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的一大病害,该病害分布广,为害重。2010年在哈尔滨市宾县大泉子林场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发生面积100hm2,较为严重,发生区内感病株率55%~92%,病情指数在20.00~62.25,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并且造成零星死亡。利用百菌清烟剂采用烟熏法进行防治,方法科学,效果显著。有效地把落叶病病情指数控制在防治指标(病情指数40)以下,防治后获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正>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是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由于发病面积广,地势复杂,给防治落叶病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因地制宜进行综合防治落叶病。我所于1972—1975年开展应用生物农药防治落叶病试验研究。本文主要简介自选1091放线菌株发酵液和引进的农用抗菌素的室内药效筛选、田间药害试验、苗筛及防治试验的初步结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MycosphaerellaIarici-leptolepis K.Ito et K.Sato)是我国北方落叶松的重要病害,分布广,危害严重,已成为目前林业生产上急需解决的课题。根据世界各国对百菌清杀菌剂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对新杀菌剂百菌清烟剂进行了研制,同时筛选出百菌清超低容量油剂,经防治落叶松早期落叶病的药效试验,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超低容量喷雾油剂防治森林病害,具有工效高、省药、成本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主要来源于病菌感染,病害的主要症状为大量落叶。对落叶病进行及早防治,可以提升落叶松林木品质、节省种植管理成本、完善病虫害防治技术。笔者从湿度、地形、林分状态3方面分析了落叶松落叶病发病原因,从合理采伐、林地清理、加强林区管理等方面总结了落叶松落叶病防治技术,以期为今后植树造林防治落叶松落叶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分布广,危害严重,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罹病林木树高、胸径、材积年生长量均比健康林木平均降低30%左右。为保护森林资源,我站从1973年以来进行了早期落叶病的专题研究和防治试验。几年来基本上摸清了该病病菌的流行规律和防治办法,开展了大面积的杀菌烟剂防治。经过五年  相似文献   

6.
呼盟大杨树林业局病虫防治站,用百菌清防治兴安落叶松早期落叶病,连续三年取得良好的效果。他们每年从6月10日开始,在林中施放百菌清烟剂。每亩施药量为一斤,成本为一元零九分。经过三年 (1952至1984年)的防治,兴安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完全被控制,使近七千亩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免遭病害。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落叶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叶松落叶病是为害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做好落叶松落叶病的防治工作,应重点把握好对感病林分进行合理采伐,及时更新抗病树种;加强林地清理,改善卫生状况;强化造林管理,培育优质林分;狠抓预测预报,适时开展化防等环节。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是我国北方八省落叶松林的主要病害。林业部安阳林业制药厂,为了控制六六六粉农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研制出新型无六六六粉杀菌烟雾剂,同辽宁省林科所配合,进行了防治落叶松早期落叶病的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落叶松落叶病营林防治技术,是根据森林生态学,通过调查和试验,研究该病发生与流行的森林生态机制和营林防治技术,以达到从根本上长期有效控制该病为害的目的。主要技术内容一、落叶松落叶病与林分生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黑松是发展造林事业重要而广泛的树种。造林实践不断证明,在很多情况下,落叶松、黑松纯林不仅病害、虫害明显严重(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枯梢病、落叶松毛虫;黑松枯枝病、落叶病、小蠹虫等),而且单株立木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以及林木完满度也远不及落叶松、黑松混交林。为确切地说明纯林与混交林的生长量及其林木完满度的高低及林木材质的优劣,我们深入了伊丹、马鞍、新家等三个国家林场,对立地  相似文献   

11.
林木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病害不仅使林木生长受到抑制,林产品变质或减产,甚至造成林木大量死亡。因此,在尽力扩大森林资源的同时,应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长白山区是吉林省木材生产基地,延边、白山、通化、吉林的18个市县,森林面积近5.5×106hm21长白山区主要林木病害在长白山林区,由于森林类型很复杂,生物多样,所以森林病害的种类繁多,有近400种林木病害,但据多年的观测,其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22种。其中又以松针锈病、松落针病、松苗立枯病、落叶松枯梢病、落叶松早期落叶病、…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是辽宁、吉林两省人工落叶松林内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被害林木轻者影响生长,重者导致林木死亡,严重威胁着人工落叶松林的成长。这种落叶病于1945年开始在我省发生,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并有迅速蔓延,危害日趋严重之势,生产上迫切要求加以解决。因此,由1958年开始,我场与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合作,通过调查与研究,基本上摸清了落叶病的发生原因,流行规律,并找出防治的初步办法。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主要病害,分布广,为害重,成为林业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58年,原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辽宁省林业试验林场首先开展了对该病的研究工作。1964年后,辽、吉、黑三省均做了多方面的研究。本协作组自1964年开始,根据原林业部的统一计划,在安阳林药厂和辽宁、黑龙江等省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先后  相似文献   

14.
正"塞罕坝一号机起飞,高程60米,沿公路前行1500米,把画面回传……"塞罕坝林场的万顷落叶松林在镜头前慢慢划过。3月19日,在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7楼的火灾监测中心,省林草局主管防火的副局长吴京现场指挥塞罕坝林场的无人机进行例行监测,同时向到此进行防火调度的省长许勤汇报。"请卫星小站把画面切换到平山县的蛟潭庄着火点,无人机起飞……",从卫星小站的回传画面上,记者仿佛来到了现场。10多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塞罕坝的生态建设历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自1962年建场至1982年属造林为主阶段,自1983年至今属经营为主、造林为辅阶段。多年来,塞罕坝累积营造人工林保存面积达86万亩,累积经营抚育森林和封山育林面积达210余万亩,累计治理和消灭荒沙面积90余万亩。科学的人工造林和集约经营使林场的森林资源发生了质变和量变,生态体系建设成绩斐然。一、有害生物防治现状林业病虫鼠害是无烟的森林火灾。近年来,随着全球气侯变暖,适生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加,以前未发生过的落叶松毛虫、落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黄泥河林业局利用五氯酚钠烟剂防治落叶松落叶病已收到显著成效,但也发现一些弊病。为进一步提高烟剂防治林木病害技术,改善工作人员的作业条件,我局森林病虫害防治站自1979年开始进行五氯酚钠油剂的研制及应用喷烟机喷烟防治落叶病的研究工作。本文概要报导1979—1980年初步结果。一、试验材料采用沈阳化工厂生产的65%五氯酚钠;吉林电石厂付产品杂醇油;浙江云和农机厂3y—10型背负式喷烟机  相似文献   

17.
解放以来,随着祖国林业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我省广大林区职工和农村社队,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营造了大面积落叶松人工林,大部分已郁闭成林,成为我省重要森林后备资源。但是,由于60年以后发生的落叶松早期落叶病,使大面积落叶松林受到了严重危胁。1973年,这一病害刚刚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五、落叶松落叶病落叶松落叶病,原名为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中普遍发生的一种严重病害。 (一) 分布及为害该病在1895—1896年发现于德国。1924年起,长期在日本流行,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造成严重危害。国内,在1945年最早发现于辽宁省草河口林场,至1958年已蔓延到辽宁省东部林区。我省于1953年在漫江林区发现该病,至1960年,在通化、吉林等东部林区开始流行。1964年时,东北三省落叶松人工林受害面积已达41.2%。现在,在东北三省,凡有落叶松人工林的地方,几乎都有该病的分布。此外,在华北、西北的局部地区也有该病的发生。这种病害除为害人工林外,也为害天然林。感病的林分提早落叶约50天,春季放叶时间也  相似文献   

19.
孙静 《绿色科技》2019,(11):184-185
对大连地区落叶松速生丰产林主栽区病虫害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主要有:落叶松枯梢病、落叶松早期落叶病、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尺蠖、落叶松球蚜、舞毒蛾、落叶松鞘蛾等;重发生区有虫株率达80%,死亡率13%以上,严重地影响了落叶松速生丰产林的健康发展。为了保护该地区造林项目成果,对以上几种病虫害提出了分别防治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位于兴和县南部山区,森林经营面积32.6万亩,以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为主,林分集中连片,多为中龄林、成熟林,森林覆盖率为86%,林区山地坡度在20°~40°之间.单一树种组成的林分极易造成林业有害生物暴发成灾,且防治难度大,扩散蔓延速度快.该林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包括落叶松毛虫、舞毒蛾、落叶松尺蠖、落叶松鞘蛾等,近几年来,为了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乌兰察布市森防站积极推广应用了生物、营林、物理等多种措施开展无公害防控工作,通过组装配套、集成创新,探索和总结出一系列无公害防治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