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光合作用生物增效剂对棉花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4个水平施用量和3个水平施用时期,对叶之缘牌植物光合作用生物增效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和最佳施用量、最佳使用时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表现不同程度增产,从喷药时期上看,以初花期喷施为最佳,其皮棉产量比对照增产6.56%,而盛花期喷施增产2.87%,两时期均喷施增产1.80%;在使用量上,450 g/hm2的处理皮棉产量比对照增加5.47%,675 g/hm2的处理比对照增产3.09%,以900 g/hm2处理为最佳,其皮棉产量比对照增加6.3%。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西部淡黑钙土玉米钾肥适宜用量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对吉林省半干旱区淡黑钙土玉米进行了合理施用钾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钾肥的施用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增强了光合作用,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强了玉米抗旱力。不同钾肥施用量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程度影响。在施用等量的氮(N180kg/hm2)、磷(P2O575kg/hm2)基础上,钾肥最佳施用量为75kg/hm2。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叶之缘”光合作用增效剂在杂交早稻上的应用效果,2012年分别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教学实习基地以陵两优211为材料,在衡阳县西渡镇以陵两优268为材料,开展了“叶之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早稻分蘖末期喷施光合作用增效剂,可增加早稻功能叶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光合作用增效剂处理下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两试点均显著高于对照,实际产量农大点比对照增产8.54%,衡阳点比对照增产10.67%。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叶之缘”光合作用增效剂在杂交早稻上的应用效果,2012年分别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教学实习基地以陵两优211为材料,在衡阳县西渡镇以陵两优268为材料,开展了“叶之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早稻分蘖末期喷施光合作用增效剂,可增加早稻功能叶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光合作用增效剂处理下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两试点均显著高于对照,实际产量农大点比对照增产8.54%,衡阳点比对照增产10.67%。  相似文献   

5.
生物钾肥对烤烟产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确定昆明烟区适宜的生物钾施用量 ,进行了不同生物钾肥施用量对烤烟产量质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生物钾肥施用量对烤烟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不大 ;与对照相比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烟叶含钾量、上等烟比例、均价增高 ,产量、产值则以施用 15kg/hm2 的效果最佳 ,综合各方面因素 ,昆明地区适宜的生物钾肥施用量为 15kg/hm2 。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那氏778”诱导剂和“叶之缘”光合作用生物增效剂在谷子上的应用效果,针对两种制剂分别进行了谷种浸种和植株喷施对比试验,并对各处理谷子的产量、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等相关性状指标进行了测量.研究表明,经过两种制剂处理后,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谷子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作为挖掘谷子光合效能和生产潜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Enersol有机肥在糖用甜菜上施用效果的试验,初步找到了最佳的施用方式和施用剂量。试验结果表明:Enersol有机肥,可用于甜菜生产,可采用叶面喷施和灌根两种方式进行,Enersol有机肥施用总量为6L/hm2时,均能提高甜菜产量和糖含量,但7月初(叶面喷施)和7月末(灌根)施用量均为3 L/hm2的效果最佳;Enersol有机肥施用总量为18 L/hm2时,要在7月初(叶面喷施)和7月末(灌根)施用量均为9 L/hm2,且与NPK(N、P2O5、K2O均为70 g/L)一起施用时,才能达到最佳施用效果,最大程度地提高甜菜产量和糖产量。  相似文献   

8.
朱红霞  张宏民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6):73-74,101
通过温室大棚试验,研究商品有机肥在黄瓜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同等价格下,合理施用商品有机肥,大棚黄瓜产量可达到83 619kg/hm2,与只施用无机肥料相比,增产9.82%,且黄瓜品质、生物性状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综合比较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的施用效果得出:1hm2施用4 500~6 000kg商品有机肥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塞上如意牌”高效生物有机肥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塞上如意牌”高效生物有机肥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设0(CK)、600、1 200、1 800、2 400、3 000 kg/hm2 6个有机肥施用量处理.结果表明,施入生物有机肥的玉米植株生长健壮,茎叶色泽浓绿,叶片肥厚,抗病能力强.产量结果表明,在生物有机肥施用量2 40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9 766.5 kg/hm2,产值也达到最高,为21 643.5元/hm2,较未施有机肥处理增产30.8%.建议种植户采用施用量2 400 kg/hm2,在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双氰胺对氮肥增产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水田和旱田应用双氰胺(不同用量+氮素)的增产效益。结果表明:双氰胺在水田条件下(施用量8~32kg/hm2),增产幅度为12.2%~14.3%,最高产量施用量为21.4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用量为20.97kg/hm2,施用比例为1∶0.11~0.15。在旱田条件下(施用16.5~49.5kg/hm2),增产3.4%~6.6%,最高产量施用量为38.6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用量为33.9kg/hm2,其比例为1∶0.15~0.18,可作为玉米的安全生长用量。  相似文献   

11.
用三唑酮防治稻粒黑粉病,通过不同的防治适期、不同的浓度及打药次数的防效比较,确定了最佳的防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制种田母本始穗期和抽穗期,用20%三唑酮EC1200ml/hm2或15%三唑酮WPl200 g/hm2防治稻粒黑粉病的效果在90%以上,重发年份,齐穗期扬花期还需再防治一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一次性不同施N量对地膜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优质水稻“两优6326”为材料,在水稻覆膜前,分别一次性施用0(CK),75,150,225,300 kg/hm2N肥,插秧后每周调查1次分蘖数,在始穗期前1周、齐穗期前1周和收获期前1周测定水稻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并于收获期统计水稻产量,通过经济效益曲线拟合,分析最佳施N量。【结果】施N量的增大,可以增加地膜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促进地膜水稻分蘖,水稻产量也相应增加。除了净光合速率外,施用N肥对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叶片温度等光合参数总体上均无显著影响。当施N量为300 kg/hm2时,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始穗期前1周最高,为48.38 mg/g,水稻分蘖数高达44.42个/穴;当施N量为225 kg/hm2时,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5.60万株/hm2和10 172.25 kg/hm2,与施N量300 kg/hm2差异不显著。【结论】经济效益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地膜覆盖栽培水稻时,一次性最佳施N量为285.37 kg/hm2,此时理论产量达10 062.57 kg/hm2。  相似文献   

13.
稻曲病化学防控药剂精准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了43%好力克SC与30%爱苗EC在防治稻曲病中的精准使用技术。结果表明:对于43%好力克SC而言,在移栽前施用无效,在破口期至齐穗期施用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效;对于30%爱苗EC来说,在移栽前施用有预防效果,在破口前期施用的防效优于在破口期和齐穗期施用的。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用药成本等因素,推荐在破口前7 d和破口期各施用43%好力克SC 129.00 g/hm2一次或只在破口期施用43%好力克SC 193.50 g/hm2一次;在破口前7 d和破口期各施用30%爱苗EC 90.00 g/hm2一次或只在破口前7 d施用30%爱苗EC 135.00 g/hm2一次。  相似文献   

14.
施磷对苏打盐碱土区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吉林省中西部水稻主产区水稻合理施用磷肥问题,通过连续2年(2014—2015)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P2O5)量(0,40,80,120,160 kg/hm~2)条件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磷量为40~120 kg/hm~2时,水稻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磷肥用量增加至160 kg/hm~2时水稻产量下降。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磷量(x)拟合,得出2014年和2015年最佳施磷量分别为111.3 kg/hm~2和102.3 kg/hm~2,施用磷肥可显著增加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且能提高水稻抽穗期氮、磷、钾养分向子粒的转运,施磷量为40~120 kg/hm~2时抽穗期各养分积累量与子粒转运量呈正相关,当磷肥用量增加至160 kg/hm~2,氮、磷、钾养分向子粒转运出现负效应。相关分析表明,除返青期外,水稻其他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并且氮、磷、钾吸收与产量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其中灌浆期氮、磷、钾的吸收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综合考虑施磷水稻的产量、养分吸收及稻株氮、磷、钾吸收与产量关系间的表现,适宜磷肥用量应控制在102.3~111.3 kg/hm~2范围内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扩大灭黑一号在水稻上的杀菌谱和应用效应。[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和井冈霉素为对照药剂,在水稻孕穗期和破口期前5 d各施药一次,研究不同用量的灭黑一号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一次用药后,灭黑一号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低于对照药剂,且与用量呈反向效应;二次用药后,各处理的防效明显提高,灭黑一号600 g/hm2的防效最高,病株率、病指的防效分别为96.14%、97.50%。灭黑一号防治稻曲病的效果与用量呈正向效应,450 g/hm2以上用量处理的防效在60%以上,大于对照药剂。[结论]灭黑一号在水稻孕穗期和破口期前连续用药两次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  相似文献   

16.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研究机插(T1)和手插(T2)2种不同栽插方式和不同施钾量(0、60、120、180、240 kg/hm~2)对杂交籼稻叶源特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手插稻,抽穗后机插稻剑叶和倒2叶的SPAD值偏低,但其变化相对平稳;齐穗期机插稻的叶面积指数高于手插稻,但齐穗后10~20 d剑叶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大于手插稻;与不施钾肥比较,施钾能稳定剑叶抽穗后SPAD值及齐穗后净光合速率;随施钾量的增加,机插稻和手插稻的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机插稻的叶面积指数以施钾量180 kg/hm~2的最高,手插稻以施钾量120 kg/hm~2的最高;随施钾量的增加,不同时期干物质质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相较于手插稻,机插稻在拔节前干物质积累更具优势,而手插稻在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高于机插稻;过高或过低的施钾量均不利于水稻后期茎鞘和叶片干物质的转运;手插稻实际产量(12 517.1 kg/hm~2)较机插稻(12 128.3 kg/hm~2)提高了3.21%,机插稻实际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总颖花量不足,导致穗粒数偏少,施钾能有效提高机插稻的千粒质量和结实率,进而提高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钾水平对手插稻实际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机插秧较适宜的施钾量为120 kg/hm~2。  相似文献   

17.
以超级稻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了4种不同氮肥施用量和2种不同栽培密度下灌浆结实期叶片光合特性,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鞘和茎秆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及其和稻米品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为0~165 kg/hm2时,灌浆期(抽穗后16 d)剑叶中净光合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65 kg/hm2,光合速率略有下降。适宜的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可增加抽穗期的糖和淀粉积累量。相关分析表明:糙米率和穗中可溶性糖以及淀粉累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垩白度和茎秆以及叶片中可溶性糖积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和叶中可溶性糖积累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和叶中可溶性糖以及淀粉累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超级稻氮素施用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金仁  罗朝晖  何长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02-11803,11808
[目的]明确超级稻适宜的施氮量及各生育期追施比例。[方法]采用3种不同施氮量(纯氮165、195、225kg/hm2)及各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比例共9个处理,对超级稻Ⅱ优航1号进行氮肥施用技术的试验。[结果]增加施氮量有利于超级稻成苗成穗,降低前期施氮比例、增施穗粒肥,有利于增加穗数。不同氮肥施用技术处理间超级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差异明显,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增加施氮量和前期氮肥施用比例,超级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加。各处理全生育期植株总吸氮量变幅为146.86~213.68kg/hm2,总吸氮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及后期施用比例提高而增加。增加施氮量和增施穗粒肥对水稻成穗数和穗粒数均有明显的影响。[结论]超级稻Ⅱ优航1号采用施氮量225kg/hm2,基施30%、插后7d施40%、幼穗分化2~3期施20%、始穗期施10%的氮肥施用技术,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日期直播的二季晚稻田间进行了0.01%芸苔素内酯不同施用处理的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增产效果以0.01%芸苔素内酯每公顷300 mL在水稻分蘖期、破口初期、齐穗期各喷施1次为最佳,增产率达9.65%~16.56%;施用0.01%芸苔素内酯能缩短水稻抽穗持续时间,增强水稻抗御寒露风的能力,对水稻株高无明显影响,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丘陵山区冬水田水稻的单产水平及氮肥的利用率,实现区域水稻高产高效和生态友好等目标。笔者以大面积水稻生产代表品种‘渝香203’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氮肥施用量与施用方式对水稻抽穗—成熟期生物产量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率及稻谷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生物产量、氮积累总量以及稻谷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氮肥后移作穗肥有利于水稻的生物产量积累和合理分配,在中氮处理(10 kg/666.7 m2)采用底肥:穗肥=5:5 的施氮方式下,水稻茎鞘输出率和转换率均较高,分别达到56.59%和48.59%。氮肥后移作穗肥有利于提高氮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率,适宜的施氮比例受施氮量的影响而不同。氮肥后移作穗肥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穗平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实现大穗高产。兼顾稻谷产量与氮肥高效,重庆冬水田地区杂交水稻的高效施氮策略为纯氮10 kg/666.7 m2,且采用底肥:穗肥=6:4 或5:5 的施氮方式。稻谷实际产量为9910.68~9940.62 kg/hm2,平均产量为9925.6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