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玉米抗倒伏性指标及其模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和密度试验,研究了9个农艺性状与3个茎秆质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茎秆田间抗拉弯强度和室内横折强度能综合反映茎秆质量好坏,而茎秆穿刺强度可作为玉米育种群体和耐密品种选择的抗倒性指标。茎秆田间抗拉弯强度可用密度、茎粗和气生根数3个性状进行线性估计;茎秆室内横折强度可用穗位高度、茎粗和茎秆穿刺强度进行有效估计。  相似文献   

2.
玉米自交系抗倒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个玉米自交系材料的抗倒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茎秆倒伏主要受茎秆性状—株高、穗位高、茎粗、根数、鲜重和茎秆最大侧拉力的影响;玉米抗倒伏性可用茎秆侧拉力进行量化评定;筛选到抗倒伏的自交系2个,为进一步进行抗倒伏性状的遗传研究及抗倒伏玉米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玉米倒伏已成为影响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以植株特征、茎秆强度、根系状况、茎秆主要成分、籽粒品质等为要素,研究分析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大小。结果表明,茎秆抗拉弯强度与抗倒性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可作为抗倒性鉴定的指标之一;茎秆主要成分、籽粒品质与品种抗倒性没有相关性;气生根和不定根的生长数量、发育好坏影响玉米植株的抗倒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系统分析玉米茎秆和根系的协同抗倒性,试验选用6个抗倒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0、7.5和9.0×104株/hm2 3个种植密度,以田间茎秆的拉倒力和拉倒角度为抗倒性评价指标,与基部第三节间和根系的形态特征和物质积累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将基部节间性状与根系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节间长、粗、单位长度鲜重、干重和各组分含量、根幅、支持根粗、根条数、根粗和根干重均与抗倒性评价指标显著正相关,其中节间粗(拉倒力:r=0.561**,拉倒角度:r=0.521**)、单位长度鲜重(拉倒力:r=0.520**)和干重(拉倒角度:r=0.562**)的相关性最大。节间粗和单位长度物质积累量与根干重和支持根粗等根系性状显著正相关,协同作用于植株的抗倒性。当种植密度增大,节间粗、单位长度物质积累量、结构根深、支持根粗、总根条数、根粗和根干重显著减小或减少,导致植株的拉倒力和角度显著减小,倒伏率显著增大。‘粒收1’‘创玉107’‘MC278’和‘京农科728’的节间粗(1.76、1.72、1.71和1.70 cm)、单位长度鲜重(2.9、2...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影响小麦抗倒性的主要因素,为小麦抗倒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产上应用较广泛的邯麦16、邯麦17、济麦22、衡4399和石麦22等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小麦品种节间生长特性、茎秆机械强度和倒伏指数的差异。【结果】邯麦17的茎秆机械强度较大(495.6 g),倒伏指数较小(0.749),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且其基部节间短粗,节间壁较厚,基部节间的鲜重和干重较多,鲜干密度较大,茎秆质量好,抗倒性好;株高、重心高度、基2节长与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机械强度、基部节间的鲜重、干重、壁厚呈显著负相关,且第2节壁厚与倒伏指数的相关系数较大(r=-0.901);基2节壁厚,适当降低株高,提高茎秆机械强度,可以增强植株的抗倒能力。【结论】邯麦17的抗倒性优于其他品种;小麦抗倒性品种选育上应注重选择基2节壁较厚的株系。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影响玉米茎秆强度高低的重要因素,选用3个不同抗倒伏类型玉米品种对茎秆地上部第三节抗穿刺强度与茎秆形态性状、化学成分含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穗位高和节间短轴直径比其它形态性状有更大差异,抗倒性强的德美亚1号的抗穿刺强度最高,抗倒性弱的垦玉6号地上部第三节茎皮的酸性木质素、酸性洗涤纤维及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最低。说明茎皮抗穿刺强度与穗位高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酸性洗涤木质素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选育玉米抗倒伏品种时,应对这3个主要特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不同荞麦品种抗倒伏能力与根系及茎秆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抗倒性不同的2个荞麦品种为材料,观测了不同时期根系和茎秆性状指标以及茎秆抗折力参数和倒伏指数的变化,探讨抗倒伏能力与根系及茎秆性状的关系.不同荞麦品种间倒伏指数和茎秆抗折力参数存在差异;在根系性状中,倒伏指数与根粗呈极显著负相关(r=-0.999,p0.01),与侧根数目和根系干鲜比呈显著负相关(r=-0.985,-0.988,p0.05),而与主根长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9,p0.01),与根体积和最长侧根长呈不显著的正相关(r=0.918,0.842,p0.05);在茎秆性状中,倒伏指数与茎秆质量呈显著负相关(r=-0.973,p0.05),与第1节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9,p0.01),而与根冠比和第1节间粗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827,-0.855,p0.05).研究表明:根系粗壮,根系干鲜比大,侧根数目多,茎秆质量大,茎秆第1节间长度较短的荞麦品种,其倒伏指数小,茎秆抗折力参数大,抗倒伏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条件对水稻茎秆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对7个抗倒伏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在2个施肥水平、2种密度条件下,测定了基部茎秆3种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分析了它们与基部茎秆抗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体积淀粉的含量与茎秆强度无关,而单位体积的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与茎秆强度存在显正相关。减少氮肥施用量引起茎基节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增加;稀植有同样的作用。上述3种生化成分在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抗倒性较差品种的纤维素含量对氮肥量的改变反应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强度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强度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揭示玉米倒伏机制,为玉米抗倒伏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抗倒伏性能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先玉420(抗倒伏性能差)和益丰29(抗倒伏性能好)为试验材料,设定5,6,7,8,9,10和11万株/hm2 7个群体密度处理,分别在抽雄期(07-23)和灌浆初期(08-05),测定玉米基部向上第3,4和5节间木质素含量及关键合成酶活性和茎秆强度,同时分析茎秆强度与各项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2个玉米品种第3到第5节各项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第3和第4节各项指标随群体密度的变化较第5节敏感;益丰29各节位茎秆抗折断力和生理指标总体优于先玉420。相关分析表明,玉米茎秆强度与各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因品种和生育时期不同而不同;益丰29茎秆强度与木质素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酪氨酸解氨酶(TAL)活性呈现显著正相关,而先玉420茎秆强度则仅与TAL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过高的群体密度会降低玉米的茎秆强度,从而减弱其抗倒伏性能。在选择玉米抗倒伏品种时,应综合考虑形态和生理指标,合理密植,保证优良玉米品种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增温对玉米茎秆生长发育、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温度升高对玉米生产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复杂,而玉米抗倒性在现在和未来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系统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研究全生育期温度增加对玉米茎秆生长发育及抗倒的力学特性的影响,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下玉米适应性栽培途径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以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材料,通过智能温室控制方法,设置3个温度梯度,分别为CK、CK+2℃、CK+4℃,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玉米茎秆生长、结构发育、抗倒力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温度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第三节间长度、穗上节间长和穗下节间长均显著高于对照,CK+2℃处理的株高、穗位高、第三节间长度、穗上节间长度和穗下节间长度比CK平均增加10.80%、37.29%、16.87%、17.11%和17.78%,CK+4℃处理则比CK分别增加20.82%、54.17%、37.11%、28.48%和35.84%。温度增加显著增加了玉米穗位系数和茎粗系数,CK+4℃处理比CK+2℃处理和CK的茎粗系数平均增加15.92%和58.99%。增温使玉米茎秆维管束数目和面积显著减少,CK+4℃、CK+2℃处理的第三节间的茎秆中央维管束数目比CK平均减少42.39%、22.59%,维管束总面积比CK分别降低40.33%、28.68%,增温对中央维管束数目和面积的影响大于边缘维管束。随温度增加,玉米茎秆抗推力、穿刺强度和破碎强度显著降低,CK+4℃和CK+2℃处理比CK平均降低50.75%和43.75%(茎秆抗推力)、25.41%和29.59%(穿刺强度)、22.41%和23.58%(破碎强度)。茎秆抗推力与株高、穗位高和地上部第三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粗、截面惯性矩、边缘维管束数目、面积、中心维管束数目、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2个品种对全生育期增温响应不同。随温度增加,热敏感型品种XY335的株高、穗位高、第三节间长度、穗位系数和茎粗系数增幅显著大于ZD958;ZD958的边缘和中心单个维管束面积减少,而XY335维管束面积呈增加趋势,且ZD958维管束数目和边缘维管束总面积的降幅小于XY335;XY335茎秆抗推力降幅显著大于ZD958,且XY335穿刺强度和破碎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吐丝后25 d,之后下降,而ZD958在成熟期。ZD958穿刺强度和破碎强度与株高、穗位高、地上部第三节间长均呈显著负相关,与茎粗显著正相关,XY335穿刺强度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破碎强度则与其他指标相关但不显著。【结论】温度增加促进了玉米茎秆生长发育,改变了茎秆内部结构,使茎秆抗推力下降,倒伏风险显著增大,且温度越高倒伏风险越大;不同品种茎秆生长特性和倒伏能力对增温响应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矮丰三号小麦茎秆的力学性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矮丰三号小麦茎秆的力学性质进行实测,取得各节间的强度极限、弹性模量、波松比以及不同含水率情况下的强度极限。本文分析、研究了这些表征力学性质的量值的变化范围和规律,并用图线显示其规律性,从而确定了这些量值和找出最弱节间的所在。  相似文献   

12.
根据血缘关系,采用收量性与茎叶消化性性状基因互补结合,产生互优杂种优势的原理,利用墨西哥和热带玉米种质的茎叶高收量性和高茎叶消化性,与具有雌穗子粒高收量性的国内和国外种质,培育出抗病、高产、保绿、抗倒自交系203-279系和茎叶高消化性自交系203-204系。用两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饲料价TDN收量分别比对照1中北410高18.9%,比对照2农大108高35.4%;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比对照1低6.9%,比对照2低13.4%。  相似文献   

13.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磷能显著促进大豆和玉米生长,提早出叶,使幼苗生物学产量提高,磷对作物地上部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地下部,使两种作物的根茎比降低。施磷提高了两种作物各器官的磷含量,使玉米叶片和大豆根系中砰的比例增大,改变了根磷与茎磷比值;也增加了两种作物根系中根尖对磷的累积。在两种作物的定位叶片中有磷的输出,使叶片中无机磷组分减少,核蛋白磷组分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14.
夏玉米根茎主要性状与倒伏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20个代表性的夏玉米品种,研究了根茎主要性状与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倒伏性与种植密度、茎秆拉力、茎秆穿刺力、茎粗和气生根层数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密度、茎粗和穿刺力是影响茎秆倒伏的直接因素,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倒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自交系178(保绿型)和K12(非保绿型)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2个氮处理,研究2个不同保绿型自交系花粒期叶片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与氮同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2个自交系在吐丝期后14d前后光合性能达到最大,而从吐丝21d后又呈现迅速下降趋势;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在吐丝14d左右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丙二醛(MDA)含量一直升高。保绿型玉米活性氧清除系统活性显著高于非保绿型玉米自交系,且表现出更高的光合势和更强的耐低氮能力,最终在产量方面保绿型表现更突出,因此,认为保绿性可作为筛选氮高效玉米自交系的一个重要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6.
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对夏玉米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求适合淮北平原机播夏玉米的最佳麦秸还田方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麦秸全量还田方式(粉碎抛撒、灭茬覆盖、直接覆盖)对机播夏玉米出苗率、抗倒性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抛撒处理的出苗率最高;灭茬覆盖处理的总倒伏率最低,而单株气生根数目,总根条数和根系干重最高,且其植株基部第3~7节间的直径、单位茎长干重和茎秆压碎强度、穿刺强度、抗倒指数、土壤含水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也高于粉碎抛撒和直接覆盖处理.灭茬覆盖和粉碎抛撒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直接覆盖处理.因此,无论是从直接经济效益,还是长期的生态效益考虑,麦秸灭茬覆盖和粉碎抛撒覆盖都值得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低氮胁迫下玉米地方品种形态特征和光合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玉米地方品种dp10、dp12、dp23、dp31和dp40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正常施氮和不施氮2种处理,研究低氮胁迫下玉米地方品种的苗期形态特征和光合特性变化.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对玉米地方品种幼苗株高、可见叶数、总叶面积、根数、根体积、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根冠比以及光合强度均有影响.不同玉米地方品...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海南岛滨海原生植物马鞍藤(Ipomoea pescaprae)的人工繁育,选取马鞍藤截取长度一致、茎节数分别为1~3个的匍匐茎为研究对象,采取浅埋(2cm)、半埋(5cm)、全埋(10cm)、深埋(20cm)4种不同的沙埋深度处理30d,分析其存活率、根长及叶长变化。结果表明:半埋(5cm)的匍匐茎存活率最高,2cm的浅埋存活率其次,当沙埋深度达到20cm的深埋时匍匐茎全部死亡。比较不同茎节数发现,3个茎节数的匍匐茎在2~10cm的沙埋深度下存活率和生长势均高于1茎节和2茎节的匍匐茎。  相似文献   

19.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小麦或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均能提高玉米气生根条数、0—30 cm土层根条数及根系干重,同时,玉米株高和单株鲜重均有所增加。秸秆还田后,在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玉米茎秆基部3—7节间的长度、直径、干重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重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基部节间的茎秆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显著提高。另外,玉米的根倒伏系数显著降低,而植株抗倒指数则显著升高。相关分析表明,根倒伏系数与根倒率显著正相关,而与单株鲜重、根系干重和基3节压碎强度显著负相关。玉米总倒折率与节间长度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节间干重、充实度、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显著负相关。【结论】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以显著降低夏玉米的根倒率和茎折率,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0.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分别对石油醚、乙醚、氯仿、无水乙醇、甲醇和水6种溶剂的北沙参(Glehnia littoralis)茎叶提取液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并测定其吸收峰数目和峰位置;以不同配比的石油醚-乙醚-冰醋酸为展开剂,用硅胶G预制薄层板,对上述6种溶剂的北沙参茎叶提取液进行薄层展开,观察其成分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紫外-可见光谱中,所得的吸收峰数目及峰位置都有差异;薄层色谱主斑点位置有明显差异,且集中、分离度好,均能使其成分得到较好的分离。这两种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北沙参茎叶的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