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马铃薯生产大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马铃薯面积和总产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国家种质克山马铃薯试管苗库”和“国家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在黑龙江省相继建成,为日益发展的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马铃薯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目前黑龙江省的马铃薯加工业的加工能力和加工产品的品种均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2.
氮磷钾肥配施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块茎可供食用,马铃薯营养丰富,素有“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等美称。野生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被当地印第安人培育。美国农业部马铃薯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全脂奶粉和马铃薯两样作为食品,便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一切营养需求”,并且认为马铃薯将是世界粮食市场主要食品之一。  相似文献   

3.
1河北坝上地区马铃薯生产历史及产业现状 马铃薯是坝上传统作物.也是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当地流传远古的一句顺口溜“坝上三件宝、山药莜麦大皮袄”,真实体现了马铃薯在当地群众生活及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马铃薯之所以成为当地重要的作物,是因为其本身栽培特点和产品特性决定的。首先,马铃薯是喜冷凉作物。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素、脂肪、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营养丰富而全面,是世界粮食市场的一种主要食品。马铃薯可作粮菜兼用食物,可作畜禽的优质饲料,也可作工业原料,因此俄罗斯人称马铃薯为“全能作物”。然而马铃薯种薯在第一年或第一季种植时产量很高.  相似文献   

5.
《台湾农业探索》2005,(2):12-12
晚疫病是台湾马铃薯主要病害,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此前,因为受不了晚疫病侵袭,台湾农民已基本停止种植马铃薯。“台农3号”是针对晚疫病研发的新品种,具有耐病毒、丰产等特性。相较于台湾目前最普遍栽培的大叶种马铃薯,“台农3号”发生晚疫病的时间比较晚,因此病害造成的损失不大,能够获得比较高的收成,使得单位面积产值提升。除了晚疫病,“台农三号”对软腐病,病毒病的耐受力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6.
我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浙江省旱粮生产的重点县之一。过去.全县的旱地均是种植“马铃薯-甘薯”.以两熟制为主,因此经济收益较低。为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广了“春马铃薯/鲜食春玉米一秋马铃薯/鲜食秋玉米”高效种植模式。据我们多点调查和验收资料汇总.这种模式一般每667m^2可收获春马铃薯700~800kg,春玉米鲜穗1200~1300kg,除去生产成本.春马铃薯的收入可达800-900元.春玉米的收入也可达到1050~1150元。  相似文献   

7.
传统上马铃薯埋在土里生长,可眼下在广西不少地方,一窝窝光滑诱人、色泽鲜亮的马铃薯却长在铺在田间的一层稻草下面。当地农民收获时不是用锄头挖,而是掀开稻草直接在地上捡马铃薯。同样一块田,双季稻+冬季马铃薯,“两熟”变了“三熟”,“白捡”一季马铃薯,甭提有多高兴。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药蛋、薯仔(香港、广州人的惯称)等。鉴于名字的混乱,植物学家给它取了一个世界通用的学名——马铃薯。马铃薯与稻谷、小麦、玉米、高梁一起被称为全球五大衣作物。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东滕州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目前,马铃薯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而且面积迅速扩大,食用及产品开发也越来越普遍。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又名土豆,山药蛋,洋芋等,属茄科,是一年生植物,在我国栽培极为广泛,我省也有大量栽培,特别是在赣南山区栽培量大。它大部分用来作蔬菜和饲料,只有少部分用来加工,大大地降低了它的经济价值,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提高马铃薯的附加值,发展“三高”农业,根据我所多年马铃薯加工经验,现介绍一种简单易行、加工前景十分广阔的方法——油炸马铃薯片。  相似文献   

10.
杨雪梅  闫强  张春芝 《农业与技术》2004,24(2):68-68,72
马铃薯是新世纪我国最有发展前景的高产经济作物之一,其营养丰富,素有“地下苹果”、“第二面包”之称。据美国权威机构报道,只食用全脂奶粉和马铃薯制品,就能提供人体所需的一切营养成分,因此认为马铃薯将是世界粮食市场上一种主要食品。但在栽培过程中,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更是导致马铃薯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是一种高产作物,既可直接被人们食用,又可用作养殖螃蟹的主要搭配饲料,而更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及多种休闲食品的原料。以往在粘性土壤的苏南地区,种植马铃薯往往产量低、商品性较差,而马铃薯用稻草加地膜全程覆盖的栽培技术,则能克服这一缺点,并彻底改变其栽培方式,变“种薯”为“摆薯”,变“挖薯”为“拣薯”,简便易行、省工省力,提高了效益。2005年我镇对马铃薯使用稻草加地膜全程覆盖新品种比较试验获得成功,马铃薯使用稻草全程覆盖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12.
《农民致富之友》2004,(12):16-16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刘加勇张晓艳)生活中人们见到的马铃薯都是黄包或白色的,如今。种“黑色马铃薯”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培育成功。这种马铃薯外观呈现黑紫色,薯形为长圆形,瓤为深紫色,由于其淀粉含量比普通马铃薯高.口感比普通马铃薯“面”牡丹江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李洪兴介绍说,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因居民传统饮食习惯以大米和面粉为主,马铃薯被认为可有可无。专家认为,被习惯称为土豆的马铃薯其实并不“土”,它营养平衡,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及矿物质。在荷兰,马铃薯被称为“地下苹果”。营养学家指出:每餐只吃马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拾零     
字义薯形如马铃,故通俗以此名也。学名edanurnTthe。urn。茄科。外国名KapT~b(前苏联),potat。;Irishpotat。(英),po~deTe。(法),Kartoffel(德)。俗称土豆、地蛋、洋山芋、洋番薯、山药蛋马铃薯为世界五大食用作物(稻、麦、玉米、燕麦、马铃薯)之一;其全世界产量以容积而言,实属五者之首。欧、美各国,早以此为重要食用作物。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秘鲁的的喀喀湖地区。因其地下茎肥大形如马铃,故而得名“马铃薯”,当地人称它为“爸爸”。古代的南美印第安人以马铃薯为主食,尊奉为“丰收之物”。明末清初时,马铃薯传…  相似文献   

15.
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马铃薯在我国种植面积约400万hm^2,占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1/4,居世界首位。其营养丰富,粮菜兼用,有“地下苹果”、“第二面包”之称。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但平均667m^2产量667kg,远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1000kg/667m^2)。因此,我国马铃薯增产的潜力很大。由于马铃薯性喜温凉,适应性强,相对其他作物而言,具有较强的耐干旱、耐贫瘠土壤的能力,即使遭受干旱、冰雹、风沙等自然灾害,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收成。因此,马铃薯成为土壤贫瘠的山区特征性作物之一,也是高产、救灾性作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Y病毒病对东北烟区烟草生产的危害日趋严重。通过本试验,分析了不同浓度“好普”在烟草上的应用与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好普”浓度的增长对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的防治效果逐渐提高,其中500倍“好普”处理对烟草烟马铃薯Y病毒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它对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对产量、产值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与260倍“菌克毒克”相仿。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马铃薯的产业发展前景及马铃薯脱毒推广应用现状,指出了“三级种薯生产体系”及“科研 企业 农户”的产业链模式,分析了这一体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及在马铃薯产业化经营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马铃薯高产、高效限制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人们一年四季普遍食用的农产品,又是优质饲料和食品加工业的原料。其本身具有适应性强、生育期短和抗灾能力强的优点,全国各地均有种植,索有“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之称。为了更好地发挥马铃薯高产、高效的优势,针对马铃薯生产的限制因素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客观地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冀西北高寒区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平均海拔1400m左右,年均气温2℃,俗称“坝上地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作为龙头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为提高马铃薯微型薯单产数量作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针对坝上独特的气候和马铃薯结薯时期对温度的需求,在栽植时间方面也进行了筛选。  相似文献   

20.
炸片型马铃薯大西洋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西洋是目前国内推广种植的最优秀的炸片型马铃薯品种。我省低海拔热区和中海拔温热区有丰富的光热资源.能在冬季和早春季种植马铃薯。此时国内许多地方不能生产马铃薯.所以冬早马铃薯上市时,是市场供应的淡季,马铃薯的销售价格高.特别是炸片型马铃薯“大西洋”更是供不应求,价格较一般品种高10%-20%。所以在冬春季节种植马铃薯“大西洋”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好路子。栽培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