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以小黑麦氮高效利用品种‘Clxt82’、‘PI429186’和氮低效利用品种‘Clxt74’为材料,研究0(不施氮)、0.033 g(N)·kg-1(低氮)和0.066 g(N)·kg-1(正常氮)3个不同施氮水平下,各生长时期氮素在器官间和器官内不同功能性氮素分配的特性。结果表明:氮高效利用品种在氮素不足的条件下优势更明显,抽穗期高效利用品种和低效利用品种间生物量的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不施氮、低氮和正常供氮时‘Clxt82’、‘PI429186’地上部生物量分别为‘Clxt74’的1.55倍、1.19倍、1.06倍和1.79倍、1.35倍、1.30倍。不同生育时期,小黑麦氮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低氮和正常供氮处理,在分蘖期、拔节期氮高效利用品种氮积累量均显著高于低效利用品种,而在抽穗期差异则不大。随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在叶片和穗部的分配比例减小,在茎的分配比例增大;分蘖期和拔节期,氮高效利用品种茎中氮素分配比例小于低效利用品种,叶片氮素分配比例则大于低效利用品种。抽穗期氮高效利用品种穗部氮素分配比例大于低效品种,而叶部则相反。各生育时期各器官不同形态氮素含量总体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施氮和低氮处理,拔节期氮高效品种‘Clxt82’、‘PI429186’叶片营养性氮含量是低效品种‘Clxt74’的1.31倍、1.76倍和1.12倍、1.35倍,而结构性氮含量则是低效品种的86.12%、64.01%和80.82%、71.51%;抽穗期氮高效品种‘Clxt82’、‘PI429186’叶片营养性氮含量是低效品种‘Clxt74’的1.01倍、1.11倍和1.04倍、1.13倍,结构性氮含量为低效品种‘Clxt74’的74.99%、63.08%和75.78%、62.84%;各时期品种间功能性氮素含量差异不大。低氮条件下氮高效利用品种通过降低结构性氮素含量、增加营养性氮素含量来满足氮素的利用和体内循环。  相似文献   

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黄壤烤烟氮素累积、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化肥与生鸡粪、生菜籽饼、秸秆配施对黄壤烤烟生物量积累与氮素累积、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株体内氮素分配比例为叶茎根,其中上部烟叶占氮素累积总量比例最高达20%~35%;化肥配施生鸡粪处理于团棵期、成熟期生物量累积量较单施无机氮提高7.58%和17.23%,上部和中部烟叶于完熟期氮素累积量较单施无机氮处理分别提高137.99%和40.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造成叶片过厚、贪青晚熟;而化肥配施生菜籽饼和玉米秸秆处理,烟株生物量累积于团棵期至成熟期较单施无机氮处理差异不明显,氮素吸收、分配规律与当地常规氮素用量处理规律相近,具备协调氮素供应与分配关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对盐渍土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盐化潮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盐渍化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和3 a连续秸秆还田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各级团聚体C、N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重度盐渍土0.25~2 mm和0.053~0.25 mm团聚体所占比例显著低于轻度和中度盐渍土;土壤盐分含量与0.25~2mm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分配比例、0.053~0.25 mm团聚体中全氮的分配比例成显著负相关。秸秆还田使轻度盐渍土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0.25 mm团聚体所占比例(R0.25)分别增加47.6%、39.7%和54.0%,使中度盐渍土MWD、GMD和R0.25分别增加31.0%、31.9%和31.4%;各粒级中秸秆还田使轻度盐渍土0.053~0.25 mm粒级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最多,增加比例分别为29.1%和28.8%,该粒级中C、N分配比例也显著提高;秸秆还田使中度盐渍土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及其分配比例提高最多,比例分别为56.1%和58.7%。秸秆还田对轻度和中度盐渍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均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但不同盐渍土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C、N分布的影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刘萍  江春玉  李忠佩 《土壤学报》2015,52(3):567-575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两种施氮水平(50 mg kg-1和100 mg kg-1)处理(分别记为N50和N100),采用四次13C脉冲标记对不同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水稻光合产物碳在水稻-根际土壤系统中的分配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N100处理的水稻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N50处理(p0.05);生长后期N50处理促进根的生长,根冠比增加。N100处理四次脉冲标记总累积13C量达265.5 mg,较N50处理高出39%,分配到土壤中的13C量高出46%,说明适当增施氮肥,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还能增加作物输入土壤的有机碳量。水稻早期光合碳主要运往地下部(21.7%~52.7%),灌浆期地下部分配比例大大降低(7.50%~8.90%)。两种施氮水平下,四次脉冲标记累积吸收的光合13C在植株和土壤中的分配比例大致相同,累积吸收的光合碳约72%在植株地上部,28%分配到地下部(根系7.21%~7.71%和根际土壤20.3%~21.2%)。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期追氮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盆栽和大田相结合,并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时期追氮对两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小麦植株各部位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表现为子粒茎鞘+叶根系或颖壳+穗轴;子粒中氮素积累量以拔节期追氮处理最高,氮素在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以抽穗期追氮最高,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则以全部底施处理最高。小麦植株吸收追施15N的比例为16.45%~26.6%,兰考矮早八和豫麦49-198分别以返青期追氮和拔节期追氮吸收的比例最高;子粒中氮素来自15N的比例均以返青期追氮最高,分别为27.16%和22.20%,但和拔节期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随着追氮时期推迟,氮的花后同化量、花后贡献率增加,而花前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全氮对子粒贡献率表现为花前转运的贡献大于花后同化的贡献,但抽穗期追氮处理中,15N对子粒的贡献率表现为花后同化率大于花前转运贡献率。综合考虑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拔节期追氮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4007和武运粳15)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对15N吸收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N 150 kg/hm2时, 两个品种水稻子粒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4007在4个施氮量下(N 100,150,200和 250 kg/hm2)分别比无氮区增产22.3%,36.9%,43.2%和38.1%;武运粳15分别增产10.6%,18.8%,27.1%和21.5%。同一施氮量下,4007子粒中15N累积量显著高于武运粳15,但茎叶和根中没有差异。增加施氮量降低了15N在水稻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但提高了茎叶中15N的分配比例。15N在根中的分配比例不受施氮量和品种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同一施氮量下,4007对肥料氮的总体利用率要比武运粳15高3~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氮是限制作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子,除含量之外,氮在光合器官各组分间的分配可能也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叶片尺度探究冬油菜苗期氮素在光合器官中的分配,分析不同氮水平下光合氮素利用特征及其与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关系,以揭示氮素营养影响光合氮利用效率的机制。【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3个施氮水平(0、 180、 360 kg/hm2,分别以N0、 N180、 N360表示),在苗期测定最新完全展开的叶净光合速率(Pn)、 氮含量、 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以及最大羧化速率(Vc max)、 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等相关生理、 光合参数,并计算叶片氮素在光合器官(羧化系统、 生物力能学组分和捕光系统)的分配比例。【结果】施氮明显改善冬油菜苗期的生长,显著增加了叶片数、 叶面积和叶片干重,但单位叶面积干重低于不施氮处理。与N0相比,N180和N360处理的冬油菜最新完全展开叶的氮含量和Pn显著升高,其中叶片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55.0%、 157.3%,Pn则增加57.6%、 56.1%,N180与N360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而PNUE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与N0相比,N180和N360处理分别下降了35.6%和39.6%。施氮提高了冬油菜苗期叶片的光合能力,N180和N360处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 羧化效率(CE)、 最大羧化速率(Vc max)及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显著高于N0处理。氮肥用量同样影响氮素在光合器官中的分配,与N0相比,N180和N360处理的氮素在叶片光合器官投入的比例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29.3%、 34.5%; 其分配比例在羧化系统(PC)、 生物力能学组分(PB)及捕光系统(PL)分别降低了24.1%、 23.3%、 34.6%和31.0%、 26.7%、 38.5%。相关分析表明,叶片中羧化和生物力能学组分及光合组分氮的分配比例与PNUE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非光合组分氮分配比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随施氮量的升高,油菜苗期光合氮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氮素在光合器官(羧化系统、 生物力能学组分和捕光系统)分配的差异是影响冬油菜苗期叶片光合氮利用效率的重要原因。在保证苗期适宜氮素供应的情况下,通过协调氮素在光合器官的分配对进一步提高作物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目前种植面积较大的中烟100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不同施用措施对烟叶产量、 含氮化合物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烟叶产量、 产值和含氮化合物含量,烟叶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10.0%~56.7%、 11.6%~43.1%。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随着追施氮比例增加,烟叶产量和含氮化合物、 氮肥利用效率增加,烟叶产值在施氮37.5 kg/hm2水平随着氮肥追施比例增加而增加,而在施氮60 kg/hm2和82.5 kg/hm2水平均以氮基施75%、 追施25%处理最高。在氮基追比例相同条件下,烟叶产量和含氮化合物及氮肥贡献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烟叶产值均以N 60 kg/hm2处理最高。从烟叶产量和含氮化合物适宜, 提高烟叶产值和氮肥利用率方面综合分析,在本试验中,以施氮60.0 kg/hm2,氮50%~75%基施、 25%50%追施处理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是苹果产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矮化苹果栽培仍套用乔砧苹果管理技术,偏施氮肥,施肥不足和超量并存,易造成矮砧苹果树体早衰或过旺生长。因此急需研究不同类型中间砧苹果在不同施氮量下树体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分配规律,为苹果矮化中间砧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方法,以1年生宫藤富士不同中间砧(SH28、SH38、CG24)幼树为试材,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标记技术研究了不施氮肥(N0)、适宜施氮肥(N100)和过量施氮肥(N200)三个氮素水平下幼树的生长差异及氮吸收、利用和分配特性。【结果】不同类型中间砧幼树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树体生物量和氮利用率差异显著,在不施氮肥(N0)、适宜施氮肥(N100)和过量施氮肥(N200)三个氮素水平下,矮化效果最弱的SH28中间砧幼树在高量氮时,树体生物量和15N利用率显著增加;矮化效果明显的SH38和CG24中间砧幼树在适宜供氮条件下生物量和15N利用率最大,高氮素供应反而不利于树体生长和15N利用率的提高。在不同供氮水平下,15N在不同类型中间砧各部位的分配差异显著。SH28中间砧在高氮量供应时,15N更多分配到地上部;CG24在不施氮肥和适宜施氮条件下更多15N分配到地上部,高量施氮条件下更多分配到根系;SH38在适宜施氮条件下15N较多地分配到根系,不施氮和高量施氮条件下更多的分配到地上部。【结论】中间砧品种、施氮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树体生长和15N利用产生显著影响,其影响显著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中间砧品种施氮水平施氮水平和中间砧品种的交互作用。施氮水平和中间砧品种的交互作用对根冠比和氮分配的影响较施氮水平和中间砧品种更为显著。随着中间砧矮化程度的增强,氮对树体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小,树体对氮的响应度和响应速率也相应减弱。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群体水培条件下,3种氮素水平(5、15和25mg.kg-1)对6种不同氮效率利用基因型迟熟中粳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水平、基因型对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UEdm)、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均有极显著的影响。6种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可分成氮高效和氮低效利用型2类。NUEdm在2类基因型水稻中总体上均随着氮素水平升高呈现上升趋势;而NUEg在氮低效基因型中表现为随氮素浓度升高而先升后降。在水稻的4个关键生育期,不同氮素水平、2类基因型之间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成熟期,氮素水平对水稻茎鞘、根、穗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影响显著,对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影响不显著。相同氮素水平下,就平均值而言,水稻茎鞘、叶片、根系干物质比例均表现为氮低效基因型>氮高效基因型,而穗的干物质比例均表现为氮高效基因型>氮低效基因型。氮素水平对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影响显著,同一氮素水平下均表现为氮高效型基因型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氮低效型基因型,且施氮量越大差异越大。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各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生产量、产量、每穗粒数均与氮素水平、基因型的NUEg、NUEdm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成熟期水稻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相关性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
魏鹏强  崔燕  余四九  李仕杰  牛静勇  张虔 《核农学报》2022,36(10):1929-1936
为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对成年牦牛皮肤毛囊生长周期转换的影响,本研究采集成年牦牛毛囊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皮肤,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IGF-1和IGF-2在毛囊生长周期过程中皮肤的表达与定位。qRT-PCR结果显示,IGF-1和IGF-2 mRNA转录水平均在毛囊生长期皮肤中最高,在休止期皮肤中最低,且在各个时期之间差异显著(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IGF-1和IGF-2蛋白表达量均在毛囊生长期皮肤中最高,且显著高于毛囊退行期和休止期皮肤(P<0.05)。IHC结果显示,IGF-1和IGF-2在毛囊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皮肤中表达位置基本相同,主要定位于皮肤表皮、毛囊外根鞘和毛母质细胞。综上所述,IGF-1和IGF-2都参与毛囊生长周期的调控,并具有协同作用的关系,且该过程可能通过影响上皮细胞的活性来促进毛囊的生长。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IGF-1和IGF-2在牦牛毛囊周期循环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选用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颈静脉插管,平均体重为20kg±2.5kg的健康湘东黑山羊为试验动物,饲喂Met水平分别为0.15%、0.25%和0.35%的3种试验日粮,旨在研究Met水平对山羊内源氮(EN)和内源氨基酸(ENAA)流量的影响,同时比较差量法和同位素稀释法测定山羊十二指肠EN和ENAA流量的差异。结果显示:日粮Met水平对山羊十二指肠EN和ENAA流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日粮Met水平为0.15%时,差量法和同位素稀释法测定十二指肠EN和ENAA流量均最低,且2种测定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差量法测定EN和ENAA流量均低于同位素稀释法测定结果(P0.05)。结果表明:山羊十二指肠EN和ENAA流量不受日粮Met水平影响;差量法测定的十二指肠EN和ENAA流量低于同位素稀释法。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用放射免疫分析(RIA)药盒测定了沙能,杂交1代(沙能×成都麻羊)和杂交2代〔沙×(沙×成)〕共23头山羊发情周期中及妊娠期中奶孕酮和毛孕酮浓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应用RIA药盒可测出毛申孕酮。配种后1—28天,孕羊奶和毛中孕酮含量,非孕羊奶和毛中孕酮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分别为r=0.5458,p<0.01和r=0.7832,p<0.01)。配种后22天,以每毫升奶含孕酮3.9ng为判斯孕否标准,孕与非孕羊确诊率分别为82.4%和100%;以每50mg毛含3.7ng孕酮为判断孕否标准,孕与非孕羊确诊率分别为77.8%和100%。妊娠20天起,毛中孕酮含量(5.67±0.98ng/50mg毛)逐渐上升,120天达到高峰(9.85±1.20ng/50mg)。产羔前8天起,毛中孕酮含量(7.73±1.91ng/50mg)下降较快,产羔当天下降到4.93±0.25ng/50mg。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枣粉添加量(0,10%,15%,20%和25%)下陕北白绒山羊肉的抗氧化性能,选取初始体质为(20.15±1.63)kg的40只6月龄健康白绒山羊,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无枣粉添加(对照组)、10%(I试验组)、15%(II试验组)、20%(III试验组)、25%(IV试验组)的日粮,饲养试验预试期10d,饲喂期70d;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试验日粮,测定瘤胃降解率和生长性能。饲喂试验结束后屠宰全部试验羊,以山羊背最长肌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羊肉的色泽、丙二醛、肌红蛋白氧化状态、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酶基因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枣粉添加量增加,绒山羊的干物质消化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粗蛋白消化率(Crude Protein Digestibility,CPD)、平均日采食量(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ADFI)、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肌红蛋白(Myoglobin,Mb)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SOD基因表达量逐渐增加,而料肉比(Feed Conversion Ratio,FCR)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逐渐降低;其中III组的DMD、ADFI和AD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III组的红度值、肌红蛋白含量、氧合肌红蛋白(Oxymyoglobin,OMb)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I和II组(P 0.05);在抗氧化中,III组的SOD酶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组(P0.05);III组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I和IV组(P0.05);在抗氧化酶基因中,III组的SOD、GSH-Px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I和II组(P 0.05),而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基因表达量低于对照组、I和II组(P0.05)。总体上饲料中添加枣粉能够增加羊肉的抗氧化机制,抑制脂质氧化并改善肉色,在枣粉水平为20%时,能有效缓解山羊肉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提高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稻草、猪粪、猪粪堆肥或沼渣沼液与化肥配施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利用与渗漏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稻田土壤中N、P、K养分和有机质含量,降低稻田渗漏液中TN、TP、NH4+-N、NO3--N浓度,促进水稻养分吸收与利用。其中,以20%的猪粪堆肥氮与化肥配施效果较好,与施纯化肥相比,1年后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2.59%,0.87%,0.15%和21.45%,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3.31%,3.22%和12.24%;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5.22%,0.55%,3.50%;水稻地上部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分别提高7.83,0.33,3.14g/kg;水稻生长期稻田渗漏液中TN、TP、NH4+-N、NO3--N浓度明显降低;早稻增产19.65%,晚稻无明显减产。  相似文献   

16.
Callipyge绵羊的臀部肌肉明显肥大,呈极性超显性遗传。研究克隆了山羊(Capra hircas)美臀突变基因(CLPG) 250 bp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EU753362), 对其多态性及其与山羊生产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扩增片段与绵羊和猪相应片段的同源性分别为96.04%和88.65%。PCR-SSCP分析表明,在该DNA区段存在多态性。测序结果显示,在对应于绵羊(Ovis aries)的CLPG基因没有发现A→G的突变,但在该位点下游147 bp处检测到一个A→C的颠换,记为SNP216。对波尔山羊(n =63)、莱芜黑山羊(n =70)、鲁波杂交山羊(n =40)、鲁北白山羊(n =29)和内蒙古阿拉善白绒山羊(n =115)共5个群体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除鲁北白山羊以外,A等位基因均为优势等位基因;波尔山羊、莱芜黑山羊、鲁北白山羊和鲁波杂交山羊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 >0.05),而内蒙古阿拉善白绒山羊群体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 <0.01);不同基因型的内蒙古阿拉善白绒山羊的初生重、从出生到断奶时的增重及产绒量的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不显著(P >0.5)。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施氮管理模式的调整,研究太湖流域稻麦轮作系统不同模式下麦季氮素利用率以及土壤中氮素迁移对水体中氮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农户施肥处理、化肥减量处理、稻季按需施肥处理(麦季同化肥减量处理)、新型肥料处理、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以及无氮处理。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在麦季持续减少25%施氮量的情况下不会影响产量及作物地上部分氮素总积累量,且氮素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麦季径流与渗漏损失量主要受施氮量的影响,NO3-N是损失的主要形态;减氮处理可较农户处理降低7.7~12.0kg·hm-2的氮素流失;麦季有机无机配施减量处理,能够保证作物产量与氮素吸收并且有效降低氮素的流失,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农业生产中氮肥施用不合理导致氮肥利用率低、N_2O排放增加及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氮肥与氮转化调控剂配施模式的夏玉米-冬小麦一年两作农田N_2O排放特征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农民施氮肥处理(FN)相比,各推荐施氮处理在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的N_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降低29.2%~65.4%(P0.05)和26.9%~74.9%(P0.05),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1.05~2.72(P0.05)和1.10~2.47(P0.05)kg/hm~2;整个轮作季纯收益增加967.5~3 887.0元/hm~2。同等施氮量条件下,与推荐施氮处理(RN)相比,夏玉米季推荐施氮配施双氰胺处理(RN+DCD)和推荐施氮配施吡啶处理(RN+CP)分别使N_2O平均排放通量降低41.5%(P0.05)和31.2%(P0.05);而在冬小麦季则分别下降63.0%(P0.05)和65.7%(P0.05);整个轮作季RN+DCD和RN+CP处理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了52.5%(P0.05)和49.0%(P0.05),纯收益分别增加312.6和708.9元/hm~2。夏玉米季,土壤N_2O阶段排放峰值出现在三叶期-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抽雄期;而冬小麦季土壤N_2O阶段排放峰值出现在播种-冬前苗期和返青-拔节期。考虑作物产量、N_2O排放以及经济效益,RN+DCD和RN+CP处理经济效益较高,N_2O排放总量较少,是兼顾作物产量、农民收入及大气环境的推荐氮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域牛尾毛中稳定同位素指纹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来自黑龙江省安达市青肯泡乡和火石山乡、内蒙古太仆寺旗、河北省张家口市和三河市、山东省德州市和聊城市7个地域牛尾毛中的δ13C、δ15N和δ2H值,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域来源牛尾毛中稳定同位素指纹特征差异,探讨不同地域来源牛尾毛中稳定同位素组成差异、影响因素及地域差异的范围,为牛肉及其产品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提供指导。各区域牛尾毛中δ13C值表现为:黑龙江省安达市青肯泡乡(-14.83‰±2.12)、河北省三河市(-14.20‰±1.19)、山东省德州市(-14.16‰±2.51)和山东省聊城市(-15.78‰±1.08)>黑龙江省安达市火石山乡(-18.87‰±1.69)、内蒙古太仆寺旗(-19.29‰±2.43)和河北省张家口市(-19.83‰±1.92);δ15 N值为:黑龙江省安达市火石山乡(8.07‰±0.95)>内蒙古太仆寺旗(5.73‰±0.85)、河北省张家口市(6.65‰±1.45)>黑龙江省安达市青肯泡乡(4.60‰±0.41)、河北省三河市(4.24‰±0.75)、山东省德州市(4.18‰±0.96)和山东省聊城市(4.90‰±0.46);δ2H值为:河北省三河市(-87.78‰±1.99)、山东省德州市(-87.91‰±3.19)和山东省聊城市(-89.24‰±2.90)>河北省张家口市(-94.07‰±3.38)>黑龙江省安达市火石山乡(-97.05‰±3.41)、内蒙古太仆寺旗(-97.55‰±2.79)>黑龙江省安达市青肯泡乡(-102.25‰±2.99)。不同地域来源牛尾毛中稳定碳、氮、氢同位素指纹差异及地域差异范围取决于不同地域喂养牛的饲料组成、地域海拔和纬度的差异程度。  相似文献   

20.
免耕稻茬麦植株、土壤系统氮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表明,免耕稻茬麦吸收积累的氮素49.4%来自肥料氮,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45.98%,植株对其依赖和谐高于旱作水浇麦。肥料氮土壤残留率为27.87%,回收率为73.84%,损失率为26.16%。百公斤籽粒和生物产量吸氮量分别为3.70和1.44kg。肥料氮的72.4%分配到籽粒中,高于总氮的分配比例。返青、拔节、三叶及种肥的吸收率依次为9.72%、11.35%、10.79%和7.02%。三叶期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