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选取高山灌丛(AS)、方枝柏(SS)、杜鹃林(RF)、急尖长苞冷杉林(AGSF)4种群落类群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NH_4~+-N、NO_3~--N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4种不同类型群落间NH_4~+-N为有效态氮的主要存在形式,而NO_3~--N居于较次要的地位,且含量远低于NH_4~+-N。4种不同类型群落间NH_4~+-N差异极显著(p0.05)。AS的NH_4~+-N含量最高,为84.981mg/kg,AGSF的含量最低,为48.337 mg/kg。不同类型间NO_3~--N含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5)。AGSF的NO_3~--N含量最高,为2.753 mg/kg,AS为0.801 mg/kg。森林土壤中NO_3~--N的动态变化可能与不同的森林类型、土壤属性以及土壤的C/N比格局有关,此外还受到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制约。本研究初步探明了色季拉山东麓4种植被类型中的NH_4~+-N和NO_3~--N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进一步阐明全球变化对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无机N储量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栲树幼苗生长和氮吸收对不同氮钾水平变化的响应,采用L8(4×2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形态(NH_4~+-N、NO_3~--N)、氮浓度(8、32 mmol·L~(-1))、钾浓度(0、0.5、1.5、3 mmol·L~(-1))对栲树幼苗成活、生长和氮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NH_4~+处理条件下的各指标优于NO_3~-处理,成活率、苗高、叶片数、生物量、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氮含量分别提高了93.46%、6.09%、21.12%、14.81%、51.55%和73.76%;8 mmol·L~(-1) N处理时的成活率、苗高和生物量等较32 mmol·L~(-1)处理时大,分别提高了172.97%、6.77%和10.71%,但叶绿素SPAD值、根系直径和氮含量在32 mmol·L~(-1)时较大;K~+浓度水平对栲树各指标影响缺乏一致性,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分别以0 mmol·L~(-1)和3 mmol·L~(-1)较佳,此时植物体内N含量较低。栲树为偏喜铵树种,但铵态氮浓度过高时发生毒害效应,硝态氮浓度过高使栲树幼苗致死。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小黑杨和桑树光合功能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响应,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小黑杨和桑树幼苗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硝态氮(NO_3~--N)和氨态氮(NH_4~+-N)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硝态氮(NO_3~--N)和氨态氮(NH_4~+-N)处理下,小黑杨的光合特性大致形似;桑树在氨态氮(NH_4~+-N)处理下桑树叶片的桑树幼苗叶片的P_n、G_s和T_r显著低于硝态氮(NO_3~--N)处理,同时F_v/F_m、F_v/F_o、Ф_(PSⅡ)、ETR、q_P也显著低于硝态氮(NO_3~--N)处理,NPQ显著高于硝态氮(NO_3~--N)处理;在氨态氮(NH_4~+-N)处理下桑树叶片PSⅡ光化学活性明显降低,激发能更多以无效热能的形式耗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不同产区木荷种源在 NH4+-N或 NO3--N沉降下的生长表现和响应差异,揭示不同形态氮素对木荷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在大气氮沉降环境背景下,选育营养高效利用的木荷速生优质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木荷北缘种源区-浙江杭州种源、中部种源区-福建建瓯种源和中部靠南边缘种源区-江西信丰种源3个有代表性的木荷种源作为试验材料,模拟不同形态氮沉降( NH4+和NO3-)增加对不同土壤磷素处理下木荷幼苗生长和叶片氮、磷元素含量的影响。盆栽试验设置土壤低磷(1.1 mg·kg -1)处理和高磷(25 mg·kg -1)对照,以人为喷施 NH4 Cl和 NaNO3溶液进行氮沉降模拟,分别设置3个氮沉降量水平:0,80和200 kg·N·hm -2·a -1,试验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种源每处理重复12株苗。2013年11月收获,测定苗高、地径等生长指标,并分别测定根、茎、叶各部分干物质量和磷、氮含量。【结果】不同形态氮沉降对木荷苗木生长影响差异显著,磷素可提高种源间对氮素的响应差异。在低磷环境下,不同氮处理下木荷植株生物量和根冠比变异系数较大,这为氮沉降下木荷耐受型植株的选择提供了可能。低磷环境下,NO3--N 对木荷苗木生长促进作用显著,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较 NH4+-N处理高4.5%,17.8%和75.2%,叶片氮、磷含量提高,叶片 N:P 比下降。NH4+-N 对木荷植株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强,导致叶片磷含量下降,N:P升高,植株受到磷胁迫增强。而在高磷环境下,NH4+-N的促进作用增强,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较 NO3--N处理高13.5%,10.4%和25.4%。无论土壤在高磷还是低磷环境下,NO3--N 降低叶片N/P比,而 NH4+-N增加叶片 N/P比。木荷种源间对不同形态氮沉降响应差异显著,在土壤低磷环境下,NH4+-N处理抑制了福建建瓯种源和江西信丰种源生长,生物量下降,而杭州种源却在 NH4+-N80处理下,苗高和地径生长较对照分别增加19%和20%。【结论】在低磷环境下,NO3--N对木荷不同种源幼苗生长促进作用更强,而当土壤磷含量提高时,NH4+-N的促进作用增强,同时苗木生长差异增大。浙江杭州种源对 NH4+-N 的适应性更强,而福建建瓯和江西信丰种源则对 NO3--N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铵硝态氮配比对针阔混交林中木荷和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测定光合特性、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等指标,对两种树种在不同N素形态和配比下的响应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树种对铵硝态氮的响应存在差异。对于杉木而言,适量增施铵态氮可促进光合作用和地上部生长,但过高的铵态N浓度可能导致根冠比降低。而木荷则对较高硝态N浓度的处理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地上部生长。因此,最佳的铵硝态氮配比可能因树种而异。在实际N施肥中,应考虑土壤中N素含量和比例,以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  相似文献   

6.
对金华市小型封闭水体中氮元素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的逐月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其季节变化具有以下几个规律:各类型水体各个观测时间TN浓度都远高于2mg/L,均属于Ⅴ类水体,氮污染严重,其中耕地水体和居住用地水体TN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水体;耕地水体的TN和各形态氮含量在不同月份的差异性显著,总体而言春季较高秋季较低,而景观水体两者均不显著;耕地水体和居住用地水体的NO_3~--N和NH_4~+-N含量季节变化明显,总体呈春季较高秋季较低,且NO_3~--N的浓度变化表现出滞后于NH_4~+-N,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藻类的同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土柱实验模拟降雨施肥过程,分析了农耕土内三氮(NH_4~+-N、NO~(3-)-N、NO_2~--N)在土壤层中的迁移与转化,对更有效地利用尿素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设置了N、P和全养分斑块等3种异质养分环境的盆栽试验,并以同质养分环境的盆栽试验为对照,研究马尾松苗觅取N、P斑块养分的行为差异。结果表明:马尾松苗在遭遇富P和全养分斑块时将明显有利其苗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而在遭遇富N斑块时马尾松苗生长反应则不敏感。马尾松苗在觅取斑块P素时根系形态可塑性和生理可塑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遭遇富P素斑块时马尾松苗根系大量增生,表现出较大的根系广布性、较高的觅养精确性和反应敏感度,根系N、P吸收效率也明显提高;马尾松苗在N斑块的异质养分环境中的根系广布性小、觅养精确性和反应敏感度  相似文献   

9.
以盆栽半年的总状绿绒蒿幼苗为研究材料,探讨不同氮素处理对总状绿绒蒿幼苗表型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确定总状绿绒蒿施肥的最佳形态和浓度,提高其苗期成活率提供理论依据。采用4种氮素形态2种浓度,在20d、40d、60d之后分析了总状绿绒蒿幼苗生长指标和光合参数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P0.05)促进总状绿绒蒿幼苗的生长,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降低胞间CO_2浓度(Ci)。NH_4~+-N对总状绿绒蒿幼苗的生长促进作用大于NO_3~--N,4种氮素形态效果比较:硝铵态氮铵态氮硝态氮甘氨酸,最适合总状绿绒蒿幼苗生长的氮素形态和浓度是NO_3~--N/NH_4~+-N=10/10mmol/L。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哀牢山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异状况及合理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对哀牢山东、西坡海拔在1 200-2 600m范围的7个海拔梯度的4个不同季节表层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N、全P、全K、NO_3~--N及NH_4~+-N等理化指标进行跟踪测定,并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相关指标与海拔梯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拔梯度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N、NO_3~--N、NH_4~+-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H值、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哀牢山表层土壤呈弱酸性,pH值在5.06-6.97之间,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海拔梯度范围差异明显,且各理化性质存在密切相关性。在影响哀牢山表层土壤的全N、P、K元素的因子中,含水量和有机质在含量和空间异质性上影响着哀牢山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在哀牢山表层土壤N、P、K的循环中,含水量和有机质是影响哀牢山植被群落结构及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这一结论对于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的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探索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林转换为人促更新林和人工林后的土壤氮矿化作用的变化,为评价和选择森林经营方式提供参考。【方法】以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天然林、人促更新常绿阔叶林和米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森林类型表层(0~10和10~20 cm)土壤的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并采用室内氮矿化培养方法测定土壤氮矿化速率,研究不同经营方式对森林土壤氮矿化作用的影响。【结果】天然林转换为人促更新林和人工林后,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NH_4~+-N含量分别下降5%~13%和16%~25%,NO_3~--N含量分别增加1.4%~241%和68%~871%,且人促更新林NH_4~+-N含量比人工林高3%~27%,人促更新林NO_3~--N含量比人工林低40%~65%;天然林转换后,人促更新林和人工林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分别下降11%~12%和27%~50%,人促更新林土壤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高于人工林,净硝化速率显著低于人工林。【结论】与人工林相比,人促更新营林方式的干扰活动程度低,林地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大,同时土壤净氮矿化速率高且硝化速率低,向土壤输入更多的有效性氮源。因此,人促更新方式有利于土壤氮保存和提高氮素有效性,在氮素养分循环方面比人工林经营方式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林木氮素吸收偏好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土壤中可被林木吸收利用的氮(N)素主要以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形态存在。受全球气候变暖、氮沉降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NH4+和NO3-的分布存在很大的时间波动性和空间异质性,且NH4+-N和NO3--N亏缺已成为限制林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在森林土壤N亏缺和N异质分布的逆境中,在林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不同形态N素的吸收偏好,且这种吸收偏好会随生长环境条件而发生改变。特别是对于NH4+和NO3-这2种主要形态的偏好选择性已被证明是决定林木生产力、竞争、共存和生态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不同树种在N异质分布环境下的N吸收偏好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是揭示林木N素营养遗传特性和提高林地N素利用效率的关键。文中从森林土壤中N的主要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林木对不同形态N素的吸收偏好和形成机制、林木N吸收偏好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进行总结阐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人工林培育中不同树种的造林配置和合理N素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在大量元素中,植物对氮、磷、钾3种元素的需要量较大,经常需要人为地向土壤补充,即所谓施肥。因此,通常把氮、磷、钾3种元素称为肥料的三要素。1氮(N)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约占干物重的1%~3%。植物吸收的氮素以无机氮为主,即硝态氮(NO_3~-、NO_2~-)和铵态氮(NH_4~+或NH_3);也可吸收有机氮,如尿素(CO(NH_2)_2)、氨基酸等。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喀斯特原生乔木林和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脂芯法,原位连续测定2种群落类型不同水平凋落物添加下土壤氮矿化/硝化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改变凋落物输入对2群落类型土壤温度产生差异不显著,但均表现为添加大量凋落物L_(20)添加少量凋落物L5对照L0。喀斯特原生乔木林和灌木林添加凋落物增加了NO_3~--N含量,降低了NH_4~+-N含量,不同凋落物处理下NH_4~+-N、NO_3~--N含量L0和L_(20)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凋落物输入下2群落类型土壤净矿化速率分别为0.14~0.19和-0.02~0.09 mg/(kg·d),土壤净氨化量/速率均为负值,且随凋落物增加而降低。土壤净硝化量/速率均为正值,且随凋落物增加而增加。原生乔木林无机氮含量、矿化速率、硝化速率均高于灌木林。  相似文献   

15.
根系吸收氮的形态(NH_4~ 或 NO_3~-)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离子吸收的平衡和根际的pH 值。试验是在温室条件下观察 NH_4~ 对北美黄杉幼苗根系生长和根际 pH 的影响。1 试验方法将1年生黄杉幼苗栽植于含砂土的不锈钢盆钵中,每盆栽1株,重复4次。每盆均加入生产10g 干物质重所需的养分,包括每株体内所含的 N(1.5mmol NH_4~ )。4个处理  相似文献   

16.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铁核桃苗生长及营养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铵态氮、硝态氮和尿素[CO(NH2)2]为氮源,研究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铁核桃苗植株大小、生物量、根系形态特征和苗木元素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铁核桃苗木的高度、基径、根冠比值、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根系形态特性、苗木中元素含量及积累量有明显的影响。以50%NH+4-N+50%NO-3-N为氮源的苗高、基径、根冠比值、整株及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根系的总表面积及平均直径、根尖数、苗木中元素含量及积累量都最大;单一供应CO(NH2)2的苗木根系总长度和总体积最大,苗木整株和地上部及根系的生物量、苗木中的元素含量及积累量仅低于50%NH+4-N+50%NO-3-N的处理;单一供应NO-3-N的苗木矮小,整株、地上部及根系的生物量和根系的形态及生长指标都最低,各种元素的含量及积累量也最少;单一供应NH+4-N时,在夏季叶片出现大量灼烧状坏死,其症状随NH+4-N的比例增加而加重,苗木也纤细,组织不充实,须根短,坏死较多,植株的生物量和根冠比及根系总长度、表面积、体积、平均直径和根尖数都较小,营养元素的积累量也较低。铁核桃对NH+4-N或NO-3-N没有明显的偏好。在NH+4-N与NO-3-N的比例各占50%时能够更好地促进铁核桃苗木的生长及营养的吸收,尿素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持优良无性系的遗传特性,研究腋芽直接形成芽的快速增殖方法,对基本培养基N、K等营养元素进行优选试验,筛选出最佳的初次培养基:改良的MS(1/4NH_4NO_3,1/4KNO_3,其他成分不变)+BA0.2mg/L+NAA0.01mg/L+蔗糖2.5%;继代培养基:改良的MS(1/4NH_4NO_3,1/4KNO_3,增加KH_2PO_450mg/L,其它成分不变)+BA0.2mg/L+蔗糖2.5%和生根培养基:改良的MS(1/4NH_4NO_3,其他成分不变)+NAA0.03mg/L+蔗糖1.5%。组培苗芽苗不发生玻璃化,生长粗壮,1个芽一年可增殖近2万株;生根率98%以上,根系良好;全光喷雾移栽,成活率达83.06%。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低P胁迫下N沉降持续增加对马尾松菌根化苗木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有效调控以充分发挥菌根潜力提高苗木对土壤P表的吸收、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尾松优良家系为试材,设置持续2个生长季的N沉降与同质低P(介质表层与底层均缺P)、异质低P(介质表层P丰富、底层缺P)耦合条件下菌根共生的盆栽试验,量化分析不同低P胁迫下持续N沉降对马尾松菌根化苗木生物量积累、根系发育、N和P效率以及菌根土养分等的影响。【结果】1)同质低P下,土壤中N素累积、P素相对严重匮缺,从而显著抑制马尾松苗木的菌根侵染,降低菌根化苗木的生物量积累;异质低P下,土壤原有的N/P改变,从而促进菌根真菌对马尾松苗木的侵染及植株对N和P素的吸收,最终促进苗木生物量的增加。2)同质低P下,植株的N/P显著增加,导致苗木生长受P素的限制,而对N素的增加不敏感,从而抑制菌根化苗木的生长;异质低P下,持续的N输入增加菌根作用的有效性,促进苗木对土壤P素和N素的吸收,植株N/P降低,从而改善苗木的生长状况。3)同质低P下,菌根土养分状况改善,土壤N和P含量均增加,p H值未显著改变,这可能因为菌根对土壤作用的有效性增加;异质低P下,接种菌根菌对土壤养分的抑制程度降低,土壤p H值显著降低。【结论】2种P素环境下,菌根作用的有效性对持续增加的N沉降的响应不同:同质低P下,菌根土养分状况得以改善,但随着土壤有效N的不断累积,导致土壤P素相对严重匮缺,植株N/P显著增加,使苗木生长受P素的限制程度增加,最终抑制苗木的生长;异质低P下,持续N沉降降低菌根菌对土壤养分的抑制程度,改变土壤原有的N/P,增加菌根作用的有效性,最终显著增加苗木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9.
在工业发达、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氮沉降增高仍然很突出。为明晰氮沉降类型及其强度对土壤碳氮的影响,研究了多形态、多水平氮添加下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碳排放及土壤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NH_4~+-N添加低、中、高3种水平每年土壤碳排放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53.81、17.15和5.69 g C·m~(-2); NO_3~--N添加低、中氮两种水平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03.37和111.06 g C·m~(-2),而高氮水平减少了47.14 g C·m~(-2)。两种形态氮素添加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微小,而硝态氮含量则在逐年升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表现出升高的规律。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氮素形态对土壤铵态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而氮添加水平仅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明确毛竹幼苗无土栽培的最佳条件,阐明毛竹N形态响应差异的影响因素,加快毛竹实生苗的培育.研究超纯水、砂和蛭石3种栽培介质,2 mM不同N形态(NH4+-N、NO3--N)以及3种pH值(3.8、5.8、7.8)处理对毛竹幼苗地上部的苗高、叶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及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蛭石和水培时,毛竹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喜铵性,并且在pH为3.8时生长最好;而砂培时,毛竹幼苗生长对NH4+-N和NO3--N以及pH的响应差异都不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对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为:栽培介质>pH值>N形态.毛竹幼苗生长及对不同N形态的响应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在蛭石中栽培,供应NH4+-N为主、pH值为3.8的营养液,其生长最好.研究结果可为毛竹幼苗的无土栽培和繁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