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遗产廊道是一种综合性的遗产保护开发理论,为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管理提供了系统指导。构建文化遗产廊道有利于沿线遗产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开发和管理,而研究构建影响因素及适宜性评价是构建文化遗产廊道的基础。运用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得到了影响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宜性评价的四级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最后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遗产廊道构建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淋  郝晋珉  类淑霞  双文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633-22636
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步骤——选择评价对象一确定评价单元一选取评价因子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权重的确定一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大同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将其分为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4类用地区,大同市城区以一般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为主。  相似文献   

3.
利用最大信息熵模型对大湘南区域的云豹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分析,并根据适宜性评价分析结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云豹保护廊道,结果表明,大湘南地区云豹生境面积为2718.87 km2,占全区域总面积的6.5%,其中适宜生境460.11 km2,次适宜生境2258.76 km2,云豹生境集中分布于远离人类且植被保持良好的中高海拔山地森林;根据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生成的湘南地区潜在云豹保护廊道共23条,其保护廊道总长为13580 km,并构成了"三核两横四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构架,提出优化生态网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陕西省神木市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居民点图斑为评价单元,确定了高程、人均纯收入、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10个参评因子并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运用Arc GIS软件的坡度分析、水文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对各参评因子分等赋值,建立起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各评价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模型。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将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最高适宜级、高适宜级、中适宜级、低适宜级和不适宜级5个级别,得出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等级及分布,并将评价对象分为搬迁型、集聚型和发展型,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乌兰浩特市南三镇为案例区,选取代表耕地自然条件和利用状况的9个评价因子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空间分析方法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乌兰浩特市南三镇耕地适宜性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  相似文献   

6.
选择大理市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大理市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相关研究和区域特点,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空间区位、地质条件、社会经济5个方面选择了18项相关性因子构建起一套适应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在利用传统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CA模型的原理进行适宜性模拟,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按照适宜性分值划分为不适宜、一般适宜、中等适宜、高等适宜4级,并以适宜性结果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选择建设区、建设保障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研究结果可为低丘缓坡地区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及区域新型山地城镇建设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工程以后,随着汉江襄阳段崔家营水利枢纽的兴建,汉江水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特色各异的乡村旅游资源沿汉江轴线组合形成一个大尺度的线性风光带,使分散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成为一个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为一体的运河遗产廊道。基于此,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在遗产廊道视野进行了汉江乡村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表明,汉江遗产廊道乡村旅游适宜性的影响因素主要由廊道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廊道生境条件和旅游保障条件及发展潜力四个因子构成。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昆明市烤烟最佳种植区域,综合考虑土壤、气候等4个评价指标,利用GIS的空间分析能力,运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探讨植烟环境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及步骤,进行植烟环境适宜性的定量分析,最终将植烟环境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4类,对昆明市植烟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周望  周博  邓文胜 《现代农业科技》2015,(1):189-190,194
以郧县为例,研究了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评价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构建了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对各单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郧县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采用自然间距法,将全县未利用地分为最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宜耕等级,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未利用地宜耕开发潜力进行分区。该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可以为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将四平市选为研究区域,根据有关文献,对适宜性评价因子进行选取以及确定其权重,再将 其分为四个等级。基于ArcGis 的分析识别模版,按照权重值大小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处理。 研究结果显示,Ⅰ级适宜性所占比例最大,近乎研究区面积的半数,为41.13%;Ⅱ级适宜性位居次席, 占总面积的29.89%;这表明四平市内大部分区域是适合进行农业生产的。Ⅲ级的面积为2927km2,Ⅳ 级面积为1223km2。Ⅳ级,也就是不适宜进行农牧生产的区域大多分布在四平市的东部及南部,要尽 量避免在此耕作。又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研究区域的基础上,确定了新农村选址的适宜和不适宜区域,并针对适宜区域建立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在栅格数据环境下,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对袁州区新农村选址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GIS技术对新农村选址进行适应性评价,能够使决策更加直观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1961—2019年的地面气候观测资料,结合现有芒果优势产区的气候条件,选取我国芒果气候可种植区和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将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分为适宜、次适宜、不适宜3级,分别赋予等级值,采用层次分析法赋权重.然后,利用根据各区划指标的等级值和权重构建芒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平台进...  相似文献   

13.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自然资源、发展基础条件、市场前景三方面共计选取22个评价因子构建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德尔菲法(Delphi)与AHP法相结合确定各层评价因子权重,形成天津市淡水养殖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相关统计数据及地图的搜集,将数据标准化形成评价模型的基础地图,模型的运算结果将天津市淡水养殖用地分为四个适宜性等级,分别为非常适宜、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市可用于淡水养殖的区域共计63 142 hm2,主要为适宜和一般适宜地区,分别占42.38%和56.56%;非常适宜地区占0.62%,主要分布在宝坻区南部;不适宜地区最少,占0.44%,主要分布在东丽区南部。通过养殖面积现状和可用面积的对比得出天津市发展淡水养殖潜力较大的主要有宁河县、滨海新区、西青区以及静海县;武清区、宝坻区、北辰区的淡水养殖发展相对充分,但仍具备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从自然资源、发展基础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天津市各个区县的养殖发展前景,并给出发展建议。为了进一步扩展适宜性评价应用领域,共享研究成果,还整合模型构建方法,研究开发了基于Arc GIS的桌面版和网络版水产养殖规划管理系统,该系统目前已上线运行。  相似文献   

14.
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农用地地块图、土壤图、行政区划图叠加的方法确定评价单元,选取气候条件、剖面性状、养分状况及立地条件等8个因子,通过特尔非法确定各指标对纹党种植影响程度大小的权重,然后根据权重值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值,依据IFI值的大小,将文县39418.03 hm2耕地按纹党适宜性布局分为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因子权重选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问题,以夏橙产区为例,引入模糊证据权法.评价结果显示:85%的已知适宜点处于修正后验概率分级图的中等适宜级别以上,表明集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为一体的模糊证据权法与修正后验概率模型结合可以客观、准确地对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为综合评价湘西烟区植烟土壤适宜性,选取有代表性的龙山县和凤凰县的371个土壤样品.采用隶属度函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各土壤养分指标的权重,通过估算土壤适宜性指数(SFI)对湘西植烟区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湘西烟区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宜,pH部分偏低,大量元素氮磷钾含量丰富,碱解氮含量偏高,中量元素交换性钙镁和有效硫含量适宜,微量元素有效锌、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钼含量丰富,有效硼含量缺乏,有效锰含量偏高;(2)阿湘西烟区土壤适宜性指数平均值为0.57,变幅较大,为0.17~0.76,变异系数较小为15.11%;(3)根据SFI大小将全省土壤肥力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有64.69%土壤样本土壤适宜性指数在0.2~0.6之间.  相似文献   

17.
土地适应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是为确定高县地区土地是否适宜茶叶种植及 其适宜程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高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且茶叶对土壤有特殊要求,通过运用ARCGIS 软件对研究区 内影响茶叶种植的因子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以4 分制标准对评价因子进行打分,进行单因子分 析。之后综合分析得出各因子的权重,进行综合因子分析。对高县县域内土地进行茶叶土地适宜性评价。其评价结 果分为高度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勉强适宜区、不适宜区四类。其高度适宜区面积约2.2610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17.08%。一般适宜区面积约3.2829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4.80%,勉强适宜区约1.7593 万公顷,占13.29%,不适宜种植 区约5.9344 万公顷,占44.83%。通过对高县县域内的土地进行茶叶种植的适宜性评价,有助于推动高县茶叶等特色产 业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未来高县茶叶作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天津市武清区淡水养殖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天津市武清区作为研究区域,对与该区淡水养殖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经济、养殖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筛选出23个对当地淡水养殖发展影响较大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构建武清区淡水养殖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IDRISI进行综合运算,将武清区淡水养殖区域划分为4个类别,即非常适宜区域、适宜区域、一般适宜区域和不适宜区域,以期为水产养殖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唐燕秋  陈佳  杨春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58-19360
综合环境功能分区是实施环境分类管理的重要依据,但如何开展综合环境功能区划目前国内研究较少。以重庆北部新区为例,构建了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GIS和RS技术,开展了土地现状、高程、坡度、起伏度、粗糙度和林地景观等单因子适宜性评价,叠加形成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将用地在空间上分成了最适宜、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和最不适宜5个等级。基于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开展了北部新区综合环境功能分区,并依据不同分区的功能、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保护对策,对区域综合环境分区的思路进行了研究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黄艳丽  苏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02-10403
该文主要介绍了禹州市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过程。评价中,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评价单元,根据地貌因地制宜地将全市划分为丘陵岗地区与平原区两个适宜性评价区,并确定适宜类和适宜等两级构成的评价系统,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权重,最后应用指数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以获得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