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猪智慧养殖模式能极大地节省养殖环节人力成本,提高生猪养殖效率,实现猪舍"无人化"管理,是生猪养殖业发展必然趋势。结合湖北省生猪养殖模式现状与需求,提出了基于PLC的生猪智慧养殖模式,并对该模式的软硬件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湖北省生猪养殖模式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虹鳟养殖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将虹鳟养殖生命周期划分为饵料生产、电力生产、化学品生产和养殖污染排放4个阶段,考虑了全球变暖潜势、能源消耗、酸化潜值和富营养化潜值4种环境影响类型,以获得1t养殖增重量为评价的功能单位,对虹鳟网箱养殖模式、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比较。结果表明,我国虹鳟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从高到底依次是富营养化潜值、全球变暖潜势、酸化潜值和能源消耗;网箱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53.963、0.939、0.717和0.017,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35.213、4.827、2.896和0.049,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7.404、5.545、3.305和0.055;富营养化潜值是虹鳟养殖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其主要来自养殖污染排放。3种虹鳟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分别为6.69、5.52和2.02,我国虹鳟养殖模式的环境性能从高到低依次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网箱养殖模式。减少养殖污染排放、降低电能消耗和提高饵料利用率是提升我国虹鳟养殖模式环境友好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在水产养殖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水产养殖都是沿用传统的养殖模式,但是随着人们食品健康意识的提高,传统水产养殖模式的弊端也逐渐凸显,新的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模式逐渐得到了推广和普及。本文主要针对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的要点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我国畜牧业生产而言,生猪生产是生猪养殖模式的重点项目。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我国生猪养殖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进行了生猪养殖疫病防控措施的探讨,希望能够对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畜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它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小规模养殖和农户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模式中的主要两种方式,小规模养殖和农户养殖这种模式下能够很好的提升经济收益。但是在实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池塘网箱清洁养殖淡水鱼的水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了流水网箱养殖模式对水质、藻类和粪便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流水浮式网箱养殖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淡水鱼养殖水环境中氮、磷以及固形物的含量,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粪便的残积速度,进而加速了水环境的净化.说明流水浮式网箱养殖模式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淡水鱼类养殖模式,并为流水网箱养殖模式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周静芳 《吉林农业》2014,(11):58-59
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是一种效益与生态和谐统一的新型养殖模式。本文分析了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的国内外状况和发展趋势,介绍了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的模式,简述了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迅猛发展,畜牧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而随之而来的是养殖污染及污染治理问题。养殖场粪污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药品,过期饲料,畜禽尸体等不经过正确处理会造成污染。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主要有农牧结合治理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循环模式,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技术治理模式,拓展养殖模式。养殖户应根据养殖规模,土地承载量,养殖密度,技术水平,资金条件等方面选择适合的养殖污染治理模式。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污染治理模式是生态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的是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治理模式。本文主要论述现阶段养殖污染的情况,养殖污染出现的原因及治理建议及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猪—沼—X"生态养殖模式是一种环保、低碳且能进行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当前养殖模式中被积极倡导的一种。在本文中,介绍了"猪—沼—X"生态养殖模式的效应,"猪—沼—X"生态养殖模式的设计与推广措施。  相似文献   

9.
畜禽生态养殖模式是目前畜禽行业积极提倡的养殖模式,但畜禽规模化养殖产生的污水、病菌、粪便等,对环境污染造成了很严重的问题。本文以畜禽规模化养殖中的污染入手,对畜禽规模化养殖模式与污染治理相互结合,从而重视畜禽生态养殖和污染治理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是世界上蛋鸡产品消费最大的一个国家,因而蛋鸡养殖技术的发展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我国蛋鸡养殖过程中大多使用小规模、高密度、分散状态的农户养殖模式,这就使得我国蛋鸡养殖相关基础理论比较欠缺。此外养殖设施不齐和养殖技术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因此一种新的健康的养殖模式应运而生——大规模、一体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这也成为了养殖技术的一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前北方高位池养殖模式正处于发展阶段,借鉴南方高位池养殖模式的建设,北方高位池主要采用覆膜高位池养殖模式,具有高产量、高投入、高收益的特点.介绍了北方高位池养殖模式的发展,分析了高位池养殖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北方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3种创新健康生态高位池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2.
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最主要的生产方式。针对传统散养池塘养殖废弃物过度积累、养殖水环境劣化等关键瓶颈问题,提出了能时时清除养殖固形废弃物、实现清洁养殖的圈养模式。该模式自成体系,包含圈养桶、圈养平台和尾水分离与处理等养殖装备,以及圈养池塘水体净化能力提升措施等,是一种养殖尾水零排放、节水、节地、节约饲料和人力成本、高产、高效的绿色健康养殖方式。圈养平台集成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装备后,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厂化池塘绿色高效养殖模式。本文系统介绍了圈养模式提出的缘由、设施结构组成、实际圈养效果及养殖废弃物收集与处理效率、圈养综合效益等,展望了圈养模式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圈养模式研究和应用推广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种养结合模式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的传统模式,也是目前我国畜禽养殖循环经济和污染防治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不但注入了循环经济和绿色农业的元素,重要的是能解决畜禽粪便的消纳问题,实现养殖、种植和环境保护的统一.种养结合模式将是今后畜禽养殖减排的重要推动力,是促进我国养殖污染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本文主要介绍种养结合模式运行机制、种类及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供养殖场根据自身规模,选择适宜模式,实现养殖粪污排放“零污染”目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年来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是农村养殖业,应推广生态养殖模式,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生态养殖最大效果是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由于生态养殖模式适应目前农村发展,搞活了农村经济,保护了环境,因此被人们所认可与推广应用.基于此,生态养殖模式理应得到积极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是最主要的养殖模式,一年双季养殖模式是指在1年内获得2季商品虾的成功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6.
养殖污染是目前水产养殖危害生态环境和制约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是促进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综述了三种具有循环经济理念的水产养殖模式,并详细阐述了各模式的系统组成及工艺流程,为浙江省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虾蟹混养技术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青虾放养比重、强化养殖管理,进行青虾与河蟹双主养,可有效规避河蟹养殖风险。本文从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太湖1号青虾与河蟹双主养技术模式,通过产量和养殖效益分析发现,该模式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降低了养殖风险,是值得推广的池塘虾蟹养殖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续第9期第24页)稻-虾-鳝综合种养模式,是利用稻田网箱养殖黄鳝和田沟养殖小龙虾的高产高效的种养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混养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一是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大幅度增加了稻田的单位效益;二是有效改善养殖的水质条件,大大降低了虾、鳝疾病的发生概率,提高了虾、鳝养殖产量和效益;三是充分利用饵料资源,有效减少了换水、调水次数,降低了养殖成本。  相似文献   

19.
虾稻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的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殖虾,这种模式可以大大增加水稻的附加价值,进而提高农户的收益,对于改善农村单体经济结构有很大的帮助。与传统的虾养殖相比,稻虾共生模式的养殖方式,不但可以提高水稻田的空间利用率,而且也实现了生态养殖,降低了虾养殖的成本,提高了虾养殖的质量。本文以固始县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虾稻共生的高效生态模式进行探究,并对其效益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的养殖户以及种植户有所帮助,对相关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亟须将可持续性的高质量水产养殖与水生环境保护相适应。池塘养殖作为世界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形式,必须朝着环境友好型的复合—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发展。本文总结了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表明该模式可有效实现工业化管理、集约化生产,并通过养殖水体循环利用达到养殖污水“零排放”,是一种高效节能、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的可持续性渔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