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动林业经济增长不仅依赖要素投入增加,还需要不断提升生产效率,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研究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怎样的变化,要素投入能否通过生产效率和产业升级带动林业经济增长,以及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文中基于2011—2019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生产效率和产业升级在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传递作用,要素投入、产业升级、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林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主要源于劳动力的省际转移、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趋同效应和示范效应以及生产效率提升过程中的信息和技术传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林业要素投入与生产效率对林业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尤其是劳动报酬在其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方法】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40个林业局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劳动报酬为门槛变量,分析林业资本投入、林业劳动力投入、林地投入以及林业生产效率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的阶段性特征,并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劳动报酬在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结果】1)双重门槛效应检验的F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且门槛回归模型与普通面板回归模型相比,拟合效果更好,各变量的门槛系数值均存在上升趋势;2)总效应和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直接效应检验结果为林业资本投入和生产效率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林地投入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林业劳动力投入系数不显著;3)调节效应检验结果为林业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与劳动报酬交互项的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林地投入、林业生产效率与劳动报酬交互项系数不显著。分析结果显示,林业资本投入、林业劳动力投入、林地投入以及林业生产效率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劳动报酬变迁而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随着劳动报酬的不断提升,各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重点国有林区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重点国有林区各项改革对林区就业的影响,为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政策调整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重点国有林区劳动力就业行业、部门以及区域的变化,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考察各项改革对林区就业的影响。【结果】重点国有林区各项改革对林区就业产生了显著影响,林区内劳动力对林业和国有部门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就业区域也不断向外扩展。其中,森林资源承包管护责任制,通过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进了劳动力在林业行业和国有部门就业比重的上升;市场化手段组织林业生产,对劳动力在林业行业就业有促进作用;加工企业转制,明显推动劳动力从国有部门流向非国有部门;一次性安置富余职工,促使劳动力逐渐流向非林业行业,就业区域也不断向林业局外扩展。【结论】重点国有林区各项改革使林区就业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初步建立,发挥市场在林区就业中的作用是未来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考虑空间相互影响的前提下,分析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以2005-2015年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40个林业局有关林业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为对象,采用Moran’s I指数和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对其空间依赖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林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人力资源投入量、森林资源和产业结构对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林业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结合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现状,提出优化林区人力资源结构、改革森林经营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推进林区产业转型等加快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试图回答集体林地不同经营模式对农户林地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以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江西省集体林区10个样本县50个样本村500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分析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经营对农户林地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结果】联户经营对农户是否参与资金投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影响系数为1.013,且联户经营对农户资金投入规模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资金总投入和单位面积投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4.174 和1.909;股份合作经营对农户劳动力投入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劳动力总投入和单位面积投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21 和0.180;股份合作经营对采伐政策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能够减轻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对劳动力投入的限制;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林地状况、经济能力等禀赋对农户林地经营投入也具有不同程度影响。【结论】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能够促进农户林地经营投入,但目前发展程度较低,对林地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引导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的规范化、程序化,尤其在交通偏远的地区,倡导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发挥其成员多、信息广等优势;同时,加强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和林区基础设施改善,增强农户营林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持续提升经济增长动力和区域发展活力是新时期有效支撑我国国有林区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确保林区社会稳定、改善居民生计、推进生态建设以及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基础。基于2006-2017年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87个重点森工林业局的相关统计数据,实证探究了要素投入和产业结构2类关键要素对林区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与生产要素投入相比,产业结构(1.411)与林区经济增长关系更为密切,对林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驱动效应;以劳动力(0.096)和资本(0.32)为代表的生产要素投入对林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次之,二者相比,资本在林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结合改革、转型与发展的客观实际及实证分析结果,文中提出应分别从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投资多元化、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深化改革配套体系等方面开展有益于加快林区经济增长、推动林区经济转型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日益重视,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越来越多的要素投入到林业经济中,对林业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一些效应,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投资,土地等。本文将从这些要素投入后对于林业经济产生的效应方面入手,展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林业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林业的产业结构,使林业产业的全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最终使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和优化。目前,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完成供给侧改革必须厘清林业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和变动趋势,分析全要素效率。本文在系统分析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变动趋势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黑龙江林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测度2000~2014年各年度的全要素效率,分析各个投入要素对DEA效率的影响程度,找出影响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中利用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对林业产业发展进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林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绝大多数省域处于H-H地区和L-L地区,通过空间杜宾模型也证明林业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林业产业发展的空间影响机制中,林业产业的财政投入、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员、各省域造林面积、林业职工劳动力成本、林业产业已有规模水平以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对中国林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同时效应分解结果表明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其直接效应方面。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3年安徽省78个县级(包括县级市和市辖区)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安徽省历史遗迹在不同县域的空间分异,通过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指数的计算,其结果表明:从全局Moran指数上来看,各县区域的历史遗迹表现出了空间集聚性,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但总体趋于不均衡,从而反映出各个地区在历史时期文化地位不同;就局部Moran指数来说,安徽省各县区历史遗迹之间存在一定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经济增长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横亘在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通过对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之间伪脱钩风险的实证检验,探寻"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国有林区是否实现了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的双赢发展,将有助于为全面启动的国有林区改革提供实践参考。【方法】首先,分别采用Tapio弹性分析法和Kuznets曲线模型实证判定国有林区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脱钩关系;其次,利用对数趋势线方法对脱钩后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之间是否存在伪脱钩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再次,通过构建国有林区经济发展模型和经济增长模型,探寻伪脱钩风险破解的主导因素和基本思路。【结果】1)对比Tapio弹性分析和Kuznets曲线模型的脱钩结果,得出国有林区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自2003年起实现脱钩;2)2003—2014年国有林区平均森林覆盖率和GDP增长率的对数趋势线中自变量系数分别为1.394 4和-29.69,二者呈显著的相反变化趋势;3)经济发展模型和增长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非木质经济(0.992,1.969)、木材产量(0.257,0.347)及投资(0.078,0.158)是支撑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和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作用程度依次下降,在岗职工投入对林区经济发展具有消极影响(-0.202),且对经济增长无显著贡献(t=-0.28)。【结论】1)国有林区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自2003年跨过EMC最高点后实现脱钩,但脱钩后资源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经济利益严重受损,二者之间存在伪脱钩风险;2)木材资源对林区经济的支撑和驱动效应依然显著,但限于资源管控的政策干预而被严重遮掩,因此经济和资源并未实现真正脱钩,而是处于伪脱钩状态;3)国有林区经济和资源的伪脱钩关系主要源于"天保"政策对森林开发利用的强制干预;4)大力发展非木质经济是停伐转型背景下提升国有林区经济总量和驱动经济增长的优先选择,其次为鼓励和扩大投资以及寻求新的木材供给,再者则是如何有效消除劳动力冗余;5)系统构建了以投资为支撑、以职工为载体、以非木质经济发展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旨在实现国有林区经济和资源双赢发展的伪脱钩风险破解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家庭劳动力配置差异对农户非木质林产品(NTFP)经营行为选择的影响,为巩固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成果、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缓解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之间的矛盾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考虑农户家庭成员内部劳动力分工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根据劳动力配置状况将农户划分为5种类型,并利用陕西省和四川省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类型农户NTFP的经营方式和技术类型及其各自的影响因素。【结果】劳动力配置差异农户在NTFP的经营方式和技术类型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林地收入占比对各类农户种植经济林和发展林下经济影响显著,财政补贴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影响显著;林地质量和林地距公路的距离对各类农户的技术类型选择影响显著,农业劳动力规模、信贷支持和财政补贴对兼业型农户技术类型选择影响显著。【结论】劳动力配置不同导致农户NTFP经营行为存在差异;经济效益是农户选择经营NTFP的直接动因,财政补贴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林地禀赋是各类农户经营劳动密集型NTFP的基础,农业劳动力规模和政策支持对兼业型农户经营劳动密集型NTFP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更好地开展原始林区森林灭火工作,保护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生态资源。【方法】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下辖的22个林业局,3个自然保护区的应急资源储备情况进行了整理,同时对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分别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ArcGIS软件,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森林火灾应急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与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近5年森林火灾发生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叠加分析,依据叠加分析的结果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森林火灾应急资源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进行了评判。【结果】叠加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周边林业局森林火灾应急资源空间配置存在区域集聚以及北部原始林区附近应急资源配置不足等不合理问题。在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森林火灾应急资源储备情况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应急物流系统所需时间最少和费用最小为目标进行优化的森林火灾应急资源分配模型。【结论】最后通过实例证明,该模型可以优化森林火灾应急物流系统中资源配置体系,为应急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了指导,对于实现科学决策指挥,保护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生态资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缩小农户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量化分析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新时代新征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助力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分工与专业化效应、优化家庭劳动力配置与促进林地流转经营的理论,构建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川和广西的2 413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林业社会化服务采纳程度下的影响差异及其分解效应。【结果】1)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增收效应,且对低收入农户家庭的增收效应更大,有利于缩小农户家庭收入差距。2)林业社会化服务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家庭收入的边际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林业社会化服务可使基尼系数显著减小,总体呈现分位点越低边际贡献越大的变化趋势,林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缩小农村家庭收入差距。3)系数效应主导了农村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中,户主是否为村干部、林业收入占比、林地细碎化程度、村距县城距离、地形是影响Q10~Q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测量误差和分解有偏问题,采用新的估计方法重新测算中国2004—2015年的林业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以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前中国林业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质量。【方法】首先利用Battese等(1995)提出的"一步法"随机前沿模型(SFA)对各省林业技术效率进行估算,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然后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各省及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4大区域的林业TFP增长率,分析其时序增长与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将TFP增长分解为前沿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2部分,确认不同省份林业TFP增长的来源。【结果】1)中国林业生产中存在比较普遍的技术无效现象,平均技术效率只有0.546,还有很大提升潜力;2)年降水量、森林病虫鼠害防治面积和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数对林业技术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正好相反,森林火灾受害面积虽然影响也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样本期内,中国林业TFP年均增长16.48%,其中技术变化贡献了16.92个百分点,是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变化贡献了-0.37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TFP获得更快增长;4)中国林业TFP增长及其成分的空间差异明显,虽然几乎全部样本省份都实现了TFP正增长,但其中过半省份表现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恶化并存的"单驱动"型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结论】2004—2015年,主要是技术进步支撑中国林业TFP增长,林业技术效率水平低下且长期处于恶化状态对TFP产生负面影响;从各省份、各区域林业TFP增长特征的比较来看,虽然除北京外几乎所有样本省份都实现了TFP正增长,但省份间、区域间TFP增长速度差异很大,TFP增长的源泉也各不相同。因此,推动中国林业TFP持续增长,除了继续加大林业科技投入、促进林业技术进步外,加强对现有技术的吸收利用和减少林业技术效率损失同等重要;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林业TFP增长特征,实行因地制宜的林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扎龙湿地丹顶鹤全局空间分布模式和局部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准确揭示研究区内丹顶鹤种群特征及栖息生境质量状况,为研究区丹顶鹤种群栖息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扎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引入多尺度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和局部G-统计量研究方法,从全局和局部2种空间尺度来分析研究区自1981年成立保护区以来的30年间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动态。【结果】1)1981—2008年的近30年间,研究区丹顶鹤空间分布模式呈现阶段性变化的特征:1981—1990年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为随机或均匀分布模式,1996—2005年为聚集分布模式,2006—2008年为随机或均匀分布;2)丹顶鹤的全局分布模式经历了由随机或均匀分布→聚集分布模式→随机或均匀分布→聚集的变化过程;3)局部空间分布模式经历了由离散→聚集→离散→聚集的反复变化过程;4)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着较强的尺度依赖效应,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而在不同时间段,尺度效应的表现方式也有显著差异。【结论】1)无论从全局还是从局部分布看,丹顶鹤种群的空间分布变化剧烈;从长时间尺度上来看,丹顶鹤种群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模式的趋势,且聚集程度不断加强;2)局部模式变化是全局模式变化的指针;3)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着较强的尺度依赖效应;4)综合运用全局和局部的指数模型能更好地描述种群空间分布模式是进行种群空间分布模式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中利用HP滤波法对林业产出、林业资本、林业劳动、林业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林业生态政策进行趋势成分剥离,从而得到相应的波动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对林业经济波动的影响,并以我国黑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对林业经济波动具有明显的熨平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熨平效应愈加平稳。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型产业,探究城镇化与林业产业结构的关系对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林业产业合理布局、城镇化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基于1998—2015年的统计数据,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并结合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林业产业结构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新型城镇化是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结合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弹性系数均为正且呈倒"U"形,说明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在波动中下降,一段较为稳定期后出现小幅度增长趋势。对此,提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孟滦林管局是河北省林业局直属事业单位,全局总经营面积10.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7.2万公顷,森林总蓄积320万立方米,全局有10个国营林场,5个自办企业,现有职工1000余人。是一个集造林、经营、管护、科研任务为一体的林业管理局。随着国家林业建设方针的战略调整和林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更好地发挥档案在林业建设中应有的作用,越来越成为档案工作面临和解决的新课题,抓得好,会促进林业建设和林区经济的发展,否则将难以发挥服务于林业建设的作用。1991年,林管局机关档案室和下属的两个国营林场档案室达到了省三级档案管理标准;1994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份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并采用泰尔指数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5—2016年中国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53%,2016年增长高达13.44%,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其增长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的结果。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空间非均衡特征,整体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集聚格局,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区域间差异的影响逐步扩大。在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中,灾害影响程度起阻碍作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员工工资状况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