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规范对普洱茶乡村景观资源进行了挖掘、梳理、分类、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景观资源丰度与全国同类型资源相比拥有率分别为100%、54.8%、30.3%,资源类型相对丰富;从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总体格局来看,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并重;基本类型拥有率中建筑设施景观拥有类型最高,水域风光和天象与气候景观最少。从景观资源等级、要素价值、影响力分析来看:旅游商品和生物景观均属五级;最低为水景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以及遗址遗迹为一级旅游资源。对此提出了旅游产品与生物景观保护与宣传并重、丰富与拓展人文景观内涵、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方式,通过景观评价要素筛选和专家打分,确定各个景观要素影响因子的初步权重,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分析汉回村作为长沙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合理性,揭示汉回村景观特色主导元素,同时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地区乡村景观进行评价,旨在为乡村景观评价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汉回村乡村景观优势类型:民俗文化景观>自然生态景观>农业产业景观>建筑聚落景观,应保持与发展民俗文化景观优势,改善建筑聚落景观劣势。  相似文献   

3.
摘要:园林景观树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森林公园景观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现状的调查分析,综合考虑森林公园的功能定位、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特点、综合开发利用等因素,以群落演替为基础,以乡土植物为主和物种多样性的原则对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进行规划,为现代森林公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福建林业科技》2015,(1):160-165
以徐州城市公园花境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所选取的20个花境景观单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准则层权重值从高到低的排序为形式美、时空美、意境美、生态美;指标层中空间层次美、季相观赏美、植物观赏特性位列权重值的前3位;花境单元的评价结果是Ⅰ级6个,占总数的30%;Ⅱ级10个,占总数的50%;Ⅲ级4个,占总数的20%,无Ⅳ级。该结果表明徐州城市公园花境植物景观总体较好,并对效果欠佳的景观单元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5.
天马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优化设计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天马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现状的调查分析,综合考虑森林公园的功能定位要求、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特点、合理综合开发利用等因素,对天马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进行了规划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状元岭古道景观的挖掘,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古道本体景观、附属设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古道景观保护恢复的方法,以期为状元岭古道这一历史人文景观的再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综合性医院气味景观对开展医疗活动和康养有重要意义,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提高综合性医院设计质量的前置条件。文章以厦门长庚医院为例,采用专家质询法和AHP法,从植物因素、自然非生物因素、人工因素3个准则层因素对综合性医院气味景观进行评价,对应的指标层因素涵盖灌木叶子的气味、灌木花朵的气味、乔木叶子的气味、乔木花朵的气味、草地的气味、土壤的气味、水体散发的气味、假山置石的气味、消毒水的气味、汽车尾气的气味、垃圾的气味等11个方面。通过评价指标权重归一化处理和评价指标权重排序,最终构建综合性医院气味景观评价体系,应用AHP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显示:准则层中的植物因素占比为0.592 0、人工因素占比为0.270 2、自然因素占比为0.137 8。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性医院气味景观的规划策略,为今后系统和科学地进行综合性医院气味景观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是社会记忆传承的重要途径,承载了乡村生活、生产、文化实践等社会记忆活动。社会记忆视角乡村民俗文化景观营造研究对增强乡村文化的地方认同,维系良好的乡土社会秩序,实现乡村特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粤北地区连州市保安村为例,在调研访谈的基础上,从山水记忆、建筑记忆、民俗记忆 3 方面分析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特质。随着社会的变迁,保安村面临山水记忆意象片段化、建筑记忆空间特色趋同化、民俗记忆传承面临危机等问题。据此,提出以保安村社会记忆载体形成“营造、传承、促进”的内生机制,构建生态记忆、生活记忆和生长记忆的社会记忆体系,营造特色化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城市景观空间随着交通的发展而延伸,为加强交通空间连接城市绿地,拓展城市生态、休闲、美学、文化等功能,通过对北京市二环内旧城区地铁沿线出入口广场景观空间的调查,采用AHP目标——层次分析法,建立地铁出入口景观空间评价体系,以雍和宫地铁站为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3项评价准则层中,公路交通景观是最重要的因素,占该层权重值76.1%;13项评价因子中,出入口建筑、服务设施、地域历史景观保护是决定广场景观空间的重点评价因子,分别占该层37.1%、27.6%、9.5%;方案层6个出入口广场景观中,西南出入口权重值最高,占总体29%,在出入口建筑、服务设施、地域历史景观保护、植物配置等方面有着良好的表现。因此,旧城区地铁出入口交通广场建立的评价体系是有效的,体现交通广场景观差异性,并反映出各层级差异程度,量化了评价等级;评价层级反映了地铁出入口广场存在不足,应在在满足结构需求的情况下,从景观角度合理安排出入口建筑、服务设施等要素,既满足交通出行的需要,又妥善处理沿线的历史景观风貌,改善交通广场环境。  相似文献   

10.
许先升 《广东园林》2009,31(Z1):54-57
近20年来海南的风景园林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居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海南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色逐渐消失,海南园林将何去何从?论文在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前提下,从地域意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方面,提出海南地域性景观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大部分竹类植物自然分布的北缘。近年来,随着“南竹北移”“竹资源引种驯化”等研究项目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该区域的竹种资源,助力了当地景观设计和乡村绿化发展。目前竹类植物景观应用研究多集中在城市,以乡村为对象的研究相对缺乏。文章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结果,总结适合河南乡村景观营造的竹类植物,分析竹类植物的观赏特性、园林用途及文化内涵,提出了竹类植物在河南乡村设计中具体的应用策略和方法,可为黄河流域乡村景观提升和文化振兴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以广州沥滘古村落为例,传统"八景"景观文化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上运用的普遍性、城镇发展历史学上的经久性、社会学上的大众公益性、文学美学上体验传播的深刻性等特征,为保持先人优化选择创造的城乡结构形态、生态环境、人文特色、民俗风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时下城乡景观特色日益泯灭的状态,正有保护开发研究运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王天山  郑寒 《绿色科技》2014,(9):160-163
指出了乡村景观分类是进行乡村景观评价、规划与设计的前提,目前国内外对乡村景观分类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多局限于中、宏观尺度的研究,而对小尺度的直接服务于乡村景观规划的村级景观分类研究较少。针对旅游开发背景下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的发展要求,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出发,利用3S技术和景观功能形态分类方法对龙龛村进行了小尺度的景观分类研究,为龙龛村景观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东强  李海燕 《绿色科技》2013,(3):111-113,117
指出了景观陶艺是基于文化景观而形成的兼具人文与自然特性的复合型微景观,作为微景观元素分散置入景观环境,传承着人居环境文化的演绎变迁。基于景观设计和文化景观感知的视角,对景观陶艺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低碳景观相关概念的阐述,分析乡村景观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以温州盘垟村为例,以低碳理念为基础,从绿地系统、道路水系、景观文化三方面提出乡村景观低碳化策略,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新思路。为今后低碳理念在乡村景观中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民俗风情文化是地域景观的构成要素,对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对民俗风情的探索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以西和县漾水河民俗文化风情线规划为例,从城市生态景观营造着手,紧扣“乞巧文化”主题意向,构筑“七彩鹊桥巧会、十字景墙幽会和门式景窗花会”三大特色风情景观,探索了富含民俗风情的文化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力求从文化景观与生态绿化两方面自然有机融合,以充分认识民俗风情文化对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的边界,兼具城市和乡村景观特征,是特殊的城乡过渡带.山地城市受地形影响,城市边缘区景观还具有特殊的梯度变化.选取重庆主城区铜锣山西坡的南山立交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从用地类型、林地组成特点、林地郁闭度等角度,分析重庆主城区城市边缘区伴随海拔变化呈现的景观梯度变化.总结在山地条件下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特点.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西北工业大学金叶信息技术学院中心绿地的景观设计方案,本着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浓郁文化内涵的原则,创造一个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优美环境,为师生提供具有园林艺术氛围的学习、交流、休闲、娱乐和生活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技术,对云南清华洞国家森林公园2010—2019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统计,选取分维数、景观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破碎度、分离度、脆弱度指数、生态环境脆弱度等8个景观评价指标,探讨在景观格局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森林公园的景观格局以林地为基底,建设用地、农地、水域零星分布;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驱动力主要为人类活动;森林公园的景观类型整体多样性水平较低,总体上有随时间变化而均匀化增大的趋势;各景观类型中,建设用地、裸地、农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天然乔木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最低;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趋势与资源的保护力度呈负相关关系,水目山片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虽然高于清水河片区,但随时间的变化脆弱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从整体上看,高级区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频繁区域。  相似文献   

20.
在"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的景观"三元论"的哲学基础上,风景园林这一综合学科应对黄土高原的人居环境改善产生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黄土高原东部半干旱区环县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从人居角度分析影响集水造绿的各类因素,从降水、坡度、坡向、河流、泉眼等自然因素以及城镇、道路、水库等人工因素的角度评价集水造绿的适宜性;以GIS技术进行数据整理与量化分级,通过综合考量确定集水造绿的优势地带等级,即适宜度分析;识别集水造绿的"节点"与"路径";规划水绿双赢的空间网络。研究证明,在引入适当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基底—节点—路径"方式构建的集水造绿优势空间网络能够适应人居环境集水造绿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