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我的养蜂路     
张为风  张耀健 《蜜蜂杂志》2020,40(10):22-22
笔者出生在养蜂世家,祖父在1930年开始饲养意蜂采荞麦蜜,以后从未间断。新中国成立后,笔者父亲一直维持家庭养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笔者已二十多岁,看到浙江的养蜂人到我地采洋槐蜜,我也跃跃欲试,希望像他们一样到祖国各地去放蜂采蜜。虽然父亲当时已年近60岁,但非常支持我这个决定。1979年,我们灵寿县的养蜂人一起拼车到广东省乐昌县坪石镇开始春繁,从此我们走上了大转地放蜂的道路。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蜜粉源植物,使养蜂人如鱼得水,也很有自豪感。在十多年的大转地放蜂生活中,我的养蜂技术在不断提高,同时也经历了养蜂人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2.
我要说的是我们这里的养蜂大户、具有30多年养蜂经验的乔银恒师傅.他今年52岁,18岁时就随父亲走南闯北养蜂,积累了很多养蜂技术和经验,是我们这里一位很出名的养蜂能手.这些年来,不管气候如何,丰年也好,欠年也罢,他所养蜂始终没有垮过场,亏损过钱.  相似文献   

3.
<正>我是一位普通的小学女教师,一直在乡村小学任教。在来回学校的路上,我经常看到有的养蜂人在田间、路旁搭起帐篷放蜂,想到他们成年累月漂泊在外,身无居所,风餐露宿,生活那么艰苦,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却很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由想起我的舅舅,他也是一位养蜂人,60多岁的他,养蜂已40余年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放蜂生涯都非常坎坷,富有浪漫、惊险和传奇色彩。我从舅舅身上仿佛看到许许多多养蜂人的影子。  相似文献   

4.
蒋志农 《蜜蜂杂志》2014,34(11):47-47
<正>当今,互联网已走进多数家庭,特别是年青人的家庭,大部分都有电脑。人们看书刊杂志的时间变少,而上网的时间增多。交友、聊天、购物、交费等无不与网络打交道。那么,书报杂志是否将退出历史舞台呢?笔者是快70岁的老年人了,认为当今的书报杂志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经常在养蜂一线的养蜂员来说,书报杂志更有其重要的实用价值。现在养蜂人的年龄大多偏大,三四十岁的养蜂人相对较少,特别是外出流动放蜂的蜂友,其主要养蜂  相似文献   

5.
王继法 《蜜蜂杂志》2005,25(6):45-46
李明路绰号的由来在山东省嘉祥县有这样一个养蜂人,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闪电手”,90年代被称为“养蜂能手”,进入新世纪他又被称为“蜂疗妙手”,他就是本文主人公李明路。为破解李明路绰号的由来,笔者于2003年3月下旬,专程采访了这位传奇式的人物。问:请谈谈“闪电手”的由来好吗?答:我们这里习武强身已成为传统,我10岁就投师学武,16岁时,被当地人称为“闪电手”。记得我刚养蜂不久,在四川放蜂,一天深夜,一个蜂友告知有7个地痞正在他的蜂场闹事,我闻讯忙让蜂友赶快报案,当我赶到蜂场时,这几个地痞闹得正凶,好言相劝不起作用便动起手来,我沉…  相似文献   

6.
正(续上期)"一顶帐篷支个家,追花夺蜜走天涯,风餐露宿千般苦,只为生活能养家。"这就是养蜂人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笔者养蜂7年的生涯中,虽然没有养家糊口的负担,但也充分感受到养蜂人生活的苦和乐。在完达山的深山老林里放蜂,几十里路没有人家。周围没有地方买东西,没有蔬菜,更没有文化生活。就是在蜂场的大本营虎头小西山,看一场电影来回都要走8 km路程。当年养蜂的环境太苦,生活也非常艰难。刚到  相似文献   

7.
叶俊 《蜜蜂杂志》2014,34(11):48-50
<正>1978年初秋,笔者因为患胃溃疡等病而住进我所在的野战医院下属的一个温泉疗养所。这里是山区,周围尽是高山峻岭、树木参天,附近则是一片片良田,环境非常秀美、宁静。当时正值荆条、向日葵和其它杂花开花的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养蜂人都到这里放蜂采蜜。过去笔者没有见过蜜蜂,也不知道蜜蜂是怎么来的,全被吸引住了。于是,每天有事没事都到附近的几个蜂场走一走、看一看。时间长了,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我现在才近50岁,能不能也像他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养蜂人来说,春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马年的年味还没散完,笔者就来到江苏省滨海市三中港开发区的养蜂专业户李洪亮家采访,他正忙着修钉蜂箱,收拾蜂场,儿子也在忙着整理装备,维修车辆,准备为蜜蜂追花夺蜜搬家。65岁的李洪亮师傅,年轻时就与蜜蜂结下了缘。2003年,儿子放弃打工回家跟他养蜂。养蜂是一个辛苦活,一年四季漂泊  相似文献   

9.
自从养蜂承包到个人以后,各地放蜂管理部门想方设法方便养蜂人,改变了以往要求养蜂人在放蜂前千里迢迢赶着开场地衔接会的做法,养蜂人只要写封信或打个电报就可以落实放蜂场地.这样做不仅方便了养蜂人,节省了开支,增加了收入,而且便于管理部门合理组织安排蜂群,充分利用蜜粉源资源,有计划地组织运输,创造出可观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养蜂人追花夺蜜,过着风餐露宿、居无定所的生活。多少年来,养蜂人都有一个梦,那就是既能走南闯北追花采蜜,又能时时过舒适的生活。生产生活两不误那该多好啊!多少年前可以说这是一个梦想,可现在已不再是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见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马刺村乡带河村的养蜂人谢兴富师傅和他的蜂场。当时看到他改装的养蜂车光明正大地摆在公路边油菜地里采蜜时,十分惊诧。一辆若大的货车被改装成能装百十箱蜜蜂的养  相似文献   

11.
傅铜元 《蜜蜂杂志》2014,34(12):43-43
<正>笔者养蜂已10年,在这10年中,养蜂带给我希望、快乐和无尽的感动。那是1999年的春天,笔者从当地一个四川养蜂人那里买来2箱蜜蜂,当时也没有想靠养蜂挣钱,完全是因为自己十分喜爱蜜蜂,把蜜蜂运到家里,心里亦是欣喜之至。然而,真正走上养蜂之路才发现其中的艰辛。刚开始那几年基本都是丰年不丰产,没有赔过钱,也无盈余。每次看着蜂友们高兴的谈论"收成"时,心时特别不是滋味。心想,自己是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12.
问题征答     
处女蜂王螫人向师傅们请教各位养蜂师傅 ,因为我热爱人类的朋友蜜蜂 ,1 997年我初中毕业走上了养蜂之路。过去我曾听说蜂王不螫人 ,蜂书上也说蜂王的螫针是她产卵的滑板 ,因为我有了这种认识 ,所以在捉王时就很大胆 ,哪知 2 0 0 1年在江苏睢宁县放蜂时先后被 2只在交尾期的蜂王  相似文献   

13.
正1954年出生的谷金双,是河北省唐山市一位普通养蜂人。现在是民间蜂友公益组织"中国蜂友联盟"管理员,虽然没有一分酬劳,但谷师傅做得有滋有味。用他的话说,养蜂30多年,要把自己用青春换来的养蜂经验,与蜜蜂的感情及在养蜂事业上的坚守,传递给更多的养蜂人。养蜂30多年的谷师傅,放蜂足迹遍布长城内外,体  相似文献   

14.
时间过得真快,笔者专业养蜂已有27个年头。近日,当我看着书柜里装订成册的《中国养蜂》杂志,一种留恋之情油然而生。《中国养蜂》伴我二十多年浪迹天涯、追花逐蜜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1978年,初中毕业后被哥哥王继贤引上了养蜂之路,从此我以草木为伴,以蜜蜂为友,以《中国养蜂》为老师。无论是在出发途中,还是在放蜂的帐篷里,《中国养蜂》一直伴随着我。1980年,好奇心过后,我感到养蜂人风餐露宿特别辛苦,收入也不高,且不被更多的人所理解,产生了改行的念头,是《中国养蜂》刊登的《探索蜜蜂王国奥秘的人》这篇介绍周崧老师的文章,使我重新…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我就热爱养蜂,那时我住在山沟里,收养过6群中蜂,因为不懂技术,全部死掉。1975年我又收到一群中蜂,但因买不到糖,秋后没喂足,到了冬天又死光了,我悲痛异常。从那以后我更加思念养蜂,天天晚上做梦都梦见槐花开了,南方养蜂人来放蜂了。后来我买了本地养蜂户的一小群病蜂,谁知到冬天又死光了。我没钱再买蜂了,朋友们说可以到火车站和码头去收蜂。  相似文献   

16.
《中国蜂业》2019,(11):26-27
<正>目前我国养蜂人均饲养蜂群数量较少(80~150箱)、产量低、养蜂人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益低。高产、高效蜂蜜生产技术人均饲养蜂群数可以到500箱,生产优质成熟蜂蜜、高产高效高收入。500箱蜜蜂需要2~3个养蜂点,视蜜粉源情况、蜜蜂品种与蜂群数量决定。其中一个有人值守,剩余放蜂点需有闲置大院或者有人协助照看。蜜蜂运输时需要雇用临时工。养蜂人需要有驾照,以便开车去放蜂点取蜜。这种饲养方法需要丰富的蜜粉源,只能粗放管理,很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养蜂人为什么养蜂?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这样说:为了得到蜂产品、为了生活才养蜂。没有一个人会这样说:为了给农作物授粉而养蜂。如果哪位养蜂人这样说:"我将蜂义务为农作物授粉,受益的是你,付出的是我,这是极不公平的。"那么这位养蜂人肯定会被人家赶走,因为凡人都有自尊心,伤了人家的心,人家不会原谅!我假设个案例来说明:某养蜂人(编者注:以下称"蜂友")将  相似文献   

18.
我不是养蜂人,今年还是一个读大三的在校学生。但我有一位令我感到骄傲的父亲,他是个养蜂能手。自从我从父亲那里陆续了解到杨多福师傅的一些经历以及“数控养蜂法”后,不禁感叹不已!想借《蜜蜂杂志》表达一下我对杨师傅的深切敬意,同时想谈一点对生活的主观看法。我...  相似文献   

19.
张传盈 《中国蜂业》2013,(3X):13-13
<正>尊敬的社长:我是一名退休已5年整的教师,现年66岁。我从17岁开始养蜂(1964年6月),至今已经有49个春秋了。在这几十年的养蜂岁月中,《中国蜂业》以及改名之前的《中国养蜂》对我的养蜂事业起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保证了我几十年养蜂事业的顺利持续发展。我从1972年开始订阅贵杂志,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间断过。有很多人订阅了杂志报纸,也许会出于工作繁忙或者其它一些原因的耽搁,不一定保证期期都能认真阅读。与这些人不同,我订阅的杂志每一本每一篇都要认真研读,我也因此吸收并记载了许多养蜂专家、师傅们的先进经验,不仅应用于自己的养蜂实践中,我还帮助过一大批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国家的富强,人们生活水平逐日提高,健康长寿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人民群众吃好穿暖后,想健康长寿是当前重要话题。我养蜂近40年,感悟到"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荒山;我得山丘平易过,只将养蜂胜神仙"。不是吗?以人们公认的长寿职业,养蜂人位居榜首。根据科学家调查,养蜂人平均年龄90多岁,对长寿职业分析,得到共识,为什么养蜂人能长寿,奥秘在哪里?我感悟到有如下几点。1养蜂能锻炼体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