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与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气候因子关系密切。大气湿度低,气候干旱,入侵严重;温度越高,小蠹发育速度越快,侵入成功率越高;云南松林立地条件差,阳坡,山脊,林缘,郁闭度低,长势弱均易曹蠹害,森林火灾,乱砍滥伐造成小蠹虫的虫源地,上述因素是酿成云南省小蠹虫大面积危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橡胶小蠹虫优势种类和为害规律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9~2001年,对云南西双版纳国营和民营胶园的调查结果,角面长小蠹和小杯长小蠹是为害橡胶的小蠹虫优势种,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1.8%和57.6%;小蠹虫主要在割线上、下方各50cm范围内入蛀;小蠹虫发生率与橡胶树品种和使用乙烯利刺激剂有关。  相似文献   

3.
橡胶小蠹虫防治技术初报(国营东风农场病虫防治组)橡胶小蠹虫体形微小。它主要危害胶树树干,受蠹虫蛀孔危害的胶树短期内死亡,它严重威胁橡胶的生存;由于近几年的气候异常变化,开割胶园内相继发生小蠹虫蛀孔危害,并且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之趋势,1992年东风农场...  相似文献   

4.
描述为害橡胶树的小蠹虫如角面长小蠹、小杯长小蠹、锥尾长小蠹、对粒材小蠹、橡胶肩角粉蠹、短鞘长腹筒蠹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提出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思茅松小蠹虫种类及其危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危害思茅松小蠹虫种类有3亚科11属15种,其中7种为思茅松(寄主)及分布新记录种。云南松梢小蠹、思茅四眼小蠹、额毛小蠹及云南切梢小蠹是思茅松的主要害虫,应列为该区域主要的检疫、监测和防治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土壤综合肥力、采脂强度、坡向、林分结构是影响小蠹虫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研究揭示了小蠹虫成灾的林分与不成灾林分的生态学特征,为营造抗小蠹虫林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松纵坑切梢小蠹属鞘翅目小蠹科切梢小蠹属.是一种钻蛀树干为害很严重的森林害虫。该虫主要发生在立地条件差、林地卫生条件不好或其它各种原因导致树木生长衰弱的林分。小蠹虫主要包括柏肤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柏肤小蠹为害侧柏、桧柏等;纵坑小蠹虫主为害油松、黑松等。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测定清西陵小蠹虫发生情况,应用信息聚集素诱集小蠹虫,共诱集到3种小蠹虫,其中1种为油松梢小蠹,另外2种分别为海小蠹亚科的根小蠹未定种和小蠹亚科的锉小蠹未定种,并测定了油松梢小蠹飞扬高峰期和扬飞期的持续时间,结果表明,油松梢小蠹在清西陵地区飞扬期持续2个月左右,4月11日为始盛期,4月15日为羽化盛期,5月7日为盛末期。  相似文献   

8.
迭部林区针叶树小蠹虫调查研究刘铭汤,张承维,卢子华,张俊海(西北林学院)(迭部林技站)本次调查采集到针叶树的小蠹虫计两亚科7族8属15种。一、分类地位及名录(一)海小蠹亚科Hylesininae1.林小蠹族Hylurgini〈1〉切梢小蠹属Blast...  相似文献   

9.
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清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综合防治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的清理技术。 包括:(1)蠹害林分受重程度划分;(2)蠹害木分级标准;(3)蠹害木的清理技术。阐明了蠹 害木清理的时间、次数、对象、顺序、方法及清理后的处理等技术措施。对于实施以 营林措施为基础的蠹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林间小蠹虫种群密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橡胶树小蠹虫是胶园常见病虫害之一,年1995月~年月我场万多株开割株就有株发1219961122857现此虫害,其中被虫蛀死株,受害率。经2820.07%实际观察,已鉴定出危害橡胶树的小蠹虫有三种,分别是长小蠹科的锥尾长小蠹虫、粉蠹科的橡胶肩角粉蠹虫和筒蠹科的短鞘长腹筒蠹虫,其中以锥尾长小蠹虫对橡胶树危害最大。危害特点1 根病和死皮树受虫蛀率最高,可占虫害总数的,其次为自然灾害和条溃疡病树。条溃疡和自90%然灾害坏死斑受虫蛀的死亡率较低,而死皮树受虫害后死亡率高达以上,因为死皮树枯死的皮内70%会散发出一种酸臭气味,这种气味很…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以来,云南全省云南松林区遭受纵坑切梢小蠹的猖獗危害,造成大量林木死亡。1992年在昆明市现有的云南松与栎类、云南松与华山松、云南松与滇油杉混交林及云南松纯林中,设置11块定位观察样地,观察云南松混交林蠹害发生情况,1992~1995年经过4年的观察,混交林平均株受害率10.9%,纯林平均株受害率48.9%。混交林比纯林降低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率38.0%。混交林内由于乔、灌、草种类的多样性,带来纵坑切梢小蠹天敌种类的多样性,有效地抑制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发展,形成有虫不成灾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aeptographium yunnanense的毒素处理后,云南松和华山松体内与抗病性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都明显地下降,表明该毒素可以通过抑制寄主体内与抗性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削弱寄主的抗性,从而有利于菌在寄主体内侵染生长。云南松的酶活性下降的程度较大,而华山松的酶活性较高,毒素处理后活性受抑制的程度相对较小,这表明华山松对云南半帚孢的抗御能力较云南松的强,这也是云南境内云南松受害严重而华山松受害轻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聚集化合物对松小蠹的林间引诱活性,探讨用聚集信息素进行林间诱集和种群监测的方法,在陆良县云南松纯林中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表明,除(-)APX*外,几种供试化合物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APX加MBXT、(-)APX加MBXS复配方化合物的引诱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化合物,漏斗状诱捕器诱虫量明显高于IMP诱捕器.对试验林分松小蠹种群动态的监测实践表明,用聚集化合物诱集成虫测报松小蠹成虫扬飞期,确定清理及防治的最佳时期,提高了清理、防治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虫坑真菌类群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L.)是松科(Pinaceae)树木的主要蛀食性害虫,分布遍及国内各省、自治区[1,2],在云南该虫主要危害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L.)。近10多年来,云南松蠹害林已达数十万公顷,给当地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3~5]。国外对小蠹虫侵害机理及暴发成因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小蠹虫携带的病原性伴生真菌在蠹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伴生真菌是云杉八齿小蠹(IpstypographusLinnaeus)成功定殖的先决条件[6];对于栎…  相似文献   

15.
1994年和1995年在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危害的云南松林中,进行了施肥试验。施肥后的云南松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平均下降22.69%和33.7%,而未施肥的云南松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平均下降11.73%和18.3%,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实际平均下降10.96%和15.4%。试验证明,通过施肥,增强树势,能提高云南松对纵坑切梢小蠹虫危害的抵御能力,起到间接防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考察 ,从影响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因素 ,小蠹的生活史、蛀干蛀梢期、种群动态、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以及虫情预测预报等方面阐述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态的研究进展状况。以此对松小蠹的综合治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1997~1999年,在不同试验点的云南松蠹害林分中设置饵木堆、整株饵木和活立木引诱松小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方法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设置的衰弱木饵木堆诱虫效果明显高于健康木饵木堆;在饵木堆上加置MBXS,(-)APX或(-)APX+YS复合剂,诱虫量比不加置这些聚集信息化合物的饵木堆增加4倍以上。试验所用窗式诱捕器以寄主天然化学气味物质为诱饵,对转干期成虫具有较高而稳定的诱捕量,且设置检查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于梢转干期林间松小蠹诱捕和种群动态监测;活立木上加置(-)APX+YS复合剂,对各时期松小蠹成虫均有一定引诱作用,可用于梢部小蠹种群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8.
论抚育间伐对小蠹虫危害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抚育间伐增强云南松林分的转化功能,使死亡量减少而净生长量增多,从而增强林分系统的内能。云南松林分抵御病虫危害的功能与立地环境的优劣有关,也与本身的转化功能有关。间伐被压木乃至间伐Ⅲ级木,林分在蠹害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抵御能力。在立地条件相似的环境中,抚育间伐促进林分的转化功能,所以林分抵御蠹害的抗性也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9.
切梢小蠹伴生真菌发生及病害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长喙霉 ( Ophiostoma minus Hedgc.)于 190 6年作为新种定名为 Ceratostomella minorHedgc,1981年更名为 Ophiostoma minus Hedgc.,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1]。小长喙霉以小蠹虫( Tomicus spp.)为媒介 ,通过小蠹虫对树木的蛀害 ,被携带进入到寄主植物组织内 ,进行自身生命过程并危害寄主植物[2 ] ,故也被称为小蠹虫伴生真菌 [3,4] 。该菌的寄主植物主要是松树( Pinus spp.) [4] ,它在协助小蠹虫蛀害松树树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4]。80年代以来 ,纵坑切梢小蠹 ( 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在云南 8个地州大面积暴发成灾 ,10余万 hm2 …  相似文献   

20.
受小蠹虫不同阶段为害的云南松光合生理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5年生云南松在横坑切梢小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在蛀梢和蛀干为害期的针叶光合生理反应.Dun-can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在小蠹虫蛀梢和蛀干期显著影响了针叶同化CO<,2>的能力,针叶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31%和65%,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也出现极显著下降(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针叶净光合速率与各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以及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小蠹虫不同的蛀害期而不同.小蠹虫蛀梢和蛀干为害显著降低了针叶叶绿素含量(P<0.05),但受蛀梢为害的云南松针叶叶绿素a/b值显著高于健康或受蛀干为害的云南松.针叶最大荧光(Fm)、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以及Fv/Fo均因小蠹虫蛀梢和蛀干为害而显著下降,尤以在被蛀干时的针叶Fm、Fv/Fm、Fv/Fo下降幅度更大.综合分析表明:受小蠹虫"胁迫"(蛀梢、蛀干)后针叶叶绿素合成受到显著影响,引起了寄主云南松光合机构的破坏,导致寄主云南松树势下降,这必为喜欢攻击亚健康或衰弱林木的次期性昆虫创造合适的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