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主要因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近几年,我县水稻立枯病发生率逐渐提高,个别严重的苗床全床枯死,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和水稻单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胶泥田占云南省稻田面积三分之一,大部分仅利用种植一季水稻,小春休閑吭土,土壤熟化程度浅,水稻单产也很低。改变冬閑胶泥田耕作方式扩种蚕豆,有利于增加复种指数而提高单产,并能熟化土壤,增进地力。  相似文献   

3.
以黑龙江省水稻单产为例,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及灰色模型和DPS软件处理数据,预测出黑龙江省2009-2013未来5a水稻单产的理论潜力.并将这3种模型进行整合,得到水稻单产的整合模型,对提高粮食作物单产预测的精度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主要因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近几年,我县水稻立枯病发生率逐渐提高,个别严重的苗床全床枯死,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和水稻单产的提高.采取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达到培育壮苗,提高产量,努力发展无公害水稻生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农业方向发展,单产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整套寒地水稻栽培技术体系.在现有栽培技术水平下,为使水稻单产再上新台阶,突破公顷产量12t的目标,2007年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研发中心结合近年来水稻高产攻关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水稻良种良法配套和新技术综合组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单产提高,效益增加.  相似文献   

6.
基于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84-2014年15个省份的水稻投入产出及气象数据,探讨了生育期气候变化对水稻单产的影响,并系统考察了气候因素对水稻单产的非线性及区域差异性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一方面,水稻生育期降水增加对水稻单产具有负向影响,但其对不同地区的具体影响有所不同。同时,降水变化的二次项对水稻单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各区域来看,水稻全生育期降水增加对西南地区水稻单产的边际影响为正,而对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以及华南地区水稻单产的边际影响为负。另一方面,水稻全生育期内气温升高对水稻单产具有负向影响,且气温变化与水稻单产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从各区域来看,气温升高对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水稻单产的边际影响为负,而对东北地区水稻单产的边际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印度:粮食生产、土壤限制与肥料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中印两国粮食生产与肥料利用历史,并以两国主要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耕作系统为例进行比较,明确各农业耕作系统主要特征,土壤限制因子等级与缺陷,主要肥料种类(N、P、K)的偏生产效率.论文表明中国的肥料生产能力大于印度,粮食作物肥料投入水平和单产水平均高于印度.坡地、侵蚀和土壤酸性是中印6个农业耕作系统土壤常见的限制因子,水涝是中国和印度的水稻生产系统(中国低地平原系统,印度水稻系统)重要的限制因子,盐碱化是中国和印度的小麦生产系统(中国温带混作,印度水稻-小麦系统)重要的限制因子.本文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两国土壤肥力与肥料利用因子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损失的影响提供基础,为中国在土壤肥力、肥料利用等领域的研究找到优先突破口,同时也为印度等南亚地区国家的粮食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稻的品种改良提高产量,给全球的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收益.矮秆基因的利用和杂交水稻的育成,使我国水稻产量取得了两次巨大飞跃.目前我国优良品种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占所有增产技术措施贡献的60%.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水稻单产较长时间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鉴于此,育种学家从方法上和理论上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设想,希望使水稻单产取得新的突破,从而推动我国水稻单产的第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9.
介绍庆元县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现状,通过推广绿肥种植、水稻秸秆还田、废菌棒还田等技术达到提升土壤有机质、提高水稻单产、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实现土壤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0.
涛源镇位于永胜县西南部,金沙江流经镇境内120 km,江流平缓,形成两岸台地,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光热资源,属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是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的地方,2006年测产验收水稻单产达19 305 kg/hm2。但是,涛源镇大小龙潭水系所灌溉的数十公顷良田土壤均偏碱性,pH值在7.5以上,在水稻育苗时常出现青枯病、立枯病,制约秧苗素质的提高,不易培育出理想的带蘖壮秧,给水稻进一步高产增加难度。本人经过多年的苗床土壤调酸育苗试验,形成了穴盘秧的土壤调酸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8月31日,从云南永胜县涛源水稻超高产科技示范场传来喜讯,由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制种专家刘文炳研究员选育的超级稻"Ⅱ优4886",刷新水稻世界单产纪录.经专家组对全场1.161亩实割验收,"Ⅱ优4886"亩产高达1279.7千克,刷新了"Ⅱ优28"2005年在涛源创下的单产1229.97千克的水稻单产世界纪录,创造了新的水稻单产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超级稻选育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朱行 《世界农业》2005,(2):58-59
低地水稻在经过数年连续密集种植之后,水稻单产会出现大幅下降。为此,美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土壤中有机氮可吸收率的下降是导致水稻单产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科学家利用核磁共振光谱对氮可吸收率进行分析.从而首次成功地对由各种元素(例如氮、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水稻生产及增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年来吉林省水稻生产的现状,稻作科技不断进步,水稻产量逐年提高,从20世纪60年代总产56.9万t、单产4005kg·hm-2,到2011年总产623.5万t、单产9019kg·hm-2,但同时水稻生产面临现实单产不同程度的下降、自然灾害严重、技术集成度不高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提高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从单产、品种、区域优势等方面挖掘增产潜力的措施,并讨论提高水稻产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农艺角度分析大可乡水稻中低产的原因,并提出水稻单产提高的改进措施,包括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选用优良品种、改进育秧技术、改进大田栽培技术等内容,以为大可乡水稻增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2006,(8):1-1
水稻是我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为继续稳定和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普及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省政府近日提出如下意见。1.主攻水稻特别是单季晚稻单产从我省当前粮食生产的实际看,各地要把科技推广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水稻特别是单季晚稻的单产上,进一步采取有效  相似文献   

16.
靖江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泰州市最南端,成土母质为长江冲积物,质地以中壤为主,渗育型水稻土亚类淤泥土土属,土壤肥力中等.全市土壤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7.8g/kg,速效磷8.4mg/kg,速效钾66.7mg/kg(全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1985),土壤缺磷缺钾严重.水稻生产水平较高,历史最高产量1998年全市平均单产达652.0kg.但肥料结构不尽合理,其氮、磷、钾亩用量1998年分别为26.38、4.43、7.83,三要素之比1:0.17:0.30,用养矛盾突出.为进一步完善水稻高产平衡配套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与报酬率,采用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水稻施肥数学模型,揭示肥料三要素的产量效应和相对效应,确立氮、磷、钾肥最佳施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正>科学合理优化水稻栽培技术,协调土壤、气候、水、肥等综合因素,加强管理措施,争创水稻高产,使水稻亩产超过800公斤。大洼区是水稻种植的主产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辽宁省水稻亩单产较高的稻区,近几年的水稻平均单产达到650公斤左右,全区各乡镇涌现出一大批的高产典型户,亩产平均在750公斤以上。如何挖掘水稻增产的潜力,下面根据水稻生育规律、品种、气象,栽培管理等有关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归纳总结如下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从2003年起,常州市的水稻单产水平连续9年雄踞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榜首位置。2011年,常州市水稻亩产达到627.9 kg,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并蝉联江苏水稻单产冠军。江苏的水稻单产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常州市的水稻单产已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究其原因,科技是关键,农技推广工作是保障。文章分析了当前水稻单产稳定增加的难度,阐明了实现常州市水稻单产再创佳绩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19.
水稻空瘪粒率是决定水稻单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减少水稻空瘪粒的形成,提高水稻单产,分析了水稻空瘪粒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国外稻种资源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中国25个水稻主产省区21年(1982-2002年)主要品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构成,研究国外稻种资源,特别是国际水稻所与日本稻种资源对中国水稻遗传贡献的时空变化及对中国水稻生产的经济影响.结果表明,国外稻种资源对中国水稻单产起到促进作用.国际水稻所遗传贡献率每增加1%,中国水稻单产将提高21%;日本稻种资源遗传贡献每增加1%,水稻单产将提高20%;其他国家的遗传贡献每增加1%,中国水稻单产将提高16%.政府应支持和鼓励研究人员大量引进国外稻种资源,加强对该种质的研究、开发与利用,更好地为中国水稻生产发展提供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