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梁炭疽病的严重度和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不同品种在乳熟期的各叶位炭疽病发生程度和不同抗炭疽病性分级方法的准确度,并进行了高感对照筛选.结果制定了以株为基本取样单位的炭疽病分级标准,确定了以矮子高梁为高感对照的品种抗炭疽病性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菜豆抗炭疽病杂交育种亲本提供抗原,对从国内外搜集到的169份菜豆品种进行室内苗期接种鉴定,其中免疫(I),高抗(HR)均为0份,抗病(R)品种为12份,中抗(MR)品种为62份,中感(MS)品种为46份,感病(S)品种为33份,高感(HS)品种为16份,为菜豆抗炭疽病育种者提供杂交亲本抗原.  相似文献   

3.
大豆抗大豆孢囊线虫的抗性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用塑料钵柱法对35份大豆主栽品种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SCN)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研究。采用IP分级方法,以晋豆23号的孢囊量作为IP分级标准的基数,对主栽品种划分抗SCN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等级。结果表明,6份高抗多生理小种抗源的抗性稳定,2份黑种皮品种表现高抗,4份黄种皮亲本表现中抗,11份为感病品种,12份为高感品种。以适合当地的主栽品种的孢囊量作为IP分级标准的基数,有利于黄种皮中抗品种的利用,将拓宽抗病虫育种的范围,为筛选高抗SCN4号生理小种的黄种皮抗源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炭疽病对菜心叶片的抗性结构物质的诱导作用,通过接种炭疽病菌,测定2种不同抗性水平菜心品种的叶片气孔密度、细胞膜透性、木质素和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感病品种的气孔密度和病情指数都显著高于抗病品种。接种炭疽病菌后菜心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增大,木质素和HRGP的质量分数提高,但感病品种细胞膜透性增大更明显,而抗病品种的木质素和HRGP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菜心产量显著降低,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减产率更高。说明,植株叶片的细胞膜透性、木质素和HRGP与菜心炭疽病的抗性反应有关,较小的叶片气孔密度和细胞膜透性、较高的木质素和HRGP可能是菜心抗炭疽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1983-1985年在河北邯郸,广平对216个棉花品种(系)进行了416品种(次)的抗蚜性筛选鉴定,并对筛选鉴定技术作了研究。根据蚜情指数,将抗蚜性程度分为抗、中抗、感、高感4级,选出多毛早3号等13个抗蚜品种材料;提出了新的蚜害程度分级标准和蚜情指数计算公式,可提高筛选鉴定的效率;室内接虫鉴定技术研究表明,其结果与田问鉴定相一致(r=0.8028,r_(0.01)=0.641);根据不同棉花品种苗期受蚜害后恢复能力(耐害性)的差异,认为棉花品种抗蚜性筛选在苗蚜发生后期进行最为适当,这有利于对品种抗性作出全面评定。  相似文献   

6.
以国家柿种质资源圃81份常见柿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柿种质资源炭疽病抗性鉴定,并分析柿炭疽病发病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81份炭疽病抗性资源调查中,中抗品种居多。炭疽病在枝条、叶柄、叶脉、萼片、果实上均有发生,其中当年生枝条更易感染炭疽病。选用极抗品种‘鸡心黄’和感病品种‘富平尖柿’进行抗性验证,分别在枝叶和嫩梢上接种炭疽病,其中‘鸡心黄’几乎不发病,‘富平尖柿’在接种后发病严重,此与田间抗性鉴定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软荚菜豆花叶病的病情分级标准和抗性评价标准。对昆明地区生产上主要应用的13个软荚菜豆品种对花叶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为:在13个品种中有2个高抗品种、4个中抗品种,其余品种为感、中感或高感品种。在13个品种中,电镜观察到其中11个品种叶片内含有线状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8.
明确西南高粱炭疽病病级与为害程度的关系,筛选出高粱抗炭疽病种质资源,为抗炭疽病育种奠定材料基础。通过人工培养炭疽病菌强致病力菌株ZG-FS-1进行大田喷雾接种,按病害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以确定抗性等级。再与未接种组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粒重损失率以及发芽损失率。92份高粱资源中,有高抗(HR)资源10份,抗病(R)资源10份,中抗(MR)资源5份,感病(S)资源20份,高感(HS)资源47份。高抗(HR)资源、抗病(R)资源、中抗(MR)资源、感病(S)资源、高感(HS)资源穗粒重平均损失率分别为4.37%、6.69%、8.89%、34.12%和52.50%,千粒重平均损失率分别为1.81%、2.98%、5.59%、14.56%和28.89%,发芽率平均损失率分别为0.97%、5.40%、5.76%、11.11%和20.46%。高粱炭疽病不仅导致高粱大幅减产,还导致高粱种子发芽率降低。高粱炭疽病抗性可通过人工接种准确鉴定,筛选出的抗性资源可作为抗性遗传改良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9.
棉花不同抗、感蚜虫品种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不同抗、感蚜性品种的幼嫩花蕾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感蚜品种酶带多,但弱带比例大。相反,抗蚜品种酶带少,且多为强带。a带(Rf0.01)、b带(Rf0.08)和d(Rf0.96)是各品种共有带,其带的峰值大小与抗蚜性呈正相关。UVP扫描分析结果显示,c带(Rf0.55)只存在于感蚜品种。本文结果可应用于棉花抗蚜性鉴定及其育种上。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甘薯瘟的2个不同毒性菌株和2种接种方法,探讨改进甘薯品种抗瘟鉴定的方法.10个品种分菌系进行盆苗与田间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对Ⅰ群菌系抗性,两者问相关极显著,而对Ⅱ群菌系抗性,两者间相关不显著.因此,对参试1030个品种资源,先做盆苗测定,从中选取较抗Ⅰ群的品种104个;以及南方主栽和育成品种(系)28个,尔后对132个品种分菌系进行田间鉴定.结果将品种抗性分为3类,感病型:对两个菌群皆表现中感一高感,有17个.专化抗性型:高抗-中抗Ⅰ群,中感-高感Ⅱ群,有68个;以及抗-中抗Ⅱ群,中感-高感Ⅰ群,8个.抗病型:高抗Ⅰ群,抗耐Ⅱ群,有35个;以及对两菌群皆表现抗-中抗,4个.田间抗谱测定指出,参试5个品种对Ⅰ群4个菌株皆表现高抗,但对Ⅱ群5个菌株显示不同程度的数量抗性差异.田间病情观察结果看出,不同品种对Ⅱ群菌系的抗病性表现为地上部枯萎率及其增长速率,地下部烂茎及维管束变褐条纹扩展长度之间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高粱抗炭疽病资源筛选及病情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婧  姜钰  胡兰  刘可杰  徐秀德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22):4079-4087
【目的】针对高粱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ublineolum)在生产上突发流行问题,以利用寄主抗病性控制病害为目的,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筛选高粱抗炭疽病资源,明确病害严重度与产量损失关系,为高粱抗炭疽病育种和田间病害产量损失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 2016—2017年连续2年以高粱炭疽病菌(C. sublineolum)菌株SY-1为供试菌株,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74份国内外高粱种质资源抗高粱炭疽病特性进行测定和评价;利用已知对高粱炭疽病抗性不同的20份高粱资源作为供试材料,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测定病害不同程度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并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高粱主要产量性状与炭疽病为害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从供试的74份资源中,筛选出表现高度抗病(highly resistant,HR)资源21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28.38%;抗病(resistant,R)资源12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6.22%;中度抗病(moderately resistant,MR)资源26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35.14%;感病(susceptible,S)资源8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0.81%;高度感病(highly susceptible,HS)资源7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9.46%。病害严重程度与产量损失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粱炭疽病对高粱单穗粒重和千粒重影响显著,不同病情级别间的穗粒重及千粒重损失率差异显著;病害严重程度(1—9级)间的穗粒重损失率幅度为0.37%—78.00%,千粒重损失率为0.03%—44.43%。相关分析表明,高粱穗粒重及千粒重损失率与病害级别均呈指数相关,随着病害级别的升高,高粱穗粒重及千粒重损失率逐渐升高,且穗粒重损失率比千粒重损失率升高更快。病害严重度与症状表现关系密切,高度抗病(1级)资源的病株叶片上有不规则圆形小斑点,无分生孢子盘产生;抗病(3级)资源的病株叶片上有不规则圆形及椭圆形小型病斑,有零星分生孢子盘;中抗(5级)资源植株叶片上有大量不规则圆形、椭圆形斑点,有黑色分生孢子盘和孢子形成,穗枝梗亦有椭圆形斑点;感病(7级)资源植株叶片上有不规则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病斑,有大量黑色分生孢子盘和孢子形成,穗部枝梗病斑明显,部分叶片枯死,个别植株近于死亡。高度感病(9级)资源植株叶片上病斑连片,有大量黑色分生孢子盘和孢子,穗部枝梗病斑较多,大部分叶片枯死,植株近于死亡。【结论】 筛选出21份高抗资源,明确了高粱炭疽病病情级别与高粱产量损失呈指数相关,随着病害级别的增高,高粱穗粒重及千粒重损失率相应升高。此外,高粱炭疽病不同病情级别相对应病害症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高粱作为中国主要的酿造原料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高粱炭疽病是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整个生育期中均可发病,且在温暖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栽种地区更易发生和流行,不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引起产量的大幅下降和籽粒品质的劣变。多年来,高粱病理学家和育种家对高粱炭疽病病原菌菌株分离、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发生原因、寄主抗性利用和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研究为炭疽病的生化防控以及培育抗炭疽病品种奠定了基础。开展高粱炭疽病研究,发掘更丰富多样的优异抗性种质资源,减少农药使用,不仅可以满足中国高粱产业对天然有机高粱原料的巨大需求,还可以推动高粱生产向高产优质转变。对高粱炭疽病的分布和发病症状、炭疽病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流行原因、抗性资源鉴定和高粱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更好地认识高粱与炭疽病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高粱炭疽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14C-葡萄糖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高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光合产物运转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至成熟期间,^14C-葡萄糖从剑叶的总输出率为71.02%,显著高于对照品种;^14C-葡萄糖向上运转于穗、穗颈的比例大,向下运转于戏叶的比例小,用于籽粒充实的绝对量高;穗对碳水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积累能力,光合产物向穗的运转具有流畅、量大的特点。组织切片显示,粤香占尽管穗颈节大维管束较少,但韧皮部发达,筛管数量多。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饲用高粱品种群体光合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饲用高粱的叶面积指数呈单峰曲线变化,以蒙农青饲1号叶面积指数最高。饲用高粱的光合势呈“单峰”曲线变化,拔节前增长缓慢,拔节后光合势呈直线上升。各品种按光合势峰值大小排序为蒙农青饲1号〉牧特利〉标兵〉苏波丹〉乐食。在全生育期牧特利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余各品种净同化率均呈“双峰”曲线变化,各品种在出苗后31~44 d达到第一个峰值后开始下降。在全生育期牧特利的净同化率与群体生长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余品种的净同化率与群体生长率均呈“双峰”曲线变化,各品种间乐食净同化率平均值最高,蒙农青饲1号群体生长率最高。单产之间比较,蒙农青饲1号单产最高,标兵和健宝次之,乐食产量最低。在呼和浩特地区及气候相似地区,蒙农青饲1号、健宝、标兵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贵州新引进的14个柑橘品种对炭疽病的抗病能力,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其对柑橘炭疽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14个参试柑橘品种在接种4d和5d后,抗病性存在差异。其中,天草在接种4d和5d后的病情指数分别为0和0.46,佛拉的病情指数分别为52.78、79.17,濑户佳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85、2.78,若瓦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63、9.26。2次的调查结果都说明天草的病情指数最小,抗病性最强,表现为免疫或高抗;佛拉的病情指数最大,抗病性最弱,表现为感病;濑户佳、若瓦均表现高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草莓属植物12个草莓野生种24份材料、1个栽培种41个品种、种间杂交种6个品种共71份种质资源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为草莓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从草莓上分离得到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为接种病原,采用离体接种法将炭疽菌孢子悬浮液(1×10 6个分生孢子/mL)均匀接种在草莓叶片的叶面、叶柄上。置于28℃条件下保湿培养4 d,然后分别对每个叶片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叶面病斑数量、叶面最大病斑直径、叶柄最大病斑长度。运用IBM SPSS 15.0软件对不同供试材料的叶面病斑数量、叶面病斑直径、叶柄病斑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叶柄病斑长度对每个叶片的病害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计算每份材料的病情指数,以接种炭疽菌后叶柄的病情指数为依据对供试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以草莓种类为固定因素,供试材料为随机因素,采用SAS中的一般线性模型程序计算凤梨草莓(41份)、东北草莓(3份)、绿色草莓(4份)、黄毛草莓(3份)、种间杂交种(6份)的病情指数差异(P<0.05)。【结果】 供试材料中没有对炭疽病完全免疫的材料,所有材料在接种果生炭疽菌4 d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对不同材料间的对比发现,感染炭疽病后草莓叶柄病斑长度与叶面病斑数量、叶片病斑直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接种炭疽菌后的叶柄病斑长度为依据可以对供试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区分,供试材料中高抗17份、抗病20份、中抗21份、中感3份、感病6份、高感4份,炭疽病抗性水平为中抗及以上的材料占全部供试材料的81.7%。凤梨草莓中的‘3公主’‘森加森加拉’‘达赛莱克特’‘全明星’‘香野’‘威斯塔尔’和‘京藏香’,种间杂交种中的‘桃薰’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为高抗。在草莓野生种中全部东北草莓、绿色草莓、东方草莓供试材料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为高抗,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凤梨草莓。【结论】 对草莓属种质资源71份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了评价,从栽培草莓中筛选出‘3公主’‘森加森加拉’‘达赛莱克特’‘全明星’‘香野’‘威斯塔尔’‘京藏香’7个高抗品种。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中存在高抗炭疽病的资源,其对炭疽病的整体抗性水平显著高于凤梨草莓,在种间杂交育种过程中可以作为炭疽病抗原来源。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贵州柑橘7个主栽种(椪柑、朱橘、沙田柚、温州蜜橘、南丰蜜桔、纽贺尔脐橙和默科特桔橙)对柑橘炭疽病和煤污病的抗病性,采用室内离体鉴定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对柑橘主栽种的炭疽病和煤污病的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默科特桔橙对炭疽病和煤污病的抗性最强,而朱橘最易感这2种病.  相似文献   

18.
菜豆抗炭疽病育种抗病基因分析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组菜豆抗炭疽病育种抗源品种与感病且园艺性状优良的品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接种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各组合F2代抗病株与感病株分离比例均为3∶1,符合孟德尔的遗传法则,即菜豆炭疽病抗病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