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广州白云山主要林分的生产力及吸碳放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主要林分类型的生产力及吸碳放氧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各主要林分总生物量、总吸碳量和总释氧量大小顺序为木荷石栎混交林>木荷林>中华锥林>大叶相思林>马尾松林>马占相思林>黧蒴林>降真香林>尖叶杜英林>加勒比松林.各林分生产力、年均吸碳量和年均释氧量大小顺序均为马占相思林>黧蒴林>大叶相思林>木荷石栎混交林>木荷林>尖叶杜英林>中华锥林>降真香林>加勒比松林>马尾松林.表明速生阔叶林的吸碳放氧能力比针叶林强;处于速生期的阔叶树人工林的吸碳放氧能力比天然次生近熟林强.  相似文献   

2.
模拟氮沉降对鹤山3种人工林表土碳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大气N沉降对森林表层土壤碳释放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大气N沉降处理土壤样品,用碱吸收法测定土壤的碳释放量,并计算土壤碳释放速率,分析大气N沉降对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湿地松(Pinus eliotii)、荷木(Schima superba)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3种人工林土壤碳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对湿地松林表土碳释放过程有非常强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氮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加强。低水平的氮沉降对荷木和马占相思林土壤碳释放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沉降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鹤山丘陵3种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测定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叶面积指数(LAI)是反映森林冠层结构的重要参数,通常情况下,用光学仪器测定的LAI值偏低需要进行校正。该文使用数码植物冠层图像仪(CI110 DPCI)测定鹤山丘陵3种人工林(马占相思林、针叶林和荷木林)的有效叶面积指数(LAIe),用直接测定法得出的LAI对LAIe进行校正,并分析冠层LAI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LAIe明显低于LAI,两者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P0.01);拟合的经验方程适用于校正相应林分的LAIe。3种人工林冠层的LAI总体上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荷木林的年平均LAI最高(6.56),其次为马占相思林(3.94),针叶林最低(3.76),荷木林的LAI明显高于另两种人工林(P0.05)。结合历史数据可发现:荷木林的LAI呈明显上升趋势;马占相思林则相反,呈下降趋势;针叶林的LAI处在相对平稳期,反映不同森林类型的生长发育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坝上地区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以承德御道口牧场林龄16、29、40a的樟子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以裸沙地作为对照(CK),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各林龄樟子松林不同土层(0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样地调查与室内浸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了珠江中游苍梧县境内的5种林地类型的灌草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的涵养水功能。结果表明:1)5种林地林下灌草本层的生物量为1.00~5.14t·hm~(-2);持水量为2.65~19.54t·hm~(-2),大小顺序为桉树林湿地松+荷木混交林马尾松林大叶栎林红锥林,与其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2)凋落物的累积量为7.71~40.18t·hm~(-2),持水量为13.12~77.09t·hm~(-2),大小顺序为湿地松+荷木混交林桉树林马尾松林大叶栎林红锥林,与累积量的大小顺序基本一致;3)土壤容重随土层的增加而增大,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分别为1.59%~7.93%、40.63%~50.50%、44.39%~52.32%,60cm土层厚度的土壤持水量为2 663.08~3 207.86t·hm~(-2),大小顺序为红锥林湿地松+荷木混交林桉树林大叶栎林马尾松林,与总孔隙度变化规律一致;4)不同林地林下层总持水量为2 684.91~3 223.63t·hm~(-2),大小顺序与土壤持水量的顺序一致,且不同层次持水能力为土壤层凋落物层灌草层。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原位采集系统,于2010年7月25日~2010年9月11日对小白菜生长期间土壤剖面7cm,15cm,30cm与50cm N2O浓度进行田间原位监测。结果表明,土壤剖面间N2O浓度呈现较大的时空变异性。同一土层中,N2O浓度的变异性达到31%~135%。7cm与15cm,30cm与50cm土壤剖面间土层间N2O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0cm与50cm土层的N2O浓度显著大于7cm与15cm土层的N2O浓度。小白菜地的30~50cm土层是N2O产生的主要位点。此外蔬菜地土壤剖面有明显的硝酸盐积累现象,同时表层土壤pH低于底层土壤。  相似文献   

7.
雷州半岛3种速生人工林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雷州半岛3种常见人工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ucalyptus grandis林,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林及湿加松Pinus elliottii × Pinus caribaea林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规律,在雷州半岛内,选取8年生尾巨桉林、8年生赤桉林和15年生湿加松林,分别在各林分内设置3块样地,采用5点法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并计算不同元素之间的计量比。结果显示:3种人工林0~6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未产生显著差异;赤桉林下土壤全磷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湿加松林,但尾巨桉林下土壤全磷质量分数与湿加松林未产生显著差异;全钾质量分数表现为湿加松林>赤桉林>尾巨桉林,桉树林下土壤全钾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湿加松林(P < 0.05),导致林下土壤碳钾比、氮钾比、磷钾比均显著高于湿加松林。3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全氮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 < 0.05),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氮钾比均对土层深度呈降低趋势,且表层土壤(0~20 cm)比值均显著高于下2层土壤(P < 0.05),但碳氮比、磷钾比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没有一致规律;3种人工林下土壤碳磷比均小于200.00,且氮磷比低于全国平均值,说明研究区内氮质量分数相对缺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极显著正相关(P < 0.01),相关系数达0.925,土壤全磷和全钾及全氮相关性不显著(P>0.05)。该试验区内3种人工林生长均受氮元素限制。建议雷州半岛桉树林及松树林培育过程中,注意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平衡施肥,防止地力衰退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广西华山林场5种典型人工林水文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西华山林场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林(Pinus elliottii)、尾叶桉林(Eucalyptus urophylla)、枫香林(Liquidambar formosana)和荷木林(Schima superba)5种典型人工林冠层降雨截留、凋落物持水、土壤蓄水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林冠层截留率荷木林41.4%>马尾松林21.8%>湿地松林21.3%>枫香林21.2%>尾叶桉林19.4%;截留率随降雨量增大而减少。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依次为尾叶桉林(8.22 t·hm-2)>枫香林(5.74 t·hm-2)>马尾松林(5.15 t·hm-2)>湿地松林(4.67 t·hm-2)>荷木林(3.39 t·hm-2);最大持水量与凋落物蓄积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最大蓄水量依次为马尾松林(2 943 t·hm-2)>荷木林(2 806 t·hm-2)>尾叶桉林(2 719 t·hm-2)>湿地松(2 631 t·hm-2)>枫香林(2 458 t·hm-2)。土壤稳渗速率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林(1.88 mm·min-1)>枫香林(1.20 mm·min-1)>湿地松(0.99 mm·min-1)>尾叶桉林(0.73 mm·min-1)>荷木林(0.68 mm·min-1)。该研究为华南地区人工林水文功能量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了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异表现为:0~15 cm土层(20.6 g·kg-1)>15~30 cm土层(17.1 g·kg-1)>30~45 cm土层(12.4 g·kg-1)>45~60 cm土层(9.8 g·kg-1)>60~75 cm土层(8.2 g·kg-1),3种不同经营方式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中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依大小顺序排列为:杉木林地(13.6 g·kg-1)>经济林地(12.3 g·kg-1)>农用后撂荒地(11.0 g·kg-1).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pH值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0.40,与土壤全氮、C/N比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和r≥0.87.图2表2参14  相似文献   

10.
3种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平和天马国有林场相思引种优选区选取3种相思人工林,进行生态系统各组分含碳率、碳贮量和分配特征的比较。结果表明,3种相思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的含碳率介于45%-50%之间,卷荚相思林和黑木相思林乔木层各器官碳贮量表现为干>根>皮>枝>叶,马占相思林为干>根>皮>叶>枝。卷荚相思林、黑木相思林和马占相思林下植被层平均含碳率分别为42.29%、42.78%和41.26%,明显低于相应的乔木层。卷荚相思林、黑木相思林和马占相思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110.06、124.46和88.86 t.hm-2,其中矿质土壤层贡献最大,依次占68.20%、77.11%和74.69%;乔木层碳贮量次之,依次占29.04%、21.26%和22.14%;而林下植被层碳贮量的贡献最小,分别仅占0.70%、0.33%和1.34%。  相似文献   

11.
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量化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碳储量,为评价其碳汇功能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 在广西沙塘林场选择处于中龄和成熟期的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设置样地测算乔木、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按20 cm分层挖取样地0~60 cm土层土样,最后依据有关方程,计算马尾松和杉木中龄和成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含碳率和碳储量。【结果】 马尾松、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于40.06%~45.23%, 枯落物含碳率为40.79%~46.06%,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于0.34%~1.26%。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68.36和128.08 t/hm2,其乔木层的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06.33和54.8 t/hm2,分别占总碳储量的63.15%和42.79%;土壤平均碳储量分别为54.96和67.33 t/hm2,其分别占总碳储量的32.64%和52.57%;其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平均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1.28%,1.02%和2.93%,3.63%。【结论】 马尾松人工林总碳储量以成熟林显著高于中龄林,杉木则以中龄林略高于成熟林;土壤和乔木层碳储量是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部分,而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对碳储量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2.
对九曲溪生态保护区次生阔叶林、马尾松人工林、竹林和茶园4种类型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及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均为2.375~2.658(干筛)和2.627—2.863(湿筛),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20、20—40、40—60cm土层均表现为:阔叶林〈竹林〈马尾松林〈茶园,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种林地干筛和湿筛条件下〉0.25mm的团聚体百分数和〉5mm的大团聚体百分数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阔叶林的最大,竹林和马尾松林次之,茶园的最低;而结构体破坏率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表现为一致的变化趋势,0-60cm土层为阔叶林(21.31%)〈竹林(26.18%)〈马尾松林(31.98%)〈茶园(38.25%);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及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次生阔叶林土壤疏松,持水能力强,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好;竹林和马尾松林次之;茶园土壤结构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13.
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确定最佳观测时间。【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南地区马占相思人工纯林土壤3种温室气体CO_2、CH_4、N_2O通量进行连续观测。【结果】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3种温室气体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为CO2和N2O的排放源及CH_4的吸收汇,其通量日变化幅度分别为:401.33~555.59 mg·m~(-2)·h~(-1)、24.50~34.72μg·m~(-2)·h~(-1)和-10.96~-41.88μg·m~(-2)·h~(-1)。地表CO_2、CH_4通量和5 cm深土壤温度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地表N_2O通量同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通过对矫正系数分析,综合考虑3种温室气体以及取样的可操作性,华南地区马占相思人工林雨季的最佳观测时间为09:00时左右。  相似文献   

14.
南亚热带丘陵3种人工林群落的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采用收获法和标准木法研究了南亚热带3种人工林群落:马占相思林、针叶林(马尾松+杉木)、木荷林(木荷+红荷)的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为揭示鹤山丘陵人工林的结构功能规律及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林分现存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占相思林(176.03 t/hm2)、木荷林(122.91 t/hm2)、针叶林(104.93 t/hm2)。在林分各层次的分配比例中,乔木层所占比例最大,为95.1%~98.7%;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小,尤其是草本层,灌木层为0.9%~4.5%,草本层为0.4%。净初级生产力(NPP)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占相思林(25.32 t/(hm2·a))、木荷林(17.93 t/(hm2·a))、针叶林(15.8 t/(hm2·a)),与林分生物量大小呈同样的规律。木荷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生物量增量所占比例高于另外两种林分,群落结构较复杂,生物量积累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5.
磷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大量营养元素,研究琼中橡胶林土壤磷储量及分布规律有利于指导施肥,并对热带地区主要橡胶林土壤磷循环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对海南琼中6个龄级(5、10、15、20、25、30年)的橡胶林土壤(土壤分级:0~20、20~40、40~60、60~80、80~100 cm)进行调查采样,室内测试分析其磷含量,计算土壤各个层次的磷储量。研究结果表明:(1)琼中橡胶林土壤全磷含量为57.68 mg/kg,有效磷含量为2.25 mg/kg,全P含量在土壤剖面中无明显的分布规律,有效P含量大致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2)琼中橡胶林土壤全磷总储量为843.25 kg/hm2,有效磷储量为32.12 kg/hm2。20~40 cm的全磷储量和有效磷储量均最大,分别占31.18%和28.18%。琼中橡胶林土壤总体处于缺磷状态,有必要增施磷肥或复合肥。  相似文献   

16.
在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开展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林改造试验,在1年生和5年生马尾松林内补植枫香(LiquidambaFormosana)、木荷(Schimasuperb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和山乌桕(Sapiumdiscolor),构建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造林7年后的结果表明,山乌桕、枫香和香樟保存率超过80%,而木荷仅为75%。总体上,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内,香樟的长势最好,其次为山乌桕和枫香,木荷生长相对缓慢。5生马尾松林分内的枫香、香樟、木荷和山乌桕的蓄积量分别是1年生林分的1.36、1.93、2.05和1.33倍。  相似文献   

17.
杉木人工纯林与混交林下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宝川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38-139,88
对杉木人工纯林,杉木与马尾松、木荷、厚朴构成的混交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并通过降低土壤酸度,增加了养分有效性.在所研究的三种混交模式中,以杉木与木荷混交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针对西双版纳勐腊县境内不同林龄橡胶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0、20、30 a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9.51~10.88、7.36~7.88、8.78~9.31 g.kg-1,各林龄有机碳储量10 a>30 a>20 a。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0 a龄橡胶林在0-45 cm土层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变化差异显著,其他2个林龄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同一土层中差异显著,但均主要分布于0-30 cm土层中,特别是0-15 cm土层。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47.50~66.41 t·hm-2,其在不同土层间以及不同林龄间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相近。将西双版纳与海南儋州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前者各个林龄橡胶林土壤有机碳总量均大于后者,但后者橡胶林土壤有机碳随深度增加的变异趋势比前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