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资源状况,促进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于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采用样线法、访谈法和诱捕法等方法多次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相似系数对梵净山、雷公山和佛顶山3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相似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梵净山保护区至今已记录到两栖动物42种(亚种),隶属2目9科21属;其中,川南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huannanensis)、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和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贵州省两栖类新纪录,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为保护区两栖类新纪录。区内两栖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共计35种,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7种。在物种相似性上,梵净山与雷公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性为0.68;梵净山与佛顶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系数为0.61。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广西百色不同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分布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相关理论和数量依据,根据广西百色11个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名录,通过物种组成比较并运用G-F指数、相似性系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并对两栖动物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百色11个自然保护区共记录两栖动物7科20属38种,蛙科(Ranidae)为优势科,角蟾科(Megophryidae)为次优势科;主要区系成分为华中华南区种,次要区系成分为华南区和华中区种,并有少量西南区种渗入;各保护区之间两栖动物相似性均属于中度相似以上,部分保护区之间属高度相似;地州、古龙山和农信自然保护区的F-指数和G-F指数较高;保护区两栖动物的多样性与该地区年均降水量呈显著相关关系,而保护区年均降水量与保护区面积及保护区森林面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编目是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基础,为了解江西金盆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特点,于2015年7—9月和2016年4—6月,选取8条样线开展调查,每条样线至少重复1次。结果表明:保护区有两栖动物2目8科18属25种。该区动物区系主要为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76%),无古北种;保护区中树栖型蛙类最少。保护区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为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江西省重点保护动物8种,中国特有种13种,4种列为受胁物种。在此基础上与其相邻的保护区做了动物区系相似性(AFP)比较,结果显示,金盆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与南矶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0.589 1)为周缘关系,与其他自然保护区为密切关系。由于调查强度受范围、天气等原因的限制,建议应进一步加强该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调查。  相似文献   

4.
贵州金沙冷水河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2009年间,先后4次对贵州省金沙县冷水河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调查研究。共采获两栖动物19种(亚种),隶属于2目7科13属,占贵州两栖动物总数62种(亚种)的30.65%。从物种组成和区系分析,本保护区的两栖动物以无尾目的蛙科为主,共9种,占保护区内总种数19种的47.37%;主要区系成分为华中及华南区种,共7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36.84%;物种组成与中国及贵州的两栖动物区系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5.
2009年3~8月,对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两栖动物27种,隶属18属8科2目;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77,均匀度指数为0.873。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黔桂湘低山丘陵省,区系组成以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生态类型以流水型和陆栖静水型种类占优势;保护区和同样地处桂北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较高,而与桂西地区的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龙滩自然保护区、底定自然保护区和桂南地区的十万大山、挂榜山的相似系数较小。最后,根据资源现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国两栖动物资源的分布状况。[方法]基于49个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分布规律。使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保护区面积、平均海拔、平均纬度、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雨量5个环境因子对我国两栖动物分布的影响。[结果]保护区的平均海拔对我国两栖动物科、属、种的数量分布均没有明显影响;保护区面积除了对两栖动物科水平的分布有影响外,并不影响两栖动物属、种水平的分布;但纬度能影响两栖动物科、属、种水平的分布规律。另外,两栖动物科、属、种水平的分布也受年平均降雨量的影响,但其并未受年平均气温的影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两栖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7年5月对广西黄莲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17种两栖动物,隶属11属5科1目。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603,均匀度指数为0.919。根据调查结果,对两栖动物的区系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广东丰溪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好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中南林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于2003年8月对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考察结果为:丰溪自然保护区现已发现两栖动物21种,隶属1目6科.其动物区系主要由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为主,占整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82.35%.对两栖动物的区系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保护区内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阳明山蕨类植物多样性及地理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野外调查,对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阳明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蕨类植物共44科,包括106属378种(含变种和变型);该保护区中的蕨类植物的优势科、优势属表现明显,优势科为:鳞毛蕨科、蹄盖蕨科、水龙骨科、金星蕨科和铁角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耳蕨属、铁角蕨属和蹄盖蕨属.  相似文献   

10.
在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进行详细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对其区系特征、与邻近保护区区系相似性、属种系数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38科74属153种;属种系数大,生境条件一致性高,区系丰富度小.(2)区系特征呈现出明显的热带性质;热带分布科19个,占总科数的50%,热带分布属43属,占总属数的58.11%;优势科、属不明显,单种科、单种属及古老孑遗植物数量多,说明区系特征及地质年代起源古老.(3)该保护区与贵州赤水自然保护区和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组成及区系特征最为接近,关系最为密切,而与四川九寨沟和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差异较大,关系疏远.这可能与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拔和气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瑶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十分丰富,区系由40科86属227种(含变种和变型)组成。总结了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组成特点和地理成分组成特点,结果表明,该区系优势科是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和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等;优势属是铁角蕨属(Asplenium)、凤尾蕨属(Pteris)和鳞毛蕨属(Dryopteris)等。科内、属内种类贫乏;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属的地理成分有11个类型,具有亚热带性质,但兼有由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特征。该区系与海南和西双版纳区系较接近,而与四川和贵州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2.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录(第1批)》、《中国红皮书》(第1册)和《河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科属分布、区系特征、生活型及其与相邻自然保护区的相似度,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育恢复措施。结果表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珍稀濒危植物达105种,隶属46科74属;区系特征呈现出明显的温带性质;生活型以落叶乔木和多年生草本为主;与相邻保护区的相似度较低,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了解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树种的多样性,参照巴拿马巴罗克罗拉多岛样地的技术规范,于2009年在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1块面积为1hm2的短柄枹林永久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1cm的木本植物进行了详细的定位调查。结果表明:样地内被监测的树木个体数为2 481个,隶属于27科47属71种;短柄枹林样地共分为4个基本层次,乔木Ⅰ层主要有短柄枹(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乔木Ⅱ层主要由四照花(Cornus kousa subsp.Chinensis)、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组成,灌木层的优势种为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等,草本层主要由细叶薹草(Carex duriu-sata subsp.stenophylloides)等组成;样地植物区系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共25个属,占总属数的50.98%,兼具热带成分,共10个属,占总属数的21.28%;短柄枹(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在群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但从径级结构来看,栓皮栎的更新较差;从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可以看出,样地物种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表现为随机分布为主,但优势种短柄枹和栓皮栎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4.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群  刘晓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107-13108
2006年3~9月对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确认保护区有两栖爬行动物4目8科18种。其中两栖类5种,爬行类13种。根据动物地理区划分,该区所有两栖动物都是古北界种类,而爬行类大部分是古北界种类。同时,对陕西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宏群  刘晓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391-2392,2395
通过2005~2007年对重庆市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调查,确认保护区有两栖爬行动物4目12科40种。其中两栖类15种,爬行类25种。根据动物地理区划分,该区两栖动物绝大多数属于华中华南区,而爬行类大部分是属于华南种和华中华南区。对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以及资源进行评价,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境复杂多变。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54科514属1 203种,有动物57目309科2 028种。论述了茂兰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社区基本情况,分析了其社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黑龙江小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为保护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他调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黑龙江省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文献资料,归类统计和分析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结果]经初步调查,黑龙江小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药用植物75科189属241种;优势科有菊科、毛茛科、蔷薇科、百合科等,优势属有蓼属和堇菜属等;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占有显著优势,其种类占保护区总药用植物的68.46%;在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中,清热类药用植物所占比例最大,为32.78%;保护区共含有7种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其中濒危类野生药用植物有人参,渐危类野生药用植物有刺五加、胡桃楸、黄芪、野大豆、水曲柳、黄檗。[结论]对保护区周边群众加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重要性的宣传,严禁进山乱砍、乱挖、乱踩及破坏植被等行为;对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药用植物需引种驯化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以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在恢复过程中的栎类天然次生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每木定位,并利用MAPGIS7.0对坐标信息分割,研究了主要树木种群的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锐齿栎的重要值为0.589 6,为当地的绝对优势种群;6种聚集度指标计算结果表明,栎类种群主要呈均匀分布;不同胸径大小级的栎类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一定规律,即随着栎类种群平均胸径的增加,空间分布格局从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状态发展,而最近邻体平均距离从0.75m增加到1.42m;0~1m和1~2m距离范围内的林木株数比例分别从45%和46%递减到42%和33%。随着恢复过程的向前发展,该地栎类种群聚集程度逐渐减小,林分趋于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河南鸡公山有毒植物资源及其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毒植物资源状况,采用常驻普查法对该保护区有毒植物种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毒植物共39科90属118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裸子植物3科3属4种;被子植物32科83属110种。鸡公山保护区有毒植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具有很高的农用、药用和其他方面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