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四翅滨藜改良盐碱地效果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四翅滨藜定植2a后各土层养分质量分数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翅滨藜是一种耐盐性极强的盐生树种,定植2a间各土层化学成分变化差异显著.其中全盐下降57.19%,pH值下降3.25%,有机质提高26.34%,全氮增长42.78%,速效磷增长84.15%,速效钾增长11.78%,且改良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地垂柳.不同土层深度(h)全盐、pH值降幅,20cm<h≤40cm土层优于其它土层,第一年效果优于第二年效果.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改良效果定植第二年效果优于第一年,20cm<h≤40cm、40cm<h≤60cm土层效果优于0<h≤20cm土层效果.这说明四翅滨藜是一种耐盐能力很强的盐生植物,较垂柳改良土壤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桂林园林植物园内的绿地实地调查,对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有机质、总氮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0~3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较小,30~6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相对较大;0~15 cm土层土壤全盐的变化较大,15 cm以下土层土壤盐分的变化相对较小.0~60 cm各土层中,再生水灌溉时的土壤有机质、总氮、全磷、全盐含量均高于清水灌溉条件下的含量.再生水灌溉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全盐、K+、Na+、Ca2+、Cl-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对容重、速效氮、pH、Mg2+、N03-N、NH4+-N等6项土壤理化指标则无显著影响.与清水灌溉相比,再生水可以明显地提高土壤肥力,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和有机质,但也会引起土壤全盐含量的升高,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盐害发生.  相似文献   

3.
以重盐碱地上的沙枣林为样地,分析了沙枣4个生长期林地表层土壤的pH值、含盐量、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盐碱地栽植沙枣后,表土层的pH值、含盐量、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等化学特性因沙枣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而言,生长发育期间(3—6月)土壤的pH值、含盐量不降反升;旺盛生长期(5月)、开花初期(6月初)对土壤养分消耗大,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明显低于撂荒地;落叶盛期(10月中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与撂荒地差别不明显。盐碱地沙枣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表土层化学特性影响较大,春季能明显降低土壤pH值,秋季能大幅度降低土壤含盐量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4.
杉木闽粤栲异龄复层林的土壤肥力及其涵养水源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福建省沙县高砂林场的重点生态区位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50、600、750、900株·hm~(-2)4个间伐保留密度下栽植闽粤栲,各处理林分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林分持水量及涵养水源功能。结果表明:与套种前和对照杉木纯林相比,异龄复层林土壤深度(h)0h≤20 cm土层,土壤密度分别降低了10.15%和9.52%;粒径(D)D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提高了19.03%和12.69%;结构体破坏率分别下降了21.52%和11.61%;总孔隙度分别提高了6.57%和4.95%。与套种前相比,0h≤20 cm土层的全磷、全氮、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提高39.02%、26.96%和29.33%,速效钾、速效磷和水解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24.32%、38.09%和14.37%。与对照杉木纯林相比,林分总持水量提高19.38%;地表径流系数下降23.21%。20 cmh≤40 cm土层也呈现同样规律。方差分析显示,各保留密度处理均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涵养水源功能,以600株·hm~(-2)保留密度套种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5.
分别测定了泾惠灌区0~20 cm、20~50 cm土层36个作物种植点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18个作物种植点的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泾惠灌区0~20 cm、20~50 cm土层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分别为10.62±0.36,6.03±0.06;0.90±0.02,0.60±0.03和1.74±0.10,1.58±1.45 g/kg.全磷含量较高,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低.速效养分的供应状况为K>P>N,约80%的土壤出现潜在性缺钾,83%的土壤速效磷含量较低或缺乏,88%的土壤速效氮较低或缺乏.对应该研究,应用聚类分析得出了高、中、低土壤肥力类型,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范围分别为:≥12,≥1.0,≥2.0 g/kg和≥150 μg/g;10~12,0.8~1.0,1.5~2.0 g/kg和120~150 μg/g;≤10,≤0.8,≤1.5 g/kg和≤120 μg/g.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甘蔗地下滴灌条件下甘蔗根系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布规律,从垂直和水平方向上进行分层取样测定.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根重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都呈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0~15cm土层其含量显著高于30~60 cm土层,0~30 cm土层含量也都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水平方向上,甘蔗根系主要分布在15~30cm处,距离滴灌带0~15 cm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较高,各速效养分含量明显降低,随后较缓增加.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下三倍体毛白杨林地土壤的养分消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年生三倍体毛白杨品种S8和二倍体毛白杨品种S1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探讨3种种植密度A1(3m×4m)、A2(2m×4m)、A3(2m×5m)条件下林地土壤养分的年变化及不同土壤层次养分的消长变化情况.对2005-2006年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林地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N、碱解N、全P、速效P、全K、速效K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a后土壤pH值略有增加;A1种植密度下土壤全N、碱解N、速效P降低最多,A2密度下全K和速效K消耗最多,A3密度下土壤有机质及全P下降最多.在0<土壤深度(h)≤20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N、全P消耗量最大;在40cm<h≤60cm土层中,土壤碱解N、全K、速效K消耗较多;土壤中速效P在20cm<h≤40cm土层消耗量最多.  相似文献   

8.
为量化新疆退耕还林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分析了新疆退耕模式、退耕林种和退耕年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层3种退耕模式间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退耕地还林荒山荒造封山育林;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表现为退耕地还林封山育林荒山荒造,退耕模式仅对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影响显著;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退耕地还林荒山荒造封山育林,退耕模式对各土层含量影响均显著。各土层3种退耕林种间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经济林生态林灌木林,林种对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均显著;0~2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均表现为经济林生态林灌木林,20~40和40~60 cm土层表现为经济林灌木林生态林;速效磷含量表现为经济林灌木林生态林;土壤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灌木林经济林生态林。退耕地还林在工程实施的第5年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明显增加;封育模式和荒山荒造模式在工程实施的第8年土壤有机质开始明显增加,增加的幅度相对于退耕地还林模式的幅度较低。封山育林模式在工程实施5年土壤钾含量迅速增加,增加幅度高于退耕地还林。  相似文献   

9.
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不同土层(0<土壤深度h≤20cm、20cm<h≤40cm和40cm<h≤60cm)的土壤养分状况及间伐强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0<h≤20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丰富.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质量分数降低,在不同土层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垂直剖面上,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0<h≤20cm土层土壤有效P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79.0%;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的表聚系数较大,而全P、全K和速效K的表聚系数较小;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养分的表聚系数也存在差异,且以中度间伐的表聚系数最大,说明40%以下的间伐强度,20a后没有引起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显著变化,可见,间伐对土壤养分的长期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太白山不同林分土壤肥力状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秦岭太白山地区以槲栎、橿子栎、榆树、臭椿、辽东栎和栾树等为优势树种的6种林分林下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阳离子交换量等肥力因子的比较研究,反映了不同林分土壤的基本肥力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对土壤肥力状况影响不同。槲栎林和臭椿林土壤碱解氮含量较高。榆树林土壤的速效磷含量远远高于其他树种,0~2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为12.69 mg.kg-1。臭椿林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159.42 g.kg-1)和阳离子交换量(51.54 cmol.kg-1)最高。  相似文献   

11.
民勤绿洲弃耕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民勤绿洲弃耕地不同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氮演变特征.【方法】以民勤绿洲区不同年限弃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常规耕地为参照,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易氧化碳(ROC)含量.【结果】弃耕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含量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短期弃耕(3a)后0~20cm土层土壤MBC、MBN、POC、PON和ROC分配比例高于常规耕地(0a),并和其他弃耕地构成显著差异(P0.05).20~40cm土层,弃耕地土壤POC、PON和ROC分配比例和常规耕地差异不显著,但是MBC和MBN的分配比例和常规耕地差异显著(P0.05).深层土壤氧化稳定系数(Kos)明显高于表层土壤,而且长期弃耕地Kos值显著高于常规耕地和短期弃耕地(3a).【结论】弃耕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在0~20cm土层中的形成和累积,而且该土层中活性有机质的分配比例也明显高于常规耕地,弃耕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深层土壤表现的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辽宁省海州露天矿排土场恢复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组成及主要生理类群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总量为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工程复垦地荒裸地,3种林地中,榆树林地高于刺槐和紫穗槐林地;在微生物组成中,真菌数量最低,不足微生物总量的1%,细菌和放线菌所占的比例相当;在0~10 cm土层,三种林地为放线菌占优势,其它恢复措施地为细菌占优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放线菌比例略有提高;荒裸地的生理类群数量显著低于修复地(P0.05),氨化细菌在0~10 cm土层为紫穗槐林地最高,在10~20 cm土层为刺槐林地最高,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为刺槐林地最高,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为天然草地中最高;各类微生物的垂直分布表现为0~10 cm高于10~20 cm。修复地能明显提高排土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主要生理类群的数量,在各修复地中具体表现为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工程复垦地。  相似文献   

13.
魏霞  龙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929-2931,2934
[目的]对贵阳市边郊不同人为干扰迹地土壤种子库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种子萌发试验,从土壤种子库数量、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贵阳市乌当区马背山喀斯特次生林不同干扰迹地(弃耕地、火烧地和碎石堆积地)土壤种子库进行研究。[结果]土壤种子库中,弃耕地、火烧地和碎石堆积地的种子密度分别为7 919±616、2 791±350和4 204±372粒/m2,物种组成以演替早期阶段的草本植物为主。碎石堆积地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火烧地最小;弃耕地土壤种子库的Sha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大,火烧地最小;碎石堆积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弃耕地最小,表明火烧地土壤种子库的种子数量和种类组成最少,弃耕地优势种明显。弃耕地和火烧地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较高。在0~15 cm土层内,弃耕地和火烧地土壤种子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碎石堆积地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结论]该研究为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定量分析干旱区农田撂荒前后土壤甲烷(CH4)排放通量的日变化,着重探讨影响土壤CH4排放的环境因子,为解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CH4排放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用静态箱法结合Li-7700快速CH4分析仪(Li-7700,Li-cor Inc,USA)对艾比湖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棉田及撂荒地生长季(2010年8月)的土壤CH4排放浓度和密度进行实时测定,并分析水热因子对土壤CH4排放的影响。【结果】棉田、撂荒地CH4排放具有较明显的昼夜变化,棉田呈双峰曲线,撂荒地呈单峰或双峰曲线。在观测时间内,10 a棉田的平均通量为2.23 mg/(m2.h),最大值为61.01 mg/(m2.h),最小值为-41.05 mg/(m2.h);10 a撂荒地的平均通量为-3.90 mg/(m2.h),最大值为50.25 mg/(m2.h),最小值为-87.39mg/(m2.h)。棉田、撂荒地土壤CH4排放与土壤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相关不显著;所有样地CH4排放量与15、20 cm的土壤温度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棉田为-0.70,-0.71;撂荒地为-0.52,-0.52,P<0.01);综合考虑水分、温度因素可以解释土壤CH4排放变化的70.60%~85.61%,这比单独考虑水分或温度对土壤CH4排放变化的解释度都高。【结论】棉田是土壤CH4微弱的源,撂荒地是土壤CH4微弱的汇,水分、温度是影响生长季棉田和撂荒地土壤CH4排放变化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不同植被覆盖土壤水库容特征及渗透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以侵蚀裸地土壤为参照,耕作玉米土壤、针阔混交林土壤和撂荒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水库容变化特征及土壤渗透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10 cm和10~20 cm土层内各样地的总库容、滞洪库容、兴利库容和最大有效库容从大到小的顺序均为:针阔混交林土壤>耕作玉米土壤>撂荒草甸土壤>侵蚀裸地土壤,而死库容的大小顺序为:耕作玉米土壤>针阔混交林土壤>撂荒草甸土壤>侵蚀裸地土壤。20~80 cm土层内各样地的水库容从大到小的顺序均为:针阔混交林土壤>耕作玉米土壤>撂荒草甸土壤>侵蚀裸地土壤。各样地的水库容均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土壤的孔隙状况是影响土壤最大有效库容的主要因素。土壤渗透性能受土壤容重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针阔混交林土壤、耕作玉米土壤和撂荒草甸土壤的土壤渗透速率均明显高于侵蚀裸地土壤,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土壤>耕作玉米土壤>撂荒草甸土壤>侵蚀裸地土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玛纳斯河流域不同恢复模式下盐渍化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为背景,选取典型的重度盐渍化弃耕地为试验区.随着弃耕地变成棉田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增加,开垦2、5和10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的含量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土壤热水溶性有机碳(HWSOC)的含量较弃耕地高.连续人工开垦后SOC和大团聚体(>1 mm)含量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其中开垦10年0~5、5~10 cm土层>1mm团聚体分别占56.9%和56.7%,团粒指数下降至43.9%.[结论]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SOC和土壤HWSOC达到0.05水平显著正相关.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新垦土地对绿洲农田土壤HWSOC对维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贡献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弃耕砂田人工造林试验,并且以相邻的农作物砂田和原生地裸地为对照,对弃耕砂田造林地土壤水分生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内,弃耕砂田灌木造林地0~40 cm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2.6%,与农作物砂田、原生地裸地含水量相比,分别高出9.5%和40.7%,这说明弃耕砂田的保水效果虽较新砂田有所下降,但较原生地裸地仍具有较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在整个生长期内,弃耕砂田灌木造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虽有上下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7月份达到最低.而经过8~9月雨季后,土壤含水量得到补充而快速增加;与对照相比,弃耕砂田灌木造林地土壤含水量在(0~10 cm)与农作物砂田和原生地裸地差异不大,但在10~40 cm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农作物砂田和原生地裸地.观测研究初步表明,弃耕砂田具有植被恢复与利用必要的水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白榆纯林(BB)、刺槐纯林(CC)及二者不同比例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及月变化特征,探究影响研究区土壤呼吸的主导因子。【方法】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全自动观测系统,测定陕西杨凌试验田栽植的白榆纯林(BB)、刺槐纯林(CC)及二者不同比例(1∶1(1B1C),1∶2(1B2C)和2∶1(2B1C))混交林5种林型生长季的土壤呼吸速率,并利用观测仪附带的土壤温度探针测定地表及地下5,10和15cm深处的土壤温度,用土壤湿度传感器测定地下10cm深处的土壤含水量。【结果】白榆/刺槐不同林型土壤呼吸速率在6,7,9月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午后12:00-15:00,之后逐渐降低,其中混交林1B2C7,9月土壤呼吸速率峰值高于其他林型,分别为4.193和4.283μmol/(m2.s);白榆/刺槐不同林型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出明显的月变化规律,7-9月土壤呼吸速率均较高,在5-9月,5种林型中白榆纯林的土壤呼吸速率一直很低,而混交林1B2C始终较高。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二者表现出强烈的正相关性,其中地下5cm深处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最好。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表现离散,二者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不同林型中,白榆纯林的土壤呼吸速率较低,混交林1B2C一直较高;影响该区白榆、刺槐纯林及不同比例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子是地下5cm深处的土壤温度,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海南屯昌县天然次生林和不同种植历史的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析,研究了海南热带天然次生林转变为橡胶以及橡胶不同种植历史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开垦后种植橡胶林造成了土壤剖面中第二层(10 ̄20cm)有机碳含量的显著减少,第一、三、四层(分别为0 ̄10cm,20 ̄50cm,50 ̄100cm)都有所减少,但不显著;由天然次生林变成橡胶林是造成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有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橡胶林种植历史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盐胁迫条件下银新杨、沙枣、胡杨、沙棘、白腊、白榆6种新疆主栽造林树种对盐胁迫的反应敏感性、耐盐能力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各浓度盐胁迫下,各树种对盐敏感的程度从大到小为白腊〉白榆〉胡杨〉沙枣〉银新杨〉沙棘;对盐的忍耐时间长短排序为:银新杨〉沙棘〉沙枣〉白腊〉白榆〉胡杨,银新杨对高浓度盐胁迫忍耐时间最长。综合各树种的死亡率和最低致死盐浓度,其耐盐能力大小依次为:胡杨〉沙棘〉沙枣〉银新杨〉白榆〉白腊。根据盐胁迫后试验树种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将其分为3种类型:第1种类型沙棘为下降型,即苗木受盐胁迫后净光合速率均比对照明显下降;第2种类型白蜡、白榆为中间型,在〈0.276%盐胁迫后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且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净光舍速率减小;第3种类型为上升型,在〈0.414%盐胁迫时,银新杨、胡杨、沙枣受盐胁迫后净光合速率上升,并在一定时间、一定盐浓度的胁迫条件下能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且不低于对照。0.138%浓度盐胁迫下第4天,6个树种的光合能力为银新杨〉沙棘〉胡杨〉沙枣〉白榆〉白腊。盐胁迫下各树种的光合作用较对照有明显的下降,光合能力下降的顺序依次为:沙棘〉银新杨〉沙枣〉胡杨〉白腊〉白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