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实验证明淡水白鲳,尼罗罗非鱼,鲤鱼,革胡子鲶正常生长的水体溶氧量应高于3mg/l。稻田人工生的圈中水体的溶氧量的日变化规律与池塘相似都昼高夜低,但人工生物圈水体的溶氧量低于池塘,而且鱼坑中的溶氧量又低于田间,在养殖的后期人工物圈中水体夜间溶氧量表现为缺乏,用外源喷水的方式进行增氧,结果表明,在夜间喷水45min,喷水量225m^3/hm^2,可以满足产量为4377.2kg/hm^2的稻田人工生物圈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池塘中安装微孔曝气增氧机对池塘水质、溶氧量的影响,分别对安装微孔曝气增氧机和喷水式增氧机的池塘进行水质相关指标和水体溶氧量监测。结果表明:松浦镜鲤养殖池塘中安装微孔曝气增氧机的立体增氧效果优于喷水式增氧机,尤其是对下层水体增氧效果明显,能降低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氨氮和硫化氢,优化养殖池塘水质。  相似文献   

3.
海水池塘设施化养虾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改造后池塘运用微孔增氧、生物防病和微生态调水等技术,进行凡纳滨对虾的设施化养殖.结果表明,微孔管道增氧能极大地提高水中的溶氧量,并且充气均匀;微生态制剂调水也保证了水体的健康环境;生物防病技术由于在品种选择、投放密度和规格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最终导致对虾白斑病的暴发.经过一年的实施,虽然经济效益亏损,但为今后该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几种增氧方式对黑臭河湖的治理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荣  裴毅  姚帮松  李旭  肖莹 《农学学报》2016,6(10):36-39
为了解如何更好地治理黑臭河湖,本研究在对比了市面上的几种增氧机械特点后,设置多组对比试验,从水体含氧量的测定和水温的测定出发进行试验,以期对比曝气微孔增氧与机械增氧的区别。用多种不同的增氧方式对同一池塘进行测定(9—10月),获得池塘表层与底层的溶氧量、水温差等指标数据。结果表明,曝气微孔增氧技术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对于水中的溶氧量增加更有效果,同时对于时段性温差明显地区水层表层与底层的温差调节作用明显,有更强的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虾池选址、虾池开挖、注排水系统、微孔增氧设备、清池消毒、培育饵料、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调控及虾病防治等方面综合介绍了池塘双茬青虾健康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在池塘中采用微孔管道底部增氧,能有效提高池塘溶氧,溶氧分布均匀,增氧范围广,特别适合底栖性水生动物,如河蟹、对虾、鱼等。微孔管道增氧技术能适当加大池塘养殖密度,提高养殖产量,增加经济效益。1.微孔增氧原理采用罗茨鼓风机将空气送入输气管道,输气管道将空气送入微孔管,微孔管将空气以微气泡形式分散到水中,微气泡由池底向上浮,气泡在气体高氧分压作用下,  相似文献   

7.
池塘管道微孔增氧技术就是采用底部充气增氧的方法,增氧区域范围广,溶氧发布均匀,增加了池塘底部溶氧,加快对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氧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微孔增氧造成水流的旋转和上下流动,将底部有害气体带出水面,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土鲶(Silirus asotus Linnaeus)是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本地鲶鱼。采用人工授精方式进行鄱阳湖土鲶人工繁殖,在18℃~26℃的水温条件下对鄱阳湖土鲶胚胎静止水体中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胚胎发育经过7个时期,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约为47.08h。并将观察结果与南方大口鲶、瓦氏黄颡鱼静止水体胚胎发育时间进行了比较。对比发现南方大口鲶孵化时间最短,其次为鄱阳湖土鲶,用时最长的为瓦氏黄颡鱼。  相似文献   

9.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广义上也可包括水产资源增殖。水产养殖有粗养、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方式。粗养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种,完全靠天然饵料养成水产品,如湖泊水库养鱼和浅海养贝等。精养是在较小水体中用投饵、施肥方法养成水产品,如池塘养鱼、网箱养鱼和围栏养殖等。高密度精养采用流水、控温、增氧和投喂优质饵料等方法,在小水体中进行高密度养殖,从而获得高产,如流水高密度养鱼、虾等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土鲶(Silirus asotus Linnaeus)是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本地鲶鱼(俗称土鲶)。采用人工授精方式进行鄱阳湖土鲶人工繁殖,在18℃~26℃的水温条件下对鄱阳湖土鲶胚胎静止水体中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胎发育经过7个时期,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约为47.08小时。并将观察结果与南方大口鲶、瓦氏黄颡鱼静止水体胚胎发育时间进行了比较。对比发现南方大口鲶孵化时间最短,其次为鄱阳湖土鲶,用时最长的为瓦氏黄颡鱼。  相似文献   

11.
池塘管道微孔增氧技术就是采用底部充气增氧的方法,增氧区域范围广,溶氧发布均匀,增加了池塘底部溶氧,加快对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氧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微孔增氧造成水流的旋转和上下流动,将底部有害气体带出水面,可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土鲶(Silirus asotus Linnaeus)是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本地鲶鱼.采用人工授精方式进行鄱阳湖土鲶人工繁殖,在18℃~26℃的水温条件下对鄱阳湖土鲶胚胎静止水体中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胚胎发育经过7个时期,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约为47.08h.并将观察结果与南方大口鲶、瓦氏黄颡鱼静止水体胚胎发育时间进行了比较.对比发现南方大口鲶孵化时间最短,其次为鄱阳湖土鲶,用时最长的为瓦氏黄颡鱼.  相似文献   

13.
比较研究了鳗鱼养殖中应用微孔曝气增氧与水车式增氧机增氧两种方式的增氧效果.结果表明:在未载鱼情况下,两种增氧方式的增氧能力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微孔曝气增氧方式比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方式的单位水体增氧能力提高了15.85%,增氧动力效率是水车式增氧机增氧的2.36倍.在载鱼养殖情况下,使用微孔曝气增氧的试验池表层水的平均溶解氧值显著低于使用水车式增氧机增氧的值(P〈0.05),但底层水的溶解氧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且溶解氧值都大于5 mg/L.微孔曝气增氧方式单位养殖水体的用电量比水车式增氧机增氧节省57.6%,且无安全隐患.由于微孔曝气增氧池水的流动性小,鱼类活动消耗的能量减少,且水温较高,因此,使用微孔曝气增氧方式的鳗鲡养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从池塘建设、施肥种草、微孔增氧系统安装与使用、苗种放养与饲养、水体调节、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池塘河蟹套养青虾微孔增氧养殖技术,并对其取得的效益进行分析,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鄱阳湖鲶幼鱼投喂策略和苗种池塘养殖相关技术开展了研究,以期为该品种规模化大规格苗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持.得出鄱阳湖鲶鱼仔鱼该阶段的生长速度高于青、草、鲢、鳙等常规养殖品种的结论,与南方大口鲶同阶段育苗对比,鄱阳湖鲶鱼大规格苗种具有性情较温顺、耐粗养、病害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对鄱阳湖鲶幼鱼投喂策略和苗种池塘养殖相关技术开展了研究,以期为该品种规模化大规格苗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持。得出鄱阳湖鲶鱼仔鱼该阶段的生长速度高于青、草、鲢、鳙等常规养殖品种的结论,与南方大口鲶同阶段育苗对比,鄱阳湖鲶鱼大规格苗种具有性情较温顺、耐粗养、病害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微孔曝气增氧机在养殖上的应用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增加水体溶氧,降低饵料系数,合理控制池塘养殖投入品使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特引进微孔曝气增氧机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微孔曝气增氧机可提高池塘水温,增加池塘底部溶氧,改善水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水质改良剂等投入品的使用,增加收入,非常适合普洱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增氧机具有增氧、曝气、搅水三大功能。正确使用增氧机,不但可增加水体溶氧量,而且还可降低塘水中氨、氮等毒性物质的毒性和饵料系数。  相似文献   

19.
正冬季光照时间短,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产氧量减少,会造成养殖水体溶氧量不足。因此,加强鱼池越冬期间缺氧测定与增氧管理,是提高鱼类养殖效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应每隔10 d测定1次溶氧量,当池水中溶氧量降为每升水3 mg时,要及时预防结冰积雪。在每次下大雪以后,要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以保持冰的透明度,增强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间接地增加池塘水体的溶氧量。其具体补氧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15年南昌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池塘主养鄱阳湖土鲶成鱼试验,试验池塘1口,面积2700平方米。放养当年培育的F1代大规格苗种(全长10厘米以上)4000尾,经200天养殖,收获均重0.55公斤的成鱼3750尾,成活率达94%,每亩产土鲶515公斤,产值1236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