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和森林植被遭破坏,坡耕地面积逐年增加等人为因素是云南省沙化土地形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沙化土地的特点,将其划分为河漫滩沙化,淤积沙化,风沙化,沙石化和土林等5个化土地类型,沙化土地造成土地产生力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制约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省现有沙化土地面积6425.2hm^2,经过折5年的治理,各类土地面积有明显变化,对今后沙化土的治理提出了综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2.
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和森林植被遭破坏,坡耕地面积逐年增加等人为因素是云南省沙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沙化土地的特点,将其划分为河漫滩沙化、淤积沙化、风沙化、沙石化和土林等5个沙化土地类型。沙化土地造成土地生产力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省现有沙化土地面积6425.2hm2经过近5年的治理,各类土地面积有明显变化,对今后沙化土地的治理提出了综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3.
甘肃是我国沙漠面积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建国5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治沙工作,沙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治理沙漠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振兴经济的重点,广大群众和科技人员坚持不懈地与风沙灾害作斗争,使沙漠治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省的沙漠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荒漠带,东起景泰县营盘水,西至甘新交界,分属腾格里、巴旦吉林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和一些带状小沙漠。多数沙区土壤贫瘠,有机质极为缺乏,沙丘间平地和沙荒滩地多为荒漠化草甸土和盐化草甸土,气候条件极为干旱,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大面积的植被难…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年来内蒙古地区荒漠草原严重退化的生态问题,文章归纳总结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及其退化面积概况,综述了关于内蒙古荒漠草原退化表现及影响因素、荒漠草原退化监测及评价体系以及荒漠草原退化治理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目前关于荒漠草原退化研究多集中在荒漠草原退化现状、荒漠草原退化影响因素以及退化不同阶段植被及土壤特征等方面,而在荒漠草原退化监测及评价、荒漠草原退化过程机理、荒漠草原生态重建的方法及技术体系方面具有很大改进余地及深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婵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漠化具有易发生、退化快、恢复难、危害大等特点。清镇市作为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县(市、区)之一,通过多年研究实践,完成了喀斯特生态经济植被恢复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其主要任务是培育适生的经济林木树种或筛选当地适生优良树种在示范基地阳.呻植,并配套研究出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的技术,形成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6.
张学全 《林业调查规划》2013,38(2):121-124,129
基于香格里拉县2009年荒漠化调查成果资料,全县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7 064.5 hm2。分析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主要为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等自然原因和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等气候因素以及过度樵采和放牧等人类活动。藉此提出了建立荒漠化动态监测与预报系统,加大资金投入,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设沙障固沙、发展水利、改良土壤等土地荒漠化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甘肃中部在历史上曾经是农林畜牧发达地区,但近几百年来演变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目前残存一定数量的木本植物资源和天然植被。根据该区气候、土壤和植被情况,分为北部荒漠草原灰钙土带、中部干旱草原暗灰钙土带、南部森林草原灰褐土带3个土壤气候带,并依据适地适树原则提出了各带振兴林业生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疆的荒漠、荒漠化及防治荒漠化日新疆的气候干旱多风且降雨少,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因而植被稀少,沙荒广布。新疆荒漠戈壁面积102.3万km2,占全疆土地62%。全疆87个县市中53个县市均有沙漠分布,全疆荒地土壤中,盐碱土占37%,盐渍化耕地占耕...  相似文献   

9.
林地和森林红线。全国林地面积不低于46.8亿亩,森林面积不低于37.4亿亩,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00亿立方米。划定依据主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湿地红线。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划定依据主要是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成果。荒漠植被红线。全国治理宜林宜草沙化土地、保护恢复荒漠植被不少于56万平方公里。划定依据主要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春季表土水分的动态监测,对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春季表土含水量大部分小于10%;不同耕地利用中,免耕地土壤含水量最高,且第3次采样中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已翻耕地第2次采样土壤含水量变化很大;林地较其他土地利用表土水分含量高,且波动幅度较小。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依次为:林地〉草地〉灌丛〉耕地,这主要与土地利用状况和植被覆盖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造林地区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治理技术思路.针对退耕还林超坡耕地、一般坡耕地及沙化土地,选择不同的整地方式、适地适树选择造林苗木、采取多种造林方式,造林效果好,模式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延安地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形复杂,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大部分地区海拔800~1800米,区内水、热分布不均匀,由南向北渐次恶化。该区主要地带性土壤为黑垆土,南部林区为灰褐土。灰褐土有机质含量高,水土流失较轻,也较肥沃。耕作土壤为黄绵土,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不高。植被由南向北,由森林带经过森林草原带,逐渐过渡到榆林地区的荒漠带。延安  相似文献   

13.
根据阜新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生态因子,采用基部灌溉埋条与扦插两种无性繁殖方法培育毛白杨幼苗。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基部灌溉埋条比扦插育苗成活率高,单位面积苗木产量高。同时,埋条育苗能节省种条,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存梭梭荒漠植被地理分布及其斑块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2001年出版的《中国植被图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ARC/INFO(NT版)和数字化仪,提取梭梭荒漠植被信息,绘制梭梭荒漠植被地理分布专题图,并以此为基础,对梭梭荒漠植被的群落类型、分布格局及其斑块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近年来对梭梭荒漠植被结构的调查结果,对我国梭梭荒漠植被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现存梭梭荒漠植被总面积约11.4万km2,其中,以新疆分布的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梭梭荒漠植被总面积的73.1%,其次是内蒙古,约占全国的14.1%,青海省和甘肃省的分布面积较小,分别占全国的7.9%和4.9%;不同梭梭荒漠群落类型的面积不尽相同,其中,梭梭柴砾漠的面积约占全国梭梭荒漠植被总面积的37.3%,梭梭柴沙漠约占全国的21.3%,白梭梭荒漠约占全国的23%,其他梭梭荒漠群落类型的总面积约占全国的19.4%。我国梭梭荒漠植被分布在107.6—77.3°E,47.4—36.1°N;垂直分布87~3174m;在梭梭荒漠植被分布区的东界和南界,主要分布的梭梭荒漠群落类型是梭梭柴砾漠,在西界和北界,主要分布的是梭梭柴沙漠。组成我国梭梭荒漠植被的斑块共180个,主要特征是:小斑块多,大斑块少,斑块之间的面积相差悬殊,多数斑块之间距离较远。虽然我国梭梭荒漠植被分布面积大,但群落盖度小,盖度小于30%的面积约占现存梭梭荒漠植被总面积的70%。  相似文献   

15.
科尔沁沙地南缘沙化土地治理区有林地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南缘沙化土地治理区有林地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治理区有林地与未治理沙化土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存在明显差异,在土壤养分改善过程中,呈现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速效钾养分指标同步上升的规律,表明人工的治理措施以及植被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较强;有林地与对照样地PH值差异相对较小,表明人工的治理措施以及植被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在土壤的酸碱性上较弱。  相似文献   

16.
1982—2013年准噶尔盆地植被长势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6,(5):39-46
利用准噶尔盆地1982—2013年的GIMMS NDVI3g数据,以及温度、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数据,结合当地防沙治沙工程等人类活动,分析近32年来该区域的植被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33.0%的区域呈现植被退化现象,约20.0%的区域呈现植被恢复现象。2)植被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干旱区域,植被覆盖稀疏,为半荒漠地带;植被显著恢复的区域主要位于植被较浓密区域。3)近32年来温度的上升使得干旱区的蒸发量增大,因降雨量变化不明显,因此干旱趋势加剧,植被的长势变弱;而准噶尔盆地南部区域,因区域供水平衡稳定,温度的上升促进了植被的生长。4)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的植被长势变化影响不明显。土地沙漠化治理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应该不断加强该区域的土地沙漠化治理及治理成效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青岛东部废弃建筑石材矿山治理工程为例,通过对植被系统中的植物生长势、多样性和盖度,以及治理技术对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对生态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坡面植被覆盖达到95%以上,植物根部已经深入营养基质下部岩石裂缝;3个样方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6、0.75和0.76,多样性指数较高且相差不大;植被恢复后土壤容重降低了17.61%,最大持水量提升了15.07%,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明显增加。通过生态治理技术建立的植被总盖度、植物密度和生长速度都高于自然植被;植物群落多样性好,整体协调性高;该技术还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状况,提高土壤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格尔木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布较大,且发展活跃、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本研究结合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格尔木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布、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了格尔木沙漠化发展趋势,最终提出了土地沙漠化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石灰土是一类土层较浅薄、土壤有效水分范围狭窄、PH值中性至微碱性、但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自然肥力较高的非地带性土壤,浙江省约有面积300000hm~2,浙西北是其主要分布区域。由于气候、地形地貌、母岩、土壤、植被等因素的影响,石灰土地域的森林植物区系在种类组成、分布等方面与邻近的地带性土壤地域相比常常具有一定的相异特性。近年来,虽有一些学者对浙江省石灰土地域的植物及植被类型进行过研究,但迄今尚未有人对其森林植物区系进行过系统  相似文献   

20.
额济纳荒漠绿洲环境容量与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额济纳荒漠绿洲生态环境的变迁经历了一个复杂且漫长的时期,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进程和人工绿洲建设的过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荒漠河岸林植被退化、水质恶化等情况严重。本文通过对绿洲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的系统分析,以“以水定地”、“水土平衡”的生态考核原则对绿洲环境容量进行评价。并对绿洲开发利用作了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额济纳荒源绿洲水资源利用及其生态经济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