蚕种的做法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及作者的研究资料,现就母蛾检验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作一概括并提出一些看法,供商榷。  相似文献   

19.
目前家蚕微粒子病对蚕种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为探明母蛾带毒率及孢子密度与蚁蚕受感染的相关性,我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朱方容 《广西蚕业》1998,35(2):7-1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带有毁灭性的传染病。1870年巴斯德查明病原是微粒子原虫,本病的传染是通过卵或蚕儿食下微孢子而致病;他首创了母蛾袋检法,剔除病蛾卵,供应无病的优良蚕种,为发展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蚕微粒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