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太原市小店区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太原市小店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13.5万亩,提高玉米单产对稳定本区粮食生产、发展畜牧业、加工业以及农村经济的提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本区农民在种植玉米中存在选用品种不适  相似文献   

2.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大面积的种植。随着玉米种植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单纯依靠更新品种和增施肥料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难度很大,而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单产。通过试验,采用双株紧靠玉米种植技术可显著提高玉米单位面积的种植数量。文章介绍了玉米双株紧靠种植技术,以期为种植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安阳县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玉米大田中出现部分不结穗或结穗不结子粒空秆的现象,据调查,安阳县玉米空秆率在3%~10%,已成为影响玉米单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空秆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是否获得充足的营养用于穗的发育有关。分析玉米发生空秆的原因及防止措施,对于提高玉米单产,促进全县粮食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玉米发生空秆的原因1.种植密度过大。对于同一品种,在同等施肥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空秆率逐渐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大面积推广,为提高单产,挖掘增产潜力,笔者进行了全膜玉米种植密度试验,以期为全膜玉米推广应用总结出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提供详实的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玉米生产格局在长期演变中逐步形成了特征明显的三大区域,依据玉米种植的区域差异特性和产量变化趋势,本研究将中国玉米生产格局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产区,对三大区域玉米总产量及玉米增长率的因素贡献进行分解,结论是单产和种植面积对三大区域总产量增长的贡献率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北部产区玉米总产量增加主要来自种植面积增加;中部产区玉米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种植面积增加和单产水平提高的双重贡献;而南部产区玉米总产量增加则主要来自单产水平的提高。总体而言,中国玉米单产和种植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但种植面积扩大是玉米产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兴安盟的主栽作物,提高玉米单产对促进我盟玉米生产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玉米是高产作物,其种植密度直接影响玉米光合叶面积大小和植株个体的水肥吸收,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内单314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的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研究玉米生产技术与玉米单产及总产的相关性,对1949~2010年黑龙江省玉米年种植面积、平均单产和年总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建国60多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总体呈明显增长趋势。玉米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随年份递增均呈线性函数变化。玉米产量变化与种植面积、平均单产及生产技术进步相关密切。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玉米单产的提高,单产的提高促进了玉米总产的增加。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及综合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机械化、田间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玉米增产的主要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8.
地膜玉米是陕西省陇县主要的秋粮种植作物,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粮食种植面积逐步缩小,如何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已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笔者从地膜玉米生产现状、模式及技术探索方面作了阐述,提出了地膜玉米丰产高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姜富 《吉林农业》2004,(6):13-13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农业部门推出的又一项提高玉米单产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措施,也是对传统玉米耕作制度的一次改革。为使广大用户更加了解掌握有关技术,应读者要求,现作如下回答,仅供大家参考。 问一: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方式有几种? 答:有两种种植方式。一种是将过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玉米单产和效益的不断提高,玉米制种单位和制种户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近年来,我国杂交玉米种植面积不断上升,玉米杂交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制种面积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1.
1鄂尔多斯市玉米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 玉米是鄂尔多斯市主要的粮、经、饲作物,其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水平皆居粮食作物之首。"十五"期间,全市年均玉米种植面积达10万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5%;年均玉米总产达75万t,约占粮食总产的70%;玉米平均单产为500kg/667m2,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玉米在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玉米作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这一结构链主体,是肉、蛋、奶等食品的重要来源,饲料的60%~70%是玉米,国外学者把人均占有玉米的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对玉米需求的刚性增长.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持续提高.富锦市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加大.玉米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68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120万亩,但农民种植玉米技术水平一般。在玉米生产上还存在着玉米收获株数不足的问题.严重限制着玉米单产的提高。多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大体上造成玉米田间收获株数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李东 《农民致富之友》2013,(21):120-120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各项政策的引导下,嫩江县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不断高涨,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了更好地指导嫩江县玉米生产,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我们深入到乡镇、村屯、田间地头进行了玉米生产情况调查,了解玉米生产情况与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1嫩江县玉米生产基本情况2013年嫩江县种植玉米123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647万亩的19%。比2012年68.5万亩,增加54万亩,增加79.6%。玉米主要集中在第四积温带的伊拉哈镇、长福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对种植密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在玉米种植密度上无法掌握,特进行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空秆率增加、穗粒数减少、倒伏率加大,且在一定范围内玉米产量增加;建议郑单958的种植密度以6.00万~6.7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如今,随着玉米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在不断探索玉米种植技术的过程中,要结合玉米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种植技术,从而不断提高玉米生产产量。本文主要探索玉米种植技术及其推广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在玉米高产栽培中的重要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厚明  付业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06-7407
[目的]进一步探讨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5号的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出相应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毕单15号玉米为供试材料,设置60000、67500、75000株/hm23种不同种植密度及285、330、385 kg/hm23个氮肥用量,随机区组排列,研究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毕单15号玉米在中上等肥力土壤条件下,以中高种植密度(67500苗/hm2或75000苗/hm2)、高氮量(385 kg/hm2)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通过测土施肥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获得8779kg/hm2的玉米单产。[结论]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两大重要因素,要提高玉米单产,就必须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适量的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7.
开发优质蛋白玉米调整玉米种植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几年来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单产不断提高 ,普通玉米供大于求 ,价格下跌 ,农民生产玉米效益下降 ,甚至亏本 ,谷贱伤农 ,加上有的地区政府部门简单号召压缩玉米种植面积 ,农民不知道种什么好了。多年来 ,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气候和土质条件已经形成了适应玉米生产的优势 ,被称之为世界黄金玉米带 ,让农民放弃这个优势再去开辟新的门路 ,盲目扩大其它作物种植面积 ,受各方面条件限制 ,将会产生什么后果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既保持玉米生产的优势 ,又解决普通玉米过剩这一矛盾 ,使玉米种植业向高层次迈进 ,开发优质…  相似文献   

18.
蓝田县夏播玉米常年种植面积38万亩,主要种植郑单958,搭配种植蠡玉16、先玉335等品种,但种植密度较低,一直是影响当地玉米产量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研究当地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情况、探索蓝田县玉米高产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从而提高当地玉米产量是一项投资小、收益明显的增产措施.为了研究蓝田县夏播玉米最适密度,以当地主栽品种郑单958作为参试品种进行不同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郑单958的作为参试品种在当地夏播种植密度一般以4350株/亩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9.
杂交玉米宽窄行不同密度栽培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单产水平,开展了玉米宽窄行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宽窄行种植既可以有效增加种植密度,宽行间又方便农事操作,其最佳密度为3500株/667m2。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抗虫玉米(Bt玉米)能够提高单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其商业化种植生产层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单产和成本收益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方面,本文综合了全球几个转基因玉米种植国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