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明确主要保护对象及保护区类型是开展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制定保护区管理法规政策的主要依据。应用"3S"技术,调查了保护区内林地、草地、湿地、冰川等主要资源分布现状,认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应包括:(1)我国特有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组成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2)保护区内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3)组成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的草地、森林、湿地、冰川资源。根据保护区生态功能定位及《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认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应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类和"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类相结合的复合类型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2.
应用"3S"技术,于2017-2018年开展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地现状调查,对林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保护区林地面积813 851.95 hm~2,保护区林木绿化率29.3%;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4个地类占林地比例4.45%。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2 760.9万m~3。保护区乔木林以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为优势树种。分析了保护区林地管理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林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哈溪所在区域的Landas TM遥感影像,以及DEM影像,以ENVI4.8软件为工具,采用监督分类法得到该区的景观斑块分布图并计算景观斑块面积,景观斑块的分布面积大小为:灌木林乔木林特灌林高山草甸草地裸岩冰雪区。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祁连山哈溪自然保护区内各景观斑块类型空间分异规律。定量统计了景观斑块与海拔、坡向、坡度叠置分析结果,总结了研究区内景观斑块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实际给出了理论解释。并应用ENVI4.8的三维显示功能制作了保护站景观斑块三维分布图,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地跨天祝、肃南、古浪、凉州、永昌、山丹、民乐、甘州八县(区)。下设22个保护站,155个护林站(点),21个森林公安派出所,3个木材检查站,共有林业职工1466人。1988年,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始终把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作  相似文献   

5.
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调查和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保护区功能区分区指标体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保护区不同保护对象及自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按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准则,科学合理地完成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265.3万hm2范围的功能区区划,为保护区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3S"技术调查表明,祁连山北坡水源涵养区土地总面积963.71万hm2,不同利用类型土地面积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牧草地(48.0%)>未利用地(26.2%)>林地(17.2%)>水域(4.1%)>耕地(4.0%)>建设用地(0.5%)。区内建立了祁连山、盐池湾和连城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面积为406.14万hm2,占水源涵养区总面积的42.1%。保护区周边区域557.57万hm2,占总面积的56.8%。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人为干扰因素,划分3个不同区域分类实施生态修复与治理措施:(1)绝对封禁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一切形式的人为活动。(2)重点生态恢复区,加强林草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系统。(3)重点生态重建区,适度开展荒山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加快退化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7.
王东武 《中国林业》2012,(18):47-47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是保护与管理的重点对象之一。由于祁连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的植被、多变化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多样性。1987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甘肃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甘肃祁连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后,祁连山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种群开始表现出回升的态势,特别是雪豹、马鹿、岩羊、蓝马鸡、豺等珍贵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回升。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共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大、范围广、社区居民多,居民对资源的依赖性极强,使得资源保护与社区之间的冲突也十分明显。保护区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开展社区共管共建工作,社区共管仅仅局限于居民义务参与森林防火等少量工作。因此,如何调动起社区居民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解决社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和谐发展,一直是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基于"3S"技术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结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采用"3S"技术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结构现状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与2000年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保护区林地以灌木林为主,占林地总面积的74.6%;其次为有林地,面积占林地的21.3%;森林起源主要为天然林,森林树种结构单一.灌木林树种主要为金露梅、柳类、锦鸡儿、杜鹃、珍珠猪毛菜等.乔木林以青...  相似文献   

10.
基于"3S"技术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2009年,首次采用"3S"技术手段,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基础数据的处理,建立了保护区土地利用和森林资源图形库和数据.经过统计分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林地总面积931 754 hm2,占总面积的33.8%;非林地面积182 6156 hm2,占66.2%;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2651 728...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及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现状的调查表明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的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程度在逐渐增大。提出了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以期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2.
应用卫星遥感监测、样地调查等方法,监测调查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及林地草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保护区内违建项目已全部退出,设施设备和垃圾全面清理,退出场地通过平整覆土、植树种草进行了植被恢复,开发建设活动干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整治。开展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国家主导区域联动的生态保护管理新体制初步建立。分析了生态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祁连山生态治理和国家公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祁连山是我国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受频繁人类活动的影响使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加剧。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结合RS和GIS技术,采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通过计算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面积适宜指数、外来入侵指数、开发干扰指数,对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进行了评价。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该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是一个以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保护亚洲象等珍稀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好这片绿洲,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6年的科技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西双版纳州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布  相似文献   

15.
应用"3S"技术,查明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265.3万hm^2范围内,林地面积873849.17hm^2、占总面积的32.94%。保护区林地已全部认定为国家级公益林。分析了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劣势、给予和挑战,提出了加强林地保护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已经整整20个年头。保护区建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政机关、各业务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保护区的法律法规,扎实  相似文献   

17.
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草地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3S"技术对祁连山保护区范围内的草地资源分布进行了调查,对草地资源现状、草地类型及分布范围,草地资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内共分布草地面积98.6万hm2,有草甸草地、典型草地、荒漠草地、高寒草地4个类型13种草地;分析了草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保护区草地资源保护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白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寺大隆保护站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和两个《决定》精神,以构建和谐发展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为目标,以资源管护为重点,以增加效益为核心,山区天然林保护和营林生产并重,川区基地综合建设和产业开发同步,强化管理,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了全站森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保护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和国有林场管理模式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初步转变,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保护区管理局的充分肯定。总结多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和本底生态足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于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减去保护区本底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1.3319hm^2/cap,保护区可供使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3954hm^2/cap,保护区人均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为1.0635hm^2/cap。研究表明: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科学可行的,为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也为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合理利用与保护管理提供了可参考的实例和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紧紧围绕"以管护为主,积极造林,封山育林,综合培育森林,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水源涵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