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染色体压片法研究甘蔗属热带种与滇蔗茅远缘杂交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及染色体行为,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在终变期观察到单价体、二价体和四价体;分裂中期Ⅰ、后期Ⅰ、中期Ⅱ和后期Ⅱ均出现落后染色体;中期Ⅱ形成"八"字形纺锤丝、后期Ⅱ二分体2个子细胞染色体不同步分离;四分体时期观察到三分体、微核、大小不等的四分体以及多面体等异常细胞;同一小花的3个花药中几个不同时期的分裂相同时存在。进一步应用DAPI荧光染料进行染色观察,结果表明,大多数小孢子在单核时期就发生皱缩变形。该结果说明减数分裂过程异常染色体行为和异常细胞分裂是导致杂交F1代花粉完全败育的主要原因。花粉败育时期为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和单核小孢子时期。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减数分裂中期Ⅰ与后期Ⅰ的染色体行为及与育性恢复的相关性,以几类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为母本,用常规品种(系)作为父本与其杂交,调查了杂种F1减数分裂中期Ⅰ单价体频率与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及自交结实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单价体频率与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呈显著正相关,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与自交结实率呈负相关,但不显著;(2)相同异质不育系与相同或不同品种杂交时减数分裂中期Ⅰ单价体频率与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及结实率差异不显著;(3)不同异质不育系与相同或不同品种杂交时减数分裂中期Ⅰ单价体频率与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差异性较为显著,但减数分裂中期Ⅰ单价体频率与结实率差异性不显著;(4)异质小麦中,异源胞质影响染色体变异,但核基因是调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栽培大豆绥农4号等5个品种和1个品系分别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杂交,杂种F_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行为。以染色体组亲和指标,终变期二价体的交叉频率,鉴定杂交亲本的亲缘关系。 观察结果表明,杂交亲本和大部分杂种F_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是正常的,减数分裂中期Ⅰ为20个二价体。11个亲本中期Ⅰ环状二价体占多数,少数为棒状二价体。有少数花粉母细胞出现二价体联会消失现象,中期Ⅰ没有单价体,后期Ⅰ和减数分裂Ⅱ均正常,四分孢子中无微核出现。杂交亲本中期Ⅰ环状二价体和棒状二价体的数目有差异,说明不同亲本的亲和力不同。 13个杂交组合F_1代的减数分裂行为有差异,染色体配对不稳定,二价体表现过早分离。如杂交组合中期Ⅰ二价体数在18—20之间,联会消失二价体数目较少。二价体数在5—20个之间,联会消失的二价体数目最多为15个。后期Ⅰ出现少数落后染色体,四分孢子内有少数微核。  相似文献   

4.
以A2V4/B2V4为材料,对A2类型雄性不育系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花药发育过程中绒毡层的变化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高粱A2V4 CMS的染色体行为,在前期Ⅰ至中期Ⅰ无任何异常现象,从后期Ⅰ开始,染色体行为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同源染色体在走向两极时出现滞后或部分不分离、或在后期Ⅱ姐妹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细胞内染色体多倍化,以致形成两极染色体数目不等、在一个细胞内有几个染色体团或核、三分体和“T”型、直线型排列的四分体;花药发育过程中也有大量异常现象,药室的绒毡层细胞不形成或提前解体,药室内的花粉母细胞不发育或小孢子液泡化,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出现巨型化而挤满整个药室或绒毡层细胞虽发育正常,但花粉母细胞发育异常,在造孢细胞时期即开始出现变形现象,随后发生粘连退化,绝大部分花粉母细胞不能完成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而形成四分体,所有这些异常现象最终导致小孢子退化。  相似文献   

5.
对1株自然三倍体茶树和1株人工诱变四倍体茶树的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茶树在减数分裂的终变期,花粉母细胞中的染色体联会成9种价体,其中三价体的出现频率最高,平均为6.33次,因而初步推断为同源三倍体。由于部分落后染色体的丢失,后期Ⅱ仅有4.9%的极区具有正常的15条染色体,花粉萌发率仅为10.1%,这是该三倍体茶树高度不育的原因。四倍体茶树是同源四倍体,在终变期,花粉母细胞中的染色体联会成14种价体,其中四价体出现的频率最高,平均5.34次;二价体出现的频率次之,平均4.73次。染色体可联会成多价体环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λDNA导入普通小麦中国春诱导的λD型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表现及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对受体中国春、不育系、普通小麦LM14及其杂种后代进行了室内考种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λD型不育系不育度高,受体中国春对其具有较好的保持作用,LM14对其较好的恢复作用。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观察发现,受体中国春的PMC染色体异常率为0.91%,λD型不育系的PMC染色体异常率为2.04%,染色体异常类型主要有染色体落后、单价体、染色体桥、微核等。  相似文献   

7.
苎麻花粉母细胞的成熟分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对苎麻的细胞学与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还很少,对于苎麻花粉母细胞的成熟分裂还未见报道。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初步观察了苎麻花粉母细胞成熟分裂的全过程。在第一次减数分裂的末期没有细胞质的分裂,因而不形成二分体,只是到了第二次有丝分裂的末期在一个母细胞中形成四个子细胞即四分体,每个子细胞再发育成花粉粒。但在观察过程中看到了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和微核等不正常的成熟分裂现象。同时本文对观察材料的选择、固定、染色及制片方法都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由丹参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获得丹参三倍体,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为探讨其育性的细胞学机制,我们采用细胞学和解剖学的方法,对其花粉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染色体和细胞学表现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丹参三倍体植株生长正常,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落后染色体、染色体不均等分向两极、染色体桥等异常现象,分裂结果产生三分体、微核等,而且花粉粒形态异常,产生畸变,萌发率极低。这些说明,丹参三倍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平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各种畸变、异常的染色体和细胞的行为表现,是造成其不育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丹参三倍体育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丹参育种生产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对苎麻的细胞学与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还很少,对于苎麻花粉母细胞的成熟分裂还未见报道。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初步观察了苎麻花粉母细胞成熟分裂的全过程。在第一次减数分裂的末期没有细胞质的分裂,因而不形成二分体,只是到了第二次有丝分裂的末期在一个母细胞中形成四个子细胞即四分体,每个子细胞再发育成花粉粒。但在观察过程中看到了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和微核等不正常的成熟分裂现象。同时本文对观察材料的选择、固定、染色及制片方法都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一种甘蓝型油菜双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利用涂片和切片两种方法,对甘蓝型油菜双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株与可育株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不育系从减数分裂时期就开始发生异常,出现了染色体桥,花粉母细胞分裂不同步等现象,随后形成大小不等的四分体或多分体,小孢子释放以后没有开始花粉壁的形成,并且细胞质逐渐降解,最后只剩下降解后的残渣,药室也随之萎缩变形。  相似文献   

11.
说“岩韵”     
说起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必然会提到“岩韵”两个字,它是武夷岩茶品质的专用术语,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最常用的两个字。而武夷山外生产的乌龙茶则不用“岩韵”来说明品质的优劣,即使是与岩茶产地近在咫尺之距的地方(建阳、建瓯)也不例外。“岩韵”是什么?“岩韵”一词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由何人首先提出,首提者是如何解释“岩韵”的含义?现已无从查证,目前流行的众说不一,有的说有豆浆味,有的说有棕叶味,有人说“岩韵”没人讲得清楚,也有的说“岩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连高明的茶师也只有说是汤水厚,杯底香浓,茶汤滋…  相似文献   

12.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136)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语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五 )艺…  相似文献   

13.
14.
割胶是一项技术性强的手工作业,直接影响橡胶产量和经济效益。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植胶区存在两种不同的割胶技术水平。基于此,本文从经营制度、要素禀赋结构、专业化分工程度、技术变迁目标与要素冲突等方面探讨其中缘由,并认为经营制度的不同是我国割胶技术存在的“二元技术结构”的根本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在稳定现有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增强社会化服务,强化统一经营层次,通过家庭经营制度的较为长期的技术变迁实现割胶技术由当前“二元技术结构”状况向“一元技术结构”转变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丁俊之先生《关于“洗茶”一词的商椎》(载《茶叶信息》总394期)云:“人们通常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水倒掉,称之为洗茶……长期以来,不少人人云亦云,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日本有人提出洗茶是怎么一回事……洗茶之说,可能给人以中国茶不卫生的看法……洗茶用语也欠策略,我的见解,宜修正‘洗茶’为‘浸茶’或‘温茶’。读后颇有感慨。其实“洗茶”一词始于北宋。宋子安为补充丁渭《北苑茶录》和蔡襄《茶录》记述建安茶事的不足,曾撰《东溪试茶录》,率先提出了要制成品质优异的茶,必须严格要求技术操作的四道工序———“择之必…  相似文献   

16.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廷佺 《中国茶叶》2005,27(5):18-19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自从台资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  相似文献   

17.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是棉花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南京森力助剂厂生产的高效农作物增产调节剂“力丰”对多种农作物具有增产作用 ,而且不降低作物的品质。本试验对力丰在棉花上的施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其对棉花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及其对棉花形态、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为力丰在棉花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 2 0 0 0年在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进行。试验田土壤为马肝土 ,肥力中等 ,地势平坦 ,排灌系统完善。棉花品种为苏棉 12号 ,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 ,4月 18日播种 ,5月 17日移栽 ,密度 4 16 70株·hm- 2 。每…  相似文献   

18.
“发花”散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南益阳茶厂2008年生产的金湘益砖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金花"菌,接种至2008年一品茯茶的原料上,控制环境条件让它"发花"。从发花散茶中分离到一类"金花"菌,经过继代纯化,选取一株长势较好的"金花"菌作为供试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有性型和无性型形态,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菌株的子囊孢子(有性阶段)和分子孢子(无性阶段),同时结合DNA测序,在分子水平上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DNA序列分析,确认该菌株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相似文献   

19.
茶树杂交新品系"浙农8-8"、"浙农6-10" 选育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福鼎大白茶×浙农12"、"福鼎大白茶×浙农109"人工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优质、高产茶树新品系--"浙农8-8"、"浙农6-10".品比试验表明:浙农8-8发芽期中偏早,浙农6-10发芽期中等;均适制红绿茶,品质超过或相当福鼎大白茶;两品种小区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春夏茶多酚含量均低于福鼎大白茶,氨基酸含量比福鼎大白茶高,咖啡碱含量浙农8-8春夏茶均比福鼎大白茶高,浙农6-10比福鼎大白茶低;抗寒性两品种与福鼎大白茶相当;抗旱性比福鼎大白茶稍弱;抗虫性比福鼎大白茶略强,抗病性浙农6-10比福鼎大白茶略强,浙农8-8略弱.  相似文献   

20.
2000年12月17日 ,《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国超级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消息 ,作为农技部门 ,如何把这一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从这点出发 ,我们想就推广“中国超级稻”问题谈一点认识。一、超级稻的推广意义1.增加总产 ,保障粮食安全“九五”以来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 ,也应该看到 ,中国的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严峻的挑战 ,这就是 ,人口不断增长 ,资源不断减少 ,环境不断恶化。根据《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的目标 ,我国的人口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