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豆黄蓟马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黄蓟马(Thps nigropilosusuzel)是大豆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发生时造成大豆减产20%~25%以上。介绍了豆黄蓟马为害症状、识别特征、发生规律,生产中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大豆生产中更好地防治蓟马类害虫,于2017年长春地区的大豆田中调查蓟马种类及消长动态。结果发现,大豆田有1亚目2科5属6种蓟马,横纹蓟马(Aeolothrips fasciatus)、黄蓟马(Thrips flavus)、豆喙蓟马(Mycterothrips glycines)、齿裂绢蓟马(Hydatothrips dentatus)、烟蓟马(Thrips tabaci)和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根据成虫特征编写了本地区大豆田蓟马种类识别检索表。调查发现,黄蓟马是本地区的优势种,发生高峰期为盛花期至始粒期。初步明确了该虫在大豆植株上的垂直分布规律:即主要分布于大豆植株上层叶片的第1叶位到第5叶位,主要在叶背面活动,成虫、若虫在各个物候期虫口数量与大豆叶位之间的关系以逻辑斯蒂模型拟合度较佳。  相似文献   

3.
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是长春地区大豆田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之一,为明确这种天敌昆虫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其捕食作用以及密度和种内干扰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成虫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方程,回归模型为Na=0.934 6N/(1+0.0339N);异色瓢虫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平均捕食量随自身密度增大而减少,回归模型为A=13.534P~(-0.702 9);异色瓢虫成虫间存在种内干扰,干扰反应回归模型为E=57.218P~(-1.246)。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豆黄蓟马成虫有较好的捕食作用和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4.
三种颜色色板对大豆田蓟马的诱集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进大豆田蓟马监测方法,提高防治效率,通过田间诱集试验研究了3种颜色色板对大豆田蓟马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黄色色板的诱集效果较好;蓟马主要在大豆植株上方0.2~0.4 m高度范围活动;南面朝向色板诱集的蓟马数量较多;蓟马日间活跃时段为6∶00~10∶00;色板田间诱集益害比均较低,黄色、绿色、蓝色色板分别为1∶89.4、1∶74.3、1∶62.7。因此,建议用黄、蓝色板监测大豆田蓟马种群动态时,色板设置高度以色板下缘与植株顶部平齐为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近几年大豆蓟马在讷河市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大豆蓟马的生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大豆蓟马的防治技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大豆田黄蓟马的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以指导田间取样。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成虫和若虫)在大豆田间的空间分布型,并且进行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检验,确定所属空间分布型,对聚集因素作出分析,根据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最适理论抽样数。结果表明,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在大豆不同生育期的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Iwao回归分析法显示黄蓟马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聚集度依赖密度,且随着平均密度的升高聚集程度越强。卡方检验的结果也为聚集分布。黄蓟马的种群集数λ均大于2,说明黄蓟马种群的聚集原因可能由其生活习性或其本身的聚集行为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黄蓟马成虫的理论抽样方程 ,若虫的理论抽样方程 ,黄蓟马整个种群的理论抽样 。本文结果为黄蓟马田间取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四川大豆生产在国家农业部、全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大力支撑和带动下,播种面积逐年迅速扩大,至2009年达到480万亩,发展形势十分喜人。但是,四川大豆病虫危害日益加重,尤其以根腐病和豆秆黑潜蝇发生较为严重,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广西是大豆花叶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5及SC18株系是广西区内主要流行株系。为了调查广西本地大豆种质对这两个流行株系的抗性,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60份广西本地春大豆种质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桂下湾灰地豆、小青豆(桂平)、小青豆-1(上思)、横县黑豆-1、横县黑豆-2、横县黑豆-3、那坡黑眼豆、隆林蛇场本地豆8份种质对SC15株系高抗,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5%;石塘五月黄、灌阳黄豆、凤山早黄豆、三石六月黄、两造黄豆、横县黑豆-1、田黑豆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表现抗浸染,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4.37%。所鉴定的广西春大豆种质中,抗SC15株系的抗病种质抗性级别低,没有对SC15株系完全免疫的大豆种质;而抗SC18株系的大豆种质抗性级别比SC15株系高,其中有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免疫。从抗性鉴定结果看,SC18株系对广西春大豆的致病力比SC15株系弱。因此SC15株系对大豆生产的危害更为严重,是更为值得重视的一个强毒株系。本研究筛选出的抗SMV春大豆种质可作为抗源材料用于大豆抗病育种及抗性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地区大豆主要食叶害虫空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豆蚜等7种食叶性害虫的田间分布型及其在豆株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生前期,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sumura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叶片;发生中期,有向植株中、下部转移的趋势;后期,又迁至植株上部叶片危害。大豆蚜田间呈聚集分布型。茄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on solani (Kaltenbach)、二条叶甲Monolepta nigrobilineata (Motsch.)成虫及豆卜馍夜蛾Bomolocha tristalis Lederer幼虫为全株发生。其中,二条叶甲成虫田间呈随机分布型。茄无网长管蚜发生前期至中后期,田间多呈聚集分布;发生后期,呈Poisson分布型。豆卜馍夜蛾幼虫发生前期,田间呈聚集分布;发生中后期,多呈均匀分布。豆黄蓟马Thrips nigropilosus Uzel若虫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发生,成虫全株发生。发生前期,豆黄蓟马为聚集分布;发生中期,成虫为均匀分布、若虫为聚集分布;发生后期,成虫为聚集分布、若虫为Poisson分布。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成虫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发生。发生前期、后期,田间呈均匀分布型;发生中期,呈聚集分布型。发生前期及中期,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 Schiffermüller et Denis幼虫主要于植株上部叶片发生,田间呈均匀分布型;发生后期,则转移至全株危害,呈Poisson分布型。  相似文献   

10.
第三讲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南等地,春大豆与夏大豆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霜霉病使大豆植株早期落叶,种子百粒重降低,种子油脂含量和发芽率都降低。一、症状的识别霜霉病从大豆苗期到结荚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大豆幼苗、叶片、豆...  相似文献   

11.
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Morgan)属缨翅目蓟马科,是危害我省茉莉花、蕾期的三种蓟马——黄胸蓟马、亮蓟马和花蓟马中的优势种(约占3/4),亦是我省多种花卉的花、蕾期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寄主植物较多,除危害茉莉花之外,常见危害的还有白玉兰、白花夹竹桃、栀子花、月季、玫瑰等20多种花卉植物。黄胸蓟马常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茉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明确黄蓟马在大豆寄主上的生物学特性,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观察描述了黄蓟马各个虫态的形态特征、世代发育、主要习性及其对大豆植株的危害特征.结果 表明:黄蓟马的变态类型属于过渐变态,整个发育期包括卵、若虫、伪蛹、蛹、成虫5个阶段.若虫2个龄期的体色和体长有明显差异.成、若虫主要在大豆叶片上取食为害,呈现出较明显的昼夜节律.以孤雌生殖为主,产卵于叶片组织内.在温度25±1℃条件下,以大豆为寄主的雌性个体从卵发育为成虫大约需要16 d左右.卵期为5.73 ±1.66 d,若虫期为4.85±1.25 d,伪蛹为1.10±0.48 d,蛹期为2.67±0.71 d,雌成虫寿命为11.43±4.66 d,雄成虫寿命为13.00±7.07 d,整个世代历期为25.80±0.89 d.  相似文献   

13.
1988—1993年对夏大豆、玉米同穴种植四大豆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引起大豆害虫危害变化的原因,从农业生态系统出发,把大豆害虫无敌的保护、利用纳入综合防治技本体系,以达到高效、经济、安全控制害虫危害。  相似文献   

14.
南通地区人多地少,经济作物比重大,粮食销量有缺口,粮豆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发展大豆生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地区原有的大豆耕制,主要是春玉米间作黄、赤豆和春玉米间作春大豆。1978年开始进行蚕豆——密玉米——秋大豆三熟制试验,1980年在各县设立百亩以上的中间试验,1981年达到6000亩,1982年扩大到2万亩左右。本文就以“二豆一粮”三熟制在生产上的应用,谈对改革本地区大豆耕作制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百香果是海南省的新兴产业,也是我国多个省区扶贫攻坚的重要产业。病虫害是影响百香果产业的重要因素,随着海南百香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病虫害对百香果产业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凸显。由于缺乏百香果病虫害种类调查鉴定的基础性研究,许多种植户对田间发生的病虫害种类识别不足,从而影响了百香果病虫害的防控效果。为了摸清海南百香果种植区的病虫害种类,于2019—2021年对海南省儋州市、乐东县、屯昌县、文昌市、三亚市、东方市、保亭县、白沙县、海口市等百香果种植区的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与鉴定,并对其发生危害特点进行了研究。鉴定发现海南百香果种植区的病害有11种,分别是病毒病、茎基腐病、炭疽病、疮痂病、疫病、灰霉病、果腐病、褐斑病、烟煤病、藻斑病和缺镁。重要病害为病毒病和茎基腐病,危害程度分别为4级和3级,炭疽病和疮痂病危害也较重,危害程度均为2级,其他病害危害较轻。害虫有28种,分别是黄胸蓟马、茶黄蓟马、红带蓟马、美洲棘蓟马、普通大蓟马、咖啡木蠹蛾、美洲斑潜蝇、橘小实蝇、斜纹夜蛾、双线盗毒蛾、绿丽刺蛾、白带锯蛱蝶、烟粉虱、温室白粉虱、柑橘粉蚧、木槿曼粉蚧、藤壶蜡蚧、茶角盲蝽、樟颈曼盲蝽、稻绿蝽、中稻缘蝽、茶小绿叶蝉、丽球瓢蜡蝉、绿鳞象甲、眼斑芫菁、白条豆芫菁、甘薯梳龟甲和朱砂叶螨。重要害虫为黄胸蓟马和咖啡木蠹蛾,危害程度均为3级,茶黄蓟马和美洲斑潜蝇的危害也较重,危害程度均为2级,其他害虫危害较轻。软体动物3种,分别是灰巴蜗牛、同型巴蜗牛和一种尚未鉴定的蛞蝓。本研究明确了海南百香果种植区病虫害具体种类,新发现百香果病害1种和害虫24种,为海南百香果病虫害的精准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防治广东茶园两种常见蓟马,本文从生物学特征、危害症状、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介绍茶棍蓟马与茶黄蓟马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园蓟马的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的危害与防治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张玉华大豆根腐病是世界各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减产10%,如果和其他根部病害混合侵染,则危害更重。一、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大豆根腐病分布广、危害严重,是我省目前应引起高度重视的主要病害之一。据...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在河北省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棉铃虫已经降为次要害虫,而棉盲蝽和棉蓟马危害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棉蓟马不仅苗期发生危害加重,而且在花期危害也呈上升趋势。1分布与危害危害棉花的蓟马有烟蓟马(棉蓟马)、花蓟马和黄蓟马等,河北省棉田苗期主要以烟蓟马为害为  相似文献   

19.
夏大豆新品种“淮豆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杨加银张复宁冯其虎徐海斌(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223001)淮北地区是江苏省大豆主产区,常年大豆面积200万亩左右,占全省三分之二。80年代中期育成的高产品种泗豆11,促进了本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由于该品种...  相似文献   

20.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黑龙江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王守义大豆孢囊线虫病是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害之一。受害面积广,全省常年发生面积为1000万亩左右。危害严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达70%~80%,甚至绝产。为减轻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我所干1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