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犏牛及其后代的名称扣繁殖情况牦牛和黄牛所生的第一代杂种統称为犏牛。甘肃地区的农牧民,通常把黄公中配牦母牛生的称牦犏牛,把牦公牛配黄母牛生的称黄犏牛。犏牛在一般情况下母的都有繁殖能力,并能一代一代的繁殖下去。在甘肃地区,母犏牛生的各代后裔,一般統称尕里巴,細分起来,在基础母牛不同和代数不同的,都有不同的名称。在甘肃南部有如下的名称:  相似文献   

2.
以牦牛、犏牛为母本,西门塔尔牛或安格斯牛为父本,生产的柴达木福牛,进行了繁殖率、生长速度、肉质、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柴达木福牛繁活率为60.87%,初生重22.6kg;柴达木福牛各年龄段体重均高于牦牛、黄牛、犏牛,但低于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柴达木福牛肉的营养成分(蛋白质:23.81,Ca:24.6,VB1:0.27,VB2:0.3)均高于牦牛肉、黄牛肉、羊肉。该结果对于我省在其他地区推广柴达木福牛、促进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Boule基因是DAZ家族成员之一,在生殖细胞中特异表达是精子发生过程中减数分裂的关键调控因子,其表达缺乏可引起减数分裂阻滞和精子生成障碍,导致雄性不育。为揭示Boule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犏牛雄性不育关系,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黄牛、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Boule基因mRNA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Boule基因在黄牛和牦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相对都比较高,黄牛与牦牛差异不显著(P>0.05);而Boule基因在黄牛和牦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犏牛,黄牛、牦牛与犏牛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Boule基因在犏牛睾丸组织中低表达与犏牛雄性不育相关,可作为研究犏牛雄性不育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4.
<正>牦牛是青藏高原特色畜种,牦牛远缘杂交是传统的牦牛杂交利用生产技术。牦牛与黄牛杂交生产的犏牛,生产性能明显高于亲本。20世纪70—80年代,引进国外肉牛、奶牛冷冻精液开展牦牛人工授精配种,由于难产、母牛营养等技术问题进展很慢。陆仲等人利用荷斯坦牛或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与黄牛杂交,生产的一代杂交公牛再与牦牛本交生产犏牛,解决了牦牛与奶牛、肉牛杂交难产等技术问题。由于犏牛雄性不育,犏牛与牦牛或黄牛回交产生的尕  相似文献   

5.
[目的]2012~2013年对香格里拉小中甸镇和平村社区牦牛养殖现状开展调查,旨在为提高养牛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提供参考。[方法]调查采用入户抽样调查、农牧户访谈和走访相关部门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1)与2012年比较,2013年和平村牛存栏数下降,出栏率增加。(2)2012年抽样调查51户,户均饲养牛16.57头;2013年抽样调查32户,饲养牛20~100头和100头以上的农户分别占60%和6.25%,以小规模饲养户为主体。(3)牛群结构调查的980头牛中,牦牛、犏牛和黄牛分别占59.70%、23.57%和16.73%,以牦牛为主;牛群中1岁以下、2~10岁和10岁以上的分别占30.31%、63.79%和5.71%;牦牛、犏牛和黄牛能繁母牛比例分别为47.86%、43.72%和46.34%;能繁母牛中≥10岁所占比例:牦牛10.36%、犏牛33.66%、黄牛18.42%,以犏牛最高;牦牛和犏牛母牛的繁殖利用年限长,可达22岁;牦牛的繁殖成活率52.60%,显著低于黄牛和犏牛。(4)自然草地放牧条件下,在12岁前母牦牛生长呈上升趋势,13岁后缓慢下降;同龄中甸牦牛与犏牛体重比较差异不显著,犏牛的杂种优势不明显;犏牛平均日产奶量3.86kg。(5)牦牛和犏牛体外寄生虫2种,线虫3种,吸虫主要是肝片吸虫,对牛群危害大,须全面驱虫。(6)社区基本没有牦牛、黄牛和成年犏牛棚舍,相关养殖设施严重缺乏。(7)出售牛和酥油等收入占农户家庭主要收入的25.36%,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8)和平社区冬春草料贮备不足,冷季草畜矛盾相当突出。[结论]牦牛、犏牛、黄牛及其奶制品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牦牛的繁殖成活率和生产性能普遍偏低,且犏牛杂种优势不明显,同时冬春草畜矛盾突出,提示需要通过加大粗饲料作物种植,加强饲养管理,进一步优化畜群结构,重视牦牛的提纯复壮和杂交改良等措施,以提高牦牛养殖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杂交的一代种。母牦牛和公黄牛生的称“真犏牛”。公牦牛和母黄牛生的称“假犏牛”。比牦毛驯顺,比黄牛力气大。公犏牛没有生育能力。外貌介于双亲之间,躯体高大,整体结构匀称,公牛多有角。被毛短,绒毛较少,毛色多倾向父系,适应高海拔、低气冷、冷季跃的生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探讨Dazl基因与犏牛雄性不育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黄牛、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Dazl基因mRNA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牛中Dazl基因在睾丸组织中特异表达,且犏牛睾丸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其中黄牛与牦牛、黄牛与犏牛差异显著(P<0.05),犏牛与牦牛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Dazl基因在三种牛睾丸组织特异表达,说明Dazl基因在细胞周期运行中发挥作用,Dazl基因在犏牛睾丸组织中低表达与犏牛雄性不育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草原红牛与甘南牦牛杂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中国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红牛在甘南地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甘南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6.99%,比用黑白花奶牛冻精人工授精生产犏牛提高10.84%,比当地黄牛杂交甘南牦牛提高6.99%.繁殖的草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41 kg和20.52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8.20 kg和7.33 kg,比土犏牛增加6.06 kg和5.55 kg(P<0.01);生长发育快,18月龄时,公母体重分别为184.43 kg和178.67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62.76 kg和61.01 kg,比土犏牛增加52.94 kg和52.68 kg(P<0.01),杂种优势率达6.99%.建议在甘南地区推广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技术,并对草犏牛生产性能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9.
牦牛黄牛及牦犏牛舍饲肥育对比试验牦牛为高海拔地区的特种家畜,与黄牛杂交可表现出杂交优势。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黄犏牛的体尺、体重及产肉、产乳和役用性能均高于双亲。本试验旨在比较较高营养水平下舍饲肥育牦犏牛(牦牛♂×黄牛♀的F1代)、牦牛和黄牛的效果。肥育...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肉牛发展比较缓慢,以往城市、工矿所需牛肉,以农区淘汰的耕牛、老残牛或牧区的牦牛、犏牛为主,外贸出口、商品交换,数量很少。近几年来随着黄牛改良工作的发展,局部地区,育肥上市、外销创汇,日见增多。一般用作育肥肉用的牛,有改良牛、黄牛、牦牛与犏牛,以青年与成年牛为主,育肥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和提高。但大部分地区仍以耕牛、老残牛、牦牛与犏牛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研究TSPY基因与雄性不育的关系,试验采用荧光定量和免疫组化技术对黄牛、犏牛和牦牛不同组织TSPY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TSPY基因在睾丸组织中高表达。在睾丸组织中,犏牛、黄牛TSPY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牦牛(P0.05),犏牛与黄牛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TSPY基因拷贝数与犏牛雄性不育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2.
<正>柴达木福牛(原称柴达木三元杂交牛)主要是以牦牛和柴达木黄牛杂交生产的犏牛为母本,优质肉牛(如安格斯、西门塔尔等)为父本,进行杂交改良而培育出的一种优质商品肉牛。是海西州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农牧业百亿元产业,发展柴达木福牛产业有利于合理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有利于促进农牧民养殖增收。乌兰县作为发展柴达木福牛产业主产区,通过向全县养殖户、规模养殖场及养殖专业合作社宣传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中甸牦牛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采用同期发情及人工授精技术进行杂交试验,测定杂交后代犏牛的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并与中甸牦牛和当地黄牛杂交后代犏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人工授精后中甸母牦牛的产犊率为59.26%,杂交后代的成活率为75.00%;母牦牛妊娠平均天数为271d,生产的犏牛6月龄平均体高89.3cm,体斜长92.5cm,胸围115.0cm,管围13.4cm,体重112.4kg;与中甸牦牛和当地黄牛杂交后代犏牛相比,除成活率下降外,西门塔尔牛与中甸牦牛杂交后代的其他繁殖指标及生产性能指标都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为缩短牦牛的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和养殖效益,本试验将牦牛、犏牛和本地黄牛在相同条件下舍饲153天,其增重分别达到58.67±19.80、90.70±12.85 kg和54.33±8.98 kg,犏牛在生长速度上极显著高于牦牛和本地黄牛。舍饲育肥牦牛、犏牛和本地黄牛的增收效益分别为220.56、1 134.37元和-95.79元。舍饲育肥即能提高牦牛和犏牛的生长能力,增加牧民收益,又能减轻当地草场压力,对高原草地畜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牦牛饲牧业历史悠久,人们从牦牛身上获取衣、食、住、行、用等各种生活必须品,都是从发展牦牛的数量去考虑的,对提高牦牛的品质,不甚迫切。此外,传统牧民仍以拥有牦牛的数量,作为财富的单位,自然防碍了对牦牛的选择和更新淘汰,往往养“长命牛”占据草场,耗费资源,并使牛群品质降低。 目前国内外的牦牛都属原始品种,其引进品种改良,后代称犏牛,雄犏牛不育,保护了牦牛基因库,但也延缓了牦牛的改良繁殖。母犏牛有正常繁殖力,且性成熟早,繁殖  相似文献   

16.
犏牛是牦牛与普通黄牛杂交的一代牛,其体格高大、适应性好、生产力高,深受高原地区农牧民欢迎。国内外生产犏牛的历史悠久,但文献报导,由于属间隔离机制导致繁殖成活率低。我国民间也有牦牛当年怀犊来年必然空怀的传说,严重影响犏牛数量的增长。为此,我场近几年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场一分场1983年时一群基础母牛153头产犏犊120头,繁殖成活率75.8%;1984年有基础母牛145头,产犏犊119头,繁殖成活率77.9%,两年平均繁殖成活率77.1%,较全场历年牦牛  相似文献   

17.
浅谈牦牛的种间杂交改良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三元杂交的方法,将杂种藏黄公牛(黑白花冻精×藏黄牛)与牦牛自然交配,其繁殖成活率达41.41%,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的繁殖成活率提高20.89个百分点,F1母犏牛第一胎头平产奶量603.9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43倍。F1母犏牛2~3岁时可初配,比母牦牛提前1~2岁挤奶。F1公犏牛3.5岁可役用或屠宰,比阉牦牛提前1~2岁。建议在牦牛分布区,大力推广牦牛的三元杂交。  相似文献   

18.
母畜子宫全部翻出露于阴门之外,称子宫脱出。在兽医临床中,子宫脱出以黄牛最为多见,牦牛和犏牛次之。子宫脱出多发生于母畜产后第三期,即胎衣排出期,有时在产后数小时内发生。云南迪庆高原地区通常用黄牛与牦牛交配生产犏牛,  相似文献   

19.
犏牛是奶牛、肉牛及黄牛与牦牛的杂交后代,在生长、产奶及肉等方面优于牦牛,但雄性犏牛不育严重阻碍了犏牛的生产与产业的发展,文章从雄性犏牛的组织学、细胞学、内分泌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全面了解雄性犏牛不育的现状,促进雄性犏牛不育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比较HIF-1α和IL-17在不同牛睾丸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进一步探究HIF-1α与IL-17在牛睾丸组织中发挥调控功能的关联性。以成年牦牛、犏牛和黄牛的睾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IF-1α及IL-17蛋白和基因在3种牛睾丸组织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3种牛睾丸组织中HIF-1α与IL-17基因和蛋白表达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犏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牦牛和黄牛(P0.01);此外,牦牛HIF-1α与IL-17蛋白水平表达显著高于黄牛(P0.05,P0.01),而牦牛IL-17基因水平表达与黄牛差异不显著(P0.05)。HIF-1α和IL-17基因和蛋白在不同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说明其具有种属特异性;而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显著性高表达提示HIF-1α和IL-17对适应低氧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