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广西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巨尾桉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旨在阐明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后,0~60 cm土层的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呈下降趋势,而0~20 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稍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为0.42~0.91);②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相差不大,在各土层中的差异也不显著(P为0.79~0.89);③土壤养分的变化,除桉树林的土壤全氮和速效钾(0~20 cm)含量比马尾松林低外,全钾、有效磷、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都高于马尾松林,而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和水解氮相差不大;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0~40 cm土层,桉树林与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水解性氮、速效钾、交换性钙的差异均不显著(P为0.14~0.99),0~20 cm土壤全钾和有效磷以及20~40 cm土壤全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交换性镁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P=0.05)和极显著差异(P=0.008)。说明桉树 林取代马尾松林后,经过10年的林分生长,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仍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加速土壤氮素消耗、提高土壤有效磷和交换性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林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桉树造林再造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越发受到专业人士的重视。桉树林群落木本以及藤本、草本植物的物种数量非常丰富,多达数10种。实践研究表明,通过桉树造林可以使草本植物的物种更加丰富,相比之下,桉树造林对于木本植物的影响较小。在桉树造林以及再造林过程中,群落植物之所以会呈现出多样性且功能群也发生相应变化,主要是由于采伐、整地以及铲草。基于此,就桉树造林再造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桉树林人工抚育对林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具代表性的典型林分设置调查样地,分别调查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名称、株数、高度、盖度和密度等指标,通过计算物种的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对比分析人工抚育桉树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结果]4年生人工抚育桉树林和未抚育桉树林的灌木植物分别为29和53种,草本植物分别为10和16种.经人工抚育的桉树林灌木个体密度、高度和草本植物个体密度均最小,分别是未抚育桉树林的40.8%、28.8%和11.9%.人工抚育桉树林林下灌木植物分布的均匀性比未抚育桉树林高17.2%,对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H′、D、J影响不明显.[结论]人工抚育导致灌木植物的个体密度、高度和草本植物的个体密度显著降低和物种丰富度降低,造林整地时适度抚育是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维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桉树造林再造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钦州市桉树造林(第1代)和再造林(第2代)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当地15~20a马尾松群落作对照,于2006-2009年开展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经9 a的恢复后,按树林群落木本、藤本和草本植物的物种数分别为50、17~19种和26~28种,马尾松林群落的木本、藤本和草本植物的物种数依次为34~48、13~2...  相似文献   

5.
不同造林模式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下桉树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林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探寻桉树人工林科学合理的栽培模式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大青山林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的样地调查法,在5种造林模式的桉树林地(桉树纯林、桉树×降香黄檀、桉树×望天树、桉树×格木和桉树×红椎混交林)中各设置6块样地,每块样地大小为20 m×30 m,对各样地3个小样方(5 m×5 m)内植物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5种造林模式的桉树人工林中共出现植物42科68属76种,其中15种灌木和18种草本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不同造林模式的桉树人工林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桉树×望天树(10种)、桉树×格木(11种)和桉树×红椎(10种)混交林的灌木优势种类明显多于桉树纯林(6种)、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7种),而草本植物优势种类在不同造林模式桉树人工林间差异不明显,均介于12~14种。5种造林模式的桉树人工林下植物均匀度指数在灌木层和草本层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灌木层表现为桉树×望天树、桉树×格木和桉树×红椎混交林大于桉树纯林、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在草本层则与之相反。林分环境因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林分郁闭度和土壤含水率对植物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不同造林模式对桉树人工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综合比较认为桉树与望天树、格木和红椎混交造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与环境特征的关系,探求影响物种更替的环境因子,以期为马尾松人工林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马尾松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环境因子与植物物种的相关性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来实现。【结果】早期阶段(幼龄林和中龄林)的马尾松林下物种丰富,到后期(成熟林)林下仅被少量主要物种占据;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多样性指数E、D、H明显降低,草本层表现尤为明显,木本层不显著;林分结构(林分密度、胸径、树高)对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影响明显,而对木本层的影响相对较弱;土壤容重与幼龄林、成熟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土壤全氮、全钾、有机质对初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显著,特别是草本植物。【结论】随着林龄的延长,马尾松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林分结构和土壤质量是马尾松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桉树取代马尾松后土壤肥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秋香  邹杰  黄芳英  丁晖  徐海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874-10876
[目的]了解桉树取代马尾松林后土壤肥力的变化。[方法]采集广西柳州马尾松林及马尾松砍伐后种植桉树林下土壤,通过室内分析和比较,研究桉树取代马尾松后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桉树取代马尾松林后,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和速效K含量保持不变,碱解N和速效P含量有所提高,土壤pH有所改善。桉树林下土壤综合肥力没有降低,桉树生长后期土壤综合肥力反而有所提高。[结论]桉树取代马尾松后,土壤肥力没有发生退化,桉树生长后期土壤综合肥力反而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鄂西建始县国有长岭岗林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窗及林下植物多样性,运用4种常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林窗干扰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内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非林窗,Pielou指数亦高于非林窗,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大小级林窗的物种多样性表现出中林窗(50~100 m2)小林窗(50 m2)大林窗(100 m2);林窗内物种多样性高于非林窗,但林窗中的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优势种不明显,处于种群间竞争与共存阶段。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草本植物的多样性高于木本植物,林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草本层而引起的。在森林经营实践中,要重视草本植物在林窗形成初期对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拓展作用,并通过模拟林窗干扰实行群团状择并在林窗中补植阔叶树种,提高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对火干扰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对照样地和火干扰样地马尾松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对照样地内所有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结果表明,火干扰样地内物种和植物个体数目均高出对照样地,火干扰样地各层和所有植物的均匀度值(J)显著提高,树冠层、灌木层、草本层的J值分别由0.710、.83、0.55提高到0.810、.89、0.72。火干扰样地比相似林分光照增强,温度升高,可溶性养分增多,适合多种灌木和草本植物入侵,尤其是阳性植物,火干扰样地中的灌木层马尾松个体数量增加,说明低强度地表火可以增加马尾松林生物多样性,有利于马尾松林的更新。  相似文献   

10.
金沙江头塘小流域5种类型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楠  郎南军  李晋  杨旭  江期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429-3432,3435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金沙江头塘小流域退耕还林地5种不同的人工林林下的灌木和草本层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以及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人工林林下共有植物59种,隶属31科,蔷薇科和菊科植物占优势。各种人工林林下植被的优势种不同;物种丰富度以华山松林最高,圣诞树林最低;云南松林、旱冬瓜林和云南松-华山松混交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布均匀,群落多样性高;华山松林下缺乏灌木层,但草本层物种丰富。通过比较,发现金沙江头塘小流域人工林的灌木物种多样性显著低于云南松原始林的物种多样性,而草本物种的多样性则相反,即人工林高于云南松原始林。  相似文献   

11.
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群落类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揭示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群落类型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作用,对晋西黄土区人工油松林、人工刺槐林及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组成及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3种林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群落类型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共出现40个植物种,灌木6种,草本34种。3种森林群落类型林下植物种数为人工刺槐林>人工油松林>天然次生林;2)3种森林群落类型林下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人工林>天然林。人工刺槐林林下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小于人工油松林,而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大于人工油松林;3)与2006年相比,2012年研究区内植被种类增加,人工林内植物种的增加要比天然次生林内明显;4)3种森林群落类型林下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联大小为土壤养分>有机质>pH值。   相似文献   

12.
Pine plantation management did not initially convert natural forests to monocultures; rather it increased plant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During a 5-year study of two natural watersheds in Florida that were converted to plantations, woody species diminished, but herbaceous species increased. Number of plant species on permanent transects and plots increased. Diversity of cover, frequency, and biomass did not diminish or else increased after harvest.  相似文献   

13.
海南植胶区不同群落结构林下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样方调查的方法分析海南植胶区4种不同特点、不同气候带及不同地形的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植被林(包括幼龄橡胶林、老龄橡胶林、桉树人工林、天然次生林)中,物种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老龄橡胶林(44种)>幼龄橡胶林(41种)>天然次生林(39种)>桉树人工林(30种);不同气候带林下物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表现为湿润气候带以需水量大的草本植物,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适应性强的植物为主,且湿润气候带的物种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高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相反;其次,平原台地与山丘地区的4种群落类型下物种优势度λ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整体表现为天然次生林>老龄橡胶林>幼龄橡胶林>桉树人工林。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森林恢复方式能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研究了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引进种恢复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本地种恢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构成和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1)湿地松人工林有155种植物,隶属66科118属,马尾松人工林有137种植物,隶属59科97属;天然次生林有226种植物,隶属86科160属,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科属明显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的优势物种和天然次生林更相似;(2)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基本构成、植物区系类型种类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并且天然次生林的温带成分比例高于湿地松人工林;(3)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天然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明显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两种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4)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湿地松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的植物群落组成与天然次生林更相似.总之,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多样性高于人工恢复的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本地种马尾松人工林在维持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功能上优于引进种湿地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时空互代方法,以祁连山青海云杉人工林(70年代、2002年)、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天然林之间的异同性。结果表明:其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物种多样性及乔木层林木径级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1)70年代人工林出现了35个种(分属于19个科32属),2002年人工林出现27个种(分属于14科24属),天然云杉林样方内出现了40个种植物(分属于19科35属);3种林地面芽植物种数均最多,其百分比值均在50%以上。2)3种林乔木层均为青海云杉;在灌木层中,2002年人工云杉林中尚未出现任何灌木,天然林和70年代人工林中有多种灌木出现,且天然林所有多样性指数值均大于70年代人工林,尤其是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度Jsw指数分别是70年代人工林的2.17、2.07倍和3.06倍;在草本层中,3种林除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Jsw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指数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3)天然云杉林乔木层林木胸径主要分布在10~20 cm之间,树高主要分布在10~30 m之间,其林木株数在不同径级、不同高度分布均趋向于对称性概率分布;70年代和2002年云杉人工林乔木层林木地径分布在6.0~8.2 cm和2.3~3.2 cm之间,树高分布在3.0~3.7 m和1.0~1.5 m之间。这说明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发育过程中,乔木层植被组成稳定、个体生长缓慢,而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组成随人工林造林时间延长出现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海南不同栽培模式下橡胶林灌草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先寒      兰国玉    杨川    吴志祥    陶忠良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5):115-120
海南已存在多种栽培模式的橡胶林,因此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海南橡胶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十分必要。通过样地调查,运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Sorensen指数以及CCA排序,分析海南不同栽培模式橡胶林的主要植物物种、物种多样性、林分相似性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模式下橡胶林林下较常见的植物物种有淡竹叶、飞机草、弓果黍、玉叶金花和酸模芒等,其中玉叶金花和弓果黍为橡胶林纯林与橡胶林间作林的植物重要值排名前10位的共同优势种;2)在不同栽培模式橡胶林和对照林的灌草物种多样性中,橡胶林间作林的物种多样性总体最低和橡胶林纯林的物种多样性在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上大体高于桉树林纯林的多样性,而在Simpson指数上相反;3)林分相似性系数最高的是橡胶林纯林与橡胶林间作林的林分相似性系数,达0.541;而林分相似性系数最低的是橡胶林间作林与桉树林纯林的林分相似性系数,为0.404。另外,不同栽培模式下橡胶林灌草的物种分布,随着郁闭度、年平均降水量和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多再减少的趋势。综合分析表明,海南不同栽培模式下灌草物种多样性并不低,并且橡胶林纯林的灌草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橡胶林间作林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元谋干热河谷象甲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元谋干热河谷采用震落法对10种植被类型的象甲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云南松-栎林个体数量最多、物种最丰富、狭栖种最多、优势度最低、多样性最高,而牛筋条-黄荆林和明油子-扭黄茅灌草丛物种较贫乏、无狭栖种、多样性较低;7种类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石榴林象甲个体数量较多、物种较丰富、狭栖种较多、优势度较低、均匀度较高,是多样性最高的人工生态系统;木亡果林次之,云南松林物种丰富度低于石榴林及木亡果林,高于其他恢复时间较短的人工生态系统及处于退化的牛筋条-黄荆林和明油子-扭黄茅灌草丛,同时具有较多的狭栖种;印楝-明油子林、木豆-余甘子林和印楝-久树林在恢复过程中尚未形成多样性较高的象甲群落;龙眼林木、亡果林和石榴林,农药使用频繁,其象甲群落主要建立在林下的草本及地被物层。象甲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植被恢复时间长短、恢复措施和经营措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