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外源因子对菜豆的诱导抗性及对西花蓟马的影响, 研究了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西花蓟马为害、机械损伤诱导处理的菜豆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西花蓟马为害处理菜豆植株显著延长了西花蓟马未成熟期的发育时间, 较健康植株分别延长4.72、2.87和4.95 d, 也造成西花蓟马的存活率不同程度的下降。西花蓟马在机械损伤处理和健康植株发育时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均使西花蓟马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并且茉莉酸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因此, 外源茉莉酸和水杨酸甲酯诱导的菜豆可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且茉莉酸的诱导抗性要优于水杨酸甲酯。本结果对探索西花蓟马的防治新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世界性重要检疫性害虫之一,不仅直接取食危害作物而且传播病毒,从而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西花蓟马在我国具有广泛的适生范围,随其入侵我国并随之传播的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已在我国不同地域发现,对经济作物已形成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西花蓟马对番茄斑萎病毒的获取、携带和传播扩散过程及其病毒在蓟马体内的循环过程和机理,总结了影响西花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效率的因素,并评述了西花蓟马-病毒-植物这一互作系统及其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适合度的影响,以期为我国西花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的基础研究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西花蓟马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洪俊  刘海军  李镇宇  马晓光 《植物检疫》2007,21(3):160-163,F0002
运用适生性分析软件CLIMEX与GARP对西花蓟马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CLIMEX预测该虫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可分为3级,分别为一般适生区、中度适生区和高度适生区.预测结果显示,西花蓟马在我国有4个高度适生区.同时,GARP预测认为西花蓟马的适生区主要覆盖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两个软件的预测结果基本吻合,我国大部分地区是西花蓟马的潜在分布区.两个软件的叠加区域位于辽宁、河北、京津地区、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区,认为这些地区属于西花蓟马的高度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4.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一种世界性的入侵害虫,近年来传入我国并迅速扩散蔓延,持续监测广州市输入性花卉中蓟马的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对西花蓟马的早期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2011年4月-2013年7月对广州市岭南花卉市场玫瑰、百合、康乃馨三种输入性花卉的蓟马种类及种群动态进行系统调查,利用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蓟马若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地区输入性花卉上蓟马包括西花蓟马F.occidentalis、烟蓟马Thrips tabaci、花蓟马F.intonsa、黄蓟马T.flavidulus 4种,其中西花蓟马是蓟马优势种,而康乃馨是携带西花蓟马的主要花卉品种。西花蓟马在康乃馨上常年发生,成虫种群消长呈单峰型,高峰期在6-8月,冬季最少。此外,康乃馨上蓟马若虫的各色谱峰保留值与西花蓟马若虫的基本一致,比例为83.33%。  相似文献   

5.
西花蓟马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世界性害虫。通过对其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成虫繁殖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寄主植物上饲养西花蓟马,其发育历期长短顺序为辣椒>四季豆>茼蒿。寄主植物的不同部位对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成虫繁殖力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取食果实和叶片相比,西花蓟马取食花朵时生长发育速度、存活率及繁殖力明显提高。茼蒿花朵是西花蓟马最嗜好的寄主,用其饲养的西花蓟马成虫产卵期长、平均产卵量高;西花蓟马的未成熟期在茼蒿花朵上最短,为11.07 d,而在辣椒叶片上长达14.78 d。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本研究采用罩笼法观察了西花蓟马对8种不同蔬菜寄主植物(茄子、甘蓝、辣椒、黄瓜、莴笋、番茄、芹菜、香菜)的选择性,并使用“Y”形嗅觉仪评价了西花蓟马对不同蔬菜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8种不同蔬菜寄主植物中,西花蓟马对茄子、甘蓝的选择性最高;对芹菜和香菜的选择性较弱,表明西花蓟马对芹菜和香菜表现出忌避性。本研究结果为了解西花蓟马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西花蓟马是危害蔬菜、花卉等植物的世界性入侵害虫,本文研究了西花蓟马入侵后银川设施辣椒上的蓟马种群动态,为深入了解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种群竞争关系及其发生态势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大量采集银川设施辣椒蓟马、制作玻片标本进行显微镜观察鉴定,以及通过室内西花蓟马与花蓟马两个种群混合饲养和单种群饲养研究,明确了银川设施辣椒上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发生分布情况、种群竞争及发生趋势。结果表明:银川设施辣椒上西花蓟马种群数量明显占优势,占总量的73.62%,极显著多于花蓟马种群数量;两种群单独生存并经过一个世代,两种群的虫口数量和雌性比均无显著差异;两个种群混合饲养条件下,西花蓟马种群虫口数量和雌性比均略高于花蓟马。分析表明,共存时西花蓟马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对银川设施辣椒本土蓟马种群造成较大威胁,为做好该虫的预测预报及有效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粘虫板不同悬挂高度、悬挂方式和悬挂距离对切花月季上西花蓟马的诱集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粘虫板下缘与切花月季植株顶部基本平齐的悬挂高度对西花蓟马的诱集效果最好;悬挂方式为垂直筒状的粘虫板对西花蓟马的诱集效果明显好于粘虫板与地面垂直或平行平展悬挂的方式;悬挂距离越近诱集量越少,且田间西花蓟马的数量越少,表明对西花蓟马控制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西花蓟马在中国的适生性分布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根据西花蓟马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 3.2分析预测了该虫在中国可能适生分布范围。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中国可能的最适宜分布范围大体在16.53-30.77°N,97.85-121.9°E范围内,涉及华南、西南、华东地区的11个省(自治区、市)的123个县(市或地区);潜在适宜分布范围大体在25.43-48.77°N,75.23-132.96°E范围内,涉及华东、华南、西南、华中、西北、华北共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8个县(市或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不同温度下4株白僵菌对西花蓟马的致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定了4株白僵菌在18、22、26、30、34 ℃ 5个温度下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毒力, 结果表明:白僵菌JMS、HS、MBb、RSB 4个菌株在这5个温度下对西花蓟马成虫均具有很高的致病力,绝大多数西花蓟马在5 d左右死亡,致死率均在97%以上,多数为99%~100%,致死中时为1.4~3.2 d,白僵菌RSB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死中时最短,在30 ℃下,仅为1.4 d。在各温度下供试菌种对西花蓟马若虫的致病力明显低于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病力,其致死率一般在90%~99%,致死中时也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11.
截获秀粉蚧(Paracoccus interceptus Lit)是一种重要的水果及林木害虫,在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我国尚无分布报道。本研究以截获秀粉蚧的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Max Ent生态位模型和Arc GIS对其在世界、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截获秀粉蚧的适生区域主要位于南北半球0~3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北部及中部、亚洲南部、非洲中部等地区。截获秀粉蚧在中国的适生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高度适生区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江西等地,与我国热带水果的主要种植区域相吻合。各口岸应加强对东盟进口水果、苗木的检验检疫,有效防止该类害虫的入侵。  相似文献   

12.
引进天敌防治湿地松粉蚧的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昌清  江洪 《昆虫天敌》1994,16(3):114-118
一、湿地松粉蚧发生为害概况目前在广东为害的粉蚧,标本经马里兰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的昆虫鉴定和益虫引进研究所Douglass R.Miller博士和杨平澜先生鉴定种名为Oracella acuta(Lobdell),英文名为loblolly pine mealybug,中文名直译应称为火炬松粉蚧,杨平澜和胡金林(1990)建议种的中名为“湿地松粉蚧”.可能是这种粉蚧在广东采集于湿地松,以为害湿地松为主,因而命名为“湿地松粉蚧”.因为“湿地松粉蚧”的中文名已传开了,为了说明方便,本文也采用“湿地松粉蚧”的名称.湿地松粉蚧主要分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到大西洋沿岸各州,如得克萨斯州,弗罗里达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亚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南卡罗纳州,北卡罗纳州,弗吉尼亚州,华盛顿州.主要寄主植物有火炬松Pinus taeda,矮松P.virginiana,萌芽松(又称短叶松)P.echinata,长叶松P.palustris,湿地松P.elliottii.以为害火炬松为主.  相似文献   

13.
咖啡豹蠹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咖啡豹蠹蛾属鳞翅目 ,豹蠹蛾科 ,是近年来在黄皮树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该虫以幼虫危害黄皮枝条或主干 ,幼树受害更重 ,一般被害率为6% ,严重达 31% ,甚至死亡。经室内外饲养观察明确 :该虫在粤西地区 1年发生 1代。完成一个世代需 358.6d。向虫孔注射 80 %敌敌畏乳油 100倍液可有效防治幼虫危害。  相似文献   

14.
系统调查了粤西与珠三角地区龙眼园内的害虫种类,共记录到6目18科33种。对各类害虫的发生比例与危害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我省危害严重的龙眼害虫主要有荔枝蝽、龙眼角颊木虱、荔枝蛀蒂虫、荔枝尖细蛾和龙眼亥麦蛾等几种害虫。针对我省生产实际,提出了龙眼害虫综合防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稻田中性昆虫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广东省四会市大沙镇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稻作区为试验基地 ,用吸虫器法采样 ,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的中性昆虫、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与害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在整个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 ,稻田中性昆虫物种丰富度的比例 ,在早稻和晚稻分别为 1 6 .98%和 6 .82 % ;而其数量比例为 :早稻 73.6 1 %、晚稻 37.94 %。稻田中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发生与重建比水稻害虫亚群落发展快 ,前者在水稻生长发育前期主要依赖于稻田中的中性昆虫重建其亚群落  相似文献   

16.
2010-2014年对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平阳镇蔗区进行栗等鳃金龟发生为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栗等鳃金龟在平阳镇蔗区发生为害比较严重,2010/2011榨季田间虫口密度高达21 000.1头/667m2,受害株率高达82.0%,2013/2014榨季甘蔗受害株率为30.4%,栗等鳃金龟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率为32.0%,糖分损失率为23.3%。建议采用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柑橘木虱在广东果园的发生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柑橘木虱是重要害虫也是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因此调查木虱发生动态及其携带黄龙病菌的情况对指导黄龙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广东多个果园的黄龙病发病情况,观察了柑橘木虱的生物学特性,统计了柑橘木虱在不同月份的发生数量,检测了木虱携带黄龙病菌情况。结果发现:失管果园中,黄龙病发病严重且木虱数量大,已成为散播病害的重要源头,而与失管果园保持一定距离且加强木虱防控可减轻黄龙病危害;还发现:广东地区6月份柑橘木虱种群已有一定数量,7、8月,其种群数量再次攀升,到了9、10月份,种群数量保持在高位。11、12月间,种群数量快速下降。最后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加强黄龙病防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从肉桂双瓣卷蛾的卵上,找到螟黄赤眼蜂,经人工大量繁殖,1989~1991年在西江林业局属下富石场等11个林场4125亩肉桂林,共释放螟黄赤眼蜂19305亩次,每亩1万头,效果良好。3年来,肉桂春、夏、秋梢期卵粒寄生率有所提高,放蜂区为45.7%~76.1%,对照区为4.4%~26.1%;枯梢率显著下降,放蜂区为2.5%~33.1%,对照区为7.3%~42.6%。每亩增收80多元。  相似文献   

19.
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 is a highly invasive species that has become established in agricultural and ornamental crops throughout the world. L. trifolii was first recorded in China in 2005 in Guangdong Province. Subsequently, its known distribution in China has rapidly expanded to another 11 provinces (Zhejiang, Jiangsu, Shanghai, Fujian, Guangxi, Shandong, Hainan, Hebei, Henan, Hubei and Anhui), where it is currently causing considerable damage and economic losses.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field surveys have contribute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y of L. trifolii and particularly the process of invasion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established, exotic Liriomyza leafminer species. A number of facto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L. trifolii and displacement of interspecific competitors. In China, L. trifolii has become a particularly devastating pest in areas with intensive farming with extensive monocultures and a reliance on insecticide use.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ncorporating judicious applications of insecticide combined with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trols is likely to provide the best long‐term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L. trifolii. We provide information regarding 10 years of L. trifolii invasion in China and discuss areas of future research to enhance our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y and ecology of L. trifolii and to improve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this widespread invasive insect pest. © 2017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20.
庐江县稻飞虱群落演变特点、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及田间试验,归纳了安徽省庐江县稻飞虱群落演变规律,分析了2006年褐飞虱发生特点、大发生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1964年以来稻飞虱群落演变规律可分为4个阶段,其间相对于白背飞虱,褐飞虱种群数量分别为高、低、平、高水平,总态势近于“U”字形。当前褐飞虱发生特点主要有迁入虫源早、迁入量大,种群增量大,危害时间长,危害世代多,危害面积广。回升和暴发可能的原因包括水稻品种、作物布局和栽培措施改变,秋季气温升高,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药性,害虫天敌下降,以及农民防治组织缺乏。防治对策强调改进虫情测报、适时早治、适当多治、选用正确药剂、改进施药方法,并建立健全基层防治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