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对内蒙古敖汉旗2006年退耕还林的樟子松纯林、山杏纯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和荒草地(对照)不同深度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山杏沙棘混交林中沙棘林带表层的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山杏纯林浅层的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3种人工林和荒草地的土壤养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养分条件较好,说明土壤养分具有很强的表聚性;3种人工林与荒草地相比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养分水平,樟子松纯林和山杏沙棘混交林中沙棘林带的土壤养分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2.
选取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沙质草原风蚀破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人工林和林下草本层、土壤进行调查,研究了采取不同治理措施9年后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在7种不同治理措施下,造林树种生长状况良好,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在不同模式下,林下草本层发育和生长受到明显影响。樟子松+山杏混交林、柠条锦鸡儿纯林模式下,林下草本植物丰富度和盖度较高。黄柳+杨柴+小叶锦鸡儿混交林下草本种类少,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较低。杨树+沙棘混交林、柠条锦鸡儿纯林草本群落中赖草、冰草占优势。沙棘和杨柴林下草本层以沙蓬、黄蒿、雾冰藜等1、2年生沙生植物为主;杨树+沙棘混交林和沙棘纯林林下枯落物较多,其次为黄柳+杨柴+小叶锦鸡儿混交林和杨柴人工林,其他模式下还没有积累枯落物;樟子松+山杏、杨树+沙棘混交林、樟子松林0~40 cm土壤含水率维持在4%~8%之间。黄柳+杨柴+小叶锦鸡儿混交林、柠条锦鸡儿和沙棘人工林下土壤含水率均低于3%,而且在不同土层之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阜新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情况,试验以该地区6种林分(2种针叶林、2种阔叶林和2种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测定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指标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各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土壤肥力综合表现以阔叶林最优,针阔混交林次之,针叶林最弱,并且灌木林和次生林优于人工林。6种林分土壤的具体肥力水平依次为山杏灌木林>蒙古栎次生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油松人工纯林>油松+樟子松混交林>樟子松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辽西地区人工林对石灰性褐土土壤质量的定向改良作用,以油松×沙棘混交林、山杏纯林、油松纯林3种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在石灰性褐土上的人工林土壤肥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松沙棘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有机碳含量,比荒地高42.8%;油松沙棘混交林、油松纯林土壤碱解氮分别比荒地增加34.6%和33.6%,人工林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油松沙棘混交林的土壤速效磷和水溶性磷分别比荒地提高14.9%和128.57%;人工林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林木的改良土壤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  相似文献   

5.
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人工林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关系,以土壤体积分形维数来比较清水河县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影响,以期了解不同人工林土壤的结构和养分状况,为人工林的林种选取和合理化经营提供参考。以研究区9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无林地地作为对照,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粒径分布并计算分形维数,用单项指标评价养分状况,将土壤分形维数与养分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区人工林土壤体积分形维数值介于2.1785~2.3192之间,土壤体积分形维数表现为油松×落叶松>落叶松、油松×山杏(P>0.5)>沙棘×柠条、山杏×柠条、沙棘(P>0.5)>油松、柠条、山杏(P>0.5)>裸地。土壤体积分形维数与黏粒、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5),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P<0.5),与粉粒、有机质无明显相关性。不同人工林养分评价结果与分形维数差异不显著。研究区人工林对土壤结构和养分改良效果显著,油松×落叶松、油松×山杏混交林及落叶松纯林对于土壤结构和养分影响较大,改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生物量的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已经成为经营管理人工林的目标之一。以准格尔旗内砒砂岩区的10年生柠条林、沙棘林、山杏林、油松林、山杏柠条混交林5种类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样线调查法,结合室内数据分析,对6种人工林的林下草本层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不同类型人工林下共有草本植物35种,其中沙棘林草本层的物种数最多,为23种;山杏林下草本植物物种数最少,为15种;5种不同类型人工林下植被均以羊草为优势种。5种人工林下草本层平均盖度、生物量大小变化规律与物种数一致。山杏柠条混交林、沙棘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都高于其他配置类型的人工林结构。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辽西地区油松纯林适宜的改造方式,对封育、不同阔叶树种混交改造后的油松林分的生长、土壤物理性质、植物多样性及天然更新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封育油松纯林生长状况最好,其次是油松-刺槐、油松-毛黄栌、油松-山杏混交林。封育油松纯林、油松-山杏、油松-毛黄栌混交林土壤改良效果较好。封育油松纯林、油松-山杏、油松-柠条混交林各项多样性指数均较高。封育油松纯林天然更新树种种类及油松幼苗幼树数量最多,油松-柠条、油松-刺槐、油松-元宝槭混交林林下基本无油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8.
对内蒙古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林地类型下以及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内不同林地土壤蓄水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油松纯林(1 985.52t/hm^2)〉小叶杨纯林(1 923.81 t/hm^2)〉小叶杨柠条混交林(1 904.22 t/hm^2)〉山杏纯林(1 896.38 t/hm^2)〉油松沙棘混交林(1 867.98 t/hm^2)〉桑树山杏混交林(1 765.13 t/hm^2)〉柠条纯林(1 637.79 t/hm^2)。乔木林和乔灌混交林的土壤蓄水能力明显大于灌木林,其中尤其以阴坡油松林的蓄水能力为最好;立地条件不同,土壤蓄水能力不同,无论何种林地,都是阴坡好于阳坡,下部好于上部。  相似文献   

9.
大青山不同森林结构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山不同林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是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的总数均随着树龄的增长呈现减少趋势。不同林木树种组成,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榆林地区的土壤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分布依次为山杏〉油松×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柠条〉油松〉沙棘〉柠条;劈柴沟地区不同树种组成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土壤细菌数量变化为山杨〉白桦×落叶松〉落叶松〉油松〉白桦。不同密度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规律是2 m×3 m≥3 m×3.5 m〉1.5 m×2 m〉1 m×3 m≥1.5 m×2 m,基本上是随密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油松、樟子松混交林和油松纯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林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樟子松混交林每层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油松纯林,混交林每层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极显著高于纯林。两种酶活性的最高值都出现在0~20cm表层土壤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赤峰市敖汉旗平缓固定沙地杨树人工林纯林、杨树与樟子松混交林、杨树与柠条混交林3种营林模式的不同树种的标准木生物量、碳含量进行测定,估算出不同模式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相同林龄(20年生)不同营林模式碳储量差异较显著,其中杨树人工纯林碳储量最大为41.04 t/hm2,杨树与柠条混交林碳储量较小为21.6110 t/hm2,杨树与樟子松混交林碳储量最小为20.607 t/hm2。  相似文献   

12.
对吴起县半阳坡具代表性的草地、沙棘、油松和沙棘油松混交林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性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粒径主要由粉粒组成,且显著高于黏粒和沙粒土;土壤机械组成中,油松林地最差。2)研究区土壤容重变化较大,随着土层增加,有降低的趋势,且油松林地土壤容重最大;油松林地饱和含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最小。3)研究区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全氮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速效磷和全磷表现规律不明显,土壤速效钾随着土层增加则先降低后升高,土壤全钾则在表层0~20 cm土层存在差异,沙棘油松混交林和沙棘林地土壤化学性质较其他林地好。  相似文献   

13.
郝家流域针阔带状混交林效应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郝家流域内3种混交林(油松×山毛桃、油松×沙棘、樟子松×沙棘)的综合因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混交林的枯枝落叶量分别是油松纯林的15倍、32倍、27倍;林分总持水量分别是油松纯林的33倍、89倍、64倍。由各树种10年生长进程可以看出,樟子松×沙棘、油松×山毛桃的混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森林植被的土壤层和枯落物层具有重要水文功能,以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蛮汉山5种森林植被(樟子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次生林和山杨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层和枯落物层两方面分析5种森林植被的水文功能。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土壤的最大贮水深存在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25.28 mm)、油松人工林(511.70 mm)、山杨次生林(490.63 mm)、白桦次生林(489.12 mm)、樟子松人工林(448.79 mm);土壤有效贮水深由大到小依次为:油松人工林(40.34 mm)、华北落叶松人工林(31.25 mm)、白桦次生林(30.69 mm)、山杨次生林(28.34 mm)、樟子松人工林(24.35 mm)。5种森林植被的枯落物现存量变化幅度为2.77~15.60 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深的变化幅度为0.42~2.78 mm,枯落物总持水深、半分解层持水深和未分解层持水深均呈现为:樟子松人工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山杨次生林>白桦次生林>油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枯落物层持水性能是林地水文效应评价的重要内容,定量评价黄土梁状丘陵区比较稀疏的典型人工林枯落物层的水文特征指标,可为研究区林草植被的生态重建、结构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山杏、山桃、柠条纯林与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柠条混交林、山桃-山杏-苜蓿混交林6种人工林,分别设置20 m×20 m的标准样地,在四角及中心设5个1 m×1 m的样方收集枯落物样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法,分析保存在地表及混入土壤中的所有枯落物的蓄积量、持水性及持水动态变化规律。【结果】研究表明:1)6种林分枯落物总蓄积量范围在1.05~4.01 t·hm-2,其中山杏纯林最高,山桃纯林最低。土壤中枯落物蓄积量占枯落物总蓄积量的比例变化范围在11.43%~25.00%。除山杏纯林外,混交林分的总蓄积量均大于纯林。2)综合6种林分地表枯落物和土壤中枯落物的持水能力来看,最大持水量为山杏纯林(15.75 t·hm-2),最大持水率为山杏-柠条混交林(264.65%)。3)6种林分枯落物的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的动态变化过程均表现为在浸水初期迅速变化,24 h时达到饱...  相似文献   

16.
选取了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边缘4种灌木防风阻沙林地为研究对象,对4种林地的地表粗糙度、防风效能及其风速变化规律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4种灌木均能够有效地减小风速,并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均呈增加的趋势。与林前相比,林内5H处的风速明显降低。4种灌木林的粗糙度均显著高于迎风面旷野处;2 m高度处,在林内距迎风侧1H~5H范围内,其防风效能花棒最大为24.79%;在20 cm高度处4种灌木的防风效能比较,花棒〉沙棘〉柠条〉柽柳,其防风效能分别为73.78%、57.64%、27.68%和21.78%,花棒的防风效果好于其他3种灌木。  相似文献   

17.
辽西半干旱区不同类型油松水土保持林土壤改良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比较、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辽西地区几种不同类型油松水土保持林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在分别阐释13项土壤因子特征的基础上,对各种类型林分改良土壤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混交林无论在改良土壤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方面都明显优于油松纯林;(2)不同类型油松混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应是不同的;(3)不同类型林分改良土壤综合指数排序为:油松-紫穗槐混交林>油松-黄栌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小叶锦鸡儿混交林>油松纯林;(4)林分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辽西地区油松柠条混交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5年引进了柠条与油松进行带状混交。通过对油松柠条的生长、土壤等因子的测试分析表明 :混交林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林木生长 ,提高林分的效益。油松柠条混交林与油松纯林相比 ,相对湿度提高 0 .4 % ,林内温度下降 0 .5℃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0 .0 3% ,减轻容重 0 .0 6 2g/cm3,林分虫害明显减轻。油松树高、胸径生长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利润率和产投比分别达到174 .6 8和 2 .75。  相似文献   

19.
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水保及其土壤水分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植被减少径流和泥沙的功效不同,东坡不同类型植被小区径流深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荒坡>沙棘(平茬)>沙棘+小叶杨>农地;北坡为:油松>油松+沙棘>沙棘林;东坡产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农地>荒坡>沙棘(平茬)>沙棘+小叶杨,北坡为:油松>油松+沙棘>沙棘。不同类型植被在生长季的土壤水分平均值均很低,其中对土壤水分利用强度由大到小分别为柠条>沙棘>刺槐,100cm以下土层,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均存在利用性干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金沙滩杨树纯林和混交林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林分昆虫群落的科数、物种数及个体数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杨树纯林物种数为43种,科数为26科,个体总数为3 134种,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142 8;杨树、樟子松混交林物种数为58种,科数为31科,个体总数为3 680种,多样性指数次低,为1.349 7;杨树、樟子松、沙棘混交林物种数为73种,科数为41科,个体总数为3 917种,多样性指数次高,为1.356 8;杨树、樟子松、沙棘、柠条混交林物种数为88种,科数为46科,个体总数为4 671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556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