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矮牡丹子叶不定芽的诱导和生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var.spontanea Rehd)为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种质资源,被列入国家濒危的三级保护植物[1].  相似文献   

2.
以驯化的野生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材料,对3个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40%、60%、100%)梯度下根系中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根系中丙二醛(MDA)含量和根系活力进行了测定,探讨牡丹根系的耐湿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牡丹根系活力逐渐减弱,根中的游离Pro含量不断增加,而MDA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驯化的野生牡丹根系有一定的耐湿能力,能根据土壤湿度的变化做出积极的生理响应。  相似文献   

3.
油用牡丹标准化体系构建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国家为保障粮油安全和优质食用油有效供给而大力发展的新兴木本油料植物之一。为有效规范油用牡丹生产、市场流通和服务,保障牡丹子、牡丹子油等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深入分析了中国油用牡丹产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油用牡丹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总结分析了中国油用牡丹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构建油用牡丹标准化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需加快关键环节与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作用,整合产学研资源,建立油用牡丹标准化示范区,加快推进油用牡丹标准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芍药属(Paeonia、L)由草本的芍药组(Sect,Paeon)和木本的牡丹组(Sect,Moutat)植物组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植物根、茎解剖结构的主要区别为:芍药组植物根为二原型,贮藏物质的部位主要位于次生木质部。茎无次生保护组织,皮层和髓薄壁组织中不含晶簇异细胞,次生木质部为环孔材结构,牡丹组植物根为三原型,贮藏物质的部位主要位于次生韧皮部。茎具次生保护组织,皮层及髓薄壁组织中含有星状昌族异细胞,次生长木质为散孔材结构。结合我们的工作,综合有关研究资料,作者支持将原属毛茛目、毛茛科的芍药属植物独立于芍药科(Paconiaccac)、芍药目(Paconiales),并倾向于将该目放在毛茛目之前,属于最原始的被子植物。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品种乌龙捧盛的侧芽作为外植体,用LED光源红、白、蓝、绿和黄光5种光质对牡丹乌龙捧盛不定芽进行光照处理,测定其不定芽数量、高度、生长势、愈伤情况等,研究不同光质对其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不定芽诱导在白光下增殖率最高,单色光中,红光优于其他光质,增殖率为695.05%;不同光质对不定芽高度影响为红光黄光绿光白光蓝光;牡丹在白光下不定芽生长势优于其他光质;而红光、蓝光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通过不同光质对牡丹乌龙捧盛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研究,以期为牡丹组织培养专用LED光源的研发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湖北省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产区的调研,对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低产已成为制约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瓶颈,并从品种、种苗、栽培模式、田间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剖析,提出增产的关键栽培技术:一是重视优良品种、优势种苗和立地条件的选择;二是构建合理的整地方式和种植模式;三是建立规范的田间管理技术,包括水肥管理、杂草防控和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7.
牡丹、芍药的六种真菌病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芍药(P.lactiflora Pall.)是传统名花之一,二者均属于毛莨科、芍药属。我省栽培牡丹和芍药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开花时节,牡丹雍容华贵、芍药妩媚艳丽,不仅供人们观赏,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其根还可入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不同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品种群组合在武汉地区的生长开花状况,于2017—2019年对引种的5个牡丹品种群(中原、江南、日本、美国、法国牡丹品种群)在武汉地区能够正常生长开花的品种进行花期和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结果表明,5个牡丹品种群在武汉地区的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盛花期为4月上中旬。不同品种群牡丹在引种地花期也存在一定差异,将国内牡丹和国外牡丹同园展示,花期可延长10~15 d,同时可丰富国内牡丹花色。各品种与原产地相比,花色基本保持原有色泽,但花型存在退化现象,特别是国外牡丹品种,44%牡丹品种花型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不同处理对凤丹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种子的特性观测并进行了种子分级试验;采用不同浸种温度、不同浸种时间、沙藏层积、不同浓度激素处理凤丹牡丹种子,筛选出能够促进种子萌发的最佳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利用凤丹种子的比重不同,采取水浸法进行种子分级,能有效区分种子优劣,且Ⅱ级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达到99%;赤霉素(GA3)处理能大幅提高播种出苗率,GA3促进种子萌发的的最佳浓度为150 mg/L,种子萌发率达到99%。种子的品质与质量相关性不大,与吸水率呈反比;凤丹牡丹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生理后熟期。  相似文献   

10.
对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引进的原产于美国密苏里州的3个牡丹组(Section Moutan DC.)内亚组间远缘杂交品种,即Paeonia‘High Noon’,Paeonia‘Renown’和Paeonia‘Souvenir de Maxime Cornu’进行了以形态特征、物候、生态适应性为主的引种栽培研究。结果表明:3个牡丹组内亚组间远缘杂交种在引种地均呈现良好的生态适应性。植株生长势强,枝条粗壮,越冬芽红润饱满,株型优美,花色艳丽,各具特色。花期较园中其他中原牡丹Paeonia Sec-tion Moutan DC.和芍药Paeonia Section Paeonia DC.晚,延长了引种地芍药属Paeonia整体观赏期,具有较高的观赏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牡丹、芍药繁殖与育种研究现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牡丹、芍药的繁殖与育种研究现状 ,概括了从传统繁殖方式到现代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以及在引种和杂交育种方面的研究情况 .针对我国牡丹、芍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洛阳牡丹、芍药4种真菌性病害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洛阳牡丹、芍药种植园圃,记述了牡丹的2种真菌性病害(牡丹灰霉病和牡丹黄斑病)和芍药的2种真菌性病害(芍药红斑病和芍药拟盘多毛孢褐斑病)。根据形态学特征,4种真菌性病害的病原菌分别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t Fr.)、斑点叶点霉(Phyllostica commonsii Ell.et Ev.)、芍药枝孢霉(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多毛粘质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langloisii(Guba)P.L.Zhu]。  相似文献   

13.
牡丹、芍药品种花型分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牡丹、芍药中存在大量台阁品种的现象,作者进一步论述了牡丹、芍药品种花型演化的规律,确定了各花型在演化过程中的地位,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牡丹、芍药品种花型分类的新方案,并对该方案的应用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牡丹和芍药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8~1989年对北京地区的牡丹、芍药主要病害进行了防治试验,防治效果为61.5%~100%.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是:秋季彻底清除牡丹、芍药的病残体,分株移栽时摘除虫瘿并在药液中浸根处理;早春芍药刚萌发时覆盖地膜,在牡丹根部进行挖穴埋药处理;夏季彻底清除田间杂草,对叶部病害进行喷药防治.另外,抗病品种也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扬州芍药花文化及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州芍药种植始于隋唐,宋代及清乾隆时期扬州为名扬天下的芍药栽培中心,素有"扬州芍药天下冠"之誉,甚至有"扬花"的别名,"芍药"也成为扬州风情的最好诠释;扬州芍药演绎的"四相簪花"传奇又使芍药成为富贵吉祥的象征;而在扬州古典园林中,既有依芍药得名的,也有因芍药而闻名的.芍药在现代园林中运用亦颇广,既可建立专类芍药园,又可设为花台、花带、花境,还可用作切花.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我国牡丹栽培基质研究概况,指出了牡丹基质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牡丹基质栽培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牡丹连作障碍严重危害牡丹的生长发育,其形成原因复杂,最新研究显示,牡丹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牡丹与根际微生物互作的研究成果,对牡丹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牡丹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牡丹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物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了今后牡丹根际微生物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以期从根际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的角度认识牡丹连作障碍的原因并为其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曹州牡丹园内牡丹应用现状的调查,阐述了植物配置原则、牡丹的基本种植方式、牡丹品种间的配置方式及与其它植物的配置方式,并探讨了曹州牡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牡丹无土盆栽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小改  洪亚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17-7818
综述了国内外牡丹无土盆栽研究现状,指出了牡丹无土盆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牡丹无土盆栽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简要概述了牡丹(丹皮)常见病害的症状、病原及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