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衣剂发展历程种衣剂由农药有效成分、成膜剂、乳化剂、分散剂等加工而成,用于种子处理,对作物种子进行保护,有效避免苗期病害的发生,并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几率。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进行种子药剂处理的国家,但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种子处理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第一阶段: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主要以福美双、多菌灵、克百威等为主要成分的产品,这些产品在80年代达到高峰,到90年代逐步淘汰。  相似文献   

2.
硅肥对连晚稻的抗倒与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喜硅作物,一生吸收大量硅.早在50年代日本已开始研究硅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6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我国于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目前已在东南部分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探讨硅肥对我市连晚稻的抗倒与增产效应,2000年我们进行了硅肥不同用量试验及硅肥对水稻的抗倒性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浅谈提高母水牛冷配受胎率的技术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的冷配改良早已成为提高牛良种化程度的主要技术手段,德宏州最先开展黄牛冷配改良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又于90年代中后期借中-欧德宏水牛开发项目利用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的冻精开展水牛的杂交改良  相似文献   

4.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c ius)又名莲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为世界性分布的多食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尤以长江流域受害较重。受害农作物主要有棉花、烟草、薯类、豆类、桑、瓜类、蔬菜等99科290多种植物[1]。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棉花种植品种的多元化和蔬菜作物  相似文献   

5.
金华长期定位试验中杂交水稻的钾素营养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是需钾量较大的作物之一,其需钾特点在不同品种和季节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进一步了解杂交水稻对钾肥的吸收和利用特点,自1997年早稻开始,在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钾肥连续4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钾后,杂交早稻的平均增产量为744.6 kg/hm2,晚稻为864.5 kg/hm2,早稻的收获指数为0.60,晚稻为0.65,杂交晚稻施钾增产效果比早稻明显.杂交早稻地上部分钾的总吸收量为81.5~109 kg/hm2 ,晚稻为88.0~125.2 kg/hm2,高于常规稻.施钾后,杂交早稻对钾的吸收利用效率和常规早稻十分接近,杂交晚稻却低于常规晚稻,说明相对常规稻而言,杂交水稻并没有表现出嗜钾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繁殖能力强,可吸食小麦液汁,携带黄矮病毒,影响麦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是四川省麦类作物主要害虫之一。据资料记载,危害四川省小麦的蚜虫主要有6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麦长管蚜是四川盆地的优势种,70年代以后逐渐被禾谷缢管蚜取代。麦苗受麦蚜危害后,叶片呈现黄色斑点,严重时全叶发黄,小麦抽穗后,麦蚜会群集麦穗危害,受害麦粒干瘪、味苦。  相似文献   

7.
《江苏农业学报》2007,23(3):F0003-F0003
水稻育种栽培研究室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淮北地区大面积旱改水之际。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该研究室在杂交中籼稻栽培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杂交中籼稻的推广和产量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杂交中粳稻育种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国内同类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繁殖能力强,可吸食小麦液汁,携带黄矮病毒,影响麦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是四川省麦类作物主要害虫之一.据资料记载,危害四川省小麦的蚜虫主要有6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麦长管蚜是四川盆地的优势种,70年代以后逐渐被禾谷缢管蚜取代.  相似文献   

9.
种子包衣是在拌种技术基础上,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是集微肥、生长调节剂、杀菌杀虫剂等多种有效成分于一体,集多种传统种子处理优点于一体的新方法。早在上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作物包衣的研究,到60年代国外发达国家就普遍应用种子包衣。我国是于60年代开始种衣剂研制和种子包衣技术研究,90年代迅速发展,涉及到粮食作物、花卉、蔬菜等多种作物。  相似文献   

10.
70年代以来,水稻稻曲病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普遍发生,到90年代后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该病可感染籼、粳、糯稻,杂交晚稻发病尤为严重.受稻曲病为害的水稻除减产10~30%外,还会引起粒重下降、秕谷增加,影响稻米品质.为筛选有效防治水稻稻曲病的药剂,1999年我们引进3种防治水稻稻曲病的农药新品种,以25%多菌灵可湿粉为对照药剂,于水稻破口期前后进行防治水稻稻曲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1.
从水份平衡角度出发,根据联合同粮农组织推荐的作物系数,选取不同区域代表站,分区域对湖南晚稻不同生长期的需水量和缺水率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21世纪初,湖南晚稻以生长中期缺水最为严重,其次是快速发育期,再次是初始生长期.在晚稻生长中期,湖南北部年平均缺水率为55%,中部为58%,南部为67%.在晚稻快速发育期,湖南北部年平均缺水率为28%,中部为42%,南部为45%.进入21世纪后,湖南晚稻全生育期年平均缺水率有所上升,干旱对晚稻的威胁有所加大,其中湖南北部年平均缺水率由20世纪90年代的10%上升到23%;湖南中部年平均缺水率南8%上升到48%;湖南南部年平均缺水率由29%上升到50%.分析结果表明,湖南晚稻缺水较严重,尤其是湖南南部,需积极采用农业节水抗旱技术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葡萄无核化技术于上世纪50年代末首创于日本,60年代和70年代在生产上逐步推广,主要应用于日本主栽品种玫瑰露上,巨峰、高尾、先锋等品种也有一些应用。到90年代,玫瑰露有70%的面积实行无核化栽培,面积达10万亩以上。目前,日本葡萄无核化栽培已经占到葡萄栽培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双超”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搭配方式是双季稻生产技术体系的基础和核心。该项研究共设置了杂交早稻+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杂交晚稻、常规晚稻+常规晚稻等4个双季稻品种搭配方式,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较其他品种搭配方式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平稳的叶面积动态.较高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搭配方式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水稻白叶枯病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大流行年感病品种产量损失可达一半以上,甚至无收.国内研究认为病菌主要在稻种和稻草上越冬,作为次年初次侵染的菌源,在老病区尤以病稻草的传病作用最为重要.通过自1972年以来对水稻白叶枯病的试验、防治工作,感到病种、病稻草虽是主要菌源,但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子却在于气候.因此,探索影响流行的气候因素,进而应用于预测预报,是非常必要的.我县是白叶枯病的老病区.水稻布局是单、双季稻并存,早、中、晚稻混栽.早稻生长期间气温由低到高,由于高达25℃以上的时间较迟,故发病较晚,一般受害不重.晚稻进入生长后期则受气温下降到25℃以下的限制,受害亦不重.中稻孕穗~抽穗期多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期间天气条件有利于发病,受害亦最重.  相似文献   

15.
<正>硅肥是一种新型肥料,被国际土壤界列为继氮、磷、钾之后的第四大元素肥料。"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对硅肥在杂交水稻中的增产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有专家指出,只有"氮磷钾+硅"平衡施肥,才能达到优质高产。我国硅肥的使用情况我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硅肥,80年代后期才实现工业化生产。近几年来,我国在河南、山东、浙江、安徽、湖北、广西、海南、河北、四川等省区对喜硅作物和缺硅土壤施用硅肥,其增产  相似文献   

16.
惠民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山东省重点产棉大县,常年植棉面积2×104hm2。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试种杂交棉,经历了三上两下的曲折发展过程,试验示范从未间断。近几年来,杂交制种面积发展迅速,2001年330hm2,2002年700hm2,2003年发展到1300hm2,生产杂交抗虫棉一代  相似文献   

17.
防治青枯病(姜瘟病)的生物农药——青枯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枯病(姜瘟病,下同)属细菌病害,病原为青枯假单胞菌。四川从上世纪70年代初发现该病后,迅速发展蔓延至全省,已成为茄科作物的重要病害。除危害姜外,还危害辣椒、番茄、茄子、马铃薯等。在苗期和大田期均能发病,尤其苗期受害严重,在不少地方发病株率达50%-60%,发病严重的地块全田枯死,有的甚至连种萎(薯)都全部腐烂,损失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百年的文论建设是在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下进行的,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是从清末的王国维等一代学人倡导学习西学到新中国成立;第二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第三个阶段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第四个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它的理论轨迹是从政治的诉求到审美的诉求,再从审美的诉求转向文化的诉求。在这种不断的转型中,中国的文论建设困惑重重,中西融合的建设思路是一条可取的通途。  相似文献   

19.
在玉米杂交使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启示下,畜牧业者开始从一般的杂交利用转向配套杂交的研究。首先在鸡的配套杂交方面取得成功,继后又进行了猪配套系的研究。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人进行猪近交系的培育,但由于近交衰退的严重影响,这些近交系并不成功,因此在生产上没有发挥作用。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通过品种间杂交逐渐探索出培育猪配套系的路子。我国也于上世纪90年代后,陆续培育出几个猪的配套系,由于猪的配套系育种工作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本文就猪配套系育种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和探讨。配套系育种的概念配套系育种是以品种…  相似文献   

20.
发展养猪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健康的需要,优良品种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有了良种就能够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上世纪70年代我国畜牧育种科研单位和育种场等企事业单位.主要是通过杂交组合育种改变动物的品种特征.但是,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人力多、投资高.杂交选育的后代(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