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反刍兽疫(PPR)又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所引起的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动物为小反刍兽,山羊尤为易感,发病率最高达90%~100%,病死率可高达50%~100%.其特征为发病急、危害严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都将其定为A类烈性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它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管理.  相似文献   

2.
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是小型反刍动物的重要病原体,在非洲、近东、中东及亚洲大部分地区流行.尽管已有针对小反刍兽疫病毒有效且廉价的减毒活疫苗,但该病毒仍在继续传播.PPRV是一种麻疹病毒,鉴于根除同样为麻疹病毒属牛瘟病毒方面的经验,根除PPRV可行,但有许多关键领域缺乏关于PPRV的基础和应用病毒学研究.本文对小反刍...  相似文献   

3.
<正>小反刍兽疫,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俗称羊瘟、小反刍兽瘟、小反刍兽假牛瘟、Kata、胃肠炎-肺炎综合症、传染性脓疱状胃炎、肺炎肠炎综合症。又名小反刍兽伪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为感染山羊、绵羊和野生小反刍兽疫动物的严重的急性、烈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一、病原学小反刍兽疫病毒与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特性,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病毒通常为粗糙的球形  相似文献   

4.
刘冬梅 《河南农业》2014,(13):54-54
<正>小反刍兽疫(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绵羊是本病的唯一自然宿主,不传播人,不是人畜共患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2007年7月,该病首次传入我国,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自2013年12月份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给养殖场(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做好河南省对该疫病的防控工作,避免小反刍兽疫给河南省养羊业造成  相似文献   

5.
小反刍兽疫(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小反刍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其常常突然发病、迅速传播、死亡率高,对畜牧业生产危害严重。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新疆伊犁州、阿克苏、哈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多个地区先后发生了羊PPR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PPR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1]。本文通过对一例PPR疫情诊断及处置情况的介绍,为其他地区动物防疫人员开展PPR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动物为小反刍兽,山羊尤为易感,发病率最高达90%~100%,病死率可高达50%~100%.其特征发病急,危害严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它定为A类烈性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它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管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一种适用于临床快速诊断的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RT-nPCR检测方法,试验依据GenBank公开的PPRV基因序列,针对F基因设计了2对引物,经过反应成分与条件的优化等方法对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的RT-nPCR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的极限为4.362×10~(-5) ng·μL~(-1),羊口疮病毒、山羊痘病毒、口蹄疫病毒和蓝舌病病毒检测为阴性,临床28份样品检测结果有4份样品为阳性,阳性率14.3%。说明成功建立了一种高度特异、灵敏的检测PPRV的RT-nPCR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免疫病种及要求 1.免疫病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包虫病. 2.免疫要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包虫病的群体免疫密度应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应达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应常年保持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9.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也称羊瘟,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2007年7月首次传入我国,山羊和绵羊为易感群体,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来,小反刍兽疫病在我国个别省份流行,给养羊业造成了极大损失,发病区已经采取了紧急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为切实做好小反刍兽疫消灭工作,有效保障养羊业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要求,日前,农业部印发了《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全面启动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行动,力争到2020年全国消灭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该病是OIE法定报告动物  相似文献   

11.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一种严重的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呈全球性自西向东流行趋势,对我国畜牧业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本文对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2.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危害严重。2014年我国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农业部发布了一级响应,要求做好小反刍兽疫疫情的防控工作。主要简单介绍小反刍兽疫的病原、流行、症状及诊断与处置。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我国小反刍兽疫疫情的特点,从GenBank下载我国和其他国家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毒株H基因全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DNAStar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始于2007年的我国首次PPR疫情中,我国西藏地区PPRV各毒株间H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介于99.6%~100.0%之间,我国西藏与其他国家PPRV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介于86.7%~98.3%之间;我国西藏地区PPRV毒株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9.7%~100.0%之间,我国西藏与其他国家PPRV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介于89.3%~98.4%之间。始于2013年年底的我国又一次PPR疫情中,我国PPRV毒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介于99.7%~99.8%之间,我国与其他国家PPRV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介于87.2%~97.5%之间;我国PPRV毒株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9.2%~99.8%之间,我国与其他国家PPRV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介于89.0%~98.4%之间。H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9株PPRV划分为基因Ⅳ系。我国PPRV毒株与印度毒株及土耳其毒株同源性最高,可能由这2个国家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中国新疆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毒株分子演变特点和疫情传播路线,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所有国家全部的PPRVF基因全序列,应用DNAStar软件,结合疫情毒株时空分布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新疆PPRV株F基因全序列,与2014年小反刍兽疫情中河南和北京毒株核苷酸的同源性最高,为99.8%~99.9%,与中国西藏3个毒株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7.7%,与中国采用的疫苗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2.9%,核苷酸同源性最低的是肯尼亚毒株,与国外毒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的是印度毒株。F基因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中国新疆PPRV株属于基因Ⅳ系。F蛋白氨基酸同源性结果显示,除与科特迪瓦1989年毒株ICV89氨基酸同源性最低外,与其他氨基酸同源性比对结果均与核苷酸的比对结果一致。中国新疆PPRV株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可能是由周边国家传入。  相似文献   

15.
小反刍兽疫是感染山羊及绵羊等小反刍兽的严重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眼鼻分泌物增多、口舌溃疡、严重腹泻及气管肺炎为主要的临床特征,严重感染时发病率及病死率可达100%。该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早期诊断和疫苗免疫的方式控制。文章对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及疫苗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羊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假性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一般情况下,如果得了小反刍兽疫,病情严重的死亡率达到100%尤其是羔羊,病情较轻的死亡率达到50%。被国家定位一类疾病。不过不管现在你家的羊是不是小反刍兽疫,都要先将发病的羊隔离开,然后在治疗。1流行特点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较为易感,临床症状也较为严重;传染源多为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  相似文献   

17.
薛玉华 《农家参谋》2014,(12):22-22
小反刍兽疫,又名小反刍兽伪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将该病确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18.
正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PPR)又名小反刍假性牛瘟(pesudorinderpest)、肺肠炎(pneumoenteritis)、口炎肺肠复合症(stomatitis-pneumoenteritis complex),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反刍兽,在实际发病的病例中,主要感染山羊。感染后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主要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  相似文献   

19.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法定须报告的具有重要经济影响的跨境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小反刍兽疫的重要手段。当前,规模化羊场对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均实施了以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但抗体检测发现时常存在羔羊免疫失败现象,这可能是羔羊首免日龄不当受到母源抗体干扰而导致的。为了解不同养殖模式与养殖条件下羔羊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反刍兽疫免疫程序提供依据,在江苏省选择8个不同的山羊和湖羊养殖场,分别选取1月龄羔羊6只,定期采血,采用商品化竞争ELISA试剂盒检测羔羊母源抗体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场PPRV母源抗体的变化规律不一致,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持续时间为1~3个月,个别湖羊场羔羊4月龄时母源抗体仍呈现极高水平。生产实际中须要做好母羊和羔羊小反刍兽疫抗体水平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20.
小反刍兽疫主要发生在羊身上,而且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较高,一旦爆发会对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对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强化诊断技术水平,对小反刍兽疫进行有效控制,降低其危害,为临床诊断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