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建立在广东开平的尾叶桉MLA6年生无性系施肥试验林进行了生物量和养分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尾叶桉MLA无性系幼林早期施肥促进了无性系的生长,也促进了生物量的增加。生长最佳的施肥处理N75P200K50,其6年生的生物量最大,地上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分别为65 95、54 94t·hm-2,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2 37和2 36倍,分别是最大施肥量处理N75P300K75的1 65倍和1 67倍。通过胸径和树高与生物量建立的回归方程,可预测尾叶桉MLA无性系单株或林分生物量。叶片的N、P、K含量较高,施肥促进了尾叶桉无性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积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滁州市红琊山林场麻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3年的修枝施肥交互试验,以及不同肥料种类和不同施肥量对比试验,初步掌握了修枝与施肥,以及施用不同肥料和同一肥料不同施肥量对林分生长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修枝可有效地促进林分生长,尤其是对造林密度大的林分;施肥虽可促进林木生长,但在施肥时也增加了成本,综合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构建适用于区域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收集整理桉树林的生物量文献数据,拟合测树因子(胸径和树高)与地上、地下和单株生物量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单自变量模型中,基于胸径因子的方程拟合优度高于树高因子。双自变量模型中,树高因子的添加仅对单株生物量拟合优度提高了0.7%~1.5%。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及相容性分析表明,方程lnW=-2.833+2.301ln D+0.352 1lnH对地上生物量预测效果最优,精度达94.6%;方程lnW=-5.175+0.939ln D~2H对地下生物量预测效果最优,精度达66.8%;方程lnW=-2.960+0.896ln DH~2对单株生物量预估效果最优,精度达95.5%。分量模型与单株模型相容性较好。桉树人工林BCEF和R的平均值分别为0.634 1(n=65,SD=0.132)和0.205 6(n=76,SD=0.089)。IPCC法对林分生物量估算精度高于异速生长方程,达到95.3%。因此,建议采用IPCC生物量估算参数法进行区域尺度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不同施肥量对杉木人工林幼林生长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施肥量对杉木人工林幼林的胸径、树高、材积与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施肥量对杉木人工林幼林的胸径、树高、材积与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②各生长指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每株施肥量为250g的胸径、树高、材积与生物量分别为8.33cm、6.23m、0.0189m3与33.5197kg,分别是对照组(每株施肥量为0g)的1.38、1.57、2.82与1.22倍;③施肥能有效地促进杉木人工林的生长,且施肥量越大越好。因此,综合考虑,杉木实生苗造林后,可用开明穴施肥的方式,每株施放250g复合肥的施肥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可获得相对比较好的生长效益。  相似文献   

5.
探究施肥对西南桦林下套种云南红豆杉生长量、生物量及紫杉醇含量的影响,为西南桦人工林立体经营和林下云南红豆杉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设置5个施肥总量梯度[0(CK)、50、150、300、600 g/株复合肥(N︰P2O5︰K2O=18︰18︰18)]分1~4次对西南桦林下套种的1 a生云南红豆杉开展施肥试验,每次施肥时对生长状况进行调查,施肥完成后1 a后在生长调查同时采集样株全株枝叶进行生物量和紫杉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施肥对西南桦林下幼龄云南红豆杉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是施肥后期,其增量差异更加明显。施肥完成后1 a(2020-10),最高施肥量处理的云南红豆杉地径、树高、冠幅较对照CK分别显著提升19.55%、18.77%、19.04%。云南红豆杉枝叶单株生物量和每公顷生物量亦均随施肥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施肥量最高处理较对照组CK产量显著提升74.22%,但3个较低施肥量处理与对照CK差异不显著。然而,云南红豆杉枝叶紫杉醇含量随施肥量增加显著降低,受枝叶生物量影响,对照紫杉醇产量仅显著低于最大施肥量处理,且显著高...  相似文献   

6.
丁香是优良的观赏花木,为了探索出罗兰紫丁香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的最佳施肥方案,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处理对其生长开花特性、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养分积累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下,罗兰紫丁香均有不同程度的新枝生长和植株开花。F2处理,即基准施肥量-30%,对罗兰紫丁香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2)F2处理下的总生物量积累量最高,达到1095.37g,是不施肥处理的1.77倍;(3)是否施肥对于罗兰紫丁香叶绿素的积累和植株总叶面积没有显著性影响,但基准施肥量+60%,会造成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4)罗兰紫丁香单株各器官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均是NKP。F2处理单株积累的N、K元素含量最高,F4处理单株积累的P元素含量最高;(5)F2处理下植物的生长特性和观赏特性最好、营养物质积累较多。丁香抗性强、耐瘠薄,滴灌减量施肥有利于其生长发育,罗兰紫丁香的最佳施肥处理为F2,即每年7.14g/株的N、1.246g/株的P_2O_5和1.764g/株的K_2O施肥量。  相似文献   

7.
Ⅰ—72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就集约经营的Ⅰ-72杨6种密度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与研究。按平均标准木法测定了Ⅰ-72杨地上部分生物量。文中还研究了不同密度的单株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各年份的净生长量。根据调查数据、按相对生长法建立了估测林木干、皮、枝及叶生物量的幂函数方程。研究结果表明:6年生Ⅰ-72杨人工林平均总生物量(地上部分)为64—122t/ha。林分生物量与密度呈正相关;净生产量在10t/ha·a以上,高的可达20t/ha·a。林木地上部分(树干、树皮、树枝、树叶)的生物量比例分别为60—70%:10—12%:12—21%:3—5%。林分生物量的连年生长在造林后第三年开始大幅度增长。到调查年龄(第6年)为止,林分平均生物量仍保持上升趋势。林分密度的变化对单株及林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大岗山林区相似立地条件前后3次生物量调查研究资料,结合杉木人工林固定样地长期观测材料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对于同一林分,除叶生物量和某些枝生物量存在一个减小的时期外(5a至8a时),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在12a前的林分速生期间,叶、枝、干所占比重微弱增加,致使地上部分比重增加,而根比重减小;在干材期(12~16a),单株各组分所占比例趋于稳定。(2)立地指数对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分配比率均存在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林龄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初植密度的制约。(3)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各组分生物量明显减小,干生物量分配比率在任一林龄时刻均呈下降趋势;由密度所形成的不同林分生物量间的差距随林龄呈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分密度下柳杉人工林立木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贤安  彭培好  王莉  杨宗莉 《林业科技》2013,38(1):31-34,39
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以四川省彭州市国有林场天台山工区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立地条件相似、人工林密度为650~700株/hm2和800~850株/hm2的柳杉人工林中设置调查样地,对柳彩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柳杉林分总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高密度林分的总生物量为119.38t/hm2,高于低密度林分总生物量的64.6%;林分总生物量随着胸径、树高的增大而增大,胸径大小对林分总生物量的贡献更为显著,其复相关系数为0.976 5;林分碳储量随林分密度变化的趋势与生物量的变化保持一致,高密度下林分的碳储量达59.69t/hm2;通过材积源生物量法模拟构建的生物量模型能较好反应单株立木生物量的大小,其复相关系数值为0.9685;在未来14年内,不同密度下林分总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年季动态变化呈逻辑斯蒂曲线增长,低密度下林分生物量与碳储量年均增长率约为9.48%,远远大于高密度下林分生物量与碳储量年均增长率.  相似文献   

10.
以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并在间伐后的林窗、林隙下套种阔叶树种木荷。对试验地杉木和木荷生长情况进行4 a的持续调查,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对杉木林分的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显著提高了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材积,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上述生长指标也不断增大。试验还表明,随着杉木林分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内套种的木荷植株胸径、树高、冠幅呈上升趋势,同时间伐后3a内各处理植株的胸径、树高和冠幅较套种时相关指标均有增加。试验说明合理抚育间伐和林下套种,有利于保留杉木和林下套种木荷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青钩栲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6 a生青钩栲与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测定,进行青钩栲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青钩栲人工林单株材积为0.229 3 m3.hm-2,比杉木人工林高14.76%,但其林分蓄积量小于杉木林;青钩栲林分生物量为148.59 t.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13倍;其干、枝、叶和根的生物量均高于杉木林,可见青钩栲人工林的林分结构比杉木林更有利于林分光合产物的积累,表明青钩栲是一种生长迅速的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层切割法探讨了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林分单株生物量而言,马尾松人工林中的幼苗、幼树、小树的单株生物量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而在中树、大树阶段,马尾松单株生物量大小与干扰强度成反比,在单株生物量分配率上看,不同立木级马尾松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与干扰强度无直接相关关系;就马尾松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而言,轻度干扰有利于林分总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采伐下马尾松的生长动态,筛选适宜的采伐强度,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07年10月在14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保存密度1 100株·hm~(-2))内进行采伐试验,设置4个采伐强度,即保留密度分别为225、300、375、450株·hm~(-2),以不采伐为对照;其后,自2008年开始连续8 a,每2 a测定1次马尾松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面积等生长指标,并计算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应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生长指标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采伐强度显著影响林分生长,其中,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冠面积的年均增长量随保留密度增大而减小,但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采伐后第1 3年,马尾松冠面积增长量显著高于采伐后期,胸径则在采伐后第3 5年最高,而不同采伐强度对林分树高生长影响不明显。保留密度显著影响林分枝下高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其年均增长量随密度增大而递增。5个处理间林分蓄积年均增长量的差异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缩小。[结论]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对不同强度采伐的动态响应以树冠最敏感,冠面积首先陡然增大,进而引起胸径的快速生长。树高和枝下高在采伐后年均增量变化相对平稳。4个采伐强度均显著促进单株材积生长,而仅保留密度为225株·hm~(-2)的采伐对林分蓄积增长量影响显著。综合比较林分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连年增长量,建议在桂西南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中宜选择300株·hm~(-2)的保留密度进行采伐。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杉木木荷混交林的最佳施肥量,设置不施肥和施肥量0.1 kg·株-1、0.25 kg·株-1、0.4 kg·株-1等4个不同处理。造林3 a后,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混交林中杉木与木荷的树高和地径的年平均生长量、保存率、叶绿素含量,促进了光合作用,但不同施肥量影响有差异。杉木最佳的施肥量为0.1 kg·株-1,树高和地径的年平均增长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施肥量0.25 kg·株-1是木荷的最佳施肥量,此处理木荷生长情况最优。综合森林培育经营成本,以0.1~0.25 kg·株-1为杉木木荷混交林的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15.
以山东中部石灰岩山区林龄50 a左右的侧柏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选取23块样地,研究了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林分生长指标和冠型指标的影响。所调查样地侧柏林林分密度主要分布于2 400~4 000株·hm~(-2);侧柏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材积、冠幅、冠层高与林分密度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随着林分密度增大,侧柏单株长势显著变弱,冠层呈狭长型变化;单位面积蓄积量、乔木层生物量均与林分密度显著负相关(P0.05)。调查发现,林龄50 a的侧柏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与乔木层生物量最大值均在林分密度2 800株·hm~(-2)时出现,可作为营林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木法对清西陵侧柏人工林林分不同林龄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单株侧柏因林龄不同,其各器官生物量分布规律也有差异(树干大于树枝大于树叶),且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侧柏的树干、树枝及树叶占地上总生物量的比例因林龄的增加而产生变化,其中,树干生物量占全株地上总生物量的比例会随林龄增加而增加,由11a生的50.6%增加到20a生的54.8%,32a生侧柏林以后的增长趋于平稳;侧柏单株树枝生物量占地上总生物量的比例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明显;侧柏单株树叶生物量占地上总生物量的比例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减少,由11a生的23.5%降至45a生的13.5%。单株树干所占总生物量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大,枝所占总生物量比例有所增大,而叶所占总生物量比例有所减少;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及地上部分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林业资源管理》2016,(6):44-49
为了探究冀北地区华北落叶松与樟子松人工林生物碳汇能力的差异,对其人工林的最大生物碳贮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胸径相同的情况下,单株华北落叶松的干、枝及地上生物量均高于樟子松,而叶生物则相反;在林分平均胸径小于19cm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高于樟子松人工林,大于19cm时,樟子松林生物量高于华北落叶松林。在胸径相同时,华北落叶松单株林木的碳贮量高于樟子松;在林分平均胸径小于19cm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贮量高于樟子松林,大于19cm时,樟子松林高于华北落叶松林。  相似文献   

18.
宁化县木荷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木荷与杉木、马尾松不同混交方式、混交比例的混交林、木荷纯林的生长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木荷更适宜种植混交林,杉木×木荷3∶1比例混交林的木荷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生长量均比杉木×木荷2∶1混交林及木荷纯林更好,具有显著性差异。混交方式以水平带状混交林分生长更好,水平带状混交木荷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平均冠幅均比垂直带状混交及木荷纯林高。杉木与木荷混交应控制好木荷的混交比例,否则会影响混交效果,而且到一定年龄时对林分应进行间伐,控制好林分密度,促进林分生长。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桉树人工林短轮伐期经营中潜在的地力衰退、生态稳定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从整地、除草及施肥肥种角度探讨不同营造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整地方式桉树林生长量差别不大,但穴垦有利于地力维持;(2)不同除草方式桉树林生长差异不明显,而穴状除草能促进林下植被繁育和生长;(3)选用钙镁磷肥结合尿素穴施,能较大程度增加桉树生长量和林分生物量,提高林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木荷人工林干物质积累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0年生木荷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等因子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可用W=a(DH)b模型来估计,模拟方程为W干=0.0168(D2H)1.0221,W枝=0.00062(D2H)1.2422,W叶=0.0276(D2H)0.5829,W根=0.2102(D2H)0.5751,W全树=0.0648(D2H)0.9185;不同坡位木荷人工林个体和林分生长差异显著,下坡平均木树高、胸径、材积、单株生物量分别比上坡增加了37.7%、32.2%、135.5%、137.6%,良好的立地条件促进了干物质在干、枝的积累,林木干、枝生物量的比例增大,叶、根的比例减小;林分蓄积量,单位面积生物量、树干重、树枝重、树叶重、树根重下坡分别是上坡的1.58倍、1.59倍、1.66倍、2.11倍、1.06倍、1.03倍;林分单位面积养分积累量为C>N>Ca>K>Mg>P,C、N、P、K、Ca、Mg的积累量立地条件好的下坡分别比上坡增加了58.99%、25.17%、31.0%、25.70%、18.12%、59.05%,分别达149.23t/hm2、641.58kg/hm2、47.06kg/hm2、475.13kg/hm2、470.41kg/hm2、144.23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