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祁连山东段林区苗圃地青海云杉阿扁叶蜂的防治效果,笔者调查了青海云杉苗木受害程度,观察了阿扁叶蜂生活史,并研究了不同化学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祁连山东段林区青海云杉苗圃地阿扁叶蜂每2年发生1代。化学防控后,均降低了虫口密度、受害株率和苗木死亡率,与对照(CK)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防控方法应用后虫口密度、受害株率和苗木死亡率由高到低的排序均为CK蛹期土壤拌药成虫羽化盛期地表喷药幼虫为害期树冠喷药。其中幼虫为害期树冠喷使80%敌敌畏乳油2 000倍液后,防效最佳,虫口密度、受害株率和苗木死亡分别下降到0.52头/株、1.47%和0.12%。  相似文献   

2.
黄秋凤 《绿色科技》2023,(5):162-165
结合山丹县云杉丹巴腮扁叶蜂发生现状及丹巴腮扁叶蜂的特性,同时借鉴其他县区丹巴腮扁叶蜂的其他不同药剂的防治试验,根据常用的防治药剂和药剂使用广谱性、高效低毒、经济安全的特点,经过反复筛选,确定采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灭幼脲悬浮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灭幼脲悬浮剂等3种不同药剂在山丹县大马营镇中河村开展了防治实验研究,结果得出: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灭幼脲悬浮剂(1000+1000倍)2000倍液在幼虫2龄、3龄期防治,防治效果分别为92.8%、91.6%,均可达到最佳防治效果。通过试验找出了防治云杉丹巴腮扁叶蜂的最佳防治药剂、浓度和防治时间,为巩固河西地区云杉林的森林生态安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根据云杉丹巴腮扁叶蜂病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应用3.6%盐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和其他某氯氰菊酯农药对祁连山东段乌鞘岭保护站天然林区丹巴腮扁叶蜂幼虫进行了防治对照试验,对不同药剂防治效果和药物持效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应用3.6%盐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对防治云杉丹巴腮扁叶蜂幼虫具有防治率高、持效性长的特征,防治后的2d、8d、15d新老幼虫死亡率分别达到96.15%、96.97%、86.05%。  相似文献   

4.
蔡珺  张晓平  董莺 《中国林业》2009,(17):45-45
丹巴腮扁叶蜂主要分布四川、青海、甘肃武威(天祝),该虫属膜翅目、广腰亚目、广背叶蜂总科、扁叶蜂科,于1989年在甘肃省天祝县乌鞘岭林区青海云杉人工幼林地上初次发现,危害面积850亩。1991年扩展到天然幼龄林分和林间苗圃,受害面积3000亩。2005年其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发生面积1万余亩,平均有虫株率17.5%,严重区域达100%。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化学药剂对云杉腮扁叶蜂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利用1.2%烟碱·苦参碱乳油300倍液防治云杉腮扁叶蜂成虫,防治效果为28.57%;利用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为62.24%;利用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1000倍液防治效果达82.65%;利用弥雾机按高效氯氰菊酯、柴油、水的体积比为1:2...  相似文献   

6.
依托昆嵛山森林生态定位观察站所设市的40块永久性样地,比较了群落自然演替13 a的林内灌草多样性指数、物种周转率以及食叶害虫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危害程度,评判食叶害虫对林分结构变化的短期潜在功能作用.结果表明:赤松纯林内灌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50和0.79,分别低于1996年的2.69和0.85;黑松混交林内灌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27和0.79,分别高于1996年的1.85和0.77.赤松和黑松混交林下的灌草种类13 a的整体物种周转率达到125.9%;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严重林分(虫口密度>25头·株-1)的树木死亡率(平均13.35%)极显著高于腮扁叶蜂发生较轻的林分(P=0.003 8),树木死亡率与腮扁叶蜂虫口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并与林分郁闭度显著相关,但与林分密度不相关;腮扁叶蜂发牛严重林分的树木胸径平均增长量略高于发生较轻的林分,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从本研究结果看,在昆嵛山,与未发牛腮扁叶蜂的林分相比,腮扁叶蜂危害导致树木死亡率升高有可能加速林分密度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云杉丹巴腮扁叶蜂属膜翅目,扁叶蜂科,主要分布于四川、青海和甘肃。其幼虫危害青海云杉,也危害华北落叶松等。位于甘肃省天祝县祁连山北坡的由青海云杉为主组成建群种的水源涵养林,是石羊河流域的主要集水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云杉丹巴腮扁叶蜂自1989年在天祝县乌鞘岭林区更新地内首次发现后,先后向乌鞘岭、哈溪、华隆、夏玛等林场林区漫延,面积白最初的50多公顷,发展到1000公顷,截至目前累计发生近3400公顷。为准确掌握该害虫的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8.
董莺  张晓平 《中国林业》2009,(16):48-48
丹巴腮扁叶蜂属膜翅目,广腰亚目,广背叶蜂总科,扁叶蜂科。在祁连山东端甘肃天祝境内主要分布于乌鞘岭、哈溪、夏玛等林区的天然与人工幼林地、退耕还林区和林间苗圃地,寄主植物为青海云杉。成灾受害的云杉林地,针叶被取食殆尽,枝条上挂满虫巢,犹如火烧,植株衰枯死亡,林相残败。邻近重害林地的中、幼林单株上,出现枯黄的虫害枝。  相似文献   

9.
青海云杉是青海省主要的乡土针叶树种,也是海东市天然分布的水源涵养林重要组成树种。青海云杉也适宜人工种植,但近年来其有害生物越来越多,影响了长势。通过对海东市青海云杉有害生物的调查,危害海东市青海云杉的有害生物有12种,隶属3界5门5纲7目7科11属。其中松皮小卷蛾和高原鼢鼠在人工林危害较重;云杉丹巴腮扁叶蜂、黄腹阿扁叶蜂在天然林危害较重。为了增强林分的可持续控灾,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几种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特点及其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昆嵛山重要旅游景区赤松、红松的正常生长,维护景区沿线景观,于2009年开展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特点的调查,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利用无公害植物源杀虫剂1.2%烟碱.苦参碱乳油开展了昆嵛山腮扁叶蜂防治试验并确立了可靠的操作技术。结果表明:昆嵛山腮扁叶蜂在不同林分类型中的有虫株率差异极显著(F2,6=12.570,P=0.007),虫口密度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F2,6=12.807,P=0.007);其中赤松纯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均最高。1.2%烟碱.苦参碱乳油(750~1 500)g/hm2,按照原药与柴油容量比1∶9,1∶12和1∶5 3个浓度实施喷烟,15 d后各林分内的腮扁叶蜂校正死亡率均达80%以上,浓度1∶9处理后昆嵛山腮扁叶蜂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其它2个浓度处理,因此,该浓度配比可以作为今后大面积防治腮扁叶蜂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调查了云杉阿扁叶蜂不同食叶强度时青海云杉的侧枝、胸径生长量,建立了针叶损失率与虫口密度、侧枝生长量、胸径生长量相对损失率之间的相关数学模型,级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划分了受害等级,为指导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云杉阿扁叶蜂不同食叶强度时青海云杉的侧枝,胸径生长量,建立了针叶损失率与虫口密度,侧会生长量,胸径生长量相对损失率之间的相关数学模型,级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划分了受害等级,为指导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丹巴腮扁叶蜂(Cephalcia danbaica Xiao),自1987年由肖刚柔教授根据采自四川丹巴(桑地)的标本,定为新蜂种以来,迄今未见有关其生物学和为害的报道。近年来,该虫在青海部分林区为害相当严重,现将其发生情况记述如下。一、生物学特性 (一)寄主主要为害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亦加害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 (二)分布国内发生于四川(丹巴)、甘肃(武威),青海(大通),互助,湟中。大通县东峡林区是丹巴腮扁叶蜂的严重发生地,境内多青海云杉的片状纯林,海拔为2600-2800m。 (三)生活周期和主要习性 1.成虫发生期观察方法是在奇数年份,选择受害的云杉树,在其下用尼龙纱围绕基干扎成裙网,共计5个。在成虫出现前,每日检查一次,捉净网中当日羽化的成虫。这样直至羽化结束。据1989年定位观察,共查得成虫747头,其中雄蜂226头,雌蜂521头;  相似文献   

14.
孙小霞  袁虹 《中国林业》2012,(13):36-36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河西地区水资源的贮蓄中心,在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河西走廊人民生存发展的命根子。由于祁连山区气候干旱,林区人为活动频繁,林分树种单一,森林生态系统失衡,森林病虫害常年暴发成灾,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危害。随着保护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的全面实施,保护区森林资源面积逐年扩大,森林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这就要求保护区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提高有害生物防控水平,有效保护森林健康,以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生危害的森林害虫主要有云杉梢斑螟、松点卷蛾、异色卷蛾、云杉阿扁叶蜂、丹巴腮扁叶蜂、云杉多露象甲。发生危害的主要林木病害为青海云杉叶锈病、云杉落针病、云杉叶枯病、山杨黑斑病、山杨叶锈病、桦木  相似文献   

15.
云杉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iceacola),属膜翅目,扁叶蜂科,阿扁叶蜂属,是我国新发现种。该虫1983年首次在甘肃张掖地区山丹县大黄山林场发现,危害青海云杉(Picea cassifolia)为食叶害虫。据调查,成灾林区有虫株率100%,虫口密度970~12,000多头/株。蔓延很快,1983年危害150亩,1985年已蔓延到3,500亩。为害严重林分的林木针叶被食尽,枝上结满虫巢(见照片),林木处于濒死状态,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和发育。经四年观察研究,兹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云杉丹巴腮扁叶蜂属膜翅目墒叶蜂科。国内分布于四川、青海和甘肃。幼虫危害青海云杉,也危害华北落叶松等。该害虫自1989年在天祝县乌鞘岭林区更新地内首次发现后,先后向乌鞘岭、哈溪、华隆、夏玛等林场林区蔓延,面积自最初的50多公顷,发展到1400公顷,其中原工程造林区650公顷,2000年以来的退耕还林区260多公顷,其他天然林区480多公顷,天祝县部分国有林场苗圃内也有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天然赤松次生林中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口密度与森林空间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利用空间结构指标调控森林害虫的生态控制技术。【方法】在昆嵛山天然麻栎-赤松次生混交林中设置面积为6 hm2的样地,测定昆嵛山腮扁叶蜂寄主赤松、黑松、多脂松的空间结构指标树种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虫口密度,分析各指标与虫口密度之间的关联性。对每株样木分别从上、中、下层,东、南、西、北4个方向统计虫巢数量,以虫巢数的3倍作为株虫口密度。【结果】赤松上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口密度与角尺度呈显著正相关(R~2=0.821,P=0.034),与胸径大小比数(R~2=0.903、P=0.013)和树高大小比数(R~2=0.906、P=0.013)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混交度相关性不显著(R~2=0.177、P=0.481);黑松上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口密度与角尺度呈显著正相关(R~2=0.858,P=0.024),与胸径大小比数(R~2=0.043、P=0.739)、树高大小比数(R~2=0.237、P=0.406)均呈负向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与混交度相关性也不显著(R~2=0.251、P=0.390);多脂松上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口密度与角尺度(R~2=0.032、P=0.772)、胸径大小比数(R~2=0.180、P=0.447)、树高大小比数(R~2=0.194、P=0.458)、混交度(R~2=0.653、P=0.098)等各空间结构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3个树种中,赤松和黑松的虫口密度与空间结构的相关性强于多脂松;不同空间结构指标相比较,虫口密度与角尺度和大小比数的相关性强于角尺度。【结论】空间结构指标角尺度和树种大小比数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的生态调控作用优于混交度。森林经营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口密度与空间结构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尽量降低角尺度即营造均匀的松属树种林分以提高对虫害的抵御能力,同时尽量提高树种大小比数即改善林木生长状况以抑制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温度、降水量、温湿度系数与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动态变化的关系,探索气象因子对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的影响。[方法]在昆嵛山区选取7块标准样地,调查昆嵛山腮扁叶蜂发育期内的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以及越冬蛹数量,然后统计分析温度、降水量、温湿度系数与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昆嵛山腮扁叶蜂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所需的温度不同。6、7月份较高的降水量有助于昆嵛山腮扁叶蜂产卵和孵化,较低的降水量有利于其下树入土。同一样地的昆嵛山腮扁叶蜂越冬蛹的数量在不同年份中差异极显著(P<0.001);且所有样地的越冬蛹总量和虫口密度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昆嵛山腮扁叶蜂的虫口密度与发育期降水量和温湿度系数的年份变化趋势一致,但与温度的年份变化趋势不一致。2011年较低的温度、较高的降水量和温湿度系数造成了昆嵛山腮扁叶蜂的越冬蛹数量增多。[结论]低温高湿环境适合昆嵛山腮扁叶峰越冬蛹的生活。气象因子在调控昆翕山腮扁叶蜂的发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为森林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对落叶松腮扁叶蜂(Cephalcia lariciphila)越冬态整株虫口密度与1/8样方不同方向虫口密度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越冬态整株虫口密度与南面+北面1/8样方虫口密度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0.9596,并拟合出了整株虫口密度估算模型为y=24.457222+3.37589x(y为整株虫口密度,x为南北各1/8样方40-80 cm段虫口密度之和)。  相似文献   

20.
昆嵛山腮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昆嵛山腮扁叶蜂1983年首次发现于烟台市昆嵛山林场,在烟台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入土做土室越夏越冬,主要危害红松、赤松等,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经试验证明以氧化乐果5倍液涂环防治幼虫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