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为了解北洛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现状及动态变化,分别于2017年丰水期(9—10月)和2018年枯水期(4—5月)在北洛河流域用浮游生物网对浮游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经鉴定,北洛河流域浮游动物有60种,主要类群为轮虫和原生动物,占种类总数的86.7%;浮游动物全年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ia、污前翼轮虫Proaless ordida和无节幼体,不同水期优势种的变化明显,种类差异较大;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77 ind./L和46.341μg/L;密度聚类分析显示,浮游动物采样点枯水期聚类为3大类群,丰水期聚类为2大类群;北洛河流域枯水期和丰水期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d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56~3.47,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71~0.90,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1.01~2.88;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海拔和pH是影响枯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总溶解性固体、水温、河宽和浮游植物丰度是影响丰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北洛河流域浮游动物多样性较好,群落结构较稳定,水体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本研究结果可为北洛河流域的环境治理及水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镜泊湖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5月-2007年4月对牡丹江市镜泊湖湖区内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得浮游植物8门55属103种及变种,通过镜泊湖浮游植物组成、生物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判定,镜泊湖夏季水质最好,春、冬季节次之,秋季水质最差,上游水质优于下游,镜泊湖总体水质为贫-中营养型.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东洞庭湖抗生素及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时空分异特征,采集了东洞庭湖流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沉积物样品,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4类12种抗生素和8种相应抗性基因。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抗生素浓度水平处于ng·g-1级别,枯水期4类12种抗生素的检出率和浓度水平均高于丰水期。丰水期沉积物浓度范围为ND(未检出)~176.94 ng·g-1,平均浓度为9.75 ng·g-1;枯水期浓度范围为ND~101.34 ng·g-1,平均浓度为10.88 ng·g-1;磺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东洞庭湖主要的抗生素。丰水期沉积物样品中共检出8种ARGs,绝对丰度范围在ND~1.03×107 copies·g-1;枯水期绝对丰度范围为9.93×102~6.32×109 copies·g-1。从空间上看,下游ARGs总丰度高于上游。沉积物中抗生素与ARGs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在枯水期表现出更好的正相关性。研究表明,东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浓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有较明显的差异,在枯水期和靠近水产养殖的区域污染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蘑菇湖水库浮游植物及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在2016年分别在丰水期(4月)、平水期(7月)、枯水期(11月)对蘑菇湖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包括浮游植物的种类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度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5个站点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0种(属),其中优势种(属)12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全年以蓝藻-绿藻型为主,3次采样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817±982)×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6.72±5.88)mg/L;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密度季节变动显著(P0.05),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份(夏季),最低值均出现在4月份(春季);全年水质整体处于国家Ⅴ类水质状态;温度、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是影响蘑菇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的主要环境因子,且温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蘑菇湖水库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群落结构较稳定,但蘑菇湖水库处于富营养化污染状态,本研究结果可为蘑菇湖水库的环境治理和渔业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丰富广东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和水库管理的研究数据,基于2010—2011年期间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分析了长湖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并对水库的生态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2010—2011年长湖水库丰水期(7月)及枯水期(12月)采集的样品中,初步检出浮游植物77种(含变型和变种),分属18个功能群。2010年和2011年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44×10~7cell/L、2.39×10~6cell/L;丰、枯水期分别为6.76×10~6cell/L和2.01×10~7cell/L。平均生物量为7.38mm~3/L;其中,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3.87mm~3/L、0.88mm~3/L;丰、枯水期分别为1.87mm~3/L和12.88mm3/L。丰水期优势功能群为J、L0、S1,枯水期优势功能群为P。2010—2011年期间的长湖水库生态状态指数值(Q)均在2~3,长湖水库的生态状态为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汉江上游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为汉江上游水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汉江上游汉中市境内的烈金坝、梁西渡、南柳渡、蒙家渡和黄金峡5个采样点,于2011年1,3,5,7,9,11月份分别采样,统计各样点浮游植物的种类数、细胞密度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周年变化规律。【结果】从汉江上游5个采样点,共鉴定到浮游植物108种(包括变种),隶属于6门43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16属48种;绿藻门次之,共12属23种;蓝藻门6属12种;裸藻门3属10种;甲藻门3属8种;金藻门3属7种。优势种为简单舟形藻(Navicula simplex)、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卵形衣藻(Chamydomonas ovalis)、纤细新月藻(Closterium gracile)和棒形鼓藻(Gonatozygon monotaenium)。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周年变化为48.53×104~121.13×104 L-1,Margalef多样性指数周年变化为3.01~4.10。【结论】汉江上游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属于硅藻型群落,其种类数和细胞密度周年变化动态都呈现单峰型。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分析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溪流水生昆虫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1年5月、7月、10月、11月,4次野外定点调查,共采集水生昆虫2 962只,隶属于5目、32科、97属、125种;水生昆虫密度为(225±280)ind/m2,生物量为(5.4±5.7)g/m2。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丰水期(7月)和枯水期(10月)水生昆虫群落组成与14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水期和枯水期水生昆虫群落结构受环境因子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丰水期,水温、TP、NH4+-N和Chla是影响水生昆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枯水期主要受TP、海拔、水温、Chla的影响。从种类水平看,摇蚊幼虫与海拔、Chla呈正相关,与流速呈负相关;大蚊科幼虫与DO呈正相关;E、P、T水生昆虫(E蜉蝣目、P襀翅目、T毛翅目)分布比较集中,并且与Chla呈正相关。通过对不同干扰的水生昆虫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表明,溪流中人类季节性漂流对水生昆虫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通江湖泊洞庭湖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明确通江湖泊洞庭湖在不同水文期藻类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特征,并根据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湖区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对洞庭湖流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生物调查,共检出6门51属,其中绿藻门19属,占37.26%;硅藻门最多,为21属,占41.18%;裸藻门4属,占7.84%;蓝藻门和甲藻门各3属,各占5.88%;隐藻门最少,仅有1属,占1.96%。优势种全湖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主要优势种为直链藻、针杆藻、舟形藻、栅藻、小球藻、席藻和隐藻。全湖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7.2×104~300.6×104 cells/L,均值为27.2×104 cells/L。从时间分布看,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丰水期>涨水期>枯水期>退水期,涨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退水期的藻类分布存在差异明显;从空间分布看,东洞庭湖的大小西湖断面藻类密度最大,均值达220.9×104 cells/L,最...  相似文献   

9.
以东北典型湖泊山口湖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指数、有机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及地累积指数评价研究区域沉积物氮磷和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对沉积物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丰水期和枯水期沉积物TN含量均值分别为3968 mg·kg~(-1)和5780mg·kg~(-1),TP含量均值分别为1557 mg·kg~(-1)和1787 mg·kg~(-1),丰水期沉积物中TN、TP含量低于枯水期。丰水期沉积物C/N均值为20.76,说明沉积物中污染物主要来自外源性颗粒态有机物的输入;枯水期沉积物C/N均值为8.91,说明水体中藻类、水生动植物是沉积物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无论是枯水期还是丰水期,山口湖沉积物氮污染处于Ⅳ级水平,受到一定的有机污染,丰水期沉积物TN、TP含量较高的区域位于上游湖叉入湖口,枯水期沉积物TN、TP含量较高的区域位于山口湖主河道及下游。不同水期沉积物中Cd的污染水平相对较高,而Cu、Ni、As、Zn基本未受到污染或污染水平相对较低,枯水期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高生态风险,丰水期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很高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0.
于2009年6、8月对长江口门至江阴的河口段浮游植物进行了拖网采集,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99属239种。其中:硅藻123种,甲藻19种,绿藻和蓝藻各42种,裸藻9种,黄藻4种。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丰度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硅藻次之,两者合计在群落中的比例超过了95%。优势种也主要以蓝藻(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柔软腔球藻Coelosphaerium kuetzingiarum、微囊藻Microcystis spp.、颤藻Oscillatoria spp.和席藻Phorimidium spp.)构成,硅藻仅有2种(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和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口门内盐度均<0.5,群落基本以淡水类群为主,口门附近则以半咸水类群为主,海水类群主要位于口门外(盐度>13)。随着水温和营养盐水平的升高,8月浮游植物平均丰度(347.75×104 个/m3)明显高于6月(204.19×104 个/m3)。根据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丰水期长江河口段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存在显著(P<0.01)的时空差异。对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资料发现,长江口门内网采浮游植物丰度显著升高,且优势种也从硅藻(骨条藻、直链藻和圆筛藻)转变为蓝藻(颤藻、鱼腥藻和微囊藻)。  相似文献   

11.
在海南北部的红树林及其附近光滩区域,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原位沉积中硫酸盐还原菌(SRB)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检测了重金属铜和锌的赋存形态,并分析了相关生态环境因子对SRB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红树林沉积中SRB的多样性在旱季显著高于雨季,旱季光滩中SRB的多样性最高;在科的水平上,红树林沉积中索利氏菌科(Solibacteraceae)的相对丰度在旱季和雨季都为最大,但SRB群落组成结构在旱季和雨季显著不同;在光滩沉积中,在旱季相对丰度最大的是索利氏菌科,而雨季则为脱硫球茎菌科(Desulfobulbaceae)。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中的总氮、总磷、pH和特定赋存形态的铜和锌与SRB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差异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红树林沉积中SRB群落结构特征的季节性差异及其影响机制,为利用红树林进行重金属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细菌的组成与多样性、时空分布规律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和功能结构,为海南地区热带雨林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海南五大热带雨林吊罗山、五指山、鹦哥岭、霸王岭和尖峰岭的土壤进行采样,每个样地采集13份样本,分旱、雨两季,共130份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样本微生物中的细菌组成与多样性随空间位置和季节的变化,应用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土壤细菌功能。【结果】OTU分类统计显示,旱季的细菌OTU数目为10958,雨季的细菌OTU数目为11533,两个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细菌门水平,热带雨林旱季和雨季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两个季节间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和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丰度差异极显著性((P<0.01,下同)。在细菌纲水平,热带雨林旱季和雨季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纲为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浮霉菌纲(Planctomycetacia)和斯巴托菌纲(Spartobacteria);两个季节间的浮霉菌纲、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纤线杆菌纲(Ktedonobacteria)和放线菌纲丰度差异极显著。冗余分析(RDA)表明pH和全钾对土壤中细菌的贡献度较高,解释率分别为5.03%和4.28%。ANOSIM和Adonis分析显示不同季节细菌多样性差异不明显,不同地点细菌多样性差异明显。KEGG通路显示吊罗山样本中的细菌功能丰度较其他4个样点少。【结论】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细菌在不同地理位置(取样点)的多样性差异明显,季节变换对土壤细菌的组成影响不明显,pH和全钾是土壤中细菌旱、雨季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在干热河谷地区造林试验,分别研究根际土壤水分动态、植物在雨季和旱季时的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以探讨印楝对干热气候适应性的机制。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吸力成幂函数关系。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到5.9%,土壤吸力上升到1.5MPa达3个月的条件下,印楝仍然能维持生存,表明该植物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在旱季时,印楝受到土壤和大气干旱胁迫,生长基本停止,顶芽枯死,大部分叶片脱落,以减少水分蒸腾,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在雨季时,印楝能迅速生长,整个生长周期呈现曲折性生长规律。印楝在旱季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为雨季的23.8%,47.1%和64.9%。在旱季时,水分利用率明显下降。在旱季时,印楝的光合生理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叶片的光合系统受到明显的破坏。通过生长和生理上的适应,在经过6个月旱季后,印楝的保存率达90%以上,表明印楝适应于干热河谷地区生长。图7表1参16  相似文献   

14.
林丽华  粟丽  朱长波  张汉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88-13391,13432
[目的]为凡纳滨对虾-吉丽罗非鱼混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探讨连续阴雨天气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中浮游植物和对虾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连阴雨天气对围隔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和优势种都有影响,使各围隔浮游植物数量下降,在7月20日降至最低,优势种从蓝藻转变为绿藻。连续阴雨天气使半数围隔在7月10日左右出现了死虾情况;7月10日至7月23日各围隔pH、溶解氧均有所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有所上升,这些环境因子的突变不利于对虾的生长。[结论]连阴雨天气通过影响浮游植物和水体温度、pH、氨氮、亚硝氮等理化因子,引起的养殖水体环境波动,从而导致对虾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分别于旱季和雨季对盘龙江、大清河、宝象河、捞渔河、柴河、东大河等16条主要的滇池入湖河道的入湖口氮、磷污染物含量进行监测,分析不同入湖河道口氮、磷污染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旱季还是雨季,流经昆明主城区的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远高于流经呈贡县的河道和流经晋宁县的河道,流经呈贡县的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比流经晋宁县的河道高。在雨季流经昆明主城区的入湖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远低于旱季;流经呈贡县的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雨季比旱季有明显的增加,流经晋宁县的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雨季比旱季有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中国亚热带红壤坡地的农业生产受水蚀与季节性干旱双重影响,水蚀与季节性干旱之间的水文联系仍然不明确。本研究探索农田常用保护措施如何影响红壤坡地的雨旱季水文过程和土壤-作物水分胁迫,为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农田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8-2010年在湖北咸宁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8°坡地上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无保护措施或对照(CK)、牧草带(GS)、地表施用聚丙烯酰胺(PAM)、地表覆盖稻草(SM)4种处理,第一年和后两年分别以花生(白沙1018)和玉米(登海3632)为供试作物,研究不同处理的地表产流和产沙、土壤储水、土壤-作物干旱、作物产量。【结果】当降雨量相近时,降雨强度越大产流、产沙量一般也越大;总体上,产流、产沙量均为CK>PAM>GS>SM,4种处理的水蚀程度依次降低;与CK比较,3种保护措施平均减少产流量36.6%,减少产沙量52.7%,减少产沙量的作用更明显。0-45 cm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在雨旱季的特征明显不同。总体上,土壤储水量在雨季呈升高趋势,在旱季呈下降趋势;处理间差异随降雨持续而减小,随无雨期延长而增大。雨旱季土壤储水量最高的和波动变化最小的均为SM处理,其次是PAM处理,GS和CK处理的土壤储水量最接近。旱季持续干旱阶段,0-15 cm土壤干旱程度D值随土壤干旱的持续逐渐增大;两年D值均为CK>GS>PAM>SM,4种处理的土壤干旱程度依次减小。受气候、作物生长期及保护措施的共同影响,作物胁迫积温SDD值的增加过程及处理间差异的变化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整个旱季的SDD值均为CK>GS>SM和PAM,4种处理的作物水分胁迫依次减小。作物产量是SM和PAM>GS和CK。与CK比较,GS、PAM、SM 3种处理分别使2008年的花生增产19.3%、33.0%、27.3%;对于2009年的玉米产量,GS处理减产0.5%,PAM、SM处理分别增产17.1%和36.3%。不同保护措施对干旱的影响不同,GS因自身耗水而不能明显缓解土壤-作物干旱;PAM主要通过减少蒸散发来减轻土壤-作物干旱;SM明显增加土壤雨季储水和减少旱季土壤水分耗失,因此有效缓解土壤-作物干旱。【结论】GS、PAM、SM 3种农田保护措施在红壤坡地上都能够阻控水蚀和缓解季节性干旱,但作用途径、特点、程度不同,雨季减少产流量和增加土壤储水量的作用有限,增加雨季土壤储水的作用小于其减轻旱季土壤-作物水分胁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土壤水分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元蛟  苏文华  张光飞  崔凤涛  周睿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593-3594,3598
[目的]研究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方法]对云南元谋干热河谷雨季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合已经完成的旱季土样水分的研究,将雨季、旱季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其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结果]雨季土壤水分总体呈现含水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是在根系层向下1.0 m以内含水率会下降;草地土壤含水率高于林地,稀树草地则高于林地而低于草地。此外,对比旱季土壤含水率可知,为了避免形成永久性的土壤干化,在元谋的土壤水文条件下,在恢复工程中栽种林木是不合适的,草本植物是更好的选择。[结论]该研究对在干热河谷中种植农作物、经济作物以及进行生态恢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亚情      吴志祥    杨川    兰国玉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2):37-42
探究海南岛橡胶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为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海南岛橡胶林旱季和雨季的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使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法,对土壤真菌的α、β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岛橡胶林共检测到真菌9门、37纲、115目、289科、818属,优势菌门依次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2)橡胶林土壤真菌雨季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旱季,基于 Bray-Curtis距离的PCoA分析,不同季节土壤真菌群落β多样性差异显著(ANOSIM:R=0.051,P=0.001),PERMANOVA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变化解释了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的1.7%(R2= 0.017,P=0.001);3)真菌α多样性与pH(R2=0.19,P<0.001)、温度(R2=0.14,P<0.001)、全N(TN:R2=0.13,P<0.001)呈显著正相关。温度、全N、有机质、降雨量和pH分别解释了真菌群落组成的8.90%、5.42%、4.73%、4.32%、4.29%。橡胶林土壤真菌群落存在显著的旱雨季变化,pH、温度、全N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9.
易伟霞  梁琪瑶  郭志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890-11892
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淅川、邓州、西峡和内乡)1971~2007年的气象资料,对水源地的日照、气温、降水等要素的年际、月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源地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夏长,春秋短;冬季干旱,夏季降水集中,一年内干湿、冷暖变化激烈。这样的农业气候资源适合各种植物生长,特别有利于中药材、食用菌、小辣椒和猕猴桃等特色农业发展,为水源地的水土保持和水质净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西江肇庆段是珠江干流汇入珠三角河网水域的咽喉通道,对2009年该江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变化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245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类群,分别占总种数的42.44%和34.69%,其次是裸藻和蓝藻。PCA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各类群的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趋势主要受水温和径流量的影响。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高温季节高,低温季节低的特征,除因大多数藻类物种直接喜好高温之外,径流量的增大有助于真浮游绿藻种类的外源注入及半浮游和偶然性浮游硅藻种类的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11月。然而8月份第1个高峰出现之前,生物量波动不大,尽管水温的升高有助于生物量的增加,但是径流量增大所带来的稀释作用掩盖了水温上升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和数值与总浮游植物极其接近,主要得益于真浮游硅藻物种颗粒直链藻在总种群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综上,水温升高对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增长均有促进,径流量的增大虽然有助于种类丰富度的增加,但不利于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