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简述了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分析了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并介绍了5种应对不利气候条件的玉米栽培措施,逐一分析了各栽培模式在应对不良气候变化中所体现的优势,为将来探索与不利气候变化相适宜的玉米栽培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宁夏沙坡头区为研究区域,根据沙坡头地区1990-2019年玉米农业气象数据和产量数据,采用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和Thornthwaite Memoriae模型分析沙坡头地区长时间序列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产量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近30年来,沙坡头地区玉米平均气温和蒸发量均有显著增减,而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不同程度波动上升;玉米同期总产量呈现非常显著的上升趋势,每年增产105.68 kg·hm-2,气候生产潜力以每10年36.87 kg·hm-2呈波动上升趋势的线性倾斜;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温度、水分和日照;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有重大影响,“暖湿型”和“冷湿型”气候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而“暖干型”和“冷干型”气候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其中降水变化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作用比温度更大。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合理调整作物的区域分布以适应气候变化,以期获得玉米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气候因素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地,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以东北地区近30a的气候变化资料作为参考资料,结合其玉米产量对其影响作出分析,阐释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对东北玉米生产造成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 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5.
商丘市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路欣  姜洋  刘文新  田辉  路宽 《现代农业科技》2009,(23):306-306,311
通过对商丘市近几十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揭示商丘市气候变化主要特点,研究商丘市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并针对其不利影响提出应对策略,为适应和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独山县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山县位于贵州省南部,地处25°12'~26°00',107°18'~107°49'之间,属于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度的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比较有利。玉米作为独山县的主要农作物,对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相对敏感,所以,要想取得玉米作物的高产和稳产,就要对我县的气候变化做全面了解,并对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造成的影响做全面细致的分析,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我县能够合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积极影响,保证玉米生产的稳产和高产。主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独山县玉米生产带来的影响,分析了在气候影响下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证玉米生产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剑阁县玉米生产由于常年受到山区小气候制约,病虫害发生频繁,产量与品质难以提高。实践证明,绿色防治在剑阁地区玉米生产中能有效地避免不利气候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保证苗齐苗全苗壮,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生产分布现状;根据宁夏1961-2000年40年的气候变化,重点分析马铃薯相对气象产量与不同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利用5年滑动平均法分析宁夏和宁南山区年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并根据1971—2000年30年的马铃薯产量数据进行三次多项式趋势产量拟合,计算气象产量和相对气象产量,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马铃薯相对气象产量与不同生育阶段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生长期内不同时段气候参数与相对气候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宁夏以及宁南山区的年平均温度呈升高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发芽期气温日较差的影响比其他气候因子的影响大;幼苗期影响最大的是降水量;发棵期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影响相对较大。生育期内不同旬内气候因子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4月下旬的日照时数(P〈0.01)和7月下旬的旬气温日较差(P〈0.01)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最大;5月下旬的最低气温(P〈0.05)、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P〈0.05)和7月下旬的最低气温(P〈0.05)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次之;其他时段气候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过去40年宁夏的气候正在向暖干的趋势变化,不同的生育阶段,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的气候因子不同,生育内不同旬内气候因子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已有的气候变化已对马铃薯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气候暖干的趋势继续,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产的不利影响也将继续。因此,要采取调整播期等适应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各气候要素对文水县玉米产量的影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形下本县的玉米气候生产力。[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水县1998-2014年逐月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等气候资料和玉米单产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Thornthwaite Memoriae模型等方法对文水县这一小区域长时间序列气候变化下的玉米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近17年来文水县玉米生育期内的气温和日照时数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降水量和蒸发量却呈现上升趋势;同期的玉米单产和气候产量均呈现上升趋势。[结论]气温过高影响玉米产量的提高,而降水量的增多却有利于玉米的生产;影响文水县玉米产量的因素有三个,可以归结为:温度、水分和极端气候;未来"暖湿型"和"冷湿型"气候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暖干型"和"冷干型"气候均不利于玉米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2017年商丘市夏播玉米由于受到气候条件、耕作栽培制度及品种选择的影响,玉米锈病发生较严重。本文对商丘市玉米锈病发生类型、病原菌种类、发病特点及发病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生产上防治玉米锈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张家口地区近50年(1965-2014)的气温和降水等气象资料,以及近34年(1981-2014)玉米产量资料,研究了张家口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张家口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并在1986/1987年发生突变,降水量变化表现为年际间波动性大,存在稳定的9年左右变化周期。干旱具有明显变化特征,自气温发生突变后,夏季干旱的空间范围、持续时间和干旱程度均有所增加。各县玉米产量变化与气候要素变化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降水是影响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玉米产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娄底市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娄底市油菜产量统计资料,对1981~2010年娄底市油菜不同生育期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进行主分量分析定义出气候综合指标,再通过Morlet小波变换对气候综合指标和油菜产量进行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娄底市油菜不同生育期气候综合指标均由前两个主分量贡献产生,并存在明显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娄底市油菜全生育期气候综合指标和油菜产量各自所反映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杨梅种植气候生态适应性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影响杨梅产量和果实品质的气候要素资料,借助SAS,DPS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7.44%,第1主成分表现为水分因子的影响,第2主成分表现为温度因子的影响,第3主成分表现为温度和干燥度对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的综合影响为地形因素。R型聚类分析显示,14个气候要素可分为4类,分别为:温度因子、水分因子、干燥度因子和地形因子。两种分析共同揭示了影响杨梅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气候因子组成。为提高杨梅产量,果实品质和杨梅栽培区划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Climate change severely impac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ch jeopardizes food security. China is the second largest maize producer in the world and also the largest consumer of maize.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maize yields can provide effective guidance to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politics. Panel models are unable to determine the group-wise heteroscedasticity, cross-sectional correlation and autocorrelation of datasets, therefore we adopted the feasible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FGLS) model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maize yields in China from 1979–2016 and got the following results:(1) During the 1979–2016 period, increases in temperature negatively impacted the maize yield of China. For every 1°C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the maize yield was reduced by 5.19 kg 667 m–2(1.7%).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only marginally during this time, and therefore its impact on the maize yield was negligible. For every 1 mm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the maize yield increased by an insignificant amount of 0.043 kg 667 m–2(0.014%).(2)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maize yield differ spatially, with more significant impacts experienced in southern China. In this region, a 1°C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resulted in a 7.49 kg 667 m–2 decrease in the maize yield, while the impa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maize yield in northern China was insignificant. For every 1 mm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the maize yield increased by 0.013 kg 667 m–2 in southern China and 0.066 kg 667 m–2 in northern China.(3) The resilience of the maize crop to climate change is strong. The marginal effect of temperature in both southern and northern China during the 1990–2016 period was smaller than that for the 1979–2016 period.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宁夏海原近20年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3个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及粮食产量的增减趋势,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气候因子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关联系数。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对粮食总产量和玉米单产的影响最大,关联度分别为0.7110和0.7006;降水量与小麦单产的关联度最大,为0.7685。  相似文献   

16.
池再香  潘徐燕  张普宇  汤苾  熊应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23-19625,19640
以贵州西部1978~2008年马铃薯平均产量作参考数列,以马铃薯生长期(3~8月)≥5℃积温、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日平均最高温度和日平均最低温度等气候因子做比较数列,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贵州西部马铃薯产量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水分、光照3个综合因素对马铃薯生产具有协同作用,在水分、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热量因子对马铃薯产量起着主要作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种评价方法均可作为评价贵州西部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因子,二者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气候变迁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分析了近50年来东北地区的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气温的变化,总结了温度、干旱、日照时间等因素对玉米产量的不利影响。认为东北地区经历了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日照时数减少等气候变化,玉米生产面临着产量下降、生育期延长、品质下降、病虫害和杂草增多等影响。提出玉米生产上应积极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如提前安排播种期、增加化肥和微量元素的投入、选用耐高温抗旱品种等。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1—2007年气象资料及相关统计数据,以喀什市为研究区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粮食产量变化波动中上升;气候生产潜力偏低,自然因素在粮食增产中的影响比重越来越高;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成为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利用莱阳市1951—2015年夏玉米生育期(6月下旬—9月下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以及产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积分回归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莱阳市夏玉米全生育期光、温、水的气候倾向率,以及夏玉米生育期各旬光、温、水与玉米产量的相关关系,并确定夏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结果表明,1983—2013年是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段,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少、日照少;气象要素与夏玉米产量有一定的相关;1980—2015年因雨水减少,大部分年份气象要素不能满足夏玉米生长需求。夏玉米最适播种时期是6月7—13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