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抗性在水稻改良中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报道了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抗源的杂交利用技术及其获得的一大批抗性创新种质和育种品系。研究了杂交后代性状分离、不同杂交方式、抗性鉴定时期和花药培养的抗性育种效果,证明了复交和回交方式、花药培养获得纯合体、以及早期(F2)抗性鉴定是在育种上利用的关键技术措施。本项目还配制了大量(293个)杂交组合,进行稻褐飞虱抗性创新品系的选育工作,对选育出的493个遗传稳定品系进行抗性鉴定、运用RAPD标记对筛选出的143份抗性育种品系进行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从中首次获得了一大批(120份)具有DNA分子标记多态性(遗传多样性)的抗性创新种质,为今后培育抗性品种打下基础。研究还初步培育出5个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的高产(或优质)抗稻褐飞虱育种品系和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2.
探明准双周大气低频振荡对中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可为褐飞虱的延伸期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1979-2015年中国105个植物保护站的逐日褐飞虱灯诱资料、同期NCEP/NCAR全球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筛选出具有典型褐飞虱偏重以上发生特征的年份(2010年),分析江岭稻区褐飞虱迁入量与准双周低频大气振荡之间的关系;利用HYSPLIT轨迹计算模型对迁入典型站点的褐飞虱种群作后向轨迹分析,探讨大气低频流场对褐飞虱迁飞路径和虫源地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0年8-9月江岭稻区褐飞虱迁入量存在显著的10~20d振荡周期;(2)同期850h Pa和925h Pa两个高度的风场、位势高度场及垂直速度场均存在10~20d的显著低频周期,且褐飞虱迁入量的低频振荡与这些大气物理量的低频振荡呈显著相关;(3)前期江岭稻区主要受低频西南风的影响,褐飞虱种群随西南风由西南稻区向江岭稻区输送,后期部分褐飞虱种群随东北风由江淮稻区向江岭稻区输送;(4)褐飞虱种群的后向轨迹模拟计算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迁入江岭稻区的褐飞虱的轨迹和虫源地与低频风场的盛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吡虫啉在对抗水稻褐飞虱虫害中大量使用.本研究结合I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吡虫啉对褐飞虱的遗传多样性影响.利用20个ISSR引物对连续施用吡虫啉的褐飞虱9个世代的19份材料扩增,共获得49个位点,其中只有1个位点出现特异性条带.利用25对AFLP引物对供试材料扩增,结果共有111个扩增位点,呈现多态性条带的位点11个.共获得59个多态性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例最高的是G8(10.2%),比例最低的是G1(1.69%).多态性条带比例变化趋势表明,在筛选的早期G1、G2和G3世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应答较快;在筛选的中期G4、G5和G6世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应答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变化范围在1.69% ~8.47%之间;在筛选的晚期G7,G8和G9世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应答波动幅度较小,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变化范围在6.78%~10.2%之间.本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的连续使用,可能会造成褐飞虱DNA的突变,从而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本研究结果为揭示褐飞虱抗药性产生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农田飞虱种类及其灯下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广西农田飞虱科种类30属56种(同翅目),其中29种广西尚未记载。稻田区的主要种群是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和稗飞虱(Sogatella longi-furcifera),蔗田区的主要种群是甘蔗扁飞虱(Eoeurysa flavocapitata)和中华扁飞虱(Perkinsiella sinensis),灯下飞虱群落结构成分主要由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种群组成,次为稗飞虱、褐背飞虱(Opiconsiva nigra),黑边黄脊飞虱(Toya pro-pinqua neopropinqua),拟褐飞虱(Nilaparvata bakeri)和伪褐飞虱(Nilapa-rvata nuiri)。灯下飞虱群落多样性指数以 9月份最高,数量以 7月份最大,群落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是极显著正相关,与优势集中性指标是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优质晚稻米以其良好的口感而备受消费者欢迎,灌溉方式作为优质晚稻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研究其对褐飞虱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找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褐飞虱发生的灌溉方式,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高优质晚稻稻米品质,对实现提质增效意义重大。本研究设置长期灌溉、间歇灌溉、湿润灌溉及非充分灌溉4种灌溉方式,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在两种害虫防治方式(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及防虫网全隔离和半隔离方式下对优质晚稻褐飞虱及其主要天敌(拟环纹豹蛛和黑肩绿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以期为优质晚稻绿色栽培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生物防治下,黑肩绿盲蝽的始见期迟于褐飞虱,与褐飞虱间主要表现为跟随效应,只利用黑肩绿盲蝽不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发生。在晚稻褐飞虱快速增长的主要时期(孕穗—乳熟期),长期灌溉的褐飞虱种群数量显著低于非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的拟环纹豹蛛种群数显著低于其他灌溉方式;黑肩绿盲蝽、拟环纹豹蛛的种群变化与褐飞虱种群变化相关性显著(P0.05),当田间褐飞虱种群数量低于1 891.1只×百丛-1,蛛虱比(拟环纹豹蛛︰褐飞虱)大于1︰9.67时,拟环纹豹蛛能够完全控制褐飞虱的发生。化学防治下,化学农药对各灌溉方式下的黑肩绿盲蝽均具有严重的致死效应,而长期灌溉能够有效降低化学农药对拟环纹豹蛛的毒害。综上所述,长期灌溉有利于保护稻田主要天敌,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最好,生产中结合节水理念,可在晚稻全生育期内探索采用分段长期灌溉,从而达到既节约水资源又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气温对福清地区晚稻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回归积分方法研究了福建省福清地区晚稻生长期间不同阶段气温变化对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对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效应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晚稻移栽期至分蘖早期,气温影响为负效应,高温对褐飞虱种群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第二阶段为分蘖期至孕穗期前,气温影响为正效应,相对高的气温有利于褐飞虱种群的发展;第三阶段孕穗期和第四阶段抽穗、扬花、灌浆期,此时食料条件很适宜褐飞虱种群的生长,而气温的影响效应相对较低;第五阶段为负效应。第—阶段和第二阶段为气温影响褐飞虱种群的关键时期,两个阶段处于褐飞虱定植为害的早期,表明当年晚稻褐飞虱种群暴发与否与早期种群累计阶段温度条件的适宜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黑肩绿盲蝽是褐飞虱的重要天敌之一,且具有明显伴迁现象。研究灌溉方式对优质晚稻田褐飞虱及黑肩绿盲蝽的迁入及迁出,可为优质晚稻田褐飞虱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本试验设置半隔离与全隔离两种隔离方式,研究长期灌溉、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及非充分灌溉对优质晚稻田褐飞虱及黑肩绿盲蝽迁入及迁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份,优质晚稻田褐飞虱及黑肩绿盲蝽的迁入及迁出差异较大,2015年,由于晚稻生育中后期气温低及降雨频繁,各灌溉处理下的褐飞虱及黑肩绿盲蝽均未发生迁入。2014年,晚稻生育中后期温度较高,褐飞虱及黑肩绿盲蝽发生迁飞。从迁入情况来看,非充分灌溉下褐飞虱发生早、基数大导致迁入量最低;间歇灌溉的迁入比(迁入量/迁入时段种群增加量)最大;非充分灌溉及湿润灌溉下黑肩绿盲蝽的迁入时期早于其他灌溉方式8 d左右。从迁出情况看,长期灌溉下褐飞虱发生外迁的时期早于其他灌溉方式11 d左右;间歇灌溉的褐飞虱迁出量最大,湿润灌溉的迁出比(迁出量/迁出时段种群消减量)最大;非充分灌溉下黑肩绿盲蝽的迁出量及迁出比均最大。表明非充分灌溉虽然减少了褐飞虱的迁入,但迁入前褐飞虱的种群增加量要远大于其他灌溉方式的迁入量,且会促进天敌黑肩绿盲蝽的外迁,增加了褐飞虱大发生的风险,不利于褐飞虱的综合防治;长期灌溉能有效降低褐飞虱的迁入及天敌黑肩绿盲蝽的外迁;湿润灌溉及间歇灌溉会促进褐飞虱的外迁,同时,间歇灌溉会显著(P0.05)减少天敌黑肩绿盲蝽的外迁。  相似文献   

8.
<正> 褐稻虱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据研究,长翅型成虫具迁飞特性,而短翅型成虫繁殖力较强。因此,研究褐稻虱翅型分化,对防治褐稻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81和1982年我们用人工气候箱对影响褐稻虱翅型分化的温度、光照、食料及虫口密度等作了模拟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两年试验都是同时在同一温度、不同光照的两个人工气候箱内进行。1981年是国产S S—400A型人工气候箱,1982年是加拿大产PGW—36和PGV—36型人工气候箱。(一)人工气候箱的温度、光照变化  相似文献   

9.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水稻品种资源抗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稻瘿蚊中国Ⅳ型的核心样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抗稻褐飞虱生物型Ⅱ、中抗稻褐飞虱生物型Ⅱ、抗稻褐飞虱盂加拉型、抗稻瘿蚊中国Ⅳ型的核心样品中,分别以IR29692—99—3—2—1、IR36、RP1579—1862—72—31—52、DUO KANG No.1与标准品种(粤香占)的关联度最大,在抗虫育种亲本选择时,可以作为首选抗源。  相似文献   

10.
RNA干涉技术是研究昆虫基因功能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人工饲料喂养dsRNA(doublestranded RNA)介导RNAi(RNA interference)在包括半翅目在内的许多目昆虫中取得了成功.而通过转基因植株产生dsRNA沉默昆虫基因仅在鳞翅目和鞘翅目中有报道.本研究通过体外合成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两个基因(α-1链微管蛋白-ds1和微管蛋白特异的伴侣分子c-ds10)部分区段的同源dsRNA,体外喂食褐飞虱若虫后导致褐飞虱体内目标基因的下降表达和死亡率的增加.本研究同时构建这两个基因的干涉载体转化水稻(Oryza sativa L.ssp.japonica cv.Zhonghua 11),转基因苗喂食褐飞虱若虫后只有食用了个别转基因家系植株的褐飞虱体内目标基因的表达量有所下降,但是均没有导致虫体死亡.本研究中虽然转基因水稻未能导致褐飞虱的死亡,但是利用体外dsRNA喂食能够降低目标基因的表达量甚至导致褐飞虱的死亡,这预示着可以通过技术改进而达到培育抗褐飞虱转基因水稻的可行性,为后续转基因抗褐飞虱水稻的培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Callipyge绵羊的臀部肌肉明显肥大,呈极性超显性遗传。研究克隆了山羊(Capra hircas)美臀突变基因(CLPG) 250 bp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EU753362), 对其多态性及其与山羊生产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扩增片段与绵羊和猪相应片段的同源性分别为96.04%和88.65%。PCR-SSCP分析表明,在该DNA区段存在多态性。测序结果显示,在对应于绵羊(Ovis aries)的CLPG基因没有发现A→G的突变,但在该位点下游147 bp处检测到一个A→C的颠换,记为SNP216。对波尔山羊(n =63)、莱芜黑山羊(n =70)、鲁波杂交山羊(n =40)、鲁北白山羊(n =29)和内蒙古阿拉善白绒山羊(n =115)共5个群体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除鲁北白山羊以外,A等位基因均为优势等位基因;波尔山羊、莱芜黑山羊、鲁北白山羊和鲁波杂交山羊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 >0.05),而内蒙古阿拉善白绒山羊群体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 <0.01);不同基因型的内蒙古阿拉善白绒山羊的初生重、从出生到断奶时的增重及产绒量的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不显著(P >0.5)。  相似文献   

12.
包膜尿素的养分释放特征及其肥效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固-液反应包膜工艺,采用4种改性的无机包膜材料,试制出了成本较低的包膜缓释尿素,用水中溶出率法测定了包膜缓释尿素的养分释放特征,应用盆栽水稻评价了包膜缓释尿素的肥效,并与国外的有机缓释氮肥(Methylene Urea)和高聚物包膜复合肥(Osmocotte)进行了比较,表明固-液反应型包膜尿素具有较好的养分缓释效果,4种包膜尿素与等氮和等重常规尿素相比,栽培水稻都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并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其中LU增产最显著,比等氮和等重尿素处理分别增产41.5%和35.7%,肥料当季利用率达到43.9%,好于国外的有机缓释氮肥和高聚物包膜复合肥。养分释放特征与水稻氮素营养特征较为接近,可为水稻一次性施肥所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差减链式反应构建白菜基因组代表性文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多态性比例高的基因组代表性文库是提高芯片和测序基础上的标记技术效率的关键。通过差减链式(differential subtractive chain, DSC) 反应,去除同一物种内的不同栽培种群间不具多态性的片段,能够提高基因组代表性文库中多态性片段的比例。研究利用白菜类作物(Brassica campestris) 8个栽培种群的材料构建tester DNA样品,利用水菜(B.campestris ssp. nipposinica) DNA作为driver样品。这两个DNA样品经EcoRⅠ/Mse Ⅰ酶切,酶切产物连接不同的接头。3遍DSC反应后,将反应产物连接到pDONR201载体中,构建基因组复杂性降低文库。分2批随机取其中20个单克隆和95个单克隆,分别进行Southern斑点杂交,结果分别显示9个和98个多态性片段,其比例分别为45%和61%,较之前关于多态性芯片技术的相关研究中15%~17%的多态性克隆比例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脂联素在调控动物脂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鸭脂联素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扩增兴义鸭和三穗鸭脂联素基因内含子1和部分外显子2,采用SSCP法和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其多态,分析多态对鸭肉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个鸭群体中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BB、BC和CC,等位基因B和C,B均为优势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均表现为中度多态,卡方检验显示基因型分布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不同基因型序列比对发现2个SNPs:内含子1的295C〉T突变和外显子2的456T〉C沉默突变;最小二乘分析显示,BB基因型个体的肌内脂肪、血清白蛋白、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清总胆固醇显著高于CC基因型个体(p〈0.05),表明该多态座位可能对鸭脂肪沉积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bradyrhizobial strains associated with blackgram and cowpea grown in two different agricultural soils (non-saline and saline) along the coastline of Tamil Nadu has been analysed. Phenotypically indistinguishable isolates were analysed for DNA polymorphism using random a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DNA (RAPD)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of 16S rDNA and nifD. Although these bacteria belong to a group with a broad host range, RAPD analysis showed a considerable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the strains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host plants. Soil pH and salinity seem to have an effect on the selection of natural populations as revealed by PCR-RFLP of 16S rDNA. A combination of PCR-RFLP genotyping with nodulation studies indicates that monocropping of blackgram and the salinity of the soil have made ineffective rhizobia the dominant genotype, thereby creating an ecological burden on their other compatible hosts. A group of strains and a type strain sharing three different 16S PCR-RFLP types were shown to have the same set of symbiotic genes as inferred from the PCR-RFLP pattern of nifD. Another group of cowpea rhizobia that were found to be effective nitrogen fixers and sharing distinct 16S profiles were found to have a different set of symbiotic genes.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竹黄地理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本研究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苏、安徽和浙江3省的8个居群共32个竹黄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50个RAPD引物中筛选得到了5个随机引物,对供试材料的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出7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52个,多态性位点比率为67.53%。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8个居群分为三类:安吉居群、临安居群、宜兴居群、广德居群和泾县居群聚为一类;宁国居群和休宁居群聚为一类;淳安居群单独为一类。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8个竹黄居群中,淳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安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均表明竹黄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2010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的肠道沙门菌O:4(B)菌群的PFGE分子型别,探讨其多态性及其与分子流行病学关系,我们将分离获得的29株O:4(B)血清型沙门菌进一步鉴定培养,挑取单个菌落增菌,供试菌株基因组DNA用限制性内切酶xbaI消化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所得结果用Bionumerics5.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根据电泳指纹图谱,可将29株肠道沙门菌O:4(B)菌群分为24个PFGE型别,菌株间的相似值在56.31%~100%之间,同一血清型别的沙门菌有多个PFGE型别。脉冲场凝胶电泳对O:4(B)群沙门菌有较高的分型能力,可有效的应用于食物中沙门菌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有。  相似文献   

18.
采用磁珠富集法对已建立的生长较快的西江段野生浅色鲮群体的极大、极小群体各31尾基因组DNA进行了微卫星序列的筛选,128个阳性克隆成功测序93个,其中80个为的微卫星序列,微卫星序列完美型占85%,非完美型占6.25%,混合型占8.75%。利用微卫星序列合成了23对微卫星引物,扩增结果表明,等位基因数为1~10个,扩增片段大小为92~283bp,其中14对引物扩增条带清晰,为中度或高度多态位点,极大、极小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3.0784、3.2079和0.5675、0.5974,反映出2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高度多态性引物4的位点b,片段大小为119bp,在极大群体中出现频率为61.3%,在极小群体占22.6%,出现频率极大群体高于极小群体近3倍,初步可作为候选差异性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9.
稻秸对土壤细菌群落分子多态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卜元卿  黄为一 《土壤学报》2005,42(2):270-277
模拟稻秸原位还田条件,分别在水稻土和红壤中添加水稻秸秆培养70d ,第0、5、2 5、4 5、70天采集土样。采用非机械破壁法直接提取水稻土和红壤细菌总DNA ,水稻土细菌总DNA经过二次纯化;红壤细菌总DNA经过一次纯化后,PCR扩增其16SrDNAV3可变区,均可获得清晰的目的条带,对扩增产物进行DGGE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土和红壤样品的DGGE条带增加,说明稻秸能够增加土壤细菌群落分子多态性的丰富度,随着培养期的延长,施有稻秸的处理中土壤细菌群落多态性的变化远远复杂于空白对照土壤中的细菌群落变化;同时发现在稻秸刺激下不同土壤细菌群落多态性高峰期出现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