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宁化县过龙社、瑶背江、松子岗、方田、武层、陈田、社背小流域为研究区,从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两个层面监测了研究区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植被自然演替状况、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呈下降趋势,已从治理前的74.88 km2下降到2013年的26.12 km2;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 80%以上,宜草宜林面积达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从49.2%提高到58.0%;防洪减沙效益提高,减沙率达70%以上;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从1997 t/(km2·a)降低到1 500 t/(km2·a)以下.通过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显著减少,水土保持达到了预期目标,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基本达到了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后治理效果。  方法  以山东省蒙阴县张家村小流域为例,以水土保持基础图斑和效果图斑为单元,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无人机、移动终端等技术,通过调查测定和野外复核,对比分析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实施前后土地利用、林草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流失状况变化。  结果  ①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后图斑变化数量共339个,变化面积870.60 hm2,变化方向主要为坡耕地/旱梯田转变为果园,其次为坡耕地变转为旱梯田;②基础年林草覆盖率31.13%,评估年林草覆盖率为45.69%,覆盖度均以中高覆盖(60%~75%)为主,林草覆盖提高率为14.56%;③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中,蓄水池保存率最高,为100.00%;谷坊最低,仅为55.56%,其余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均在80.00%以上;④评估年较基础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00.39 hm2,水土流失面积消减率23.21%,水土流失治理度为76.78%。  结论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蒙阴县张家村小流域的生态环境,重点体现为水土流失减少,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图5表5参11  相似文献   

3.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配套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国家对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查阅工程监理报告、监测报告、现场抽样调查以及与监测部门、当地水利部门座谈等途径,对该工程水土保持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治理面积1 547.9hm2,项目区平均扰动土地治理率为99.60%,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4.0hm2,平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8.9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9~1.28,拦渣率为99.68%。生态环境和土地生产力恢复方面,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5.90%,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5%以上,植被盖度明显增加,公路建设中实现了物种多样性,植被的自然恢复达到预期的目标。公众满意程度好。  相似文献   

4.
高圭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6):53-55,57
通过对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分析研究,综合评价了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效果。在优化监测方法的同时就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方法体系的选择做了探讨,并对项目监测结果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扰动土地治理率达到98.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8.0%,水土流失控制比达到1.24,植被恢复系数达93.7%,植被覆盖率达到10.7%;扰动后土壤侵蚀强度每年达9 600 t/km 2;土地整治减沙率达19.57%,工程护坡减沙率达50%,造林减沙率达65.22%,人工种草减沙率达71.52%;研究得出红寺堡灌区起沙风速为4.0 m/s。并对项目区的今后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宁化县常丰里和石壁溪小流域为例,从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2个层面监测了常丰里和石壁溪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植被自然演替状况、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该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675 hm2,治理程度达到80.4%;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80%以上;宜草宜林面积达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从50.4%提高到56.0%;提高了防洪减沙效益,减沙率达70%以上;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从2 533 t/(km2·a)降低到1 500 t/(km2·a)以下。经过综合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强度都已明显下降,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宁波市周公宅水库库区水土保持林的营建技术。初步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工程区的林草覆盖率为53.90%,植被恢复率为99.23%,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43,拦渣率为99.9%,基本上控制了因工程建设而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达到了国家要求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相似文献   

7.
以红寺堡灌区的水土保持监测为例,在分析不同工程部位的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划分了扬黄灌溉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类型区。在此基础上对以风力侵蚀为主的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各监测分区施工过程中土壤侵蚀量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项目区因开发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呈逐步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甘肃省2008年~2012年工程共9个项目区,涉及81条小流域,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361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3853平方千米的93.8%。该项目经过5年的实施,项目区治理程度由38%提高到72%,林草覆盖率由9%提高到27%。据测算,治理期末各项治理措施年可拦蓄降雨径流4859万立方米,减少土壤流失量717万吨,使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梯田年均增产粮食1.23万吨,项目区人均粮食产量由354千克提高到461千克,减少贫困人口8.7万人,工程建设助推了项目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旱作农业模式,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全面监测,可以掌握工程建设扰动地表的动态,跟踪调查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设施落实到位情况;并将监测数据上报至水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监督和工程监理,提醒和帮助建设单位及时加以控制,减少水土流失,并尽量将其控制在项目区内。而风力侵蚀区为日平均风速不小于5m/s、全年累计30d以上,且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300mm的沙质土壤地区,其侵蚀形式和特点与水力侵蚀区有较大不同。本文以“甘肃大唐玉门风电场二期49.50MW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测为例,对风蚀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技术方案研究制定是项目工程建设实施水土保持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地处干旱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就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目标、防治措施及布局、监测要求及范围、监测内容及方法等相关技术问题和要求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为同类项目区水土保持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农业灌溉水源对灌溉设备堵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复杂多变的灌溉水源对灌溉设备运行效率的影响.文章对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引起的堵塞和堵塞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堵塞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同时针对不同来源的我国农业生产灌溉用水状况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针对各种水源造成的灌溉设备堵塞的解决方法.认为可针对具体水情采用过滤、水化处理、电去离子水软化技术和运用生物净化技术等方法,从水的源头治理、灌溉系统堵塞问题.也可以交叉使用多种处理技术,综合考虑,从基本国情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探索研究出经济实用、技术可行的灌溉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安徽省天长市二峰灌区经过多年农业灌溉用水计量摸索出的一些简单实用且符合一定精度的计量方法,及在实际计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为其他灌区灌溉用水计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容器苗苗圃的水源、水质要求出发,介绍了灌溉功能区域划分及灌溉设计苗木繁殖区灌溉设计要求,并提出了苗圃中的给水管道设计、灌溉泵站设计及灌溉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谢磊  郭纯青  方荣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34-12837
玉林市农业灌溉用水占全市社会需水量的60%以上,灌溉用水管理在玉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玉林市灌溉用水现状和农业产业结构,分析了灌溉用水量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对典型灌区用水量进行测定,并根据不同作物的用水定额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制定各种灌溉用水方案,实现灌溉用水总量控制;预测了玉林市今后一定时期内的灌溉用水供需关系。结果表明,玉林市灌溉用水基本达到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乌龙茶节水灌溉的需水规律及其水分利用效率。[方法]以2年生铁观音茶树为试验材料,研究微喷灌节水灌溉方式下乌龙茶的需水规律、灌溉水量、有效降雨量以及节水灌溉定额。[结果]5月、7~10月是乌龙茶的需水量高峰期,占全年需水量的59.15%。1983~2009年乌龙茶节水灌溉定额为551.4 mm,降雨有效利用率33%;其中大雨、中雨和小雨的有效利用率分别为17%、50%和77%。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乌龙茶需水量下降,降雨有效利用量增加,而降雨有效利用率下降。[结论]乌龙茶的最佳灌溉量是40~50 cm土层的土壤湿度达到75%时的田间持水量。乌龙茶生长需水关键期7~10月,适宜的灌水定额21.0 mm,灌水次数10~15次,灌水周期8~12 d。  相似文献   

17.
从节水灌溉的基本原理着手,运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以板蓝根灌区为例、洪水河灌区益民灌溉试验站多年试验资料为依据,作出适合当地板蓝根的灌溉预报。结果表明,板蓝根的灌溉定额为2 580 m3/hm2,夏灌1次水的灌水时间为6月中旬,灌水定额为1 290m3/hm2;夏灌2次水灌水时间为8月下旬,灌水定额为1 290 m3/hm2;与常规灌溉模式相比,节水1 200 m3/hm2,增产值5 755元/hm2,节水增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不同灌水量对滴灌哈密大枣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宁  唐启勇 《农学学报》2014,4(1):57-59
为了研究不同滴灌灌水量对哈密成龄大枣生长的影响,在灌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设置了5个灌水处理,观测了全生育期内大枣的生长指标(新稍长度、新稍茎粗等)。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各个生长指标都随着灌水的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滴灌哈密大枣的灌溉定额为720~780 m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以国内外常用的水量平衡法为基础,研究并掌握作物与水的关系及在不同生育过程中的作用,针对不同作物的需水特点及各生态类型区的供水条件,结合前人研究经验与农业灌溉设计人员的设计习惯,对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和所需参数进行研究。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通过Net Framework平台上的Visual Basic.NET编程语言进行程序化设计;通过更新、调用数据库,结合灌区蒸发、入渗等参数,利用程序按照不同生长期进行自动计算;将计算结果自动绘制整个生长期内的灌水图,简化运算过程,实现灌溉制度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20.
高传昌  类维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619-8620
河南属缺水省份,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80%,其他行业用水缺口大。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较低,尚有较大节水潜力。从杨桥灌区的作物需水量出发,综合考虑有效降水、地下水补给、输水损失、田间损失等因素,计算出该灌区灌溉农业整体需水量,与2001-2003年实际灌溉用水量相比得出了该灌区此3年平均理论节水潜力为1972.88万m^3。继而利用现实调节因子,得出了灌区2001-2003年农业实际平均节水潜力为1815.05万m^3。为灌区乃至河南水资源宏观调控利用及节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