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汤原县柞蚕放养一年只能进行一次,因此,在自然条件下,高寒地区的柞蚕生产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间是养蚕成功的必须因素之一。柞蚕放养前,一定要实现调查当地日气象资料、蚕事记录,同时要对柞蚕的各个发育时期所需的积温进行计算,从而对汤原县柞蚕自然条件生产的起止时期进行了安全合理的界定,对指导以后生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寒地区柞蚕生产高产优质高效技术标准杨君(黑龙江省佳木斯蚕业站,佳木斯154002)高寒地区柞蚕生产高产优质高效技术标准规定了柞蚕选种、运种、保种、制种、放养及场地建设等技术。规定了以合格的普通种5000粒,或原种4000粒,或母种3000粒为标准投...  相似文献   

3.
蚕场的柞树一般生长到5~6年生时需要进行轮伐更新,以满足柞蚕不同龄期对柞叶成分的生理要求,也为养蚕操作提供了方便。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蚕场柞树轮伐或砍伐方法不当、养蚕用叶过重、蚕场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树势衰退、产叶量低、担蚕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柞蚕的正常生产。对此,怎样轮伐更新才能更有利于柞树的生长、促进柞蚕业生产和保持生态平衡呢?笔者根据实践和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4.
柞蚕饲养是以柞蚕场为基地的生产活动,蚕场质量不仅关系到养蚕业的兴衰,而且对生态环境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年来,凤城市委市政府重视养蚕基地的建设,在外部因素不利的条件下,仍稳定柞蚕场面积,加强蚕场建设,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效果。近5年来,年均收茧超万  相似文献   

5.
郑富彦 《新农业》2001,(7):47-47
春柞蚕小蚕室内保护育是北部蚕区解决春季低温冷害的实用技术之一,已被广大蚕农所接受,深受蚕农的欢迎。但养蚕室、蚕具的消毒技术还没有普及,严重制约着北部蚕区的春柞蚕生产。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属二化性柞蚕生产地区,每年春秋两季养蚕。由于近20多年来,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每隔二、三年即出现一次低温冷害。在无霜期短的冷凉地区若不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秋蚕生产就无保障。据统计,1969、1971、1974、1976、1979、1984年都是柞蚕生产的低温冷害年,全省柞蚕生产平均减产20~40%。可见,低温冷害是我省柞蚕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由于人们对柞蚕脓病的发生与传染规律不清楚,误认为凡是蚕期发生脓病,都是由于蚕期或卵期接触了高温“伤热”所致,因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气候,秋蚕都不敢进行人工加温制种,甚至连门窗都不敢关闭,唯恐“伤热”  相似文献   

7.
刘爱华 《新农业》2013,(23):34-34
柞蚕脓病是危害柞蚕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俗你“老虎病”“老虎斑”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其病毒在蚕体内能迅速繁殖,从而加重病情。在凤城市老蚕区,该病发生较为普遍,发病率低时约30%,严重时50%以上,严重影响柞蚕茧的产量、质量和蚕农收入,挫伤蚕民的养蚕积极性,制约着柞蚕生产发展。根据近年凤城老蚕区柞蚕脓病发生情况,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柞蚕保护育     
白月 《新农业》2005,(7):54-54
柞蚕小蚕保护育是养蚕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改变了传统的露天放养,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为实现养蚕工厂化、自动化提供了条件;柞蚕小蚕保护育是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采用薄膜覆盖放养,比露天育增温2℃~3℃,龄期快2~7天,每年放两次蚕可避免早霜为害;柞蚕小蚕保护育是提高养蚕效益的有效途径。刘家河镇采用柞蚕小蚕保护育的春蚕比露天育保苗率提高35%,增产30%;秋蚕保苗率提高14%,增产32%;同时柞蚕保护育也提高了茧丝品质。  相似文献   

9.
杨志英  王刚 《新农业》2006,(9):53-53
凤城市鸡冠山镇蚕场资源丰富,目前全镇共放养柞蚕1000把,年产值1000多万元,平均每户蚕农年收入达万元。镇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柞蚕养殖业,确立了靠养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一是开展科技培训。在市蚕业总站的指导下,先后多次在养蚕重点村举办了科学养蚕培训班,培训  相似文献   

10.
正黑龙江省是蚕业资源大省和全国优质蚕茧产地,有着丰富的宜蚕资源与自然气候条件。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左右,系我国较冷地区,但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爽,适宜进行中晚蚕生产。生产的柞蚕茧丝质优良,蛹滞育率高、蛹质饱满,食用口感好。嫩江县共有柞蚕主产区3处,分布在东升村、嫩北农场、长福镇。养蚕柞林面积近67hm~2,每年放养柞蚕200把左右,平均每把产量约500kg,实现农民增收120万元。发展和扩大蚕业生产是嫩江县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  相似文献   

11.
所谓"旅游观光蚕业"就是利用养蚕的生产过程、生产场所、蚕业成果,以及连带的休闲产品,为人们提供集旅游、观光、休闲、益智、品尝等功能性的生产形态。1蚕业旅游资源的范围1.1蚕业生产场所包括桑蚕、柞蚕、蓖麻蚕、天蚕的生产场所,分别为:桑树林、蓖麻地、蚕房、柞蚕场和原生态柞林。这些生产资料本身就可以成为人们学习参观的对象,如果辅以进行一些必  相似文献   

12.
讷河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全市地势为平原及丘陵慢岗,柞林资源非常丰富。全市有柞林面积10740hm^2,其中柞蚕场面积为3687hm^2,用于养蚕的仅有2000hm^2。要发展柞蚕生产,必须加强蚕场的建设和保护,提高蚕场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柞蚕蛹是重要的绿色食品,养蚕投资少、效益高、见效快,是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好项目。但是柞蚕生长在野外,常因自然条件的恶劣影响以及细菌、病毒的危害,造成幼虫的大量遗失、发病或使龄期延长晚蚕结不上茧而减产。在了解和掌握各种病害发生规律的前提下,增强和提高蚕体的生命力,创造适合蚕体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二化一放的柞蚕生产方式,是蚕业科技人员根据高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柞蚕生物学特性,探索出的科学、实用柞蚕养殖方法,这种养殖方式解决了无霜期短的二化性区域柞蚕养殖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正> 鲁山县蚕业模范阎清选放养柞蚕已经历了三十多个年头,他从十几岁开始就跟随父亲上山养蚕,既学到了传统的养蚕经验,又学习了科学养蚕知识。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养蚕配套技术,使柞蚕生产高产、优质、稳产。他放养的蚕,每50。克卵量产茧稳定在200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16.
宽甸县是辽宁省养蚕的重点县之一,蚕业生产是一项传统的特色产业。目前年放养柞蚕10000把左右,产茧4500吨,产值4500万元左右,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2%。重点地区长甸镇年养柞蚕2000多把,蚕业收入占全镇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号称"全国柞蚕第一镇"。几年来,我们从抓好蚕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入手,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使宽甸县柞蚕放养把数和产量趋于稳定,柞蚕茧质量明显提高,缫丝企业和蚕茧经营大户迅猛发展,为提高和壮大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塑料大棚养蚕是传统养蚕技术的重大改革。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蚕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具有省工、省力、节约成本、优质高效等特点。它同时适合桑蚕和柞蚕,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地方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蚕场是柞蚕的饲料来源及生产基地,养蚕业又是我国传统的优势特产之一。凤城市柞蚕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5%左右,是农业生产的两大王牌(种植业和蚕业)之一。柞蚕生产在辽宁省占1/7,在丹东地区占1/2左右。柞蚕收入占农业总收入比例大的原因是凤城市有得天独厚的柞树资源,  相似文献   

19.
韩兆国 《新农业》2006,(12):34-35
凤城市位于辽东半岛,自然状况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占有林面积的29%。全市有40万农户,其中2万户从事柞蚕放养,年产柞蚕茧1万吨左右,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20%,占辽宁省的30%,是全国最大的柞蚕饲养市(县),年农民养蚕收入超亿元,蚕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17%。山区农民“吃粮靠种田,花钱靠养蚕”。全市22家缫丝加工企业,年工业产值3亿多元,创利税800多万元。在养蚕农民和加工企业之间活跃着1000余名蚕茧经纪人。2003年以前,全市的柞蚕生产、流通、加工三个领域间泾渭分明,各自为战。尤其是养蚕农民,由于缺少新技术、新品种、信息、交通等方面的组织协调,收入很不稳定,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广大蚕民迫切需要联合起来,组建蚕业协会并通过协会得到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实惠。2003年12月,凤城市鸡冠山镇四台子村农民高庆年牵头组建了凤城市蚕业协会。运行2年来,协会得到市县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养蚕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带动了近2万养蚕农民共同致富。经纪人增加了收入,加工企业增加了效益,真正形成了蚕业协会带动蚕业产业化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20.
宽甸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柞蚕茧生产基地县,放养柞蚕已经成为重点蚕区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存在的产权不明晰,重养蚕、轻建设、掠夺式经营等突出问题,导致柞蚕场生态质量逐渐下降。为了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柞蚕场资源,结合柞蚕场经营管理实际,对完善柞蚕场承包经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