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成都市30 m×30 m分辨率的ASTERGDEMV2版DEM为数据源,基于ARCGIS10.2构建邻域分析法的地形起伏度批量提取模型,提取不同大小矩形邻域窗口的地形起伏度,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最佳计算单元,在此基础上,将最佳计算单元的地形起伏度与海拔分级图进行空间联合,得到成都市的基本地貌形态类型图。结果表明:成都市地形起伏度提取的最佳计算单元为14×14网格大小(176 400 m2),中起伏度及以下地形占98.54%。全市基本地貌形态类型有20种,其中主要类型5种,面积占96.52%。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西北部的龙门山脉地形起伏变化多样,集中分布了13种类型;低海拔丘陵类型主要集中在龙泉山脉及龙门山脉与成都平原接合部区域,在中部及东部呈零星分布。低海拔平原和低海拔台地两种主要类型主要分布在龙泉山脉与龙门山脉之间及龙泉山脉的西南部。  相似文献   

2.
基于广西红水河流域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采用窗口分析和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工具,提取了广西红水河流域地形起伏度,从海拔高度和面积比例方面分析了该流域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中的回归分析法对广西红水河流域各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地形起伏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广西红水河流域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广西红水河流域的地形起伏度介于0~2.42之间,并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红水河上游的乐业和凌云县,低值主要分布在红水河下游等地区;广西红水河流域各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与其平均地形起伏度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流域人居环境地形适宜程度整体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以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局部山区为研究区域,利用空间分辨率为5m和30m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通过ArcGIS软件提取其海拔、坡度、地表粗糙度和太阳辐射4个地形因子,结合SPSS中的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缓冲半径R为100~5 000m)5m和30m分辨率的DEM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空间尺度变化,5m和30m分辨率DEM中提取的地形因子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当R≥500m,30m分辨率的DEM的海拔显著大于5m分辨率的海拔;当R≥1 500m,30m分辨率DEM的坡度显著大于5m的坡度;当R≥2 500m,30m分辨率DEM的地表粗糙度显著大于5m的地表粗糙度;但R≥1 000m时,30m分辨率DEM的太阳辐射显著小于5m分辨率的太阳辐射。其中坡度与太阳辐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对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山地丘陵区,选择高分辨率的DEM更能清楚地反映地形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省望谟县望谟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ArcGIS平台成功提取包括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地表粗糙度在内的4个宏观地形因子,对地质灾害点在各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宏观地形因子上,望谟河流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1 245~1 345 m区域;灾害主要集中在地形起伏度70 m以上地区,在≥200~500 m区间较为集中;在地表切割深度为≥75~150 m区域内分布最多,地质灾害规模在地表切割深度150~200 m区域最大;在地面粗糙度≥1~1.02和≥1.2~1.4区间内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吴曦  罗君  郑吉林 《绿色科技》2020,(4):154-157
指出了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在地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较之传统的地貌学分类,基于DEM数据划分地貌类型的方法更全面、准确。以30m×30m的GDEMDEM数据为基础,以高程和地形起伏度为指标对该地区地貌形态进行了划分,结果显示: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分析窗口面积为0.15km2,汉源地区的整体地貌特点为:东、西两面山地环绕,逐渐向中部倾斜。该地区地貌类型多样,共划分出9种地貌形态。以该区进行地貌类型划分的尝试,具有典型代表性,为基于DEM的地貌类型的快速定量系统划分提供了经验与方法,分类结果与实际地貌类型相符,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与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DEM的2种提取地形特征线算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1∶5万的DEM规则数据作为数据源,分别利用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提取法(基于平面曲率、坡向变率)、地形地表几何形态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结合分析法提取其地形特征线(山脊线、山谷线),并根据提取效果选取研究区的西北区作为效果比对样区.对3个提取效果进行对比后发现:①分级阈值的合理判定是正确提取地形特征线的关键;②基于地形地表几何形态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结合分析法提取的地形特征线效果最佳,而基于平面曲率、坡向变率提取的地形特征线效果各有优缺.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规模地形仿真的特点,介绍了大规模DEM数据的基于金字塔结构和分块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方式.给出了数据的动态调度算法;实现了基于视点和区域起伏度的地形LOD简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块缝合带的分块连接算法,并开发了一套大规模地形的实时地形仿真原型系统,通过实验证明该算法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TanDEM-X单极化InSAR数据,研究基于相干系数的SINC模型森林高度估测方法,并分析5 m高分辨率的LiDAR DEM和30 m中等分辨率的SRTM DEM对模型估测精度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首先对观测的相干性进行非体散射失相干校正得到体散射失相干γVol,然后基于SINC模型将γVol的相干系数作为输入估测森林高度。以LiDAR提取的森林高度为验证数据,均匀选取150个检验样本,分别在15 m×15 m、30 m×30 m、50 m×50 m和100 m×100 m大小的样本尺度上进行精度评价,并与DSM-DEM差分法进行对比,分析2种方法的精度和适用性。【结果】5 m和30 m分辨率的参考DEM对SINC模型森林高度估测结果影响较小,随样本尺度增大其影响可逐渐忽略,当样本大小为100 m×100 m时,LiDAR DEM和SRTM DEM估测结果的R~2分别为0.54、0.51,RMSE分别为2.38、2.51 m,精度分别为77.19%、75.99%;相比SINC模型法,DSM-DEM差分法在各样本尺度上的表现更好,但森林高度估测结果存在明显低估现象,必须采用森林高度实测数据进行校正,当样本大小为100 m×100 m时,R2为0.79,校正前后的RMSE分别为2.57、1.63 m,精度分别为75.44%、84.41%。【结论】基于相干系数的SINC模型法估测森林高度,以30 m空间分辨率的SRTM DEM进行地形补偿和地理编码,可以取得较好结果;虽然该方法的精度相比DSM-DEM差分法略有下降,但既不需要实测森林高度数据进行标定,也不需要输入高分辨率的DEM,具有大范围森林高度制图的潜力和更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德国宇航中心TanDEM-X数据为信息源,采用干涉技术提取植被覆盖区的地形,将相关系数、山脊线与山谷—水系线作为评价指标,对比5种地形数据(数字化DEM、SRTM–DEM、ASTER GDEM、TanDEM-X Monostatic-DEM,TanDEM-X Bistatic-DEM)在地表起伏表达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DEM精度高,但是获取方式费时费力;SRTM-DEM能表现宏观地形,但分辨率低;ASTER GDEM分辨率有所提升,但是对地形的表达精度偏低;TanDEM-X干涉地形数据分辨率高,但是在林区受到森林冠层高度影响,实为数字表面模型,无法提供准确可靠的林下地形信息。  相似文献   

10.
草坪施肥,一方面补充草坪对氮素等矿质养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着眼于培肥土壤,以期进入"好草坪、好土壤,好土壤、好草坪"的良性循环,是获得优质长寿草坪的又一重要措施。(1)根据草坪的需肥特点,强调以氮肥为主,配合钾、磷,兼及其他的全价肥料。低培育管理的草坪,每年至少补给氮素0.5kg/100m2(相当于尿素1.2kg/100m2);高者可达5~7.5kg/100m2(相当尿素11.1~16.7kg/100m2)或更多。草坪对钾磷的需要量分别为氮的1/2~1/3、1/5~1/10,加上考虑营养元素间的淋溶、固定等差异,一般氮∶钾∶磷比例为2∶1~1.5∶1(氮的  相似文献   

11.
DEM在低山丘陵区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基于多角度、新方法的综合治理迫在眉睫。DEM模型能准确快速地反映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在低丘的治理中有着多层次的应用。笔者提出了应用DEM模型进行低山丘陵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模拟方法,划分区域作物优生区、适宜区的操作流程以及土地利用分区的确定,并把理论应用到小流域的具体实践中,数字化地形图建立样区的DEM模型,根据DEM数据监测样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坡度等级分布,提取坡度>25°的耕地,为小流域进一步的退耕还林做数据支持。实验结果表明:应用DEM模型能形象地表达区域的地形因子及流域特征,在低山丘陵区的综合治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在广西宁明县以马尾松和桉树为例,对比分析野外实测与利用1∶10 000比例尺DEM推算的地形因子所建不同树种生产力模型的精度,探讨了高分辨率DEM在森林生产力估算中的作用.结果认为:①基于1∶10 000比例尺DEM推算的地形因子可代替实测数据进行森林生产力建模,其精度满足估算要求;②仅利用立地条件不能进行马尾松生产力建模,但却能建立桉树模型.对两树种而言,均是用树龄与立地条件共同建立的模型更优.  相似文献   

13.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is usually used to express a topographic surface in three dimensions and to imitate essential natural geography. DEM has been applied to physical geography, hydrology, ecology, and biology. This study analyzed digital elevation data sources and their structure, the arithmetic of terrain attribute extraction from DEM and its applications, and DEM’s error and uncertainty algorithm. The Hayachinesan mountain area (in northeastern Japan) was chosen as research site, and the focus was on terrain analysis and the impacts of DEM resolution on topographic attributes, analyzed using TNTmips GIS software (MicroImage, Inc., USA) and “Digital Map 25,000” (published by the Geographical Survey Institute of Japan in 1998).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DEM is a very effective tool for terrain analysis: many terrain attributes (such as slope, aspect, slope type, watershed, and standard flow path) can be derived, and these attributes can be displayed with both image and attribute databases, with the help of GIS; (2) DEM resolu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errain attributes. The following details are shown: (a) DEM resolu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lope estimation: the average slope becomes smaller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becomes larger when DEM resolution changes from fine to coarse, and the different impacts of DEM resolution on different slope rang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adient classes: 0–10° (underestimated slope), 10–35° (overestimated slope), and >35° (little impact on slope estimation); (b) DEM resolution has little effect on aspect estimation, but flat areas become larger when DEM resolution changes from fine to coarse; and (c) the quantity of hydrologic topography information declines as DEM resolution decreases.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5, 27(2)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14.
银中杨短轮伐期纸浆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银中杨进行苗龄型选择、造林密度、混交造林、营养元素测定和施肥等试验,对营造银中杨纸浆林的各环节的技术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确定了提高银中杨生长量和木材质量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银中杨纸浆林定向培育宜采用2根2干、3根2干壮苗,采用株行距2 m×4 m、3 m×4 m栽植,8~12 a轮伐。造林后的前3 a林粮间作。施肥的林龄是4~6 a,最佳施肥时间是7月上旬;最佳施肥配比为N∶P∶K=1∶0.84∶0.87。采用与胡枝子、沙棘混交造林,能促进银中杨的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物量及光能利用率较纯林高15%左右。为半干旱地区营造纸浆林提供了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雅安不同海拔地区的珙桐群落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珙桐群落在雅安不同海拔地区的梯度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阐明珙桐群落土壤性质对海拔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而有效指导珙桐群落的保护,在雅安的珙桐群落分布带上选取了1 000 m-1 500 m、1 500 m-2 000 m和2 000 m-2 500 m 3个海拔梯度,测定海拔1 000 m^2 500 m范围内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计算并分析土壤C∶N、C∶P、C∶K、N∶P、N∶K和P∶K。结果表明:(1)雅安的珙桐群落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变化范围分别为7.08 g·kg^-1~86.26 g·kg^-1、0.73 g·kg^-1~5.74 g·kg^-1、0.27 g·kg^-1~1.77 g·kg^-1和20.56 g·kg^-1~70.37 g·kg^-1,且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加。(2)土壤中C∶N、C∶P、C∶K、N∶P、N∶K和P∶K范围分别为8.91~33.98、22.25~78.06、0.17~3.53、1.47~5.80、0.02~0.23和0.01~0.06。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土壤中C∶N、C∶P和N∶P变化趋势类似,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土壤中C∶K、N∶K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P∶K在不同海拔梯度下变化趋势不大。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基于R2V和ArcGIS9.3软件,以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1∶10000地形图为基础材料,通过R2V软件提取等高线,在ArcGIS软件里生成DEM及坡度、坡向图,经分析得出:这种方法制作DEM和坡度坡向图,设备简单,投入成本低,速度快,数据容易更新,但应注意制作过程中的精度和数据完整性;从DEM看出,城子乡地势总体西高东低,自东向西呈阶梯状地势逐渐升高;由坡度分析得知:城子乡15°以下土地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地区,15°~25°土地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比较集中,城子乡25°以下土地面积3354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4%;由坡向分析得知:城子乡无坡向、东南、正南和西南坡向土地面积18787.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2.48%,其分布范围广,主要位于中东部地区。因此,适宜于开发为农业用地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7.
以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的森林为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将林相图与DEM进行叠置分析,研究不同坡度森林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阔叶林在25°以下坡度所占比重为93.4%,25°~35°坡度范围内为5.5%,35°~45°坡度范围内为0.9%,45°坡度以上的为0.2%。幼龄林在不同坡度上分布基本一致,均为2%;中龄林随坡度的增加依次为31%、21%、19%、15%;近熟林所占比重在25°坡度以下为38%,在25°~35°坡度上为34%,在35°~45°坡度上为38%,45°以上为48%;成熟林依次为21%、34%、34%、32%;过熟林依次为5%、9%、7%、4%。  相似文献   

18.
场地平整是工程建设中先行的步骤,通过GIS软件的三维分析模块、地统计分析模块能精确有效地分析目标平整场地所需挖填的土方量及其分布位置。文章总结了在场地平整施工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探讨GIS技术中的数字地形分析在常规工程测量作业中的优势,研究以成都植物园作为平整设计的假设,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对高程点测量数据构建TIN,并对TIN进行修正以反映真实地形特征,通过TIN转化得来的DEM格网与设计最优高程拟合曲面进行栅格数据运算得出挖填土方量。  相似文献   

19.
遥感数据分析林区的植被和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炳香  杜纪山 《林业科学》2006,42(4):7-11,F0003
以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潮查林场为试验区,选择合适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TM数据,从中提取植被类型等有关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等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转化为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中的地面覆盖因子,计算试验区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侵蚀强度区分,生成土壤侵蚀强度图.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受坡度的影响.土壤侵蚀强度图与林相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获得土壤侵蚀严重的小班分布,从而为试验区的水土保持和流域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毛竹人工林生物量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会同县经营10年的毛竹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竹林不同龄级、径级、枝下高级和不同密度的生物量分配,81.2%生物量分配于1~7年生幼龄、壮龄、中龄竹;83.4%生物量分配于胸径11~15 cm之内;90.7%的生物量分配于枝下高7~11 m之内;86.2%生物量分配于立竹4 500~9 000株/hm2的林分之内,其中立竹4 500~6 750株/hm2的中密度林分,群体和个体生物量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试验竹林垂直总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对照竹林分别增多1.81倍和1.97倍、1.56倍,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比为1.774∶1,经济系数为0.501,生物量从大到小的排序,地上部分为秆﹥枝﹥叶﹥凋落物﹥竹箨﹥退笋,地下部分为鞕根﹥竹鞕﹥竹蔸﹥竹根﹥死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