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舒锟 《安徽农学通报》2022,28(3):114-116
根据土地复垦基础理论,以胡家河煤炭矿区土地复垦为例,综合土体有机重构技术理论对其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进行了研究,理清了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的现实意义,解析了土体有机重构、土地复垦、矿区土地复垦的内涵特征,研究了矿区土地复垦的主要工程措施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夏甸金矿主矿区土地复垦方案为例,详细介绍了地下开采矿区土地复垦的具体方案.项目区复垦分为工程复垦和生态复垦两个阶段.复垦后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  相似文献   

3.
对矿区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土地复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复垦研究的基础。以山西省宁武县孟家窑煤矿为例,对该矿拟损毁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地形地貌、土壤图等相关资料,从损毁程度、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有机质等因素对矿区损毁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采用极限条件法和指数和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将研究区的复垦土地划分为宜农用地、宜林用地、宜草用地,根据评价的结果,将各适宜地类划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地类。其中,宜农一等地面积为134.41hm2、宜林一等地面积37.78hm2、宜草一等地面积96.34hm2。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内蒙古采矿用地逐年递增,因矿山开采造成的土地破坏得不到及时复垦,成为制约内蒙古矿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该研究通过调研分析了内蒙古矿区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采矿用地复垦难度较大、土地复垦资金匮乏、破坏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复垦表土得不到保障、缺少专门的土地复垦管理机构以及土地复垦意识薄弱等6个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编制科学的矿业用地复垦方案、完善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采取分期复垦措施、加大监督管理、引进公众参与机制等促进矿区土地复垦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工矿废弃地复垦的最佳方向,以神木市大柳塔镇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为例,结合实际调研情况,选取评价指标、确定权重及评价标准,进行工矿废弃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78.9413hm2复垦土地中有24.7376hm~2适合复垦为耕地,有17.8479 hm~2适合复垦为林地,有36.3558 hm~2适合复垦为草地。通过复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当地土地供给,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保障矿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模糊评价在高潜水位矿区复垦潜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为编制科学合理的采煤塌陷治理规划及复垦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对高潜水位地区采煤塌陷地复垦潜力评价进行了研究.以东部高潜水位平原某矿区为例,主要针对其塌陷易积水的特点,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其复垦为耕地的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最终评价结果为适宜复垦为耕地.  相似文献   

7.
矿区土地复垦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矿区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提出矿区土地复垦的相关解决对策,对今后矿区土地复垦有着一定借鉴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获取某矿区损毁土地预复垦为耕地的适宜性等级,运用模糊模型识别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通过隶属函数计算不同适宜性等级下各参评因子标准值的隶属度和评价单元各因子指标值的隶属度,且以前者为标准库,后者为识别对象,使用贴近度公式计算识别对象与标准库中不同适宜性等级的贴近度,并依据择近原则确定最终评价结果。结果显示,高度、中度、临界适宜的土地面积分别为1 311. 61、618. 85、6. 10 hm~2,其中中度适宜性等级的土地主要限制因子为沉陷深度和灌溉条件,临界适宜性等级的土地主要限制因子为灌溉条件。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后续复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该研究方法以隶属函数和贴近度公式为定量分析手段,以择近原则为评价结果判定理论依据,可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并为其他矿区和其他类型土地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废弃窑洞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选择了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污染程度、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坡度和地表稳定性8项指标,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废弃窑洞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胡同式废弃窑洞,除土壤有机质为中等适宜等级外,其余7项指标均达到非常适宜等级;靠崖式废弃窑洞的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地表坡度、地表稳定性4项指标为中等适宜等级,其余4个评价指标均达非常适宜等级,两种类型的废弃窑洞均适宜进行土地复垦;土壤性质对两种类型的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均没有明显的限制,但在土地复垦工程和复垦后的土地利用中需要考虑改善土壤有机质的措施;地表坡度和地表稳定对胡同式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不存在限制性影响,但对靠崖式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影响,需要采取工程以及生物措施来改善地表坡度和塌陷对复垦后土地利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娟  龙健  赵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00-15202
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制定土地复垦方案的前提和基础。以贵州纳雍县狗场煤矿为例,结合矿区地形、土壤等实际情况,将该矿区拟复垦土地划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储煤场、临时煤矸场、其他附属设施区等评价单元,确定各单元主要破坏类型为压占,破坏程度为重度;并参考耕地、林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最终确定该矿区受压占破坏严重的评价地块复垦方向均为宜耕宜林地。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太行山石灰岩区经济林结构及立地适宜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平顺县经济林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评价主要经济林树种的立地适宜性,确定了相应的立地范围,得出了立地条件允许下的最大可发展规模,其中核桃24093hm^2、花椒24720hm^2、山桃山杏30900hm^2,柿子1847hm^2、枣1847hm^2、苹果4320hm^2。并依据产量可持续原理,得出主要经济林树种的理想龄级结构,并提出现有经济林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对平顺县经济林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线性规划数学方法,研究了以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以社会劳动力投入、立地条件为约束的经济林发展规模。并通过分析抗风险能力和群众可接受程度,从经济效益稳定角度建议大力发展花椒。  相似文献   

13.
绿洲是干旱区社会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资料,绿洲面积的动态变化对区域内人地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以疏勒河流域1985、1995、2000、2005、2010、2015年和2018年7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疏勒河流域近34 a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以2010-2015年转移概率矩阵构建CA-Markov模型模拟2030年和2040年土地利用结构。结果表明:1)1985-2018年疏勒河流域绿洲面积增加了606.27 km2,其中耕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建设用地增幅高达205.95%,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受降水影响,草地面积变化不稳定。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大面积、高比例的动态转移,其中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最为活跃。2)在绿洲系统内,耕地、林地等土地类型向草地和未利用地转移显著,说明当地生态环境呈衰退趋势。3)到2030年,绿洲面积相比2018年增加量将高达3 755.59 km2,其中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增加面积分别为73.56、136.32、3 144.29、249.03,132.44 km2;到2040年,绿洲面积增加幅度变小,耕地、未利用地面积较2030年有所减少,减少量分别为20、45 km2,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增加量分别为35、25、5 km2,尽管草地无明显变化,但研究区生态环境将有所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也将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与掌握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的规律.于2007年4月和8月2次对衡阳市肖家山废弃采石场及其周边荒山植物群落自然恢复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生活型结构反映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当干旱;群落的共有种趋势与立地类型的土壤厚度呈正相关,土壤是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废弃采石场立地类型及植物群落间的相似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251-1252
借助模糊数学,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肖家山废弃采石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肖家山废弃采石场的7个立地类型可聚为4类,人工加速采石场植被恢复时可考虑按照此聚类结果对各个类型分别设计工程改造措施和植物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6.
该文作者应用主成份分析方法(PCA)研究了几个气象因子与油松人工林高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区石灰岩山地,油松在旺盛生长期(5月份)内的水分状况是影响其高生长的主导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7.
珠海市废弃石场植被恢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东珠海市废弃石场的现状特征,将其分为4种类型:A类型为坡度大于50°的裸崖;B类型为坡度35°~50°的裸崖;C类型为坡度20°~35°的石渣堆放场;D类型为坡度小于20°的石渣堆放场.对不同类型的废弃石场的基质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技术处理方法,并进行了不同植物配置模式试验,提出了4类废弃石场植被恢复的比较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类淑霞  郝晋珉  双文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86-21190
[目的]对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方法]首先对大同市中心城区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然后根据《大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目标年的城市规模和扩展模式,将新增城市用地和弹性空间用地进行空间布局,确定大同市2020年城市发展边界。[结果]大同市评价区域内适宜建设用地较少,面积66.18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0.40%;较适宜建设地区面积为117.51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8.47%;一般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49.49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23.49%;不可建设用地分布面积较小(89.31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4.04%。新增建设用地中,适宜和较适宜级别的用地占73.58%,没有不适宜级别的用地;有条件建设区中,适宜和较适宜级别的用地占66.85%,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合理。[结论]该研究城市用地空间扩展和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省固安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划分为1~5 km不等的网格进行研究,运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计算各网格内景观格局指数;并运用SPSS11.0对各类景观指数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运用加权模型构建土地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然后,通过探讨研究区景观指数与尺度之间的变化关系,认为2 km网格的土地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与现状最符合,最后采用GIS空间统计学中的自相关方法和半方差分析,对研究区2 km网格的土地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土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中部区域土地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高,其同种类型的土地连片性可能性更大,便于土地整理;土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低值区明显聚集在西北部的东湾乡、固安镇等,在土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低值区应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尽量避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土地利用格局的破碎度和分离度,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度,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佳楠    张志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3):139-148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为研究区域,分析近30 a柴北缘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利用方式优化提出建议。基于1990、2000、2010、2020年4期Landsat影像数据,获取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数据,借助转移矩阵、重心模型对近30 a柴北缘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计算分析,利用Markov-PLUS复合模型对2040年柴北缘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和模拟。结果表明:1)未利用地、林地、水域是柴北缘的主要用地类型。近30 a耕地面积缓慢增加,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林地、草地、水域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重心都向西北方向移动,未利用地面积持续下降。2)使用FLUS模型与Markov-PLUS模型分别预测柴北缘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并对比分析,Markov-PLUS模型比FLUS模型的模拟准确性更高。3)2040年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柴北缘土地利用整体格局一致性较高,城镇发展和耕地保护情景下均会挤占林地、草地,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在区域生态安全建设中应加以重视。PLUS模型与Markov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未来土地利用斑块级的精准预测,可为未来提升柴北缘生态退化整治效果、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定与规划等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