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2013年1-12月在小江水华暴发的敏感区域高阳断面开展了水文、营养盐、叶绿素a等指标长期、定点监测,分析库湾水体叶绿素a及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高阳断面水体在1月、10-12月处于混合状态,3-8月则处于弱分层到稳定分层状态。水体处于混合状态时,各层营养盐浓度变化不显著,处于分层状态时,则呈现较显著差异;时间分布上,冬季氮磷营养盐浓度(TN:1.52~1.74 mg/L,TP:0.092~0.095 mg/L)略高于夏季(TN:1.16~1.56 mg/L,TP:0.037~0.085 mg/L),干流水体倒灌作用对其影响显著。叶绿素a浓度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趋势,水体分层对叶绿素a垂向分布影响显著;当水体处于分层状态时,表层叶绿素a浓度(18.56~92.23 mg/m~3)明显高于中、底层(2.54~21.56 mg/m~3)。营养盐为小江高阳叶绿素a变化的限制因素,各层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硝氮和可溶性磷酸盐呈显著负相关。表层水体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较强,叶绿素a与营养盐、溶解氧、透明度、水温、表底温差等呈极显著相关(P0.01);中层叶绿素a与营养盐、水温、透明度、水深、水体稳定系数等呈极显著相关(P0.01),表明水体扰动是影响中层水体叶绿素a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底层水体叶绿素a与硝氮(P0.01)、磷酸盐(P0.05)、水深(P0.05)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小江是三峡库区北岸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其回水区富营养化备受关注。2016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小江回水区高阳断面和双江断面爆发了水华。以高阳断面和双江断面为监测区域,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探究水华爆发期微囊藻丰度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找出水华应急阶段关键水环境因子,为小江回水区微囊藻水华预警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水深逐渐增加,微囊藻的丰度逐渐减少,高阳断面上表层(水下0.5 m)、中层(1/2水深)、底层(底部以上0.5 m)微囊藻丰度为2467.67×104个/L、792.58×104 个/L和729.72×104 个/L;双江断面表、中、底层分别为1337.57×104个/L、298.75×104个/L和108.79×104个/L;高阳断面微囊藻丰度明显高于双江断面。高阳断面的水温、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明显高于双江断面,其他水环境指标的差异性不显著。冗余分析Monte Carlo检验结果显示,高阳断面溶解氧(P=0.045)与微囊藻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电导率(P=0.047)与微囊藻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双江断面水温(P=0.002)与微囊藻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透明度与微囊藻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1)。  相似文献   

3.
监测了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2008-2010年间的水环境状况,研究了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状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江回水区大多数水环境因子在不同月份间、不同年度间有显著差异;各断面间水环境因子差异不显著;小江回水区总氮(TN)、总磷(TP)污染一直比较严重,但2008年175m试验性蓄水后小江回水区水质未呈现进一步恶化趋势;小江回水区总体呈现轻度富营养化水平,2009年、2010年的富营养化状况较2008年有所降低.叶绿素a与水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叶绿素a含量与溶解氧(DO)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SD)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含量关系密切的环境因子随季节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0年3月-12月对三峡水库小江沿岸水体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等水质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 a含量分别为1.980±0.119mg/L、0.114±0.018mg/L、9.520±1.748 mg/L和23.342±8.810 mg/L,小江沿岸水体呈现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叶绿素a含量与温度、pH、溶解氧、亚硝酸氮和化学需氧量显著相关,与总氮、总磷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小江沿岸水体叶绿素a含量与总营养盐无关,而主要与水体所含的有机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监测了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2008-2010年间的水环境状况,研究了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状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江回水区不同月份间水环境因子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年度间差异不显著;各断面间水环境差异不显著;小江回水区TN、TP污染一直比较严重,但2008年175m试验性蓄水后小江回水区水质未呈现进一步恶化趋势;小江回水区总体呈现轻度-中度富营养化水平,2009年、2010年的富营养化水平较2008年有所降低。叶绿素a与水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叶绿素a含量与TN、COD、WT呈显著正相关,与SD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含量关系密切的环境因子随季节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从2014年7月到9月对慈溪8个不同养殖模式的池塘点分析了其水温、溶氧、pH、盐度、透明度、叶绿素、总氮、总磷、可溶性磷、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对其营养状态进行了评价。整个采样期间,水温逐渐上升,pH较为稳定,透明度逐渐升高,营养盐水平较为稳定,硝氮含量和高锰酸钾指数逐渐升高。温度、氧还电位、电导和盐度等参数各池塘间的差异不大,溶解氧波动较大,叶绿素逐渐升高。本研究中,所有的池塘的TLI(∑)都达到了60以上,水体均为中度-重度富营养化水体。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三峡库区支流垂向水环境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2018年2月(高水位期)和7月(汛期)对三峡水库典型一级支流——神农溪回水区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和对比了神农溪不同季节的溶解氧和叶绿素a等指标垂向分布特征,讨论了影响其垂向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神农溪高水位期与汛期的溶解氧含量在0~12 m和0~6 m水体分层现象明显,其表层水体的溶解氧饱和度(SDO)分别为104.04%和171.96%,已经达到过度饱和状态(SDO>100%);中层水体溶解氧浓度存在分层现象,底层水体溶解氧浓度较稳定,无分层现象。高水位期与汛期的叶绿素a含量在0~10 m水体分层现象明显,表层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整体上表现为中度富营养化(5 μg/L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小江库湾水体混合过程中营养盐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研究三峡水库支流回水区营养盐的行为,2007年4月在小江库湾开展了现场调查,分层测定了水体中各形态营养盐、叶绿素 a 以及常量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干流和支流库湾总氮、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溶解无机氮、磷,干、支流氮、磷营养盐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库湾内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浓度相对较高.干、支流水体的混合是控制库湾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原因,而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研究神农溪水温结构时空分布特征,阐述水温分层机理,分析神农溪水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神农溪水华防控提供理论基础。2015年在神农溪回水区内设置6个监测断面,分季节进行4次采样,对水温、水动力、Chl-a以及环境因子等进行原位监测。结果表明:神农溪不同季节存在不同形式的异重流,并影响库湾水温垂向分布格局;春季水温分层开始发育,夏季水温受中上层异重流影响垂向分布呈现"双斜温",秋、冬季主要受对流作用以及异重流的影响,上层水温呈等温状态;Chl-a与水温(R=0.752)、水体稳定系数(R=0.742)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混合层深度(R=-0.584)和溶解性氮(R=-0.609)、磷(R=-0.408)等营养盐呈极显著负相关。水温虽然与Chl-a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神农溪水华暴发;神农溪藻类生长不受氮限制,但水华暴发消耗大量磷营养盐会对藻类继续增殖产生磷限制;春、夏季混合层深度骤减是神农溪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生石灰在水产养殖中通常用于清塘、水体消毒,以及辅助其他药物用于防病、治病。掌握生石灰对水生态因子的影响,有助于依照不同池塘的水质条件,科学、合理地来使用,更好地发挥其多功能作用。本文通过连续测定施放生石灰后一段时间内试验水体的水温、透明度IpH。亚硝酸氮、按氮、磷酸盐磷、化学耗氧量、叶绿素a、异氧细菌数等多项因子,观察藻类种类演变情况,研究水质变化的动力学规律,探讨生石灰对养殖水体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试验鱼池为室外暂养实验材料鱼的小水泥地,面积770mX2.36m,水深60cm,每池饲养规格10,尾的鲫…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棉子糖对刺参生长、消化与糖代谢的影响,实验以初始体质量为(11.46±0.06) g的刺参幼参为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包膜棉子糖,配制成棉子糖含量分别为0.00%(D1)、0.02%(D2)、0.03%(D3)、0.06%(D4)、0.08%(D5)和0.11%(D6)的6组实验饲料,进行为期67 d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1)随着棉子糖含量的增加,刺参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先升后降,D2~D5组显著高于D1组,D4组达最大值,体壁基本营养成分不受棉子糖含量的影响。(2)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先升后降,D3、D4组显著高于D1组;丙二醛含量先降后升,D4组达最低值;D3~D5组肠道皱襞高度显著高于D1组,D5、D6组出现炎症细胞浸润。(3)葡萄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先升后降,葡萄糖激酶和果糖磷酸激酶活性在D4组达最大值,丙酮酸激酶活性在D3组达最大值;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先上升后平稳,D4~D6组显著高于其他组。(4)葡萄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基因表达量均先升后降,D2~D6组均显著高于D1组,葡萄糖激酶和果糖磷酸...  相似文献   

12.
饥饿对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盐度29、水温27.8~28.8℃的条件下,进行点带石斑鱼仔鱼饥饿实验,确定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观察饥饿条件下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的存活与生长、油球利用、鳍棘生长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仅2~3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5天,即转入外源性营养的第3天。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7 d、3 d、4 d、3 d、4 d和6 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5 d、1.5 d、2 d、1.5 d、2d和3.5d,说明5日龄和10日龄是点带石斑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伏底。  相似文献   

13.
滇池氮磷浓度变化对蓝、绿、硅藻年际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滇池水体中藻类变化规律及营养盐对浮游藻类结构的影响,在滇池草海和外海共设10个采样点,于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每月监测藻类变化及氮、磷含量。结果表明,草海在每年9月至来年2月,蓝藻、绿藻呈互为消长的变化趋势,硅藻生物量在8-10月和2-4月含量较高,变化范围5.81~44.80 mg/L;外海以蓝藻、绿藻为主,两种藻类在每年的11月至来年1月呈互为消长,而来年2种藻5-7月逐渐升高、10月开始又逐渐降低。草海和外海水体中的总磷均以在5-9月含量最高,变化范围分别为0.82~3.37 mg/L和0.20~0.51 mg/L;总氮全年变化剧烈,草海总氮为2.85~11.7 mg/L,外海总氮为1.05~4.89 mg/L。总体上看,草海的氮、磷含量高于外海,说明草海富营养化水平高于外海;而水体中绿藻生物量高于蓝藻成为绝对优势藻种,且绿藻生物量远远高于外海,表明高氮、磷水体中绿藻比蓝藻有更强的利用优势,致使在超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不占优势。滇池水体中氮磷比较低的月份,水体中蓝藻和绿藻共存;在高氮磷比的时间段,绿藻生长占优势,说明滇池水体中绿藻比蓝藻更适合高氮磷比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东方鲀属系统发育学及群体遗传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雄  刘波  宫杰  白玉麟  阳俊逸  徐鹏 《水产学报》2020,44(11):1792-1803
为了细致探究东方鲀属内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首次基于群体尺度对东方鲀属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在包含10个种的124尾东方鲀中,挖掘了1 48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4个插入缺失(INDEL),使用这些遗传变异位点进行了系统发育及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网纹东方魨与铅点东方鲀可能是同种异名,且二者形成的姊妹群位于东方鲀属基部;暗纹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与双斑东方鲀各自亲缘关系较近。此外,实验发现了4尾可疑的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杂交个体,以及2尾可疑的横纹东方魨杂交个体。遗传多样性方面,弓斑东方鲀遗传多样性最低。此外,实验在10种东方鲀中共找到595个种间特异性SNP位点。Ka/Ks分析表明,nd6基因的Ka/Ks最高(平均为1.19),说明在东方鲀属中nd6可能经历了正选择,而ATP合成酶基因可能在东方鲀适应淡水环境中受到选择。研究表明,东方鲀属内系统发育关系较为复杂,且在野生环境下东方鲀物种间广泛存在自然杂交现象,该研究为东方鲀物种快速鉴定提供可靠的分子标记,加速东方鲀属系统发育研究进展,并为东方鲀野生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赤潮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娟 《齐鲁渔业》2005,22(9):19-21
近3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赤潮的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与之相对应,山东省近6年的赤潮发生次数也呈上升趋势,2004年山东发生赤潮10次,累计面积达3230km^2。综合分析了赤潮的危害、成因、近年来全国赤潮发生和研究的现状及防治措施,并针对山东省的赤潮发生概况,对今后全省在赤潮监测领域应做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赵柳兰  唐小鸿  廖磊  梁吉  张冬梅  颜浩骁  熊陈  杨淞 《水产学报》2022,46(11):2158-2167
为了探究高碳水化物对大口黑鲈鳃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的影响,设计3种不同碳水化物水平的等氮等脂饲料:7%(L组),12%(M组),17%(H组)。选取初始体重为4.0±0.2g的大口黑鲈360尾,饲喂8周。通过组织切片,抗氧化和免疫酶活的测定及mRNA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H组能够导致鳃小片基部细胞增生、融合,上皮细胞脱落;H组和M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L组(P<0.05);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在H组和M组显著低于L组(P<0.05);H组和M组抗氧化酶(CAT,GPX,SOD1,SOD2,SOD3a,SOD3b) mRNA水平也要显著低于L组(P<0.05);H组和M组酸性磷酸酶(AKP),碱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ZM)也要显著低于L组(P<0.05);H组和M组免疫相关基因(IL-1β,IL-10,IL-15,TNF-α和TGF-1β)和抗菌肽(hepcidin-1和hepcidin-2)mRNA水平显著低于L组mRNA水平(P<0.05);H组凋亡相关的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L组和M组(P<0.05);H组的ocluding和claudin-7 mRNA水平显著低于L组和M组(P<0.05)。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喂高碳水化物饲料会损伤大口黑鲈鳃组织结构,降低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7.
无乳链球菌感染尼罗罗非鱼的脑膜炎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脑膜炎是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建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脑膜炎模型,并制定相应的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系统,对研究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致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将健康罗非鱼43尾,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0)和试验组(n=33)。3组试验组根据不同感染剂量分为:106cfu组(n=11)、107cfu组(n=11)、108cfu组(n=11)。试验组分别将106、107、108CFU的无乳链球菌菌液腹腔注射罗非鱼复制脑膜炎模型。对感染罗非鱼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脑组织(端脑、中脑、小脑、延脑)病理学进行判定,并结合细菌学检测,按照拟定的评分系统评价各组脑膜炎的造模效果,确定最佳造模方案。结果:各试验攻毒组罗非鱼感染后2天均出现不同程度死亡,未见明显神经症状。感染3天后鱼体开始出现异常活动的神经症状及突眼、角膜混浊等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蛛网膜下腔和脑软膜上有大量炎性渗出和染成蓝紫色微细颗粒的细菌团块,脑膜充血、水肿、疏松、增厚,有大量的中性白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脑实质基质疏松水肿,呈海绵状;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等软脑膜炎、脑膜脑炎症状。比较各组得分发现,107CFU组的无乳链球菌攻毒罗非鱼造模效果最好:临床症状显著而组内罗非鱼差异性最小,组织病理学观察患病罗非鱼病情和缓适中、利于观察研究。结论:使用107CFU无乳链球菌腹腔攻毒罗非鱼可在第3天成功构建脑膜炎模型,造模率为100%。  相似文献   

18.
黄岩  李建  王学习  王琨  叶继丹 《水产学报》2017,41(5):746-756
为了探讨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对斜带石斑鱼的互作效应,实验采用3×3因子设计,配制蛋白质水平(P)为38%、45%和52%,淀粉水平(S)为10%、20%和30%的9种实验饲料,分别饲喂斜带石斑鱼56 d。结果显示,38%粗蛋白与10%淀粉饲料组(38P/10S饲料组)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52P/10S组增重率最高,但与45P/20S、45P/30S、52P/20S组差异不显著。增加饲料蛋白质或淀粉水平显著增加饲料效率、鱼体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及肝糖原肝脂含量,而降低摄食率和鱼体水分含量。增加饲料蛋白质水平降低蛋白质效率,但增加淀粉水平却增加蛋白质效率及肝体比与脏体比。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淀粉水平对鱼体灰分含量无明显影响。肝中肝酯酶、脂蛋白酯酶、脂肪酸合成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随蛋白质或淀粉水平的升高呈显著上升趋势。增加饲料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肝中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而增加肝中苹果酸酶活性,但对肝中葡萄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增加饲料淀粉水平显著增加肝中葡萄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苹果酸酶活性,但显著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上述结果显示,斜带石斑鱼的生长和肝脏代谢明显受饲料蛋白质和淀粉水平的影响,其中,糖代谢酶活性受淀粉水平的影响较大,而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较小,斜带石斑鱼生长适宜的饲料蛋白质和淀粉水平分别为45%和20%。  相似文献   

19.
东风螺的增养殖技术及产业化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风螺的养殖生物学特性及增养殖技术进行了介绍和探讨,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1. Pelagic spawning riverine fish (pelagophils) spawn in free‐flowing river habitats with downstream drift of eggs and larvae but the spatial scale is often unknown, and this constitutes a major ecological knowledge gap.
  2. In the arid Darling River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the present objectives were: (i)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downstream dispersal distance of young golden perch (Macquaria ambigua); and (ii) to evaluate whether provision of environmental water enhanced dispersal of young fish from Menindee Lakes to the lower Darling River (LDR) while also cueing further spawning in downstream lotic reaches.
  3. Golden perch spawned in unregulated lotic tributaries on a flood pulse and larvae drifted or dispersed >1,600 km downstream and entered large ephemeral productive floodplain lake nursery habitats as fully scaled fingerlings.
  4. Planned releases of environmental water cued golden perch spawning in the LDR and enabled juvenile fish to disperse downstream from the Menindee Lakes nursery into receiving populations in the LDR, Great Darling Anabranch, and southern Murray River, with some fish potentially completing an active migration of >2,100 km by age 1 year.
  5. The Darling River case study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a system‐scale approach to th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of pelagophilic fish, along with multi‐year perennial flow strategies to improve ecosystem integrity in large rivers glob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