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川省天全县发生的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土传病毒病,作者曾以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SBWYMV)的暂名报道了一些研究结果,现经进一步探明该病毒粒体为线条状,在自然条件下除侵染小麦属的一些品种外,还侵染大麦属和黑麦属的一些品种,这些更接近已报道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的特性,故现采用小麦黄花叶病名。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山东沿海地区小麦花叶病发病严重,大面积地威胁小麦生产。作者曾对病叶做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并初步鉴定该病之病原为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BWMV)。本文报道了进一步从生物学、病毒的形态、理化性质、血清学以及分子杂交等方面鉴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我国的小麦黄花叶病毒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山东荣成流行的一种小麦病毒病进行了鉴定。提纯的病毒颗粒为长线状,13×100—300nm及13×350—650nm。汁液接种感染小麦,但不感染烟草、苋色藜等植物。病土、病根以及含有禾谷类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游动孢子的浸液可以传毒于小麦、大麦及黑麦。此病毒与大麦黄花叶病毒(BYMV)、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SSMV)有血清学关系,与小麦土传花叶病毒(WSBMV)无血清学关系。病叶表皮细胞中有无定形内含体。超薄切片可见风轮状内含体。实验结果表明,荣城地区发生的这种小麦病毒病是小麦黄花叶病毒所致。  相似文献   

4.
秋播期是防治小麦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 ,主要防治对象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及小麦吸浆虫 ;其次是种传或土传的小麦病害 ,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秆黑粉病、小麦纹枯病等 ;第三 ,是小麦苗期的蚜虫、红蜘蛛、锈病与白粉病等。抓好秋播期的防治 ,对于控制小麦多种病虫危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各地可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 ,在采取农业防治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应的药剂防治措施。1 地下害虫和吸浆虫1.1 土壤处理 对 3种地下害虫混合发生区或单独严重发生区 ,要采取土壤处理法防治。为减少土壤污染和…  相似文献   

5.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全蚀病是土传病害,分布很广,在许多地区成为毁灭性病害.尚未发现抗病品种,也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70年代此病曾在山东胶东地区发生,损失严重。近年来,宁夏、山东、甘肃、内蒙、河北等省(区)许多地区又反映小麦根部病害逐年加重,但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病原种类不清,对小麦全蚀病的为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87—1990年,作者对宁夏和山东等地小麦根腐,特别是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主要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1980年8月24—29日在山东太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小麦全蚀病防治研究协作会。会议对小麦全蚀病的病菌来源、防治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分析了农作物根病,特别是小麦全蚀病与土壤微生物、栽培管理等因素的关系。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根病,其发生发  相似文献   

7.
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car.tritici)是一种典型的、毁灭性的土传根部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华北和西北冬春麦区发生危害有不断加重之势,部分地区已成为小麦高产稳产的限制因素。由于没有抗病品种和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急待研究新的控制方法。美、澳等国近年曾在土传病菌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利用土壤中荧光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8.
我国真菌传大小麦病毒病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90~1995年调查我国大、小麦各生态区,共计20个省、市、区,116个县、市的大麦黄花叶病、小麦黄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和小麦土传花叶病的分布区域。结果表明,3种真菌传病毒病其分布仅限于冬麦区。大麦黄花叶病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钱塘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小麦黄花叶病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大渡河、青衣江,黄河中、下游及其支流渭河流域、淮河流域。小麦土传花叶病仅局部冬麦区发生,与小麦黄花叶病混合并发。3种病害的分布范围为北纬28~37°50′东经102~122°40′之间。  相似文献   

9.
DNA分子标记在植物真菌病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发生在黄淮海流域的冬小麦产区,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国内外均有报道小麦品种之间存在抗病性差异,但关于抗性筛选的研究较少。作者于1993~1995年通过室内接菌试验、田间接菌试验和自然病地调查,对102个常见的小麦品种(系)和育种材料进行了鉴定,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小麦黄花叶病病原的部分序列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中抽提病毒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合成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cDNA。对所获得的cDNA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等病毒CP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均低于70%,而与报道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超过97%。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原应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  相似文献   

11.
陇南和阿坝地区小麦条锈菌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源的主要传播路线是沿康县至略阳的近正西气流轨道和文县至广元的西北气流轨道,主要对汉中地区和绵阳的大多数地区小麦秋苗吹送,并可波及陕西安康地区和商洛部分地区及四川达县和万县等地。四川阿坝州越夏区菌源的主要传播路线是沿汶川至灌县的西北偏北气流轨道。其菌源与成都平原麦区的关系密切,对绵阳地区的北川、平武和绵竹等地也很重要,并可波及南充、内江及江汉流域等地区。湖北秋苗的初始菌源多来自西北越夏区。  相似文献   

12.
 在甘肃天水县汪川设立了小麦条锈菌的周年病圃,圃中病菌基本上可不断繁殖,实现周年循环。抗病性各种不同的38个品种,在病圃中经历了1979—1984年五年鉴定,结果指出:1.病圃可用于区分垂抗和可能水抗品种,前者抗病性逐年明显减弱,而后者则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无明显的变异。2.病圃中小种组成基本上可反映在地区的小种组成,且能有较早侦查或监测新小种发生发展的能力。周年病圃值得进一步改进,以使之成为鉴定持久抗性和监测新小种发展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调查我国太子参主产区病毒病发生情况,使用RT-PCR法对采自福建省柘荣县,贵州省施秉县、丹寨县和安徽省宣城市的71份具有典型病毒病症状的太子参样品进行检测,并根据CP氨基酸序列对不同地区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RT-PCR结果显示,65份样品检出病毒,检出率为91.55%,其中,56份样品检出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49份样品检出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9份样品检测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检出率分别为78.87%、69.01%和12.68%。未检测到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序列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显示,本研究获得的TuMV、BBWV2和CMV与NCBI数据库中的序列相似度较高,核苷酸相似度分别为98.05%~98.98%、93.61%~94.25%和98.02%~99.17%,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6.14%~97.47%、97.33%~98.50%和98.00%~100%,分别属于World-B组、Ⅰ-a亚...  相似文献   

14.
 调查发现四川省汶川县当地辣椒的病毒病严重且症状多样,病样粗提液摩擦接种辣椒、矮牵牛和三生烟,出现辣椒系统性花叶焦枯和茎尖坏死,指示植物表现局部枯斑。对3个不同症状的病果进行sRNA深度测序鉴定,发现均含有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和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通过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所有病样的果皮和部分新鲜种子以及回接寄主的病叶均检测到TSWV和PMMoV,表明该地辣椒病毒病是由TSWV和PMMoV复合侵染引起。这是TSWV侵染四川辣椒的首次报道。分别基于TSWV N基因序列和PMMoV CP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汶川分离物TSWV-WC(MK468469)与贵州分离物(KP684518)亲缘关系最近,PMMoV-WC(MK408614)与北京分离物(AY859497)亲缘关系最近。推测该地辣椒病毒病可能与品种引进有关。  相似文献   

15.
陕西冬小麦物候期对气候特征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两个不同生态区7个站点1992-2011年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长发育数据分析发现,两地冬小麦返青及返青前各物候期均呈推迟趋势,返青后各物候期呈提前趋势,导致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均缩短。影响关中地区冬小麦物候期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温度。越冬期与11月和12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返青期在关中平原与11月和12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1月份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在渭北旱塬仅与2月份平均温度呈负相关;两地抽穗期与3-4月各月平均温度呈负相关,成熟期与3-5月各月平均温度及生育期平均温度呈负相关。日照时数对冬小麦物候期变化影响较小,主要为3-5月份各月平均日照时数与成熟期呈负相关关系,渭北旱塬生育期总日照时数与成熟期之间也达显著负相关。降水对物候期影响最小,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安徽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早播小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9年5月1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春玉米,首次证实草地贪夜蛾入侵安徽,截至8月25日全省16市全部见虫。2019年10月22日,淮南市寿县窑口镇早播小麦田发现疑似该虫为害,经鉴定,确认为草地贪夜蛾。调查发现,全田均可见该虫为害状,百株被害率最高达84.21%,每平方米最高虫量43头。调查提示,入侵安徽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可取食为害小麦,应加强其在麦田发生情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华北和新疆棉铃虫对三类农药抗性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1999年监测了河北冀州,河南西华,山东高密和新疆库尔勒棉铃虫对氯氟氰菊酯,久效磷和灭多威的抗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新疆棉铃虫抗性水平变化很少,尚处于敏感状态或低抗水平,而华北棉铃虫已处于中到高抗水平,不同年份比较,对氯氟氰菊酯,冀州棉铃虫抗性呈下降趋势,而西华和高密棉铃虫在1996-1998年呈上升趋势,但自1998年起华北地区大量种植Bt棉,使得1999年棉铃虫抗性有所下降,对久效磷和灭多威,华北各地棉铃虫的抗性在1996-1999年均呈上升趋势。棉铃虫抗性个体频率变化趋势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Maize streak virus (MSV) is best known as the causal agent of maize streak disease. However, only a genetically uniform subset of the viruses within this diverse species is actually capable of producing severe symptoms in maize. Whereas these "maize-type" viruses all share greater than 95% sequence identity, MSV strains isolated from grasses may share as little as 79% sequence identity with the maize-type viruses. Here, we present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MSV isolates from wheat that share approximately 89% sequence identity with the maize-type viruses. Clonal populations of these two isolates, named MSV-Tas and MSV-VW, were leafhopper-transmitted to Digitaria sanguinalis and a range of maize, wheat, and barley genotypes. Whereas the two viruses showed some differences in their pathogenicity in maize, they were both equally pathogenic in D. sanguinalis and the various wheat and barley genotypes tested. Phylogenetic analyses involving the genome sequences of MSV-Tas and MSV-VW, a new maize-type virus also fully sequenced in this study (MSV-VM), and all other available African streak virus sequences, indicated that MSV-Tas and MSV-VW are close relatives that together represent a distinct MSV strain. Sequenc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MSV-VM has a recombinant genome containing MSV-Tas/VW-like sequences within its movement protein gene.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GS洛旱2号适宜推广种植区域,采用作物品种灰色布局原理与方法,对其在黄淮冬麦区的适宜生态类型区进行了研究,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并分析了品种灰色布局原理与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洛旱2号适宜推广种植的区域为以宾州、长武、鹤壁、临沂、洛阳、嵩县、渭南、郑州为代表的生态类型区。作物品种灰色布局原理与方法改善了传统品种布局仅考虑产量因素的局限性,在指导大区域品种布局时更宜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